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使有泪
6704800000028

第28章 谁是你生存质量的杀手(2)

“想发泄,但不知怎么发泄”,几乎每位同学都说到这句话,而且大部分同学都流下了泪水:“我们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不理解”、“我们也需要发泄,但我们不知道朝谁好”、“我爸妈出去两年了,平时少联系,难与爸妈交流。我们有时候面对许多问题,需要爸妈来关爱”、“有时候有一些内心的东西需要爸妈来分享”、“我们需要快乐的童年”、“父母脾气不好,我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我们与父母有代沟,在他的严厉之下,不想与父母交流”、“自从我离开父母后,开始觉得离开父母是一种莫大的煎熬”、“每次父母打电话,成绩下降,每一次不知道怎么开口跟父母说,有很大的压力”、“进初一时,前几名,现在,前几名没有我了,朋友都觉得我很开朗,不了解我的内心,其实我的心里真的很痛苦”、“父母在外,是为了我们好,但父母出门后,感觉很空虚,有事就搁在心里,别人看我快快乐乐,其实不懂我的内心”……接下来,是一个女孩,跑到讲台上,一句“我不知道怎么说,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说”后,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哭,想让她先下台,但她不:“每次我的成绩下降了,我都很羞愧,到现在落后了很多,我内心里觉得好对不住自己的父母……”接下来,女孩开始爆发式的恸哭。女孩汹涌而出的泪水将我的一整包纸巾全部用尽,哭得前排几位女生也抽泣起来。老师只好安顿她暂时在旁边休息。

谁知十分钟后,女孩子自己走到台前,擦干泪水说:“有的同学认为,家长不关心我们,只顾自己攒钱,我不是那么想的。父母辛苦工作,是为了我们的学费、生活,我们只能为父母着想,因为钱来得实在不容易……”一个小时后,座谈还没有结束,发言仍然十分踊跃:“还是应该以笑容来面对人生,要更加的努力,不让父母失望”;“父母不要担心我们,我们已经长大,父母要我们好好读书,我们千万不要把父母的话当儿戏。以后我会认真努力……”还有的同学即兴作“诗”,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几位女孩因为哭过了,想说的话也说完了,便都破泣为笑,还带头闹着要合影起来。

由此例可见,孩子们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对情感关爱并没有过分的要求,只是需要一个适合他们宣泄内心积郁的渠道。然而,由他们开始的不知所措和后来的动容,足以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环境,是多么缺少与留守孩子心理沟通的渠道。

孝德教育严重缺失

“说一件父母令你最感动的事。”

“没有。”

“一件都没有吗?”

“没有。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妈生的。”

“为什么?”

“我妈妈来看我时没有哭,只有姑妈哭,还带来了好多吃的给我。”

“你知不知道你妈那是被你伤透了心,才这样的呢?你妈养你这么大,出门工作也是为了你有钱读书,你不好好听话还犯罪,心里没有一点愧疚吗?”

“没有。人家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偏我们家要什么没有什么……”

这是我在一少管所与一名15岁孩子的对话。

笔者对180个犯罪留守孩子的问卷调查显示,有30%以上的孩子认为自己生活中没有一个值得自己感恩的人,包括父母。

“爷爷奶奶带我,是父母给了钱的!”现代文明正逐渐颠覆着传统的孝德观。许多留守孩子因为自小缺失父母关爱,滋生对社会对他人的仇视心理,对父母或代管家长不仅不知感恩,还恶言恶语相向。把父母或代管家长作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我见过的一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后,花销没人控制,每月的生活费很快花光了。有一天,他把目光盯上了奶奶手中的钱,觉得奶奶的钱都是父母给的,是给自己的,于是想出各种借口骗,先是装病,后来以不上学、自杀相威胁。不成,就痛骂,直到从奶奶手中把这笔钱全部弄到手为止。在采访中我还听说了这样一件怪事,一企业老板收养了一父母外出打工的女儿,将其当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带养,送其读书,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待到女孩懂事后,这位好心人花了几万块钱在媒体上寻找到了女孩的亲生父母,并劝其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还表白继续支持女孩读完书,但女孩看到贫困的家境,抵死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家里过清苦生活。

面对眼前活生生的父母,竟不愿相认。在少管所,许多少年犯一说起犯罪的根源,就把一切的责任都推给父母,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懂感恩,不珍视家庭和亲人的付出,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是这代孩子中不少人的通病。且不说少年犯不懂得感恩,就是很多学习上的尖子生,甚至是众媒体追捧的“考”星,却也同样,在家不懂得怎样理解父母,在外面对别人的帮助,也显得麻木。

每每涉及到这样的人和事,许多家庭的父母及学校的老师、社会人士皆大为寒心。其实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从诸多这样的例证可以看出,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现代教育普遍忽视了起码的传统孝德教育,或者说我们没有用心来对孩子进行孝德教育。

而抓与不抓完全不同。我所调查的一留守女孩到了读初中时,还是那么娇气,任性。几年过来,奶奶甚至已经习惯了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庭生活方式。但有一周末,孩子从学校回来后,变得懂事、勤快、孝顺了。奶奶正不知其所以然,晚上,女孩走到奶奶面前流着泪说:“我真的不知道妈妈生我那么辛苦,我们学校组织看了一个片子,是放的母亲生小孩的过程,我们全班女同学看着看着就都哭了。”转变一个人,有时候就这么简单。针对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果都像这样的学校一样,细心而得法地进行弥补,也许只是一个教育片,就可以改变或挽救一个孩子、一大帮孩子。

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对目前感恩教育缺失这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时也曾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诸如“孝敬父母”、“记取他人对自己的奉献”、“学会感激他人的关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等。

正如代表和委员们所说,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法制教育陈旧落后

在留守孩子中,有一种非常严重的倾向,许多孩子违法犯罪是因为无事生非想闹着玩。有的由于不懂法,还把犯法当做了可以泄私愤的小事来看待。

《中国青年报》报道,2005年12月3日,肥东县公安部门破获发生在石塘镇的一起恶性绑架杀人案件,杀人者竟是一名13岁的在校女学生,由于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其在10岁时曾遭到受害人父亲的猥亵。为了报复,遂用从电视录像中学到的暴力手段将对方仅5岁的女儿绑架杀死。肥东县店埠镇赵家12岁的小孩,父亲因杀人被关押后,他于2004年8月19日夜潜入店埠镇某户杀人(未遂),杀人理由竟是因为常年见不到父亲,认为杀了人被关押就能永远跟父亲一起生活了。在一起典型的侵害他人生命暴力犯罪问案时,令人可笑的是犯罪留守孩子在接受审讯作完问话笔录之后竟然说:“叔叔,我的检查写完了,让我出去吧!我还要去上课。”全然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

正如一法院审判长说,留守孩子觉得犯罪是好玩的事情,需要检讨的是我们。

少儿时期学法,比任何时段学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社会法制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使留守孩子的法律意识培养与提高这一使命,主要是由学校承担着。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在法制教育方面却存在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道德主义、封闭主义、知识主义等方面的倾向。首先是指导思想上的形式主义和可有可无;其次是在操作上,初中法制教育已经被窄化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在学校课程上已经混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导致法制教育成为一种“义务与责任”的教育,使权利意识无从启蒙;其三是将法制教育理解为法律知识教育而不是人的成长教育,导致法律知识未必导向法律所期待的行为。法律素质本应成为公民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人的素质中最为首要的素质,而学校所供给的法制教育环境极不完备。

特别是在我国的初中教育课程表中,除了学校自行安排的以外,大多数的法制教育只以少量法律常识为内容安排穿插在初二下学期的“思想政治”一课中,均没有单设的法制课。而近些年来少年犯罪比较集中的人群恰恰就是在初中期间辍学或初中毕业之后流入社会的这部分人。这应该引起法学界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注意和深思。

应试教育沉疴未除

湖南一家教指导中心主任胡国华说,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轻情商是目前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而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情商。为什么有那么多留守孩子厌学逃课而过早地进入社会?最主要的还是学校与家庭对分数的顶礼膜拜超过了对孩子快乐成长的渴求,他们读书找不到快乐,找不到成功的感觉。正如有的留守孩子对我说起父母时,第一句话就是:“我读书读得要死,到头来还是被骂挨打。”“接到父母的电话本来有一肚子委屈想说,谁知每次第一句话就是问我的分数。”近年来,随着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增大,孩子自踏进初中的门槛,就开始承担起升大学的种种压力。分数就成了学校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老师和父母关心的是分数,外出父母在电话里最先问的也是分数。如何争取考上一所重点高中是家长和孩子时时面对的最现实也是最残酷的问题。而留守孩子平时没人指导学习,孩子有哪些学习方面的困难,有哪方面课程需要找人补习,父母一点也不知道,学校也难以顾及。可一旦他们考试下滑了名次,班主任老师便找他们谈话,父母电话里也是不厌其烦地加压,留守孩子的内心感受无人顾及。

“其实我也不想这么做,但可怕的分数让人不得不这样做,我的总分和班上第一名相差四十几分,从来没考这么差过,我不能原谅自己。”网载因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江苏高邮市一所中学的初二女生陆芳在留下遗书后服毒自杀。住在陆芳家附近的吴奶奶说,小芳的爸爸妈妈在北京的建筑工地打工,爷爷有时也出去找点活干,平时家里只有小芳和奶奶两个人。18日晚上陆芳还好好的,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喊她就没人应声了,她的床下放着农药瓶,桌上还有几张遗书,字里行间有太多对生命和生活的留恋,其中“对不起”这三个字陆芳一共重复了31次。在北京打工的爸爸妈妈,得知女儿自尽的噩耗,痛不欲生。

今年“两会”期间,来自教育战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范谊提出要破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交出了长达8000余字的《关于废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对教育的根本目的提出质疑,认为由于高考中的难题怪题出现构成了高校招生的基本途径,以至于高考之前的12年的基础教育几乎都是围绕高考来进行。认为“高考以及它所派生的应试教育已经使我国的教育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教育的本性和灵魂;它使我们的儿童失去了天真和幻想,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它使我们的青年戴上了思想的枷锁,只能对规定知识反复记忆,扼杀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冲动;它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接受和模仿,一个曾经最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今天必须重新学会创造。”“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考虑废除高考的时候,必须从现在开始研究和开发一种能够取代高考的新的高校招生体制。”他认为,人们关注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教育公平、留守孩子完成义务教育等阶段性问题上,而要从根本上去思考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