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使有泪
6704800000013

第13章 是谁给青春灵魂戴上镣铐(1)

一资深专家说,他不赞成对孩子提前开发智力。人和动物的成长一样,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规律。小孩子的站立,行走,学会说话用词语,都需要一个对身边世界认识的过程。我们过早地教会了很多的题目让孩子去做,以好的记忆力去迎战无限的思维空间,把思维都固定起来,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只有对与错,没有合理不合理。大量的应该不应该,让孩子没有了看待问题的能力,没有了面对挫折的能力,没有了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能力。大人对孩子发生的自杀、凶杀、凶父母、离家出走、精神出现疾患常常无法理解,其实很多的病例都是因为大人要求过高,学校限制过多,孩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又缺乏判断能力所致。哪怕动物对外界的防御能力天性比人要强,但如果将一只老虎与一头猪崽同栏去喂养,一旦放开,老虎同样难以生存。

“反思当前的教育,它过于强调教育的规范性、标准性,它遏制了师生的个性,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使师生成了戴着镣铐跳舞的囚徒,教育教学成了师生的一种心理负担,一种苦役。”一教师对当前教育忧心忡忡。

究竟谁是戴着镣铐的舞者?笔者认为,最难以从镣铐中挣脱的,还是学生。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在目前新旧体制交替、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各种外来思潮泥沙俱下的情况下,家教陷入误区,教学改革步履艰难,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等,已经给在校学生戴上了数不清的精神桎梏。

3000份心理压力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家庭约占43%;学校约占39%;社会约占18%。对环境的满意度,只有26%的学生对自己的家教环境满意,35%的学生对现有教学环境满意,37%对社会环境满意;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家庭约占13%;学校约占34%;社会约占53%。对环境的满意度,有87%对自己的家教环境满意,69%对现有的教学环境满意,17%对现有社会环境满意。由此可见,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家教环境;其次是学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社会环境。

家庭父母的精神支持与物质给予的严重失衡,让孩子远离了心灵的快乐

——“最大的压力是他们规定了一条我要走的路,而往往不考虑我的兴趣特长”;“父母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家庭经济压力越大,父母对我的期望值越高,与我的沟通越少”。

大部分中学生一接触到“压力”这个词,首先就谈到家庭父母。除了父母婚姻关系紧张影响孩子情绪等严重的家教环境问题外,最常见的:一是家教氛围不好。首先是父母自身毫无学习观念。父母这种只“马列”他人不“马列”自己的态度严重地影响了子女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父母常常习惯于将业余时间沉迷于打牌等庸碌的人际交往。父母这种安于平庸追求享乐的人生观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进取心。再次是孩子合理的愿望受不到父母的尊重。

购买课外有益身心的书籍、个人正当的业余爱好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最后是相对于其他设施来讲,先进的学习硬件设施在家里没有一席之地。很多孩子说,他们家装修漂亮的书房平时都是用来作打牌等娱乐活动用。书柜,倒成了一种尴尬的摆设。

二是父母期望值过高。这一点尤具杀伤力。许多父母都把进入班上前十名,考上重点本科作为他们唯一的奋斗目标,而不顾及他们个人的特质、爱好及基础如何,曾造成了诸多子女心理上无法抹除的伤痕,有的甚至因此造成了子女终身的不幸。一学生因抗拒不了父母送他进假期班,在补习的第一课上,于教室里当众服毒身亡。

三是与子女沟通少。父母往往更重视智力方面的物质投入,只关心考试分数,很少顾及他们在各个年龄各个学习时段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湖北农村一学生入院时,被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他行为紊乱,晚上12点起床打算盘,说要搞学习,家人劝其睡觉,他又用毛笔写字,有时跟别的孩子在一起睡,放下学习用具,就自言自语:“我不能做人,死了算了。”有一次晚上醒后用火柴烧自己的被子,被爷爷及时发现,爷爷说他,他却说,你不是我爷爷,我爷爷死了,并用刀砍爷爷。后来,看不顺眼的东西就摔烂,自断手指一根,当年12月乘家人不备,从二楼跳下,导致右上肢骨折,左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

学校教育一味强调的文化成绩“高分”,是悬在学生心头的一把双刃剑

——“社会和学校制定了许多老掉牙的规矩,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却永远也做不到”、“学校等级划分明显,老师对差生有明显的歧视行为”;“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学校只以文化考试成绩论英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看重的都是学生考试成绩是否优秀”。

一个人的成功,有70%归功于非智力因素,只有30%归功于智力因素。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对孩子乐观、坚韧、顽强等抗挫折能力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不够。

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脱离。无可置疑,现行的封闭式管理教育模式,有效地减少了来自院墙外对学校正常学习、工作秩序的干扰,但却使学生患上了社会知识贫血症。由少年进入成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学校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知识学习少有连接,在本应深入接触社会的高中与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仍然只有学校这个自由活动的学习空间。这反映了教育对生活的背离。

二是心理知识辅导与文化知识传授相分离。学校心理辅导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且专职人员少。作者所调查的中学每个学校二三千学生只配备有一名心理教师。能够主动写信向老师咨询或找心理教师谈自己的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心理健康没有问题的学生,且一年不到100人次。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却没有主动去找老师求助。学校班主任、班级科任老师一般只在学生纪律出现问题、早恋、考试成绩下降比较快的时候找学生谈话,而忽视了学生平时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是文化高分与品德成长相背离。在目前的应试制度下,学校、家长、社会都是以分数来全盘评价一个学校或是一名学生的优与劣、好与差,造成了对分数的顶礼膜拜,对书本以外的世界漠不关心。每年的学校质检排名,重点中学挂牌撤牌,唯学生成绩分数论英雄;每年学校组织的几次家长会,学校设立的十多种奖项,也大多是以考试分数为基础。于是乎,学校和学生为了各取所需,不得不经常性延时加班加点补课。而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却被无休止地剥夺了。这样的应试教育,无情地扼杀了学生天生好奇的求学心理,使很多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知识的仓库,生活温室里的幼苗,品德的低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