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使有泪
6704800000010

第10章 “网”里花落知多少

2000年一个深秋的清晨,有早起习惯的何爹在河边晨练,猛然看见一衣着单薄的少年自身边跑过,疯了似地直冲桥顶,还没看清楚怎么回事,“嘭”地一声闷响,一道黑影已投入河中。何爹慌忙呼救,由于天色过早,等到人们打捞到他时,少年已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从邻近村里赶来的孩子妈妈只哭了一声“我的儿,上网要了你的命啊!”就失去了知觉。

原来,就在当日凌晨两点,已擅自离家在网吧过了两个通宵的秋,开始感到身体严重不适,便昏昏沉沉地跑回家里想好好睡一觉。哪知到家后,几天见不到儿子正等得心焦的母亲却不放过,拉住他盘问不停、哭闹不休。好不容易搪塞过去,没想刚刚睡着,恨铁不成钢的母亲便抓了他的被子往洗衣桶里塞,一把将他硬扯起床,逼他到田里出早工。“觉都困不成!不做人哒!为什么人家都玩得,只我玩不得!”一怒之下,秋就着身上的单衣跑出了门,一怒之下便跳了河。

少年14岁。

说起来,真是无独有偶,在出事前不过两个月的一天,隔河相望的另一村子里一名初三学生服毒自杀。

学校一片哗然:该生成绩自小学到初二一直都好,曾被评为市县的三好学生。这样的好学生为什么也会自杀呢?

该生在留下的遗书里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成绩和思想均滑坡的原因,也解剖了自己陷入网络后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他说:上网成瘾后,意志衰退了,学业也丢了。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自己曾经树下的理想。我恨自己,也想过重新振作,但就是无法从网络中解脱出来,我现在唯有一死,才能得到彻底解脱。

其父在大恸之时打电话到媒体,强烈要求把儿子的遗书向社会公开。他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用儿子生命消亡前最后的忠告来警醒沉溺网吧的青少年,切莫走入网络歧途。

“黑网吧腐蚀人的心灵,延续下去,会搞垮一代人!”媒体到当地采访时,学校教师和家长无不切齿愤慨。

网吧在我国几乎随处可见。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找间网吧比找间话吧容易得多。

走在傍晚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父母挨家挨户搜查孩子的情景。因为上了网瘾,首先是诚实的孩子学会了不诚信,变着法子找父母骗钱,找同学借钱,后来发展到逃学上网,通宵上网,长期自闭,不与父母沟通,对父母有敌对情绪。

孩子上网成瘾给孩子成长和家庭管教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很多孩子还发展到了需要心理治疗与矫正的地步。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孩子们甘愿将自己沉溺于此?是什么在毁坏我们的孩子?

小孩子天性好奇,好玩。可目前我们的社会提供给他们的环境,日渐堪忧。人是社会的产物,可现在的环境到了父母不敢让孩子出去的地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县城基本上都有供青少年免费学习锻炼、游玩的青少年宫、体育馆,为青少年提供的一些属于他们的梦想剧场。而现在,这些场地大都承包给了私人经营,改成了网吧、信息交流中心、中介所、婚介所、洗浴中心等青少年不适宜的场所。即使有的还叫少年宫,但都成了变相收费的补习班。

偌大一个城市,竟找不到孩子们玩的地方。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需要同伴。而独生子女又是普遍现象。社会上没有适合孩子的游玩场所,有的父母干脆让孩子留在学校不让回家,出钱请老师长期代管;有的则因生存状况差而忙于生计,自己孩子学习之余干什么了,他根本顾不上管。小孩子无处可去,要么就是游戏厅、录像室,要么就是网吧。

“随便从大街上走过,录像厅里传播出来的,都是乱七八糟的色情镜头,如何叫父母放得下心?”“娱乐场所对小孩子的人格健全有很大的影响。有的茶楼、美容楼是挂羊头卖狗肉。我住临街二楼,一楼总有人喊:进来玩啵?不管走过的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只要有路过的,就喊。很****的声音。”一些父母忧心忡忡。

“对于男生来说,网络能够带给人成就感,游戏玩得多,可以升级,可以买游戏装备,还可以打怪物,可以‘杀’人。而在现实生活中,只能读书,读书,还是读书。”问起上网成瘾的原因,一康复后的孩子这样对我说。

上网可以使人短时间逃避现实,从某种情绪上得到解脱,寻求精神上的各种刺激。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不像现实生活中,要受很多的限制。它可以任意聊天,任意实施暴力,模仿成年人谈性,谈情。在里面,人的任何欲望和目的都可以满足。你想干什么,似乎里面就可以干什么。

“网聊可以使人全身神经系统很快兴奋起来;火暴刺激的游戏可以满足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网络的互动极易使孩子找到‘同类’。长时间的人机对话,长时间的兴奋,不知不觉就容易产生依赖感,随着乐趣的增加,欲罢不能。开始只是精神的依赖,后来发展为躯体的依赖”。有专家说。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成瘾行为,如对足球成瘾。但足球成瘾它属于一种健康的大家行为,能够接受。而电脑成瘾不同。很多学生对电脑上瘾后,对游戏有了依赖倾向,对别的事物渐渐不感兴趣,大部分心思都花在这个行为上面,断了就心里不安,烦躁,产生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应。对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在一省脑院,我见到过几个上网成瘾的孩子。

一个是年仅五岁就有网瘾的城里小孩子。该小孩三岁时跟其他小孩没两样,依赖父母,常要父母抱。自己的东西,也自觉与其他家人分享,懂得礼貌。但自家里有了电脑,父母带着好玩的心理告诉了他简单的游戏后,小孩便一个人死守着电脑,不让别人上。到了五岁以后,家里来了人也不理,也不愿意到别的地方玩,只习惯于一个人对着电脑玩,有时傻笑,有时一个人手舞足蹈,父母去抱他,他竟然不理不睬。

还有一个农村小孩子,初二开始迷恋上网,后来发展到白天伏在桌上睡觉,晚上玩通宵。以后便出现食欲不振,不能正常上课,在一次上课期间,他竟吃起卫生纸来。因为这样,被学校送回家。回家后,其母亲跟他说话,他像没有听见一样,还自己对着镜子笑。后来,感到整个生活都被网络暴露了,而整个世界的网站都在监视他,已经到了精神病的程度。

作为人们工作、学习、娱乐交际的新方式,互联网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不容改变的事实,而另一方面,为成人设计的电脑,上网聊天和网络游戏却越来越脱离休闲或增智的初衷,以洪水猛兽之势在侵害孩子的身心。

有媒体爆料:我国20%的青少年患有网络游戏中毒症。不健康网络游戏的泛滥成灾,使挽救“毒瘾”发作的孩子们成了家长、学校、社会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网络中毒症”已成为青少年身体、身心健康的一大杀手。

孩子在15~17岁属于道德伦理、法律意识、自控力等等各个方面还很不完善的阶段,这个年龄段正值青春发育期,孩子最大特点就是逆反心理重。面对众多已有网络中毒症的孩子,专家说,简单粗暴地强迫孩子远离互联网是行不通的,切切不可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家长任何过激的言行都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被逼上绝路。孩子越是疯狂上网,家长越是要关爱孩子。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情况不可逆转,一定要积极争取心理医生的诊疗。对于刚开始“触网”的孩子,一是要为孩子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加密锁掉不良网站。二是要与孩子共同制定“游戏规则”,控制上网时间、内容,保持与孩子的正常沟通。三是父母也应以积极的心态学习互联网知识,只有自己“升级”,才能有效地监管和合理地引导孩子,使孩子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好处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它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