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释
6739700000031

第31章 :对错不在功名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道记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高僧回答:“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争名,一只夺利。”

人性丛林中伏设了不少名利的陷阱,有时候,一个人为了名利,往往不顾一切跳入陷阱,结果名利反而离他而去。名利,就像是一座美丽豪华舒适的房子,人人都想走进去,只是他们从未意识到,这座房子只有进去的路,却没有出来的门。好名之人必将被名枷捆绑,好利之人也会被利锁缚住。

但枷锁挂在墙上,不会主动去锁人的脖颈、缚人的手脚,房子建好了矗立在那里,没有一只大手从里面伸出来,硬要把人往里拖。它们本是无害的,而人们之所以被枷锁束缚,被房子困,主要是因为当事人把名利看得过重,把财富想得太重要,总是想让自己站在权力顶峰,将所有财富收到囊中,将所有名誉光环揽至头顶,结果必将被自己贪求的东西困住。

有一位禅师说过:“青藤攀附树枝,爬上了寒松顶;白云疏淡洁白,出没于天空之中。世间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忙碌。”世间的人在忙些什么呢?其实不外乎是名和利。万物清闲,人又何必为了争名夺利而使自己不得清闲呢?诚如本焕长老告诫印顺时说的那番话:“现代社会把人的各种欲望都裹挟在里面,拼命刺激你,但是社会的供给能力与你的欲望之间永远存在很大差别,无休无止。你只有搞清楚它是个泡影,才能坐看云起云落。”摆脱名利等外物的束缚,才能体会心无所碍的境界。

有一座大寺庙的住持,因年事已高,打算考验一下自己的得意弟子,然后选出一个接班人来。这天他把两个得意弟子,慧明和尘元,叫到面前,然后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稍事休息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一半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将他抬回去。

尘元一开始也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松开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尘元向其他人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

高僧让自己的弟子攀爬悬崖,意在勘验他们的头脑能不能在名利的诱惑前保持清醒。头脑清明,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他中意之人。一个人面对名利的诱惑,仍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不能攀爬便放弃,这是一种智慧。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对客观的、外在的出身、家世、钱财、生死、容貌都看得很淡泊,就能够达到精神的超脱、洒脱的境界。

名利本身是一把刀,本身没有杀生的能力,关键要看用刀的人是把它当做杀人的利器,还是削水果、切菜的工具。因此想要淡泊名利,摆脱名利的束缚,首先要在认识上看透名利的本质和功用。

功名说白了不过一种名分,就像帽子一样,可以当装饰,也可以保暖御寒,天生丽质的人不会因为不戴帽子而有损气质,但却可能因为冬天不戴帽子而冻坏耳朵。所以看待功名不妨实在一点。为求糊口而求功名,为发挥自己的价值而求功名,权且把可得功名的职位当做一个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那么对待名利便会少些贪念、非分之想,而多些做好手边事的责任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