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使有泪
6704800000009

第9章 发生在校园的另类盗窃

2002年10月,某大学发生了一件奇怪的盗窃案。

仅两个月时间,一新生女寝室频繁被盗,被盗次数达20余次之多。

奇怪的是,被盗钱物每次价值均在百元以下,被盗物品仅仅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牛奶、水果、内衣内裤、零钱等,而放在寝室的大额现金及银行卡、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却没有过被盗现象。

接到报案后,学校工作人员到案发寝室了解情况,寝室一共有学生12人,且人人都称被盗过,似乎是外人所为。

但只是过了两天,案发寝室的一女生就来到学校政工处举报了同寝室的另一同学。女生声称自己有几次回寝室,曾看见那位同学神色慌张从寝室里出来。过后不久,学校果然收到了那位被怀疑的同学写的《悔过书》。

学校以为真相大白,但找到该同学谈话时,该同学矢口否认自己有偷盗的行为,且从来没有写过悔过信。

经过详细地了解情况,疑点开始集中到一名叫芸的女生身上。

芸给同学的印象是性情冷僻,不善交往的那种。在学校,常常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寝室偷盗事情向学校报案后不久,有同学见她举止反常,有时候显得非常自信,有时候却显得非常自卑;有时候穿得袒胸露背,像三陪女,有时候又穿得落落大方,像白领丽人。有几次同学在寝室里碰见她,都发现她呆望着一个打开的抽屉,显得神色诡异。

学校找到了芸,原来芸就是到学校里举报另一室友的那名女生。芸的名单报上去,学校惊呆了:芸在学校里各科成绩都非常好,学习也特别刻苦,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尖子生走上这条路呢?

是贫穷,还是其他?

起初,芸咬破手指写血书,赌咒发誓不承认其所为。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她才开始认错,并交代了自己误导老师并栽赃另一女同学、请财会学院一同学代写他人《悔过书》的事实。

脏物均藏在那个抽屉里,经被盗学生清点,物品一样不少。

问到偷盗的目的,她的回答令在场的每一个人吃惊。她说,她从不缺吃少穿,她不需要偷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花销。她偷东西,仅仅是为了娱乐自己。因为她总是对身边的人无法产生信任感,甚至充满敌意。而这种对他人的敌意,是从小时候耳闻目睹了别人对母亲的不公后开始的。

她说,母亲能干,对邻居特别友善。从小,她也像别的小孩子一样,把母亲看得比任何人都要亲。但是她却一直生活在别人对母亲的嘲笑与轻视里。大一点才知道,别人看不起母亲,仅仅是因为母亲生得特别矮小,五官看上去有一些不协调。而最令她不能容忍的是,轻视的人中,除了外人外,还包括父亲。

父亲不顾母亲的感受,常年在外寻花问柳,风流成性,后来,得知自己没有性生活能力了,就虐待母亲。未成年时,她经常看到父母吵,母亲哭,心底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甚至有好几次,她还撞见了父亲用暴力把母亲衣服脱光施虐的不堪入目的场面。

从初中开始,她开始发奋读书,她期望自己能考上好的学校,以自己的能力离开令人窒息的家。

但是尽管成绩再好,因家庭环境影响,同学仍然看不起她。

她便开始实施报复。只要认为谁看不起她,不管是邻居,还是同学,她就偷掉谁的一件心爱之物。没有想到,每偷盗成功一次,她似乎就能从中获得一种极大的快感。随着这种偷来的藏品越来越多,心情也格外愉悦。直到后来,心情稍有不顺,就开始朝别人下手。且从初中到大学,她都是如此。

社会上的偷窃,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一般属于一种生存行为。而如发生在这名女生身上的这种偷窃,是属于心理不健康行为,这种盗窃,偷了东西不是为换钱,偷了钱也不自己用。只是从“偷”这种行为中享受一种乐趣,一种快感。碰到这种情况,人们一般都像发现了暴露癖一样,多是从道德角度去考虑,很少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去帮助。学校大多也是一样。所以,事发后,芸无一例外地受到学校严厉处分。

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的芸,一个月后发展成为严重的抑郁症,被家人送入省脑医院治疗。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自身的人格修炼与对子女的健康人格培养;有的学校心理辅导方面十分薄弱,咨询室形同虚设,唯有政工室人气鼎盛,热闹非凡。一有学生被带进去,便不问青红皂白,乱扣帽子,乱下结论。政工室成了审讯室、逼供室。有的学生原本只有一丁点过错,经过政工室的“思想教育”后,学生心中不仅块垒未消,反倒还留下了一个终身抹不去的污点。更有甚者,等于播下了一颗恶莠的种子。

怎样建立更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让孩子在遭遇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精神障碍,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及早形成,这个问题值得家长、学校、社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