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串味折子
6796700000033

第33章 婚姻之重要角色;可能是只小小鸟;有气质的地方 (2)

郑大仙的“汝为鸟佑其身,鸟依人安,前世为鸟”的怪论和实地观鸟的经历像诱发病因一样诱发了我认识鸟的兴趣。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鸟进行人文意义的发掘:小时候叔叔领着拿筛子在雪地里捕过麻雀;中学时一对燕子年年来宿舍前筑巢;儿子8岁时买了一对小鹦鹉送他做礼物,养了两年,一只忽然死了后小儿很伤心,另一只娘俩就亲自送到了野生动物园;70岁的老父,习太极养百灵数载,乐此不疲。这些当算我个人对鸟类了解关爱的渊源。

发现,鸟在文学艺术领域十分受宠。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共305篇,其中提到鸟的就有70多篇。西汉到南北朝时期的许多文人,写出了不少借鸟言情的名篇佳作。如贾谊的《鹏鸟赋》,汉昭帝的《黄鹄歌》,曹丕的《燕歌行》,司马相如的《凤求凰》等,都是文学史上的佳作。到了唐宋,词曲家们特别爱以鸟作为词牌歌唱吟咏。如《黄莺儿》、《黄莺序》、《鹊踏枝》、《双双燕》、《鹊桥仙》、《凤栖梧》、《钗头凤》等等,占千种词牌的十之有二。

文学作品中反映最多的是带有吉祥象征的鸟类,如燕子、鸳鸯、大雁、喜鹊、孔雀、仙鹤。喜鹊搭桥、鸿雁传书、飞燕迎春、孔雀开屏、鹤寿延年等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聊斋志异》里有《鸽异》、《鸲鹆》,古代寓言里有《蒙鸠为巢》、《鹬蚌相争》,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格林童话中有《六只天鹅》、《金鸟》等,为人们千百年来所传颂。此外,高尔基的《海燕》、郭沫若笔下的《凤凰涅槃》,雪莱的《云雀颂》、泰戈尔的《飞鸟集》都是追求自由理想,发表革命宣言的典范佳作。

据说,画鸟是国画家们的基本功。大画家徐悲鸿以画马著名,但他也擅长画鸟,《逆风》中就有好几只麻雀迎着寒风奋飞,《晨曲》中则有一群麻雀在枝头跳跃、欢叫,迎接黎明。市里曾经在几段临时围墙上画满了仙女和仙鹤,含义先不论,技法上还是说的过去。

鸟的天然歌声迷住了许多音乐家,启迪了他们的乐思,翻阅了3卷本的《世界名曲欣赏》后学到了如下一些知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用长笛模仿夜莺,用双簧管模仿鹌鹑,用单簧管仿布谷鸟,奏出了优美的田园风情。海顿的《鸟儿四重奏》,以4件乐器模仿群鸟,鸣声啾啾,曲调甜美。舒伯特有名曲《听云雀》,格林卡的得意之作是《百灵鸟》。我国现代的著名音乐有《百鸟朝凤》、《云雀》、《空山鸟语》、《百鸟行》——

每人都有对应的吉祥动物一说不知出自什么学派,这倒对保护动物大有益处。记得有天儿子在一本杂志上查出他的护佑动物是大象,吉祥数字是8。这小子“大象大象”地念叨了几遍之后忽然高喊一声:”妈,你研究研究除了盲人摸象、象牙塔、象征之外大象还有什么名头?查查是不是我来生变成大象在印度让人当神供奉着?”

好玩儿。

和一位80后一块逛书店,我对一本集旅游信息、旅游知识、游家经验于一体,重点介绍路线的选择、各类交通信息、餐饮住宿的指导以及包含全国地图、省区地图、城市地图,旅游景点、景区导游图的自助游图书很感兴趣,而这位大学生却不齿之。他选择了《泡在城市的咖啡馆里》《丽江的柔软时光》《乌镇的似水年华》《在西街快乐中毒》和《在海边遇见爱情》等让我看,呵呵,用纸装帧净韫巧雅,图片精细,文字华柔曼妙,竟有惊艳之感,我原来不知道这样的书名居然是旅游书籍。

两年前在南昌、南京的新华书店看到了许多国家的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类的图书,很是开眼和震撼,回来在一篇文章中有对我市的反观。近年来,介绍秦皇岛风光景点的画册指南类图书多了起来,有公出有自费有应景有为评职称硬凑,水平良莠不齐。作为编辑看到这些书很容易,不止一次思忖,秦皇岛在推介自己上显然步子迈得挺快,只是遗憾,即便书店里有卖也少有人问津。

然而,年轻学生的话却让我不得不再做一次反观。

在旅游类书籍铺天盖地的现在,如何出位,如何锁定目标读者才是关键,它需要从观念上颠覆传统。过去那些“景点名片式的提要介绍、身体力行式的谆谆教导、考古发掘式的娓娓道来”的旅游图书已显不出新意。反之主张“旅行是一种真正的诗情画意,怎能没有那温柔的心意”——这句话是如上那类旅游系列图书的策划主张。

上面提到的书名,是几本以关怀自然景观文化、酒吧文化、年轻一代精神家园的另类旅游书,被“行走一族”或“心灵行走一族”视为至宝。自出版以来,加印多次,每种印数达6万册。一大群“双脚在大地奔跑,心灵在天空翱翔”的人几乎人手一册。出版机构标榜的出版风格就是“随意的书,好玩得很。仿佛朋友,自然、自我、自在”。

一般人都会认为,上述的几本不像书名,应该叫《XX旅游》、《行走在XX》或《XX指南》什么的,争执不下时出版社征求网民意见,结果网友们选中了现在的这些书名。编辑们从中看出新一代人的阅读口味,发现过去的出版模式显然已不受欢迎了。那些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的游客是不会买旅游书的,最多只买地图或拿些免费的宣传品。而多数旅游书又恰恰是为这种“跑光”式旅游者而做的。这大概就是旅游人潮逐年增长,旅游用书却乏人问津的原因之一。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有艺术理想、人文情怀、叛逆精神和足够的财富积累的布波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奉行实用主义,拒绝大众化,坚持高品位,慷慨地把钱花在有格调和有个性的东西上的年轻人才是旅游类书籍的真正消费者。他们会带着卫星定位系统和名牌帐篷等现代工业产品,到蚊虫肆虐的密林里艰难地旅行;他们也会在一个古老的城市的街道上,闲闲地坐在一把老旧的藤椅里,或看书,或晒太阳,或发呆;他们会不论春夏秋冬的自驾游到南北戴河只为逃出都市看看大海换换环境正确地浪费着时间,称之为“找个时间和自己在一起”。

旅行是在时光中穿梭,也希望时光停留,不是仓促的、来不及回味的。旅行就是去别处体验别人和自己的生活。所以好的旅游书籍打开就应该给人一种气息,充满享乐色彩。翻阅了上述提到的几本书后,我发现它们像个游伴,不断地和你聊天,很贴心很关怀。它告诉你,哪家的门脸店堂最漂亮有味道,哪家的哪种食物最好吃,哪个老板有风度有学养,哪个院子最奇妙,到哪家你得像回家一样自己伺候自己。当然,哪条路近哪条路好走,该穿什么戴什么,怎么省钱省力又过得滋润,在哪里应注意什么也关照的无微不至。书中告诉你的是较少污染的环境,历史传统感,多且幽静的景观,各族人和睦栖息方式多样的生活,人文与地理天人合一的和谐美。禅意、书意、侠意、人意的文化积淀——你准备去旅游的地方是有气质的!

真正的创意,是要把思维推向荒谬之后才可以得到的。只注重迎合阅读需求而忽视创造阅读需求是不科学的。现在买方市场逼得做书人变成了读书人的奴隶,其实有时候矜持清高一点,不要被市场左右,在一种近乎异想天开的心情支配下,做读者没有见过的书,创造读者没有见过的形式,这应该是科学创意的更高层次。

你还年轻?你渴望远行?你厌恶机械复制的旅游体验,渴望独自寻找上路的真理?如果你符合这些条件,那么你就是一名自助旅行者。“旅行不是旅行本身,它是一个人的梦想”。对所有的人而言,不断地领略新鲜事物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真义所在,因此旅行就成为必然。旅行者经历的不只是旅行本身,而是感受生命价值的最佳方式。

这些语言一定会吸引你的阅读兴趣和心灵向往,但是在我说到的那些另类的书里的文字更晶莹剔透更牵回百转,因为是出版社精挑了一批写手,给了足够经费去亲自体验后写出来的,没有谁掏钱就推介谁的那种毫无原则的广告味。

我是说,假如有人想出一本或一套介绍旅游的另类图书,就不能习惯地以搜集到的资料为主,不能盛到碗里的都是肉,因为那只能叫材料汇编,毫无新意思。从城市发展角度而言,应该时不时搞点新意思出来,老照葫芦画瓢多那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