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串味折子
6796700000018

第18章 用谚语表达;跟打折拼了;欲罢不能为什么

记者老凯现供职于北京青年报,是这家报社以一套房、一部车的价码把他从中国青年报挖来的。老凯的故事都有别于俗常。他和第二任女友签订同居协议、个人财产公证等就是在北戴河一座临海的房子里。

北青报财大气粗,有时10天的广告收入顶我们报社全年的。国内外大事是北青报的佩剑,他们的记者一场不落地出场相拼,因此老凯总是在国际国内航线上飞来飞去,他发来的短信或电话是唤醒我想象力的武器。比如有一年春节他跟包机去台湾采访,但不让出机场,回来后发的短信是“北京的天是晴朗的天,桃园机场猫一晚。”中法文化年使得老凯没少跑法国,虽说很紧张很辛苦,但跟着京城大官大团吃香喝辣看景也是超值。他发现法国人不论是写文章还是闲聊天都喜欢夹杂几句谚语,尤其在引用前爱加上一句“中国谚语说得好……”。在一次有关教育问题的国际会议上,法国教育部的一位官员发言说:“有一句中国谚语说得好,如果你为未来几个月担忧,那么你应该去教育后代。”这是哪句中国民谚?莫非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法国环境部长一次接受采访时就说了三句“中国谚语”,一句是“我家的墙属于邻居家的”,另一句是“黑屋子里找黑猫不易,特别是那黑猫根本不在屋子里”,第三句是“船走远沉得快”。前两句几个记者集思广益也没想出是哪句中谚的法译本,第三句的意思应该是“船到江心补漏迟”。

世间流传的谚语,都是在表达生活和处事的哲理,哪个民族的原创并不重要。类似“失败是成功之母”、“名师出高徒”、“朋友千个少,仇人一个多”这样的道理,世界各国的人都明白,只不过表述不同而已。但是法国人一说谚语就喜欢冠以“中国”二字,一方面是出于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崇拜,因为中法两国在文学上的交流渊源甚远,底蕴深厚,拿中国当“托”,能增强自己的话语说服力。另一方面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是个中国通,狂爱中国传统文化,据说从家里的摆设到真丝睡衣大半是“中国制造”。有总统做榜样,国民多说几句“中国谚语”也在情理之中。

老凯说,法国人口中的“中国谚语”满含法兰西式的浪漫和幽默。比如“一卷不成春”,实则是感慨他们最爱吃的中国春卷,“独木不成林”呀,一卷不够,就得来10支,一盘。“男人想哭泪难流。”“石头碰鸡蛋——小心鸡蛋!鸡蛋碰石头——也小心鸡蛋。”最好玩的是,中国记者说:“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这句法谚在我国最有名。”法国人一听大惑,赶忙打开电脑,上面分明把钱钟书先生的这句话列为“中国谚语”。

在促销上试遍了所有花招的商家,发现就打折这个游戏还能常年玩下去,老百姓认。

前几天去北京,约了一个女友见面。“梅园”里差点儿认不出她来。知道自己变化不小,所以张嘴就告诉我,“时装3000,染发600,”点燃一支烟再接下一句,“全打5折。”贪婪地吸上一口再续下一句,“现在北京一年分两个季节,一个是打折季节,另一个是季节打折。”对送茶点的服务员说句谢谢接着下一句,“一个折的是冬秋装,一个折的是春夏装,呵呵。”

我加油添醋,“从地方到北京,全国一片打折声。见到过得一样病的,没见过得抢购降价商品这种通病的。在俺们秦皇岛,家家都有一沓超市促销广告册,专司其职的夫男妇女,每天的要务是翻看研究它们,照图索骥奔目标而去,有为抢面粉骨折脱臼的,有5点起来排队买6折白菜的,有银行白领买2折起的ESPRIT脱岗被下岗的。俺自己呢,嘿嘿小半年了,喝的全是打折促销酸奶。”

不好意思。

心理学家认定,爱逛商场,爱购物的人大多缺乏自律和自主性,盲目从众没准主意。我则以为应归功于物质商品极大丰富,消费意识超级觉醒,以及少许家里没冷暖气可商场里有,占便宜磨时光的心思。你想,一个人即便是离群索居只有一台老电视陪伴,每天也会有至少100条广告信息侵入大脑,它们全都告诉如果你拥有了它们就会过上如何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很多人口袋里的确有些钱了,意识到了有钱不花挣它干嘛?有钱不花死了白搭。购物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消费是爱自己爱家人爱生命的体现。看看,购物哪里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做的问题。

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在花钱上是十分理智的,尤其钱是一分一分攒的那种人,把钱看的比什么都大。他们决不会手里有多少钱就买多少东西。无节制消费的“月光一族”只是少数少不更事的傻丫傻小子。在买东西前,人们大都会算计一下口袋里的钱买什么价位的合适,什么东西要等到月工资上3000后才能享用。所以说,满城跑着买打折降价物品绝对不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相反,正是一种理智消费的表现。因为商品降价打折后,平时100元的东西现在用80至50元拿下,这就相当你的购买力增长了20%甚至50%,相当于挣了同等百分比的银子,这不是理智的谋略是什么?傻子才越贵时越掏钱呢。

报纸上曝光过商家打折的猫腻,例举的尽是些挂面、卫生纸、洗衣粉类的普通生活用品,顶天了说到电视机。这些个物件打折不打折性价比在那儿摆着呢,一用便知高下,都犯不着计较。只有那些平时看的你眼疼的高档商品打折时才值得你动心动情动容。比如那些值得尊重的名牌服装、饰物、鞋包表笔等,这些好东西平时呆在专卖店里蛮寂寞的,待它们放下身价一展亲民风采之时你绝对应该接招迎合。何况买打折服饰是讲机缘的,不早不晚,原先花1000元买不了两件,现在人堆里一下子挑了6件,赚疯了不是。再说,名牌们走入寻常百姓家获得珍惜,穿用者以它为荣获得自信和风采“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哎”是物有所值。而用最少钱买到了好玩艺,跟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了俊男的爱情一样,心满意足呀!更有那打“飞的”奔香港、日本买打折品的贵妇名媛比着,咱这个哪儿到哪儿啊。

自然,什么事做过头了都有后遗症。开家具店的红樱女士告诉我,她最近开车去北京买了大包小包的降价打折物品,但回来后发现很多东西都不咋样。买的哪有卖的精。我的同事说,某商场折后的东西比非打折店还高,价格欺诈。而我的体会是,原本用这些钱可买一件一直舍不得买的好东西,结果却买了一堆只能束之高阁的蹩脚货的事接二连三发生,你一定要对自己的理财能力提出质疑了,痛定思痛,知错快改。但如果下一次你又忍不住加入了抢购打折品的队伍,如果你走进衣食住行的一切场所都首先要求打折,同样的苹果,柜台上2元一斤你不要,小贩地上一堆大喊“10元5斤啦”就抢,你就算坐下了病。以目前商战的行市看,这辈子你就算跟打折拼上了。

几年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各国的博物馆都收藏中国文物,唯有中国博物馆不收藏外国文物,中国人在博物馆里看来看去全是自己,造成这种现象的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封闭观念:不看别人的,便认定自己最好。”

记得此番说法曾引起一时评论,但不管有无关联,若沿着文化开放这条主线走,在几千年来已经习惯向外国输出文化的中国,突然打开了一扇门,先是欧风美雨,继而“日风”浩荡,随后“韩流”突袭而至。激起了中国大地外来文化合唱的弥天混响。

“韩流”勃兴,国人虽有些意外,一激灵以后还是能够坦然,谁让中国人曾经与他们患难与共呢?韩国志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替中国人出了口恶气,中国人参加开罗会议,替韩国兄弟争来了国家独立。吃穿用等商品不算,等大批韩国影视剧以销售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一流营销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时,韩国的优雅、恬淡,传统人伦关系与现代经济基础的自然衔接,似曾相识的中国印记与韩国特色的水乳交融,就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后现代特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彷徨徘徊的中老年国人和追逐时尚、前卫的年轻人全都趋之若鹜。

韩剧登陆中国已有多年,尽管有剧情拖沓和繁琐的致命伤,但也可以理解为细腻真实。从偶像梦、苦情戏到历史剧,展示了该国不同的风貌和品位。

从情趣和细节中找到偶像——韩剧脱胎于日剧,王子公主的梦幻童话是匠心所在,灰姑娘的美梦往往到结局才能实现。无论是剧中的帅哥美眉,还是剧情故事,都给观众以新感觉,韩剧中的女孩子总是温顺贤良,通情达理。男士们多温文尔雅,爱家人爱事业。总有一个又帅、又专情、身世又好的男人死心塌地地爱着自己认定的女人。剧集的生活气息浓郁,小人物、小细节、小事件,家长里短,婆婆妈妈,观众就像看别人家中的点点滴滴。在剧中还会发现自己和剧中人物的某些性格、行为有相似之处,从中看到了或反思到仿佛自家的伦理道德。当然,剧中梦幻想往的人物身份和爱情结局更是具有偶像意义的看点:歌手、模特、设计师、老板、大集团的公子、千金……

韩国风情风俗的展示——不论哪国的影视剧,肯定反映的都是该国的风土人情。历数韩国的《天桥风云》、《爱上女主播》、《蓝色生死恋》、《人鱼小姐》、《黄手帕》、《看了又看》……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介绍韩国风俗风范的百科全书。饮食习惯、待人接物、居家环境、穿戴打扮、婚丧嫁娶等等生活细节,穿插在亲情、友情、错爱、离愁、别恨、生老病死的情景中,演绎出浓郁的韩国风情,既美轮美奂又极富生活情趣,让观众欲罢不能。

出色的演技,认真地做戏——剧情再精彩,缺少出色的演技也难以留住观众的眼球。韩剧中的主要演员个个都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金喜善、张瑞姬、柳时元、安在旭……他们将人的勇敢和坚定、脆弱和孤寂、温柔和怨恨,细致鲜活地展示给观众,个个成为“万人迷”,不仅主演出色,韩剧中的“绿叶”也与剧情相得益彰。各个年龄段的众多角色全都活灵活现,起承转合毫不生硬,一举一动自然到完全符合人物身份,感觉他们根本不是在演戏,简直就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人。

看过韩剧有反思——面对韩剧的严峻挑战,张国立、成龙、唐国强、刘巍等男演员都呼吁中国观众要抵御“韩流”的“入侵”,认为中剧水平亚洲第一,韩剧根本不能与中剧相比。作家余秋雨、毕淑敏反驳认为:国产电视剧大多充满权谋、暗算、虚情假意,累人。

事实的确如此,韩剧以温、良、恭、俭这种文化附加值,而非“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吸引观众。在现阶段中国人的情绪中,韩剧更让人感到轻松愉悦。时间在生活化的剧情中滑过,总比在说教中度过要好受些。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孤立地比较韩剧和中剧,这可不是只有电视剧来中国单兵作战,如果韩国没有强势的经济,以及三星、LG、现代等世界级品牌,没有该国公民在国难当头时捐出订婚戒指换美元还债的真爱国,韩剧断不能这样风行。文化产品的成功销售只是经济链上的一个环节。

理性和迷狂自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