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串味折子
6796700000001

第1章 变幻莫测

灵魂的自由表达

牟森

大约九年前,夏天。那时候新世纪还没有到来,日子还比较闲散。我、谭璐潞和邱华栋在筹备一部电视剧,期间邱华栋要去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参加《人民文学》的一个活动,我和谭璐潞也顺势被主办方组织者老邱邀进去了。于是,我们随韩作荣老师为首的作家团,在秦皇岛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夏天。

就是那一次我认识了毛蕊。她是唯一的随团记者,负责为几家纸媒供稿。开发区宣传部的刘星洪介绍说,她是《秦皇岛日报》最厉害的美才女。结果她一来,平日里说话随便的男人们都矜持起来。不能说毛蕊有多漂亮,但她的气质出众,虽说平底鞋、休闲装、随意的发型,皮肤蜜色,但难掩训练有素的身材,沉静、智慧、幽默、风趣的个性气质。后来听说她的报道图文并茂,角度新颖,别有特色,一派大家风范。

去年初,我开始“认识”才女毛蕊。这要感激互联网,通过博客,我们重新取得联系。我经常去她的地盘潜水。毛蕊的文字机智不较真,活泼不八卦,坦率不咋乎,智慧不自得。自信、友好、和善,宽容沉稳,无忧无邪,不紧不慢,逍遥、泰然自若,游刃有余。工作和生活,历史和现在,潮流和时尚,男人和女人,家事和国事,城市和乡村,在她的笔下都活色生香。深邃的思想、凝练的语言和结构的精当也令人感悟到其笔力的厚实。读毛蕊的文章让我感到秦皇岛这个城市既亲切又具体。

听说毛蕊差不多走遍大半个中国,10多岁就住寄宿学校且在业余体校练篮球,养成开朗、活泼、坦率、大气、义气、自主独立的性格。在毛蕊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过不去,凡事不要追求刻意,顺其自然和心灵平顺最好。她说要有每天找乐的心态,如果遇到的人和事不逗,那真是了无生趣。她说此生唯愿不刷卡坐班、更年不发作、不发疯、不缺钱、不发胖、不进监狱、不不善良、不仇视社会。胸脯虽小心胸不闷,继续爱吃甜食不得糖尿病。她说如果小资不是贬意,那她特小资;如果小资是贬意,她也相当小资。如果让我只用一句话来描述对毛蕊文字的感受,我要说,毛蕊是个灵魂自由浪漫的女人,有很多意趣弥漫在她心中等待释放,哪怕到了一把年纪的时候,她仍然是个与众不同的女人。

2001年冬天,朱文拍摄电影《海鲜》,我做制片,拉上老邱做剧务。外景地在北戴河。那个冬天雪很大,整个北戴河一片白色,我们夜里从秦皇岛回北戴河的宾馆时经常找不到路,绕了一圈又回到原地。朱文的电影中需要警装和警车,这有些难度。我和老邱电话向毛蕊求助,那一次毛蕊帮了我们大忙。因为拍摄进度太紧,我们没有见到她,连顿饭都没有请吃。对毛蕊的这份感激我一直存在心里。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冬天非常寒冷,但是依然有很多温暖的事情,比如老邱把大家的生活安排的很舒适,住的暖和,吃的热乎。毛蕊对我们的帮助则是我对那个寒冷冬天的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

毛蕊的文字要结集出版。祝贺她。是为序。

2008-8-10

从前,变与不变的问题,中国的子民们一直以战争、运动、口号的方式争论着。现在,当变成为全民共识后,“应变”、“顺变”成了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寻找不变的事物已变得很难。好在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比如无可改变的最固定的节目——过年,比如万变不离其宗的新年祈愿。

岁末的气氛一飘过来,人们就开始以固定的方式寻求一年之变:公务员的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生意人的收支盘点;学生们的期末考试;商家借节造势一阵紧似一阵的促销。而芸芸百姓在撕掉最后一张月份牌的时候也要回头看看走过的路,静静想想该做的事,这种套路被冠之为回眸和展望,从无改变。

1950年,工人陈家麟在《人民日报》的征文中描绘说:“希望在祖国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高耸入云的工厂烟囱,像树林;都能听到马达声,像雷鸣。”上海著名作家林放同年元旦也在散文中以“千万只烟囱喷放着黑烟”象征祖国的春天。上述的心愿显然已经实现了,但面对今天人们渴望碧水蓝天、安静祥和的绿色梦想,它已成为要义无反顾变掉的不合时宜。

老人们说,1956年起国家提倡移风易俗,要把吃饺子穿新衣的习俗移到元旦新年来。果然找到了例证。1957年1月1日,山东工人马春良在《工人日报》发表了新民歌:“老马我今年五十六,过新年的兴趣却很高,年前做了件新外套,老伴也置了新棉袄,大人孩子一身新,还给孙子买了个‘翁不倒’,装了一斤白干酒,猪肉牛肉荷叶包,买了一张毛主席像,顺便再把阳历牌捎……”上述老马的描述,怎么看怎么像要过春节的劲头,不过让编辑利用一下提前发表了。也怪呵,这么些年,公历新年似乎是提醒人们在烟尘弥杂的日子里摸到了一个驿站,与春节的全民参与相比,它更多地属于“单位”,属公不属私。岁月怎么更迭变迁,新年对多数老百姓来说就是秒针的轻轻一跳。尤其近两年,6平方米的包子铺都刷上了“热烈庆祝圣诞节”的花里胡哨,把元旦衬得越发落寞,那圣诞节关你什么事啊,看样子公历年变不过与国际接轨!

过新年道一声“恭喜发财”是现在常用的讨吉讨彩的祝福话,与奔小康的全民愿望相吻合。但这句新年吉祥话却有许多年的演变史。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八版头条刊出题为《恭喜发财》的言论,批驳一些清谈家认为“口不语财、心不思财才最革命”的论调,和以穷为荣、以富为耻的穷德观念。“新年第一天,说一声恭喜发财,有人难免还要大吃一惊,至少会皱皱眉头,因为在一些人的思想中发财还和剥削分不开,认为是应该永远消灭的旧事物。”有《人民日报》为这句话正名,国人才开始树立“发财”理念,并为“小康”不懈进取和努力。

日子一路走到现在,许多事情都变得令人眼花缭乱,新锐和主流媒体开始不折不扣地以回顾和展望概括总结与时俱变的社会。“十大新闻人物”、“十大新闻事件”、“十大感动”“十大尊重”“十大热门话题”、“十大中国特色”、“十大红人”、“十大恶人”、“十大惊艳”、“十大宠爱”、“十大愤怒”、“十大热读”、“十大广告”,以及“难忘瞬间”、“××年中国民生”等等。这些没有具体标准确最能切中肯綮的变化,让百姓“惊变”的同时,既闻到了旧年的陈香,也看到了新一年的希望,甚至会认真思考一下,在这个变化万千的现代社会,未来10年30年60年还不会改变的东西有没有?什么生活细节可以百年如故?不缠足,迷明星,结婚,钻石恒久远?

新年被不被重视,她都承载着所有“百变”“巨变”“突变”,从容洒脱地如约而至,此时此刻一承不变的只有新年祝福:第一声送给一辈子不容易的父母,祝他们健康长寿。第二声道给爱人和孩子愿家庭幸福美满,万事随心。第三声献给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有福同享有难相帮。把最后的祝福留给自己:在新的一年再新的一年,怀着真诚和坦然,去迎接艰难的挑战。

读到许姓农民的一首打油诗:“新年大干浑身热,汗毛眼儿里喷出火,冻土蹦到衣襟里,也能烤成香饽饽。”这农家饭味道的表达,分明吹响了又一年巨变的启航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