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串味折子
6796700000024

第24章 绯闻与你无关;工作室现在时;铁道深深深几许

不久前在北京,找朋友龚小纯时她正参加一个床上用品秀,告诉我说某位过气明星刚发布完新闻:几年来,她晚上都用某某牌床品裸睡,健康无敌。我俩大笑。

以为这明星二百五吗?实则她着实聪明,既为床品做了广告,又为自己制造了绯闻——对某些娱乐明星来说,绯闻的多少,力度的大小,是跟知名度划等号的。

自从娱乐产业化以后,制造绯闻成了一条屡试不爽的成名捷径,当某一位明星要演新影视剧、出新唱片、开演唱会之前,你看吧,一准他(她)要有五颜六色的事情出来。还有一些人星运不济、差不多无事可做时,心生郁闷,怕就此彻底被人遗忘,也会想方设法弄点绯闻出来,借机炒炒自己。知情者说,这是一种策划,一种操作方式,是一伙混混级的高人的智慧之作,常人的思维还操持不好呢。一位学新闻的大学生说,几年前那场煞有介事的“王(海珍)张(艺谋)恋”已成为他们广告课上讲的典型的“贴名牌”炒作的成功案例。从经济成本上看,是低投入高产出的最佳广告行为,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那家明星经纪公司既出名又得利。现在许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找他们希望给出出名。

绯闻制造是一种品牌宣传策略,它不太注重“阶层定位”,知道的越多越好。比方上述提到的“裸睡”,近期的家居、时尚类杂志就图文并茂,特适合白领粉领们阅读。而各类报纸也不示弱,娱乐版抛开商品,单说明星,标题醒目。报纸阅读面多广呀,再加上全国各地小报的转载,明星的知名度可想而知了。曾经有位老人投书我们这张报纸,说饶了某某明星吧,她多天真呀,而另一个某某明星脸皮才厚呢,居然说“对家庭一天一点厌倦”。云云,义愤填膺的。其实他这么动真气太不值得,我只好打电话告诉老人别当真呀别当真。那些说谁傍大款、受骗、削发为僧为尼、胸围大、腰围小、上床容易下床难、第三者自白等等都姑且听之、姑且看之,就是不可信之。全当抬头看见一只麻雀一闪而过,你管它飞哪去了呢。就这,人家港台某媒体策划人还批评内地明星“在抖落底料时不敬业,总以为自己是艺术家,不知道当明星就不能有隐私,你内裤什么颜色公众有权知道。”呵呵。

对明星制造绯闻持宽容态度是对的,绯闻制造者总归要考虑它的道德成本,不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一些绯闻不留神就会造成明星在观众、歌迷心中崇拜指数下降,明星们自己知道必须谨慎行事。要不然,本来演技一般,唱功又差,德不高,望不重,到最后,就那点破事是自己的符号了,多惨。

一天,有两个酷小伙派给我名片各一张,一个上书:家居设计工作室设计师××;一个上印:动漫设计工作室首席设计师××。说实在的,这很让我吃惊。想起办公室名片口袋里还放着国画推广工作室、油画创作工作室、版画工作室、取名工作室、易经神算工作室、插花茶道工作室等许多名片,蓦然起疑,工作室蹿红出风头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时移事易,大浪淘沙,现在仍活跃着的工作室,是轮回的时尚,还是更本位,更现实?

工作室实际上是一个舶来词,诞生在欧美一些国家,studio——这个词的含义丰富而广泛,但在汉语中,它的指向就很时尚了——采取弹性上班时间,灵活商务模式,主要靠人际关系和江湖地位这些软性因素做生意,这就是国内差不多所有的工作室了。

“没高深背景,没雄厚资金,更不掌握高新科技,有专业技能和聪明的头脑,有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渴望做自己喜欢的事。”关于工作室的这种说法是很贴切的,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凭自己的一门绝技,采取这种半商不商的个体户模式似乎十分稳妥。虽然这种手工作坊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和产业联盟中显得弱小卑微,但这种非常民粹的思维和实践方式倒很符合中国国情。

据我了解,艺术家们搞工作室,是觉得这个方式更能运用自如,门槛低、易操作。注册资金和相关手续都可省去,办公地点可以设在家里或自己单独的办公室中。如果有几个工作人员,与他们的关系也是轻松平等互利互惠的。业务多是靠人际关系支撑着。一旦没有了业务,身心随时处于退出状态。而一些具有商业色彩的工作室主则表示,只是借用了这个听上去很时髦的名字,商业手续一样都不少。

秦皇岛的第一间工作室出现在1996年3月,是一位画家率先亮相。紧接着第二位、第三位画家名片上都印上了工作室的名称。再接着摄影、电脑设计工作室等等名头粉墨登场,饭局上经常会遭遇各类工作室的掌门人。记得在一个规格不低的画展上,说明卡上表明有多半作品来自画家们的个人工作室。

对此现象我的观点是,艺术家热衷于工作室,这缘于艺术家和金钱那种暖昧难明的关系。有点钱,不多又很想有钱,不擅长或不喜欢与政府权力部门打交道。涉足别的领域又不在行,卖大饼饺子来钱实在,可怎么能……终于,工作室这种与艺术家一如既往的高贵身份相衬的模式一出现,即刻被其发扬光大。多美妙的三个字啊,既可以带着矜持的神情出没于美展、笔会、义卖场,又可以商人般地给自己的作品打出价码。尽管此时送给老朋友画时也忍不住以钱衡量或干脆舍不得送,但他们在“工作室”的掩盖下,终于在金钱面前守住了那点处女般的娇羞。好在,艺术家们认可我这样的分析。

现在,搞艺术的不再发展工作室了。因为他们发现创业潮中原本披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工作室”已经彻底平民化或日渐混乱不堪了。厨艺工作室、模特工作室、家政服务工作室、作文辅导工作室……我们的社会氛围一天比一天认可和推崇个性化生存,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寻找一席发展和挣钱的门道,其道理就跟现在爱国就要多花钱一样,是无比光荣和正确的。也就是说,它已经归为原本,正为需要而生存。

秦皇岛最早打出工作室又被广泛认可的已屈指可数,这与知名度有很大关系。而新近出现的完全实用主义的工作室们,如美甲工作室、形象设计工作室等,实际就是一种商业态式。没大锅菜时去吃单炒,从形式到内容应该说是上了一个档次。谁会对工作室里的智慧和本份的手艺窃笑或棒打?有吗,没有吗!

曾经带着一张免票,在铁路的延伸和交错中度过许多幸福时光,以至春去秋来多少急景凋年,对铁路仍感念不已。

喜欢选择铁路出行。

喜欢看影象中的铁路风景。

听说原工作单位的一个好姑娘选择铁路了结备受情感困扰的生命,先是敬畏,而后陷入一种落寞的惆怅中。易感易伤,随风而逝是铁路的咏叹!

高仓健,我们记得他的沉默如金、坚韧如铁,记不得他展露过脆弱。可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高仓健人已老矣。老人家出演《铁道员》——一个风雪小车站上,一位老站长兢兢业业的生涯。如果电影不是高仓健在演,把它当成国产主旋律影片来看待也未尝不可。

他为了工作,耽误了给襁褓中的女儿治病,小生命夭折,妻子因此离去,留下他与风雪凝结在一起。一天,站台上来了一个小女孩儿,站长陪她玩的高兴却不知是谁家的孩子,再过两天,来了那小女孩儿的姐姐,再往后,来的是姐姐的姐姐。白雪飘舞的站台开始有了别样颜色,老站长不再打听“你是谁家的女孩子?”因为他渐渐已经明白,这就是他的女儿,三四岁的女儿,十一二岁的女儿,十六七岁的女儿。那是已经与他人天永隔的孩子,想让老父亲看看,他自己的骨肉长大以后是什么样子。

“我们家的孩子,要是活着,也该有这么大了。”这是文艺片中常见的台词,听得耳朵生茧。可是导演降旗康男却把这句话拍成一个不短的电影,重要的是,其间蕴含的人性的光辉和挚爱亲情会成为期待成长的女儿们的教科书。

铁路总是要诞生故事的。

前几天看了一个交流到中国的获过奖的德国电视短片:在一个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路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进站。他必须及时去干这个活,以免两例火车相撞。这时,他无意间回头一瞥,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进站火车这条线上玩耍。扳道工的脸上瞬间闪过犹疑、绝望、慌乱,但他马上威严地大声地朝儿子喊了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眨眼的工夫,两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车上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更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夹卧在铁轨缝中。火车轰鸣驶过,父亲抱起丝毫未伤的儿子失声痛哭。这一幕刚好被在车站采景的摄像收进镜头。

短篇的字幕注释是:忠于职守的扳道工踏实敬业,工作从没出过一点问题。而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对儿子的要求是,长大后你能干的工作不多,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对父亲的话不能理解,但生死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唯一听懂并做的最出色的动作。据说,该片参评时播完后,在场的德国观众足足肃静了3分钟,之后是热烈的掌声。

火车在情感起点与终点之间飞驰而过,一个漂亮女人在两个男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中表达着自己情感的故事。这是巩俐主演的《周渔的火车》。“跑来跑去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电影中的这句台词道出了多数人心中的铁路情结,深深的蜿蜒的远方是被期盼而不是被欣赏的,是可以忽视但不可以被遗忘的。

或许,还是可以去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