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奥威尔书评全集(全集)
66707000000011

第11章 评查尔斯·杜·博斯的《拜伦与死亡的宿命》,埃塞尔·科尔伯恩·梅恩的译本[32]

这本书探讨了拜伦与他同父异母的妹妹乱伦的原因,而且你会觉得——因为只有一位专家才会去记录拜伦那么多的作品——它很有深度。杜·博斯先生的主题是拜伦做出乱伦之举和其它更加糟糕的行为是因为他是那种需要感受到自己受到命运主宰的人。他缔造了一个神话,而他自己就是主角,就像俄狄浦斯一样注定会犯下无可避免的滔天罪行。它以乱伦作为形式,或许是因为家族内部通婚的传统,杜·博斯先生说它对拜伦总是有着病态的吸引力。这个故事很吸引人,但写到拜伦短暂的婚姻生活时——拜伦从一开始就讨厌自己的妻子,并故意让她知道自己有乱伦之举——它成了真正的悲剧。书中唯一没有完整地对其行为进行解释的人是奥古斯塔·莉,那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她似乎并不是一个坏女人,但她应该是一个性格软弱暧昧的人,到了近乎白痴的地步。(她对与同父异母的哥哥的关系是这么说的:“我最亲近的人给我带来了最大的不幸。”)或许从一开始她就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至少她显然把所有的罪名都推到拜伦身上。

但是,虽然杜·博斯先生对拜伦很公平,但有一件对拜伦有利的事情他没有说,那就是乱伦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拜伦对妻子的所作所为令人不齿,但乱伦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奥古斯塔·莉只是拜伦的同父异母妹妹——杜·博斯先生在作完介绍之后一直用“妹妹”去指代她,这是很有误导性的——而且他们是分开被抚养大的。在有些社会里(譬如说古希腊),与不是同一个母亲的姐妹结婚是可以被接受的习俗,因此,它并没有遭到强烈的、本能的反对。而且,杜·博斯先生的描述表明拜伦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悖常理。确实,怀着“对于死亡的渴望”,他很高兴利用这次机会去作践自己。乱伦带有地狱之火的气息(它能涤荡罪恶,也是精神上的兴奋剂),因此对他很有吸引力。但显然那是很自然的吸引力——事实上,在杜·博斯先生的笔下,奥古斯塔是唯一深深吸引拜伦的女人。他的情感使他成为该死的罪人,而凡人的情感则是优点,这是不公平的,而且可能会让人在评判他的诗歌时蒙上偏见,以为他是一个冷血无情的浪荡子。

这一点值得记住,因为在精神上有两个拜伦,乱伦这件事掩盖了这位流芳百世的诗人的优秀品质。正如杜·博斯先生所说,拜伦生来“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写《曼弗雷德》的拜伦——“那个受宿命支配的人”,他英俊潇洒,邪气十足——用萨缪尔·巴特勒先生的话说,所有正经的女孩子一听到迈索隆吉翁[33]的名字就会流泪。另一个自我是唐璜式的拜伦,拥有无与伦比的诗才——自从他死后一个世纪还没有出现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人物。我们这个时代缺少了某些东西,特别是像唐璜那样的充满荣誉感的清醒、踏实而放荡的精神,难道不是吗?更加突出的是拜伦对公正和诚实的热情,让他对所有反叛者都怀着同情——同情法国大革命,同情卢德运动的暴动者[34],同情反抗欧洲王公贵族的拿破仑,同情反对土耳其人的希腊。在一个远比拜伦的时代更加堕落的时代,谁能够写出像《审判日的幻像》这样的诗呢?

他曾为一个弑君者写过赞歌,

他曾为列王写过赞歌,

他曾为四方各地的共和国写过赞歌,

然后决绝地加以抨击,

他曾为大同世界鼓与呼,

——而那其实是无视道德的体制,

于是他轻松地摇身一变,

成为热情的反雅各宾分子。

这就是当时的桂冠诗人,稍作改动或许适用于我们当代的政治记者,这是一番多么不同凡响的话啊!《希腊群岛》也是一样——它几乎是唯一精彩的爱国诗篇,虽然里面的祖国并不是英国。浪漫民族主义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意义,但《希腊群岛》的内在情感和条理清晰的雄辩永远都具有价值。拜伦最好的作品所体现的男子气概和道义与他对女人的行径证实了杜·博斯先生的那番话:拜伦“生来有两个自我”。

这是一本持中而论而且切中肯綮的书,任何想要清楚了解拜伦与他的妻子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之间的事情的读者会对它有兴趣。杜·博斯先生对这本书的译者很满意,她本身也写了一本很有名的拜伦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