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串味折子
6796700000012

第12章 职业板眼;绅士难为;精神围城;中餐西餐

我以为,把生活和职业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通常是以职业来定位社会角色,而不是通过包罗万象的生活。可以这样说,当一个人选定了自己的职业时,他就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自己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不同的职业会产生不同的特征,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谈习惯和看问题的角度等,它们更多地通过职业操守表现出来。比如说去体育馆看比赛,找不到坐位时问工作人员,他说他也弄不明白他是新来的。这时侯我就有理由认为他没有职业操守。

再比如美国电影《保镖》中那个英俊的男人最后用身体挡住了子弹,他的结束语是:这是我的职业,我应该比你先死。他知道自己去挡子弹是义不容辞,是职业要求。而出租影碟的女孩就告诉我说他是为爱情,是为那个女音乐家。美国总统布什在“9·11”纪念大会上讲演时说:“人们尊敬并永远怀念那些冲入火海的消防队员,向遵从了自己职业操守的勇士们敬礼。”在灾难来临之时,别人都可以选择逃生,而消防队员必须迎上,这就是职业人生。同理,保家卫国为战士,救死扶伤是医生,三尺讲台成教师。还有警察。顺便提两次亲历:某年五一,一楼的住户关了水总阀旅游去了,我们请了位开锁大王来解决麻烦,该大王让找个片警监督做证,电话那边生硬地说,自己弄吧,没空。到了没来。一次一个警察要邻居家一块苫布用用,没给。转天两个警察来盘问,苫布在哪偷的?要没收。上述之人有着怎样的职业操守?有句流行的话是“有点专业精神好不好?”

职业素养的修练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记者,刚开始干这行时经常会犯情绪化的错误,久而久之,就应该警觉到传媒的专业操守对受众生活的重要性。所以需要冷静,冷静地调查,冷静地思考,尽量不受自己下意识思维的影响,不受从小养成的观念的影响,以及专横、妇道、唯美等个性影响。冷静地写出民众色彩、个性特点、客观公正的非功利性的言辞,记者的脑子比笔重要得多。

新华网转贴某青年报最新调查,目前口碑最差排前五的职业中记者列第三,(教师、医生、记者、所谓学者、警察)。而对记者个人而言又是最压抑的一群,因为在壁垒之下,其个人的新闻理想和价值几乎没有机会伸张。老百姓对这一职业不太认可概因总是强压教化。

职场技巧现在也颇多讲究,书店里这类读本多不胜数。何时发怒,怎样讨巧,秘书戒律,同事类型,上下级如何交谈,遇骚扰遭嫉妒怎么办,如何揣摩人心……就这一套功夫,能把刚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年青吓出一身虚汗来。就是岗位上打磨多年的“油子”也要吃一大惊,自愧不如。

正闲翻的一本书上写到:职场常见错误:轻举妄动——在做出某个决定之前要“三思而后行”。与可能让你丢掉饭碗的人发生冲突时,多问几遍是不是不在乎。优柔寡断——集中注意力于最重要的事务上,决定就容易做出了。不知关心下属——“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适应性差——掌握多种广泛适用的技能,环境如何变化,都可获得最佳工作保障。

影响同事关系的言行细节:把家里的烦心事挂在脸上带到办公室来,让别人感到压抑;整天鸡零狗碎,噪音主要制造者;从不真诚赞美别人;同事带点小零食到办公室,人家热情分送,你却每每拒绝,显出意识里的小家子气;常和一人咬耳朵悄悄话,工作场所,最好对谁都不即不离;别热衷探听人家私事;总在嘴巴上占便宜也令人生厌……

职场上有板有眼很是不易。

在现时代知识化的女性阶层中,越来越多的人在人生的得与失之间有了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考,犹如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吐露的:“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从来没有全心全意地属于一块土地,属于我的朋友甚至我的家庭。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感觉到一种莫可名状的距离,并且需要回到自己的内心一一这种感受与年俱增。”我以为,知识女性的这种“越人多的时候越孤独”的情绪,不具备实体价值,而是哲学意义上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探寻。这些“精神过分发展”的女人,对内心特征的审视和生存境遇的思考,经常具有一种绝望的诗情和遗世孤立的美感。

按照发生学的解释,文明世界越发展,人的内心就越发展。心理越丰富,自我意识内核越大的人,就越不容易与外在世界完全融合,于是就产生了许多怪异的灵魂自语,产生只有不多的知己才能共鸣的倾诉和对自我的反复读解。比如每到冬天就来北戴河驻扎的那位女作家,她伴着大海的涛声和清寂写关于女性的小说和女性的文章,但她很少开怀大笑,与她交往的男人,用“梗”这个词形容内心感受,才觉最是描摹入骨。

类似这样的以思考养憩智慧的女人,在和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会有一种孤独的富足。在和外界发生联系的时候,她会以坚定和自信的神情对人和事从灵魂上进行剖析。当有男人一本正经地说谎时,她的目光中是淡漠;当有人盛气凌人时,她的目光是同情和可怜;当有人献媚或故作庄严深刻时,你会从她的目光中读出幽默和宽容。她们看不上文弱似苏杭一带小裁缝的男人。对喜欢老柴圆舞曲,新年前忙不迭互赠卡片,通过电台点歌献女友的男人也不屑一顾。佛家有言:心镜未磨,照破天地,于是她会喝退许多男人。

然而,对于年轻的知识女性,社会对她们的要求却又近乎苛刻:做事认真,坚持原则,有人会说好表现想出人头地;跟同事闲聊不多,别人会说不合群,自命清高;有跟领导、同事不同的看法,别人会讲她逞能,标新立异……

所以,身在感性生活之中却仍盘桓在分析与判断的理性巢穴中的这类女人,注定要在“公众标准”面前左右不是。她的精神之气,必须以牺牲掉许多女性特权为条件,她在思考和独处时游刃有余,在人际交往中却不能将才华发挥到最佳状态。她的个性气质、选择和价值定向,必须以超然的立场才能完成操作。因为纷繁驳杂的俗世生活不能使她们内心安然得如同思考时那样欢快坚定充满理想主义。当今社会,智慧型的女性对男人来说只意味着事业的同行或对手。在男人心里,他要的是一个使他休息憩养的女人,是带给他审美愉悦、无穷回味和联想的女人。而你带给他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观念和理论的研讨时,他会感到尊严已无处逃遁,你会把他累死。

精神过度发展的女人在幸与不幸之间。她们享受着心灵的丰富和充实,又会有莫名的怅然。她们因自由地运筹于自己的生活方向而自得,同时又很容易成为公众舆论的俘虏。在这块天平上,如果固守精神围城。就须把社会苛求当成激励,走也从容。坐也从容。反之,就找回女人以甜蜜幸福为旨趣的权利,取悦男人,回归家庭。

春节后不久,又谈了恋爱的姚xx约我同他们一起吃顿饭,那口气就跟每次说她又买了新皮衣一样,有些炫耀的味道。她补充说,这家伙特能侃还挺绅士的,开车门、递外衣、女士先行样样精通,见了面看你看得上看不上啊?!

电话这边我哑然失笑。什么是绅士?衣著整洁,谈吐儒雅、彬彬有礼、尊重女性、富有才华、教养和挡不住的男性魅力。这是在外国小说、影视里得到的对绅士的印象。按现代汉语的解释,“绅士”本来的含意是指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有学识的人。衣着整洁得体总比邋里邋遢强;彬彬有礼,谈吐不凡总比满口脏话、举止粗俗好;对女性懂得“Iadyfirst”会让我们感谢生活的韵致……

而现实生活中,不少流光水滑的先生,你刚想暗自赞美他的时候,这位不是随地一口痰,就是顺嘴一句脏话。要么就是话题转到女人上来,他立刻就绷不住,色相尽展。也认识几位家里满橱经典名著,厅堂落有钢琴的男人,可他们的言谈像是时时在凄风苦雨中为生活唱挽歌,社会哪都是毛病,那副世人皆醉他独醒的架式真让人心烦。

言归正题。

几个小时后,我和女友及其男友陆某在迎宾路上一家饭店的二楼餐厅临窗而坐。“牵挂、思念、祝福、亲爱的,离不开你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精美的食物在脂粉男女卡拉但不0K的长歌当哭中填进肠胃。陆某说:这些歌不仅佐餐,也是麻将桌上、台球厅里、足疗室中的畅想曲。然后傲然地把目光望向窗外。

陆某说:有了名气,等于谋到了一条生财之道。名人说的话叫名言,名人题的字叫墨宝,名人光临会议叫指导,啥也不干署上个名叫顾问,谁他妈不想出名?要不谁跟你们记者溜须。

愕然。

陆某说:据说我生下来时特别剽悍,张飞转世似的,不知怎么的后天没施足肥。20多年风雨兼程地被摧残成这样。他指着女友说:你看她那眼神多崇拜我。其实我就知道胖子别吃油,便秘少吃柿子,拉稀别喝蜂蜜。我那破学上的就——

我们放下筷子。

他又说:同是足球迷,男迷女迷可不一样。男的迷竞争,迷比赛,迷技术。女的就是迷明星的风度、长相和临门一脚时的大腿。说心里话是不是?

姚妹妹惊色道:你喝多了,别胡言乱语,让毛编辑那什么。

陆某说:这才刚到哪儿呀,我把你的大编辑朋友侃晕菜了吧。你不了解我,山重水复的关头,准能找到小桥流水人家。我的词还多着呢,你们日报上的“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抓人才、抓信息、抓科技”、“质量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夜已阑珊,出门望星光灿烂,眼瞅着两辆出租车为争我们差点头尾相击。那男友酒气十足地哈哈大笑,脱口一句:他妈傻×。

我对姚说:侃是真能侃,可绅士,你就别提那茬了。

西洋文明是从清末民初渗透进中国来的,如电灯替代了油灯,汽车冲击了马车,西装、洋装比拼长衫、旗袍,电影气盖皮黄,照相机顶过描像……这些新旧嬗变的风尚,桩桩件件都像现在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一样冲击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认可和接受后,带给人以惊喜和追捧。

但唯一例外的是,作为与民众生活最为贴近的餐饮门类——西餐,硬是没有把中国本土的菜系赶尽杀绝,任凭岁月荏苒,西餐在人们的心里总像一个符号,能知道按国别区分“欧美大菜”、“法国大菜”、“罗宋大菜”,品尝过黑椒牛排、白烩鸽蛋、鲍鱼汤的就算内行了。而中餐始终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别说是海外游子,就是短途公干或因私出趟国,想得最多的也是下了飞机先上哪撮上一顿中国饭。

由于中菜地位的岿然不动,使得中式的就餐程序和方式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这与有些受过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遗存着浓郁的“西化”色彩形成了鲜明的比照。若要求证个为什么,我猜想与孔子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有关,印证了没有强势而合理的文化灌注,就无法触动人的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和由此形成的牢固的生活习惯及价值取向。

西餐之于多数国人,只是出于感受某种异域情调和文化,真正满足口腹之欲的成分很少。而我对西餐的“各人自食不偏枯”最有好感,对量少价高和箸换刀叉稍感不爽。到秦皇岛以后,几次吃西餐,对面坐的都是自认为我喜欢这种情调又肯花钱的男人,而每次我想舒展自然的个性都备受摧残,时刻得默记西餐礼仪,直到又一位以表谢意的先生要如法炮制时,我坚决地从“上岛咖啡”跑进了铁指火锅城。尽管如此,我清楚地知道西餐的影响力一天强似一天。远一点的沿海城市如大连、青岛,昔日殖民时期的西餐遗风与如火如荼的东北炖菜、鲁系百味相依相伴,排场十足的西餐馆,霓虹旖旎,夜夜笙歌。我在这两地小住时,正餐不离中式,但隔日领着儿子到爱凯地和海天春去喝一杯咖啡吃一份提拉米苏,结束于西式甜点的晚上,扰如长叹中之掩卷,有种完美无缺的幸福感。

秦皇岛是个平民城市,早年间港口的外域食膳、北戴河的西式风雅并没有浸润遍及,现在市面上连辉煌北戴河数十年的著名的“起士林”都少见踪迹。但“哈西”的风气还是隐约可闻。一个上海人开的叫维克特的西餐馆已坚持了10多年,好几位画家在这开过笔会。几家4星级饭店的西餐厅既使落寞,也每天都姿容曼妙地时刻准备着。有几家娱乐场所的店招是“西餐娱乐”,从每晚延至午夜的车阵看,弄不清是在里面消费什么,但西餐肯定是一道点缀。

味觉和饮食凝聚着一个人、一个家的一半情感,从现在民间把所有的节都过成了吃喝节来看,中餐之于国人,会永远摊在浓得化不开的情谊里,而西餐也会长久地成为时髦、时尚的标签。我见过100多人的一个国际学生交流团,一进中央民族大学的主餐厅,几乎所有少男少女都弃西餐而就中菜,我知道他们不一定是真正喜欢,只是觉得有趣好玩罢了,这与我们吃西餐的心理很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