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曾国藩家书
6606200000106

第106章 买书不可不多,看书不可不知所择

【原文】

字谕纪泽儿:

前次于诸叔父信中,复示尔所问各书帖之目。乡间苦于无书,然尔生今日,吾家之书,业已百倍于道光中年矣。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以韩退之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 之书不过数种,曰《易》,曰《书》,曰《诗》,曰《春秋左传》,曰《庄子》,曰《离骚》,曰《诗》,曰《史记》,曰相如、子云。柳子厚自述其所得,正者曰《易》,曰《书》,曰《礼》,曰《春秋》;旁者曰《谷梁》,曰《孟》《荀》,曰《庄》《老》,曰《国语》,曰《离骚》,曰《史记》。二公所读之书,皆不甚多。

本朝善读古书者,余最好高邮王氏父子,曾为尔屡言之矣。今观怀祖先生《读书杂志》中所考订之书,曰《逸周书》,曰《战国策》,曰《史记》,曰《汉书》,曰《管子》,曰《晏子》曰《墨子》,曰《荀子》,曰《淮南子》,曰《后汉书》,曰《老》《庄》,曰《吕氏春秋》,曰《韩非子》,曰《杨子》,曰《楚辞》,曰《文选》,凡十六种,又别著《广雅疏证》一种。伯申先生《经义述闻》中所考订之书,曰《易》,曰《书》,曰《诗》,曰《周官》,曰《仪礼》,曰《大戴礼》,曰《礼记》,曰《左传》,曰《国语》,曰《公羊》,曰《谷梁》,曰《尔雅》,凡十二种。王氏父子之博,古今所罕,然亦不满三十种也。

余于《四书》《五经》以外,最好《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好之十馀年,借不能熟读精考;又好《通鉴》《文选》及姚惜抱所选《古文辞类纂》,余所选《十八家诗抄》四种,共不过十馀种。早岁笃志为学,恒思将此十馀书贯串精通,略作札记,仿顾亭林、王怀祖之法。今年齿衰老,时事日艰,所志不克成就,中夜思之,每用愧悔。泽儿若能成吾之志,将《四书》《五经》及馀所好之八种,一一熟读而深思之,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则余欢欣快慰,夜得甘寝,此外别无所求矣。

至王氏父子年考订之书二十八种,凡家中所无者,尔可开一单来,馀当一一购得寄回。

学问之途,自汉至唐,风气略同;自宋至明,风气略同;国朝又自成一种风气。其尤著者,不过顾、阎(百诗)、戴(东原)、江(慎修)、钱(辛楣)、秦(昧经)、段(懋堂)、王(怀祖)数人,而风会所扇,群彦云兴。尔有志读书,不必别标汉学之名目,而不可不一窥数君子之门径。凡有所见所闻,随时禀知,余随时谕答,较之当面问答,更易长进也。

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注释】

服膺:由衷信服,铭记在心。

【译文】

字谕纪泽儿:

前次给诸位叔父的信中,答复了你所问的各书帖目录的问题。乡下苦于没有书可读,然你所在的今天,我们家的藏书数量,已经是道光年间中期藏书的一百倍。买书要多买,而看书也应该有所选择。像韩退之这样的千古大儒,他说自己由衷信服的书也不过几种而已,有《易经》、《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庄子》、《离骚》、《史记》,还有司马相如、扬雄的文章。柳子厚说自己的学问,主要来自《易经》、《尚书》、《仪礼》、《春秋》;其余的还有《谷梁》、《孟子》《荀子》、《庄子》《老子》、《国语》、《离骚》、《史记》。他们两位所读的书,都不是很多。

本朝善于读古书的人中,我最喜欢高邮的王氏父子,曾经多次跟你提过他们。现在看怀祖先生在《读书杂志》中考订的书,有《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墨子》、《荀子》、《淮南子》、《后汉书》、《老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杨子》、《楚辞》、《文选》共十六种,还有《广雅疏证》。伯申先生在《经义述闻》中考订的书,有《易经》、《尚书》、《诗经》、《周官》、《仪礼》、《大戴礼》、《礼记》、《左传》、《国语》、《公羊》、《谷梁》、《尔雅》共十二种。王氏父子学识渊博,古今罕见,然而所读的书却不到三十种。

我除了《四书》、《五经》以外,最喜欢《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读了十几年,也没能熟读深究。还喜欢《资治通鉴》、《文选》以及姚鼐选编的《古文辞类纂》,余选编的《十八家诗抄》四种,总共不过十几种。早年专心致志做学问,总想将这十几种书融会贯通,作一些札记,想仿顾炎武、王怀祖的做法。现如今年纪大了身体衰弱,再加上国事维艰,我的志向不能实现,每当夜里想起来,都感到惭愧后悔。泽儿如果能完成我的愿望,将《四书》、《五经》以及我喜欢的其余八种书,一一熟读并且加以钻研,作一些札记,记下自己的心得和疑问,那样的话,我将感到欢欣快慰,夜里也能睡好觉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至于王氏父子考订的二十八种书,凡是家中没有的,你可以开一张单子寄过来,我会一一买到寄回去。

做学问的途径,从汉朝到唐朝,风气大致相同;从宋朝到明朝,风气大致相同;本朝则自成一种风气。其中特别著名的学者有顾炎武、阎百诗、戴东原、江慎修、钱辛楣、秦昧经、段懋堂、王怀祖等数人,自成一派,人才济济。你有志于读书,可以不标榜汉学的名目,但是不可以不知道上面几位君子的治学之道。凡是有心得和疑问,随时告诉我,我会随时答复,这样比当面问答更容易有长进。

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