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串味折子
6796700000019

第19章 兄弟我在XX的时候;改变的乐趣;与男人有关 (1)

北京人的嘴是出名的厉害,但形式上又出名的幽默。比方他们挖苦那些逮谁跟谁讲国外见闻的人的方法就是排一出戏,让诸如英达式的人物来主演,等看完以后,加上媒体渲染,实足让那些有类似毛病的人臊得够呛,当天晚上起就再也不张嘴闭嘴“我在××的时候”了。

秦皇岛,小,意识形态上没有鲜明的时尚主流,成心挤兑点什么的舆论也伤不着谁的筋骨,所以说没人站出来抵制汹涌的“兄弟我在××的时候”的刘姥姥式的无见识之见识,聆听的人跟讲述的人一样兴奋,比如我。

一个月黑风高夜,应邀去“中南海”做客——夏都宾馆的一个中餐厅。没等领位开门呢,里面就有爆笑撞出门来。原是讲了一个段位极高的美式新段子。“你要是早到一步心灵就被污染了。”想我哪里是那种容易上色的人,兼收并蓄,排毒养颜乃长项,否则绝然不往男人堆里凑的。饭局是为几位归国人士接风。陈某,澳大利亚两年,纪某,日本4年,黄某,俄罗斯半月。于是这晚上我就旁听了许多“兄弟我在××的时候”的精彩故事,受益匪浅。

纪某说这次回来正赶上年底,同机有不少回国探亲度假的同胞,座位周围是3位穿貂皮大衣戴劳力士金表,雍容华贵的中国女士。到市开发区赴任的日本友人诧异地说,这么打扮还坐经济舱?何出此言?因为,在日本穿上述两款行头的只属于头等舱,其他配饰也都价值连城,典型的只有两类人。

一类是有钱人家的太太。丈夫是某大企业的社长、董事或是世家子弟,在日本的田园调布、麻布那种地价上亿元的地方拥有花园洋房。夏天在避暑胜地轻井洋的自家别墅消夏,冬季坐头等舱飞夏威夷,而YKK海边百万美金的高档公寓就是为住一二个月买的。出门多是私家司机候驾,今天午餐是一流的日本料理,明晚必去著名的外国餐厅。家里用品一律由指定的专卖店送货上门,到三越、和光那几家大名鼎鼎的商店选条手帕都有人端座送茶点专职侍候。她们举手投足就是刻意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豪门气势,她们的生活领域是不容百姓人家跨越的雷池。她们的各款貂皮大衣、劳力士金表如同平常女子的毛衫、精工电子表,是其日常必需品。

另一类人是被称作“夜之蝶”的女子。也就是在银座、赤阪开豪华夜总会的“妈妈桑”,或是店里的头牌小姐。她们多住在市中心的高级公寓里,方便起见多是坐出租车进出。凌晨回来,中午起床,然后出门去美容院梳妆打扮。和服、洋装、配饰一丝不苟,傍晚时分珠光宝气、花枝招展地上班去,貂皮大衣劳力士表是她们的工作服。日本是个富裕社会,比比皆是中产人家,这两样物品不是高不可攀,但他们是条界线,有钱夫人的富贵、夜之蝶的奢华,普通日本女子虽内心向往,却万万不敢效仿。它既是民情习俗,也是社会规则。而在日本打拼的中国女人自是不拘泥这个,在外面就是千辛万苦,也要衣锦还乡告慰江东父老。

陈某是一老者,在墨尔本和儿子一家住了两年。他体会出了为什么中国人都说在那好混的原因。一、猪、牛、羊、鸡除了好肉以外的其它部位(“下水”什么的)都十分便宜,收拾包装的干净、讲究,澳洲人根本不吃,而这正中中国人下怀。二、澳洲人喜新厌旧,衣服、玩具、电器、家具等许多都八成新就不要了,集中放在社区的一个地方,谁要谁随便捡,许多刚去的中国人能捡一个全家够用。三、鼓励澳籍人生小孩。母亲从怀孕到生产的所有检查医药费用全免费。孩子一出生每周有200澳元的补贴,多生多补,支票准时寄达……

黄某说,到莫斯科当天接待方安排看“俄芭”的演出《胡桃夹子》,同看的还有一个访俄的某国部长,“感受是俄罗斯人有高深的文学艺术修养、浪漫情怀和文明水准。”回到酒店,随后跟来一个中国小伙谈生意:他手里有俄罗斯姑娘的裸体艺术照底片,一套50张,要300美元。“可以拿到国内印刷赚大钱。”黄翻看了几张,虽说拍得不错,但这事多少有些风险和无聊,作罢。

谁喜欢讲“兄弟我在××的时候”的事别忘喊上我,爱听。还是不打断你神情仰慕且点头不止的那种。

好听众难找!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吉羊教授的著名讲座课“神聊秦皇岛”整500期那天我去听,先生把孟姜女庙前殿门柱上那副久负盛名的对联分解出了18种读法,它让200多名大学生思维活跃、掌声不绝,还令众多如我等旁听者眼界大开。

文人的雅兴之一是喜欢把一些名诗妙对重新解构,变换出新的读法,妙趣横生之余,还从文字游戏中获得许多快乐。就说孟姜女庙前的那副名联吧,它的上联用了7个“朝”,下联用了7个“长”: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如果按习惯似乎就一种读法,念不对还被视为“没文化”。其实掌握通假字“朝”、“潮”、“长”、“常”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断句方法,就能变换出无数种不同的读法。这副对联标准的读法是这样的:

海水朝,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且看吉羊教授的三四三断句:

海水潮,朝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常常常涨,常常消

五五断句:

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常涨,常涨常常消

六四断句:

海水朝朝朝潮,朝朝潮落

浮云常常常涨,常常涨消

此外还有四三三断句、四六断句、六四断句、三七断句、五乘二断句,真是变幻多端,有趣至极,因篇幅所限此处不一一例举。有兴趣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一试身手。

杜牧的《清明》诗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然而,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经后人别出心裁的修改后有了几个妙趣横生的新版本。1957年,《羊城晚报》副刊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对《清明》诗做了别开生面的改编: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一又冷又饿又绝望的行者

情节:行人向一牧童打听酒家何处有?小孩遥指杏花村。

据说古时候就有人将《清明》改为了三言、四言诗,也别有情趣:“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清代有位文人觉得《清明》诗不够精炼,他认为“雨纷纷”多在清明,“行人”必在路上,而第三句既是问句,“借问”二字就显多余,“牧童只是被问人身份,无关紧要,因此他把每句开头两字删去改成一首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受此影响,改为的六言诗为: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更有创新者,将它改为《南乡子》词:“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寻﹖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尤为有趣的是,宋代有位书法家将它写在一把白纸扇上,一个朋友见后,给诗重新断句,竟变成一首绝妙小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976年清明节,北京天安门英雄纪念碑前也有一首改写的《清明》诗,该诗早已被收录在册成为美谈:“清明时节雨纷纷,九亿人民恸断魂。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面有妖魂。”

当然,真正修润一新的好诗妙词,不一定意义宏大,指涉深远,但一定是充满弹性、充满文本娱乐游戏精神的,能够生发荡漾出无限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