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6654800000028

第28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1)

第1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只有饱经沧桑、历经风雨的人才能对生命有切实的感悟,从而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当他们从牢骚满腹的愤世嫉俗情绪中摆脱出来,才能发现生命的短暂,从而紧紧抓住生命本身。也只有彻悟人生之后,才能得出“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这种深刻的结论。的确,在不断的抱怨中,人生美好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便已流逝,反复吟诵“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便能感受到这是智者的箴言。

赵令畴的《清平乐》一词,通过对清明时节的描写,对景伤春,望柳怀人,表达了悲切沉痛的感情,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对短暂生命的忧叹。

《清平乐》:“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

人在艰难的生活中体验着愁苦和悲哀,在布满泥泞的路上只能艰难地行进,而无情的岁月摧残着每个人的梦想,在这样的情形中,我们是叹息、哀怨,以至于绝望,还是抗争、挑战,扬起生命的风帆?这或许是人生最严肃的问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必然会走在黄昏的泥泞中。当你筋疲力尽的时候,伤感悄然袭上心头,而青春的色彩也已变得暗淡,让你在疲惫中显露出委顿和憔悴。

如果心境在忧郁的侵蚀中渐渐枯萎,你就会走进人生的暗夜,想想吧,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的确,在哀愁和沮丧中,“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当你的生命意识蓦然之间醒来后,恍惚和迷茫会从你的眼神中消失,而那潮湿的黑暗也将被朝霞所取代,这是人生的苏醒,这是生命的复活。让你的灵魂坚强起来,从黄昏中走出,去乐观地面对未来。不要做一个陇虑者,而要做一个思考的人,既然几个黄昏就能吞噬整个人生,那么何必不让自己在黎明中面对未来呢?

这是心境的改变,是人生态度的改变,但这却是十分艰难的,意志薄弱的人只能在忧愁中不停地叹息,却没有能力从内心深处改变自己。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早就指出过这一点,他说:“如果生活变得难以忍受,我们就会想到改变我们的环境,但是最重要的和有效的改变,即我们自己的观点的改变,对我们来说,甚至几乎不可能发生,我们很难下决心去采取如此的步骤。”

可见,改变自己是多么的艰难!心情沮丧的人要让自己的心渐渐明朗起来,如果你没有坚强的意志,那么就让环境去感染你吧。不要走进黄昏中,因为黄昏之后注定是漆黑的夜晚,最好的办法是在黎明时分去迎接第一缕朝霞,去拥抱光明!我们相信每个人都能走出悲苦和哀愁的心境,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伟大的理想和希望,告别黄昏,告别忧愁,以坚强的心去拥抱生活吧,让你的幻想从昏昏沉沉的忧虑中飞向光明的希望。

性格软弱的人习惯于在黄昏中悲叹人生的不幸,但泪水和叹息只能使你更加软弱,建议深陷忧愁中的朋友们,从乐观的角度仔细品读“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走出黄昏心境,让自己在黎明的曙光中新生。

第2节江头末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辛弃疾在这首送别之作中表达了离情别绪,同时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友人,江头的狂风恶浪远远不是最险恶的处境,真正的凶险是仕途的艰难,人世的艰辛和凶险,绝不是江水恶浪所能相比的。《行路难》是古人常常咏叹的主题,因为人心难测,世事险恶,襟怀磊落的人常常在与奸诈小人的周旋中落于下风,但他们高洁的品性决定了他们绝不随波逐流,绝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经历过人生挫折的人常常感叹人生的悲苦和处世的艰难,这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当我们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初,就要对生活和未来的艰险有所警惕,如果天真地认为世间到处都是公正和诚实,那么你必定会处处碰壁,如果青年人过于顺风顺水,那么他们就会无所保留地贸然向前,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人生的浩瀚海洋中,有暗礁,有险滩,更有惊涛骇浪。在这个意义上,辛弃疾“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的感慨,应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乐府题解》曾这样解释道:“《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辛弃疾一声浩叹“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一语道出了词人心中的忧患,同时表明了他对友人的一片赤诚。

《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根据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的考证,此词为辛弃疾闲居带湖时送别友人之作。全词在劝慰友人时,却道出了自己在宦海仕途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

如果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那么行路难就是人生永远的感叹。古人常常感叹行路难,以表达人生的感触,这里列出几首著名的作品,以资比较。

鲍照曾作有18首拟行路难,均为沉郁之作,我们只选一首与大家共赏。

鲍照《拟行路难》其五:“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诗中鲍照对不平等的门第制度发出了不平之鸣,认为自己出身寒微,被社:会压抑,只得远离仕途。鲍照是一大才子,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从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敏感自尊、才高气盛的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

诗仙李白一生历经沧桑,但却永远保持着青春和自信的精神,虽然对不平的世道也感到抑郁和悲愤,但从不会失去敢于战斗、永远自信的精神,他也以行路难为题,抒发对世事艰难和别离苦恨的感慨。李白曾作有三首《行路难》,这里选取著名的一首,从中可以看到李白对行路难的感叹。《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在诗中既表现出了满腔的义愤和无奈,也表现出了对理想的执著,虽然人生之路漫长而艰难,但他却充满自信,怀抱着必胜的信心。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就是化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之句而来,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则借助吕尚和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前途抱有十足的信心和希望。诗中尽管深深地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却毫无沮丧之意,而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终极答案,那就是充满自信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多么远大的抱负,多么豪迈的激情。

而顾况的《行路难》则表现了完全不同的情怀,既没有沮丧的感叹,也没有十足的豪情,在提出对人生的疑问之后,却回归淡然的心境,这是极为平和的心态,既心安理得,又泰然怡静,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挫折,便永远不会感到沮丧与无奈。顾况深受道家影响。有出世求仙的意念,所以才能以淡泊的情怀面对沧桑的人世。《行路难》:“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

顾况的这首《行路难》让我们感到无论环境多么险恶,自身都必须沉得住气,处变不惊,顺应自然之势,从而保持怡然自若的心态,这是道家的处世智慧,虽略显消极,但实际上却能使自己避免灾祸,并能保持操守和细节。

通过这几首《行路难》的对比,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辛弃疾心中的悲愤和感慨,也能感到他对友人的真诚。

第3节古今如萝,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苏轼常感叹人生如梦,似乎有浓重的悲观色彩,但这旬咏叹燕子楼之作则不同,词中弥漫着对现世的关怀,这是苏轼在任彭城(今徐州)知府时夜宿燕子楼之作,燕子楼是唐代张建封特意为爱妾关盼盼所建的,张建封不幸去世之后,关盼盼独居燕子楼十余年,其深切的感情深深感动了苏轼,而如今“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所以,他才长叹一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让我们来品读这首感情浓烈的词作。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统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是一声满含凄然之情的悲叹,却并不显得如何消极,因为词人在悲叹之中还有“旧欢新怨”。人生在世匆匆几十个寒暑,岂是一梦而过的?世路艰辛,必须艰难跋涉,毕竟生活是一天一天走过来的,还要一天一天走下去。如果颓废至人生如梦的地步而不能自拔,放弃一切奋斗,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算是彻底失败了。

虽然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我们会遭遇许许多多的困难,历经忧患,但坚强而豁达的人绝不会陷入颓废和虚无之中。佛教所谓大彻大悟,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意义并不大,真正的大彻大悟大概只有东坡先生进入那种境界了吧?对于我们来说,即使感到了人生无常,岁月如梭,也不能丧失斗志。生活在继续,一声浩叹之后,我们要激发起充沛的信心,在人生之路上以坚强的意志勇敢地走下去。

“旧欢新怨”,是来自生活中的,虽然令人百感交集,但那毕竟出于现实。当我们十分疲惫时,停下来歇一歇;当我们极其烦恼时,躺下来睡一睡,在梦境中把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醒来之后会有全新的感受和情绪,然后投入到新的一天中去。

苏轼屡经忧患,饱受磨难,常常感叹人生短暂,如梦如幻,但面对命运的打击他始终保持着旷达开朗的性格,其奥秘在于苏轼对禅宗有深刻感悟,这就使他的性格变得洒脱倜傥,而其心中则宁静平和,只是借狂放之语寄托一缕淡淡的忧思而已。

他虽然常发惊人之语,但那只是愤慨情绪的寄托罢了。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他在写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后,人们纷纷传说他驾舟长啸而去。鉴于他屡作惊人之举,这一传言把当地的县官吓得魂不守舍,立即派人去寻找。如果这位文坛领袖一旦失踪,那可是承担不起的干系。但当人们寻找无果之后,回到苏轼的宅院,准备收拾他的遗物,却忽然发现苏轼正蒙头大睡,鼾声如雷,由此可见,苏轼的豪语只是一舒块垒而已。但这种悲愤而豪迈的感慨,也正表现了他永不屈服、追求自由的性格。

在“旧欢新怨”中,苏轼始终保持着旷达的胸襟和勇气,这是值得处于困苦中的人们认真体会和学习的。苏轼在《与章质夫三首》中明确表达过他自己之所以能拥有快乐和豪迈的胸襟的原因,他写道:“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当谨置之座右也。”这再一次表现出禅宗人生观对苏轼的影响,使他具有超脱和淡然的胸怀,并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处于生活的困苦中,深感人生如梦时,不能让自己一味消沉下去,而应在“旧欢新怨”中咀嚼人生的酸甜苦辣,使自己具备一颗坚强的心,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4节午醉醒时,松公窗竹户,万千潇洒

人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仿佛被锁链所捆绑,整个心灵都被孤独和郁闷所侵蚀,身心会感到极度疲惫,对外界的感受便陷于迟钝之中,即使穿过窗户的明媚阳光也不能使他略感欢欣。由于身陷郁闷中的人心绪茫然,便会在挫折之中寻求逃避,古人在诗词中经常表现心灵的痛苦和对人生的无奈,他们解脱的方式只是隐遁山林,远离尘嚣。在某种意义上,由于个体生命:过于脆弱和渺小,暂时的逃避会使灵魂得以解脱,而不至在忧愁和郁闷中沉沦。我常常感到当独处时,往往能有回归内心的醒悟,那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真实。

辛弃疾在《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中就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隐居山林中的迷人画卷:“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面?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在隐居中远离人世的烦扰,与自然为一,达到了人生的超然境界,而乡村生活的朴素则使人的心灵升华,在午醉初醒时,面对窗外的松与竹,感受着人生的潇洒。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对隐居生活也表达了深切的向往,尽管缺少诗意,但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他写道:“隐居生活之所以对二F我们的心绪宁静有一种特别良好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是啊,远离别人的视线,展现真实的自我,在午醉醒来之后,听松风鸟语,看溪流山泉,面对松窗竹户,让思绪在大自然的音响中自由飞翔,这是独处时的适意与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