书城文学串味折子
6796700000004

第4章 运动你好;瘦人脑浊;电影消费

报上说,健康的标准有5条——愉快的心情,平衡的状态,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合理的膳食。缺其中任何一条都该算是个亚健康人。

我当时刚从人民医院出来,一位德高望重的亲戚以院为家,在老干部病房住一年了。闻着手上鲜花的余香,打量着周围愁眉不舒或淡漠冷静的一张张脸,我以平衡的状态想到,谁能纯粹的健康?疾患缠身不可预知地交给医生那会儿,才明白天光已晚体无常。所以,人若是能亚健康也就很不错了。只是,标准中有4条都较之被动难测,不好量化,但运动这一款似乎可以把握,就是保持亚健康也缺其不可。

知道这一点重要的人当然不止于我,开始运动的人确实多了起来,这从健身器好卖,运动服俏销,运动消费场所频出也能看出一二。一漂亮姑娘已改练健美操为跆拳道,而邻居夫妇每天坚持晨跑。其他场合,如网球、保龄球、篮球以及足球场都活跃异常。上两个月的双休日,本人就像扑克牌里的“混儿”一样,混迹于港城的这些地方,只要有人招呼即刻出动,想当年业余体校篮球队练来的那些底,经一番强烈地腰酸背疼后全都派上了用场,棉里藏针直杀对手,成绩骄人,高兴。

某一日,去北京见到了一早年小友,孩子一岁多,但她身材原汁原味没走型。说是已连续2个月去一家美容院推脂,疏经点穴,一次600元,折后420元。“按摩就等于帮你运动了,打散赘肉脂肪,再推平匀开,虽说有点痛,有点破费,可咱舒坦,不自个运动,多省力气啊。”躺那就能达到运动效果,听上去真的是幸福生活比蜜甜,可在俺们秦皇岛挣那2万块可要巴巴地吃苦受累一年12月整,还得不吃不喝,这哪行。

在网上浏览运动资讯,在“玩哑铃,打造性感双肩”,“呼拉圈转走一身赘肉”之后,一条消息让我眼前一亮:瘦身的最后机会——睡眠减肥法。说是生长激素HGH只在夜间睡眠时分泌,尤其是在入睡90分钟以后分泌最旺盛,热量的燃烧和各种组织的生长,70%以上都是在静息状态,尤其是睡眠中进行,所以,睡觉越多,卡路里的消耗就越大。如果在睡觉之前再张开想象的翅膀就更妙了,因为研究表明“想象运动,其效果与实际运动一样。”就是说,你躺在床上,脑子里想着你正在参加马拉松,或正和姚明一起打NBA,想完了,就等于真的是如此那般了,且还达到了如此那般的运动效果。呵呵,我真不宁愿相信这是无稽怪谈,以人天性的自欺理论,我宁愿相信一定能一边躺着,一边把自己想象成奥运冠军,最次也是东亚运动会的万米铜牌获得者。还能想到自己脸红扑扑,头发湿淋淋,身上的运动衣能拧出水来,跟我年少时那样。

因冷空气过敏,冬天几乎不敢把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于是每天躺在床上,以愉快的心情想象着那些令人痛快淋漓的运动项目。想完了就睡,睡醒就合理用膳,然后就深信自己告别亚健康进入纯健康状态了。

一个混沌的傍晚,儿子把一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人叫了声奶奶。爸则认真地对人家说:你这会可真富态,瞅胖的。

搁谁谁也不高兴。

孩子是近视眼,算了。我对老爸说:拜托,学一些时尚语汇,对男人别提秃顶,对女人不说胖。

说瘦。

记得巴尔扎克的小说里有句话:“美的核心就是瘦。”想必现在审美标准跟这句话有点关系。画书上教授画梅四要诀是:老、少、稀、瘦,可见是瘦梅最美。不少文人墨客的名字爱带个瘦字,如瘦石、瘦竹、瘦铁、瘦莆,胖丫胖小什么的那是民间俗语。宋徽宗赵佶,治国无方,但他独创的“瘦金体”则被称为书法艺术一绝。扬州有一美景叫瘦西湖,是媲美杭州西湖后取的。而著名的“千金难买老来瘦”简直就被老人奉为健康标准了。

瘦美,胖难道不美?怎么解释环肥燕瘦和岛国汤加的审美标准?

中学时看过一本连环画,上面的杨玉环脸若银盆,身如壮树,但笑容灿若桃花,十分和善可亲。几天后学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句是“侍儿扶起娇无力”,心想,就杨贵妃那么胖,一个小宫女怎么扶得动。眼前就幻化出食堂大师傅那个瓷实肥硕的身躯,心理不良反应很重。后来读了一篇文章,说研究表明,杨玉环不是传说中的那么胖,是小骨架,稍显丰满,珠圆玉润、娇弱无力、体有异香且极会保养。觉得这还差不多。打小就喜欢皇后、娘娘、公主、公爵夫人的我,得到很大安慰。

看央视国际频道节目,短片说太平洋岛国汤加不再提倡以胖为美了,以前这个不富足的小国一直视胖为有钱、生活好的象征,现在发现胖已落后于时代,西方文明国家的穷人多是胖子,胖是被嘲笑和摒弃的。更何况国人因胖致病的越来越多,已成社会问题,他们国内年轻一代已在饮食上奋起反抗了。

瘦到底怎么好,这里堆砌几个形容词:轻盈、窈窕、曲线优美、亭亭玉立、飘逸、挺拔、朗俊、潇洒、清癯、睿智……而胖则是臃肿、慵懒、拙笨、累赘、愚蠢……

瘦人、脑浊是两只乐队的名字,歌好,歌手乐手是真酷,不是心里没底硬扮的那种。关键还有具现实意义的名符其实的故事。看了一段犹如戏说的八卦新闻,“瘦人”的全班人马从小就特有觉悟,不仅热爱运动,还讨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人家吃素。曾经有位女歌手,6岁习舞练琴,身材纤弱楚楚可人,其母胖,小时邻居常听小姑娘喊,不吃不吃就不吃,你自己吃吧,吃成全中国最肥的母猪。19岁时,女歌手每晚酒吧赶场,更瘦、微瘪的双颊很是俊俏,行动却袅娜无依。终于在某日上场前昏厥,一查,严重的营养不良,心肌缺血,没救了。

再说乐队“脑浊”,胖子,全是胖子。往一块凑以前,他们热衷减肥,节食、针灸、辣椒、吸脂、减肥药、减肥茶一样不落。林主唱终于瘦了,但她给人的印象是,枯槁的容颜,呈露着郁抑、倨矜和病态,无光泽的皮肤、头发,无生气的眼睛,唇边一条苦命线,而歌声也显得底气不足,朋友无不惊诧。后来,她决定不再折磨自己,反弹,让体重强烈反弹,决定做一个胖并快乐着的人,组建脑浊乐队,让灌水的脑子从此变清醒。

太娱乐了,还真教育人。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英国的著名作家培根就说过:“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因此,盲目追求“瘦梅”之美的人,是不是先对着镜子看看自己更适合“环肥”之美还是“燕瘦”之美呢?

无所事事也是需要勇气的”,看到这句话我乐了。那个时候正坐在一家电影厅里等着《魔幻厨房》的开演,观众只有7个人,3对情侣加上拿着几张报纸一盒酸奶的我。因为人少,我为电影厅不值,心里有隐隐的不安,虽然我和小友红梅还看过只有我俩是观众的《红磨坊》专场。

经常光顾电影院倒不是我经常无所事事,而是带着一种恬淡平和的心态去享受一种喜爱的生活内容。我认真思考过别人的一句问话:去电影院消费什么?故事,我想首先这样回答没有错误。自从梅里爱把故事引入初期电影的领域,以前的杂耍影戏和简单的新闻事例的画面就升格为一门艺术。除纪录片,科教片外,叙事形式的影片无不与“故事”紧密关联。去看讲故事的电影,意味着“卷入”银幕上一连串虚构的事件中,精致细腻的,火爆热烈的,深邃繁复的,诡谲唯美的,无一不是更深刻更超越地揭示人类的精神世界。就是处理暴力与美,爱恨情仇的关系,也最终会有个或悲或喜的结局,使我找到了理解什么或谁的契合状态。因为故事不仅叙述时间观念中的生活,还包括按价值观念衡量的生活,因此在消费电影故事的同时伴随着对体现在故事中价值观念的认同或反否,这让我的大脑和心不那么苍白和孤寂。

在消费故事的前提下,我其实不知不觉偏离了故事的本身,电影具体叙述行为的方式则更具诱惑力。通俗地说就是视觉奇观、音响效果、明星、导演、台词以及服饰等等。

视觉上的奇异观感真令人着迷,无从身临其境和尚不知晓的民俗场景,英雄双枪连发、上天入地下海,一连串飞机飞车轮船的追逐爆炸,威猛剽悍得让人叹为观止。看《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等,实际就是去验证“无以伦比的电脑特技”的允诺。发现把技术用在超出现实的地方而产生的艺术,真是一件刺激的事情。何况看《卧虎藏龙》,想象周润发西装革履,张子怡着吊带晚装在竹尖上过招,还别有一番时空倒转的乐趣。

一则广告说秦皇岛市新添一家按四星级标准设计与建造的6厅电影院,提到雅致大厅、水景喷泉、海报长廊、现代卖品,但只字未提它的音响效果。要知道这可是左右观众对电影消费的关键。“音响效果震天撼地、蚂蚁爬动能闻其声”,这是怎样的一种诱惑?现在那些杀出一片天地的电影院,无一不是采用了世界一流的放映镜头,以及DTS、SDDS、SRD等国际最先进的环绕声系统。若不如此,纵有宽体软座,空调地毯,凸显享受风格,一秒不差地跟上世界放映速度,怕也是要大吃冰淇淋。

去看明星出场,毫无疑问也是电影消费的主要原因。比如我爱把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份”的层面上。一方面有意无意忽略演员形象所代表的虚构人物,一方面又在影片中“度身定做”实现叙事功能的那个演员本身,然后把他们的所有讯息加以整合,极为矛盾地欣赏或恶评他们的人品和演技。我会想,现在好莱坞,再也找不到比格温尼斯更有高贵气韵的女人了,岁月没有让张曼玉黯淡下去,布鲁斯南会打开多少女人有关爱情的记忆密码?

看电影的经历在个人的生活中应该特别尊重一下。至于我,值得一提的是看过许多电影佳片,其间还包括几次外国电影回顾展,还淘了许多碟片。甚至还可以套用一句话:我不是在电影院就是在去租电影盘的路上。

只是,目前让我倍感困惑的是,电影本身似乎已被制作者和接受者遗弃在精神的荒原上,它的重心正不折不扣地走向对商业利润的追求。电影这个栖落在时代枝头上的小鸟,羽翅虽说还闪闪烁烁,变幻莫测,但有时就像已走了的爱情,用卑微之态挽留可能与事无补。如若顺其自然,恐怕必须要四下附赠话筒,标榜、做秀、卖弄。即使这样,观众还是会说:“这些年,我一定一直都爱着你,只是我自己不知道。”费雯丽这句聪明、幽默、进退自如的台词,分明说的是观众和电影人的关系,就看你怎么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