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使有泪
6704800000016

第16章 给身边“马加爵”买一双“鞋”,让心灵有一条回归的路(2)

通过以上有效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帮助学生纯洁不良的情感,了解自我的人格特质。

社会:给好的品德以生长的空间

过去,我们常常要求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但是,我们却很少为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只有学校与社会链接,只有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社会,才能促使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出好的品德和见识,用好的品德来挑战既有的偏见和权威。

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我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动作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视野狭隘。1979年美国考察团来中国时,我们认为中国的文化考试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相比,都是最好的。并就此预测,再用20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但25年过去,我们发现,曾被我们喻为“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制度却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00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体制入手,有系统地改革。

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的一分子。学校应实行开门办学而不是封闭式管理。每个孩子都拥有其独特的天赋,那么,我们在教育中就应该让他们竭力张扬他们的天赋。

而不是只承认一种:把课堂上灌输给他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

二是强化舆论主体导向。

整顿舆论市场的脏、乱、差,维护正常的舆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物,杜绝网络非法营运,严惩报刊不良诱导行为。目前,在舆论引导上,各相关部门已经针对性采取了一些措施,从2004年4月12日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在短短半个月内接连发布了《关于禁止播出电脑网络游戏类节目的通知》、《黄金时段不得播放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题材影视剧的规定》以及《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三大“禁令”,开始大力整顿和净化国内电视节目。此三项禁令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关注。但凡好的规定出台,还贵在执行落实。这有待各级各部门一抓到底不走样。

三是建立学生义工制度。

美国社会以社区自治为基础,比较强调互助。家长也积极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建设。老百姓打义工成风。即使是总统选举,所有候选人都要通过在基层社区打义工来拉选票。在我国,打义工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在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的近两年,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已开始把眼光投向打义工,将打义工作为自己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找到理想单位的手段——他们率先在用人单位提出了零工资就业的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双向选择,再确定去与留。这样,即使在以后就业聘用的过程中有其他的变故,也增强了自己的工作实践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为以后的谋职打下了基础。

打义工不仅仅事关品德的培养,还是了解社会的基本渠道。

我们还可以尝试从中小学开始建立义工制度,让学生都通过打义工积累社会经验,磨炼组织才能。

针对我国实情,学生义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周围分散型弱势个体或有组织性的密集型弱势群体(如敬老院老人、医院病人)定期提供生活方面的帮助,在农村生产关键时刻参与务农,协助党政机关参与社会热点的有关调查等。

当然,建立学生义工制度,还必须配套其他相关制度。

四是倡导自我品德教育。

一方面,作为每一个成年人,我们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真检索、矫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道德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针对现时期青少年的精神需求特点,再树青少年典范,让青少年在强大的舆论宣传鼓动下,自加压力,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就像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我们发现了雷锋、张海迪等一批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青少年典型一样,在物质比较充盈,精神相对贫瘠的今天,更多地发现、培养和宣传像洪战辉等有新时代特征的典型,刻不容缓。在这个缺少远大理想缺少真正楷模的年代,有针对性地发现、培养和宣传新时期青少年各类典范,以典型引路,有其更加重要的意义。

五是健全青少年心理求助网络。

对比我们出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生,从物质上来讲,现在的学生确实享有着我们前所未有的充裕,但是,从精神上来说,他们其实正承受着我们从来不曾有过的压力与孤独。更何况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的冲击令许多的成年人都防不胜防,道德观念、人生信仰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摇。笔者认为,在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的今天,仅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了,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人的参与。

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心理咨询业应是一个亟待振兴的职业。

有报载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人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而在我国,这一职业却刚刚起步。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心理咨询职业标准,到了2002年,这一职业被写进《国家职业大典》。目前全国取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不过几千人,而以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来看,中国至少需要40万名心理咨询师。

所幸新世纪以来,青少年心理救助工作有些地方已经曙光初现。针对自杀问题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广东率先成立了青少年救助中心。2003年11月,北京市又颁布了首都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地方性法规,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多家民间救助社团,我国青少年危机干预救助主体网络也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就是在我所居住的华容县城,对问题少年的帮教也纳入了政府综治工作的考核内容。自杀,它只是一部分人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而采取的终极手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青少年中逐日增多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能够防患于未然,像对待人类害怕的病毒——SARS病毒一样全民重视,早预防,早治疗,形成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以青少年教育自愿者参加的社会民间团体为辅的心理救助网络,那么,许多生命的过早终结将无可乘之际,也找不到实施的理由。

想起很小的时候一次看到外国油画,我向正在作画的父亲问到过一个很傻的问题:为什么画上的小男孩有了一双能飞的翅膀就叫他天使了呢?走过这么多年我才算明白,原来成为天使并不难。

所谓的天使与魔鬼,很多的时候,都在父母的一回头之间。

小孩子原本没有好与坏,没有对与错。他之所以成为天使,是因为你抚摸过他的面颊、轻拍过他的肩头的温热的手,无意间成为了他的一对可以卸下任何负荷放飞自己的翅膀;他之所以成为魔鬼,是因为你一味地向着自己的目标攀爬而忘了顾及他的存在的时候,或是你固执地要求他向着你树下的枝条攀援的那一刻,你的脚不小心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错。

生命的成长需要帮扶,特别是生命最初时候父母的给予;生命的成长也需要目标,特别是成长之初好父好母、良师的诱导。

但只能是诱导。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目标,任何人不可替代他的选择。适度的宽容,适时的赞美,积极的鼓励,有益的引导,就是成就天使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