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管好自己就能成功
65761300000003

第3章 管好自己的时间 既要日积月累,又要碎片化

管好自己的时间 既要日积月累,又要碎片化

管理时间的书籍特别多,然而大家看得多,却做得少,甚至比以前更难管理时间。明明有那么多时间,却抱怨时间太少,究其原因,不过是把时间消耗在玩乐或者不重要的事情上了。显然,人们缺少的不是时间,而是管理态度。

我们不妨把名人管理时间的故事的要点写在一张纸条上,这会激励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如果害怕自己有时候狂躁地撕毁纸条,不如做很多个纸条,这样保证纸条不会全军覆没。

海伦·凯勒的光明无声世界 刻苦学习和记忆,每天10个小时

肯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辛勤的努力,即使有天生缺陷的人也可以畅游知识的海洋。再苦再累,勇敢前进是成功的开始。

海伦·凯勒,一名没有视觉与听觉的女性,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她在世时,美国的每一位总统,都会邀请她去白宫做客。对于海伦来说,无声的世界与黑暗的天空都不算什么,因为她的内心一片光明。

在海伦刚出生的时候,她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而且她特别聪明,6个月就能说话了。一周岁的时候,海伦的才智已经远远超出了同龄的孩子。父母看着自己的女儿,心里由衷地高兴。

可是这一切都止于海伦的一场疾病,她病愈后失去了视觉与听觉。海伦的世界一下跌入无声的黑暗当中,这让聪明的海伦受到了打击,她的性格开始变得怪异,独处的时候异常安静,可是面对他人的时候脾气又格外暴躁。

随着慢慢地长大,海伦越来越难以与别人相处。父母为了她的教育,为她专门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她就是莎莉文老师。

当时的海伦还是个小女孩儿,她看不到自己蓬乱的头发,也看不到满身的泥泞,反正她不允许别人走近自己。当她感觉到沙莉文走过来时,聪明的她想到了来人手里一定有手提箱。于是她很快地冲上去抢,沙莉文赶紧把手提箱拿到一边。这让海伦非常生气,扯着沙莉文的衣服就要打起来,还好爸爸将她拉开了。

刚认识的一段时间里,海伦抗拒着沙莉文的靠近。但沙莉文的耐心慢慢打动了海伦,她开始跟沙莉文学习,并从中找到了学习的快乐。当她感受到自己会拼写盲文的时候,心里如同开出花来,非常高兴,于是她不知疲倦地让莎莉文教她写字。

她用手指摸着盲文,在内心里默读,然后不停地将记下的单词与句子写下来。因为每天写得太多,摸得太多,她小小的手指都被磨破了。她便让老师给自己包扎起来,再接着学。7岁的时候,海伦开始读第一本书,这给她打开了一个人生的新窗口。

在海伦10岁的时候,她意识到声音的重要性,拼命地想要学习说话。于是父母为她请来了盲哑学校的老师。老师让海伦把手放在自己的脸上,用手感觉别人说话时舌头与嘴唇产生的颤动,然后再学着发音。

这种过程是艰难的,可是海伦一点儿也不气馁,她不断地感受,不断地练习,经常把嗓子都叫哑了。在海伦的内心深处,她特别希望身边的亲友能够听到她说的话,能听懂她的话,所以她对词语和句子的准确性要求特别高。她觉得自己说话一定要说对,她要对自己的语言负责。为此,她夜以继日地练习。

就这样,她每天坚持学习十个小时以上,这对她来说,对身体的苛求比普通人艰难许多倍。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海伦已经慢慢适应了,并且掌握了不少学习方法,她将一本20万字的图书只花9小时便读完,并且记忆深刻。

这让她很快就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因为多读多练,她的记忆远远超过了普通人。海伦就是用这样的决心,先后学会了五种语言,并出版了多部作品,其中一本是世界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启示

SUCCESS

马克·吐温说:“十九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肯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辛勤的努力,即使有天生缺陷的人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再苦再累,勇敢前进是成功的开始。

巴尔扎克工作不分昼夜 3天用坏10个笔头,高效创作无人能敌

世界上唯一公平的就是时间,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你有什么样的梦想,它都不偏不倚。

巴尔扎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杰出代表,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更是文学成就最高者的代表之一。他的一生与文字联系在一起,用20年的时间写出来了代表19世纪法国人生活现状的作品——《人间喜剧》,这是一部包含了哲学、风俗、分析等研究的文学历史书系,这套书因为包罗万象,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虽然巴尔扎克有着这样多的美誉,可他的人生与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不同,他甚至比不上别人。他从小被家人送进教会寄宿学校,6年时间里只与家人见过两次面,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正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中,他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形成了宏大、全视角的写作风格。

15岁的时候,他与家人一起迁居巴黎,他17岁进入大学,并没有取得优秀的成绩。因为他在骨子里只对文学情有独钟,他发誓要做“文坛的拿破仑”。所以他将上课之外的时间都充分地利用起来,去看书,听文学讲座。

当巴尔扎克最终不顾家人的反对而走上文学之路后,他便将自己关在了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书写自己胸中奔腾的激情。这段时间长达4年之久,最后他不得不为了生存再去面对房间以外的世界。

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的生活过得非常清贫,最经典的传闻就是他家有小偷在夜间光顾,他却只对小偷说了一句话:“亲爱的,别找了,我白天都翻不到钱,你在晚上还能找到吗?”这就是他那时的生活现状。

为了爱好,他选择了文学,而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在文学上下苦功。他在创作作品的时候,经常两三个月不出门,几乎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在蜡烛的光影下,在咖啡的陪伴下,巴尔扎克一头扎进写作中,昼夜不分。咖啡在这段时间就是他最不可或缺的东西,因为这褐色的液体可以让他保持清醒。

巴尔扎克的时间是被分成写作与睡觉两部分的,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其他事。白天与黑夜在他眼里完全没有区别,他一般都是从半夜时分工作到第二天的中午,在这12小时的时间里,他要修改稿件,要写新的作品。

吃过中饭,他便投入各种书籍与报刊的阅读中去,这样持续到下午四点。然后在五点钟吃晚饭,五点半上床休息,时钟刚刚敲响,十二点到了,他又起来继续工作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时间在上午九点开始,而他却是从午夜十二点开始的。

巴尔扎克以这样的状态进入高效的创作之中,他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写完了《卢日里的秘密》一书,其间完全没有休息过;他花72个小时完成了《乡村医生》一书,这本书是他一气呵成写完的,这段时间内他几乎是不眠不休的;他只用了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著名的《高老头》一书。

他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华,夜以继日地工作,让自己拥有了迄今为止任何作家无法超过的写作速度。曾经有法国的传记作家记载过巴尔扎克的工作情况,巴尔扎克的墨水瓶每3天就要重新装满一次墨水,这期间他要用掉10个笔头。

巴尔扎克就是以惜时如金的态度来对待工作的,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多达160余种。在写作方面,巴尔扎克是成功的,他对待时间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懂得:时间是一个人可以掌握的财富,如果合理利用,就可以转化为人生财富。

启示

SUCCESS

世界上唯一公平的就是时间,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你有什么样的梦想,它都不偏不倚。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完成别人认为所不能完成的事,唯一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与时间讨价还价是不可能的,不抱怨生命的短促,不悲叹事物的流转,牢牢抓住当下就足够了,利用好时间是珍惜时间的最佳表现。

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坚持每天学画,不愿虚度哪怕一天的时光

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来说,他们所信奉的除了努力与坚持,就是对于时间的珍惜,不教一日闲过并不是什么难事,重要的在于你是否能一直这样对时间把握有度并持之以恒。

齐白石,中国画坛的一代巨擘。他擅长画虾,技术之精湛为世人所慨叹。齐白石一生不慕仕途,终日潜心读书作画,赋诗治印,传世之作不胜枚举。作为一名高产的画家,他一年就可以画出600幅画作,与此同时还会有书法及印章问世,其高产的原因与时间的合理运用不无关系。

对于齐白石来说,时间是衡量一个人成才与否的关键。在小的时候,他就深谙此中道理。当时他只有8岁,就读于外祖父任教的村中私塾。可是因为家中贫困,齐白石半年后便辍学回家,帮助父母牧牛砍柴,补贴家用。

同时,美好的农家风景激发了他作画的兴趣。于是他白天砍柴牧牛,晚上回来便用木柴棍在家里的地面上作画。14岁时他成了一名木匠,学习雕花工艺,他从此有了在纸上作画的机会,他不顾身体的劳累,每晚守着油灯学画。就这样,他每天作画的习惯一直坚持到成名,并持续了一生。

齐白石曾经认真回忆过自己的过往,从木匠到绘画大师这段时间,认真来计算的话,他只用了4年零4个月的时间,所以他觉得成功原来并不久远,也不是那么艰难。

齐白石是从20岁开始学画的,到35岁,在这15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天只学画1小时,一年就学365个小时,折算成天数是15天,15年的学画时间为225天。35岁到55岁时,平均每天绘画时间为2小时,20年折算成天数为620天。55岁到60岁,平均每天绘画10小时,5年的绘画时间折算成天数为760天。一共1605天,如果折算为年数,只要4年零4个月。

这就是齐白石合理分配时间、正确把握时间的过程,他将每一天的学习都不折不扣地完成,不做完这些事,他就感觉时间被白白浪费掉了。就算成名后,他也依旧惜时如金,每天都要作画,有一天不画就感觉心里难受。

他90岁生日那天,来了很多朋友为他祝寿,从早到晚他都没有时间停下来。等到了晚上,他虚弱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撑,因此在那一天他没能进入画室作画。第二天一早,齐白石顾不上吃饭便开始进行绘画。

家里人都劝他吃了饭再画,可是他却充耳不闻。画完画之后,他匆匆地吃了早饭,再次回到画室。家人便问:“你今天已经作过画了,为什么还不休息呢?”他却说:“昨日因为过生日,不能作完一天的画,今天要多画几幅,来补全昨日的闲过。”不但如此,他还特意写下一幅“不教一日闲过”的横幅挂在自己的画室里,用以勉励自己。

这就是一代艺术大师的故事,他一生的画作之和恐怕已经没有人能计算得清楚,但大师终日不辍画笔的生活却已经成了世人所熟知的事实。而对于齐白石来说,每一天的绘画不过是他工作范围之内的事,与名利毫无关系。正因为这样不计虚名,惜时有度,绘画不止,他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之人。

启示

SUCCESS

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来说,他们所信奉的除了努力与坚持,就是对时间的珍惜,不教一日闲过并不是什么难事,重要的在于你是否能一直这样对时间把握有度并持之以恒。人生一世,不过几十年的光阴,与其坐在那里嗟叹时光苦短、去日无多,不如立刻行动起来,因为只有抓住时间的人,才是最终的成功者。

富兰克林从印刷工人到伟人 热爱生命,就别浪费时间

当我们立下雄心壮志,祈求百年不遇的幸运之机降临时,却不知道很多伟大的瞬间已经在琐碎的小事中溜走了。

富兰克林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有头脑与抱负的政治家。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领袖,他领导人们创立美利坚合众国,他带着人民开展独立运动,起草《独立宣言》,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精神缔造者。而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改变了电学、电工学给人的最初认知,更破除了人们的迷信心理,征服了大自然。

虽然历史赐予了富兰克林如此多的美誉,却不足以表现他丰富又历经苦难的一生。他出生于18世纪的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那里是当时有名的贫民区。

在8岁的时候,富兰克林便出门打零工,其间只上过两年学,到12岁时,他已经是印刷厂的一名学徒工了。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具标志性的职业,甚至他自己也始终自称为“印刷工人”。

可是贫困不会让有理想的人陨灭,富兰克林虽没上过多少学,但最喜欢看书,他自己就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他经常去找人借书看,到书店租书看。因为白天要工作,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看,然后经过通宵的阅读,清晨再把书还回去。

这样的阅读量很快丰富了他的知识,他曾经用笔名给报社投稿,编辑看到他的文章之后,以为是名家的作品。如果说辛勤的工作是他糊口的方法,那么对读书的渴望就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柱。

他在书籍的海洋中热切地吸收着一切知识,甚至自学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以及拉丁语。富兰克林珍惜每天的时间,恨不得掰开揉碎,细细地运用,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他不断增加的求知欲望。

17岁时,富兰克林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自立资本,他深信自己的学识可以让他走上社会打拼出一番事业。于是他独自一人到费城闯荡,用自己所学的印刷本领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印刷所。

到21岁时,他已经非常受人尊重,他在费城创办了第一个青年自学团体“共读社”,组织所有热爱阅读的人进行文学、科技、哲学等问题的讨论与探索。到25岁,富兰克林又开办了北美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在45岁时,他创办了费城学院,这个学院就是现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前身。

富兰克林的人生是丰满的,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他一边关心工人的生活,一边放眼民众团体,还利用自己所学的电工知识不断尝试发明。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之后,他发明了避雷针、新式火炉、高架取书器等,这些东西几乎每一样都可以让当时的人们向着文明生活迈进一大步。

这就是富兰克林向往的生活:人们生活自足,却又精神丰满,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即使后来做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也没有放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他曾经说过,如果你热爱生命,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的一生充分证明了,他热爱着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热爱着生命的组成部分——时间,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和时间赛跑,让生命绽放光芒。

启示

SUCCESS

当我们立下雄心壮志,祈求百年不遇的幸运之机降临时,却不知道很多伟大的瞬间已经在琐碎的小事中溜走了。我们荒废了时光,更放走了机会。唯有认真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那么我们才有可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宝贵财富。

李贺短暂人生佳作多 天生鬼才,呕心沥血作诗书

生命的长短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李贺,字长吉,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之一,他是唐代宗室郑王李光的后代,从小才华出众,又因其诗多具幽奇、冷艳及诡异、凄唳的情调而被世人称为“鬼才”。与很多成功人士相比,李贺一生较为凄惨,其才华出众,却终未被朝廷认可;天妒英才,他年纪轻轻便重病而亡。但他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之中,却写下240多首诗作。

李贺7岁的时候便被乡邻盛赞,成为大家口中的传奇人物。著名的大诗人韩愈看了他的诗也被他的才华所震惊,对当时的侍郎皇甫湜说:“如果这是一个古人,那也就算了,可他却偏就生于今世,我们怎么能不去见识一下呢?”

于是两人一起去探访这个传说中的人物。见到李贺后,他们大为感慨:原来是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韩愈想要为难一下李贺,便当场出题以试其才华之真伪。李贺腹有诗书自然不怕,他从容地在大文豪面前蘸笔抒文,做出了著名的《高轩过》。韩愈看完,与皇甫湜交口相赞:“真是天才,果然名不虚传!”

一个7岁的孩子,若只凭着一时的聪明或许可以让人称赞,但想要成为大文豪嘴里的天才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与李贺自小便勤奋苦读不无关系,他从小就对诗文极为敏感,立志要读书报国,所以终日沉迷于诗书之中,每天看书到深夜,不知疲倦。

有时为推敲一句诗、一个字,不知不觉便研读到三更天,但他却因为得其意而不肯入睡。母亲为此多次起来劝说,他才不得不去休息。如此用功勤奋,自然学问精进,所以李贺17岁时便成了京城非常有名的诗人。

只是李贺的运道不怎么好,因为太有名,他被当朝的一些人嫉妒,因此没能得中进士,这让他非常不满。但他没有因此荒废自己的学业,而是将所有的不满都寄予诗文之中,每天更加刻苦地用功读书。

虽然没有人约束李贺,可他却日日严格鞭策自己。平时出门时骑着驴子,总要在背上背一个小包。他就这样一边走一边想,一边吟诵一边记录。想到好的句子时他怕回家已经忘记,于是便立刻写在纸上,然后装在身后的小包里。

回家之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小包,看自己今天记录了多少好词佳句,然后进行细致的整理。有时因为一天所记诗句太多,他连饭都来不及吃,一直整理到深夜。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说:“我的儿子这是要呕心沥血才肯罢手呀!”

正是因为李贺这样笔耕不辍的态度和精神,才让生命短暂的他在诗坛上留文甚多。据说,在做奉礼郎的3年时间里,除去日常的工作,他都用来写诗作赋。因为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和对时间的争分夺秒,他仅在那段时间便写下了60多首诗。其诗又多“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从而深受世人的肯定,让他留下了不朽的声名,也奠定了自己在中唐诗坛的杰出地位。

启示

SUCCESS

生命的长短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李贺虽然一生短暂,但他从不虚度年华,终以自己的佳作赢得了精彩人生。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遭遇波折后,我们可以表达不满,可不能荒废学业或者职业等,而是要用更努力的态度来面对波折,因为“短暂”的人生容不得半点浪费。

马克思勤奋楷模 与时间赛跑,取得伟大成就

只有学而不厌又勤奋上进的人,最终才会成为与时间赛跑、赢得真正收获的人。

马克思,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他集政治、哲学、经济以及革命理论于一身,并且每一样都做得出色又成功。在这位真正的伟人身上,我们看到的除了为人类进步的奋斗之外,更有他一生笔耕不辍的现实生活。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因此,他为了收获自己的成就,在时间这片土壤上奋斗拼搏了一辈子。

马克思有一个很普通又快乐无忧的童年,这让他养成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青年时代,马克思是勤奋好学的学生,对于哲学、政治学以及经济学都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积极著书写论。在这段时间,学习的丰富与知识的积累奠定了他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整个学生时代都是他认真学习的过程,时间成为他分秒必争的追求。

他不仅要修多门学科,还学习了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五国语言。这样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让他的健康受损,最为严重的是,他曾经两次因为勤于学习,造成身体上的劳累过度而不得不被强制休养。在他的眼里,人生苦短,要做的事太多,这让他着急不已。

《资本论》是马克思终其后半生而写成的著作,这本书用掉了他40年的时间,而在这40年里,马克思经历了几经搬家的颠沛流离之苦。当时,马克思刚刚因为工人运动而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这让他的生活陷入衣食无着的境地。

为了能吃上饭,他不得不将家里的东西都典当出去。当他到伦敦时,却因为付不起一个月6英镑的房租而惨遭驱赶,最终全家7口人只能住在两间小房子里。为了便于工作,他努力地争取到了伦敦博物馆的阅览证。

从此,阅览室就成了他办公的地方,他在那里收集资料,做笔记,工作强度非常大。通常他都是上午九点钟在博物馆开门之后便进去,一直到晚上八点关门才离开。有时他为了省下一片面包,不得不饿着肚子工作。

马克思回到家之后,也不能休息,他必须把在博物馆里抄来的笔记和资料进行整理,要到凌晨三点钟才能上床休息。

马克思为了《资本论》没日没夜地工作着,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都准时前往博物馆。他常年的饮食标准就是一顿饭只有几片面包与白开水。有时实在太累了,头碰到桌子就有可能睡着,这时,他就站起来跳两下,振奋精神。

等发表《资本论》第一卷时,他为编写此书所阅读过的书籍已经多达1500多种,所记笔记有100本之多。从马克思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伟大是在艰难中通过努力成就的,如果没有与时间赛跑,他很难取得伟大成就。

启示

SUCCESS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当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了超越有限时间的事情,那便是我们真正的收获。只有学而不厌又勤奋上进的人,最终才会成为与时间赛跑、赢得真正收获的人。

康德的时间管理 每日计划规律,从不改变自己的时间节奏

有人说,执着者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执着。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除了对现代欧洲学术产生巨大影响之外,对于天文学与星云学的贡献也非常大。在康德的一生中,规律与执着就是他的生活的全部,其中就包含对时间的精确规划。

康德从小深受母亲的影响,他曾经在自己的传记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敬意,他认为家庭教育就像一颗种子,使他受益终身。康德从出生起,身体就不好,不仅如此,他还是高度近视,他瘦小到只有1.57米的身高,头却相对有点儿大。

为了这个体弱的儿子,母亲付出了很多,教导康德对待其他事物都要有一颗虔诚之心。正是因为如此,康德才非常专注地进行着时间管理,不虚度,不浪费,每天在准确规定的时间里做计划好的事情,一生不变。

对于康德来说,他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改变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里一定要做的事,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按着这些时间去完成或者超越自己要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只能说明自己浪费了时间。

有一次,他要去珀芬小镇拜访自己的朋友威廉先生,他事先写信与威廉约定了时间:自己将会在3月5日上午十一点前到达。3月4日,康德赶到了小镇,于第二天赶去距离小镇20千米左右的威廉家。

可是当他快要到达的时候,却发现河面的桥坏了,过不去了。这时康德问载他的马车夫有没有另外的路,车夫说有,但需要行走40分钟才行。这样康德就迟到了,这对他来说是绝不能允许的事。于是他用两百法郎租下了一个农妇的房子,从上面拆下一些木头,快速地修好了这座桥。终于在十点五十分,康德出现在了威廉的家里。

有人说,执着者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执着,康德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只对别人守时,对自己同样严格要求。在他的生活中有一套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表,在若干年后甚至现在,这份时间表依旧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通常他在早上四点四十五分起床,然后抽一支烟,喝两杯茶,便开始备课。七点到九点是他的上课时间,下课之后一直到十点四十五分,他要进行写作。然后,他才接待客人、接收新信息。

他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要散步一小时,他散步时从来不与人说话,因为他怕别人打乱他的步伐而改变时间节奏。他也从来不与朋友一起散步,因为他认为与别人一起散步就会因为迁就对方的步速而改变了自己的步速。

康德几十年如一日的散步规律,成了邻居们判断时间的重要标志。他一生只有一次打破了自己的规则,那次是因为看卢梭的《爱弥儿》入迷,结果忘记了散步的时间。邻居们因为看不到康德出门,都怀疑自己的表出了问题,甚至认为教堂的时钟也提前了。

康德就是用这样几近苛刻的守时、惜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与学习的。正是因为这种执着,康德终于在46岁那年当了教授,从而实现了自己一生唯一的愿望。

启示

SUCCESS

有人说,执着者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执着。我们总是在时间充分的时候进行挥霍,却最终又在流逝的时间面前懊悔不已。与其在事后进行追思,不如采取最易成功的做法,即珍惜当下的每一分钟。

李开复合理分配时间 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掌控时间

当你再想高喊“我没时间”时,当你再为没完成任务悔恨时,不妨将这些看不见的时光计划做未完成的事,这些看不见的时光是时间的碎片,利用起来便延长了你有限的光阴。

李开复出生于中国台湾,他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博士、副教授,他曾是苹果、SGI、微软和谷歌等多家IT公司的高级员工,如今,他是创新工场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对于李开复来说,这一切的成就都在他的把握之中,因为他是个善于利用时间碎片的人。

据说,李开复4岁便开始上小学了,这样确实要比同龄的孩子节约了好几年的时间。而要上小学却是他自己的要求,完全不是出于家长的意愿。对于学习,李开复从来不觉得累,上大一的时候,他便非常有意识地对时间进行分配,因为他所要学的东西太多,美术、历史、哲学,甚至音乐,都是他感兴趣的课程,他必须用与别人一样的时间去接触所学专业之外的东西。

对于李开复来说,时间在他眼里似乎从来就不成问题,别人需要两天完成的工作,他只要一天就足够了。2009年,李开复决定自己做老板,这对于年过半百的人来说实在太过冒险,以至于被朋友规劝:“你快50岁了,干点儿什么轻松的不好?”

但李开复非常自信,他开始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并于2010年成立创新工场。然后,他开始选项目,求发展,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他了解了500多个项目。项目最多的一年,他曾经一口气投资了20多个项目,这样的充沛精力在一个青年人身上都很难看到,可李开复却做得从容不迫。

李开复是忙碌的,但他做事很有计划,每天早上通常在五点钟开始投入工作,先是用三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回复邮件。这个过程琐碎而杂乱,但他却耐心地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让其他创业者崇拜不已。

九点钟的时候,他会准时出现在公司里,参加董事会,与负责人一对一地了解项目进展,甚至帮助创业者解决招聘、融资、活动等问题。就算这么忙,他对于自己的媒体信息也都从来没有忽略过,微博的时时更新就是他最从容镇定的证明。

除了对计算机的项目开发之外,李开复还创办了“我学网”,亲自带着专家们为青少年答疑解难。有人很质疑,那些回复是不是真的出自李开复之手。后来被证实,有着李开复署名的留言都是他亲自回复的,这些回复分布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早上五六点钟的,那是他浏览网页时间歇回复的;还有上班的路上,他也会回复一些;哪怕是在机场等候航班,他也会随时为学生解答一些问题。这些恰恰就是李开复善于运用时间碎片的例子,他将这个办法说给别人听,自己也一直在用着。

别人眼里的李开复最不缺的就是时间,而最缺的也同样是时间。在创新工场有这样一个笑话,李开复的小女儿问他哪天可以不工作了,李开复笑着回答“2月30日”。2月哪来的30日呢?这让他的同事都衷心叹服:开复简直不需要休息,他一天里做的事情,我几乎需要两天才做得完。

李开复觉得,与最重要的时间相比,会掌控时间更重要。他每一天每一刻,似乎都在掌控时间,有序地运用着碎片化的时间,有效地进行着事业的创新。

启示

SUCCESS

当我们坐在桌前发呆、上网、喝咖啡的时候,不会想到时间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些虚度的时光,足够我们用来读一段文字,背几个英文单词。当你再想高喊“我没时间”时,当你再为没完成任务悔恨时,不妨用这些看不见的时光计划做未完成的事,这些看不见的时光是时间的碎片,利用起来便延长了你有限的光阴。

爱尔斯金忙里偷闲 充分利用5分钟,成就伟大作家

灵活掌握时光的人自然会抓住时间的规律,能够合理地运用它;而抓不住时间的人,再怎么节约、再怎么挤时间,一样只能看着时光流逝。

爱尔斯金,美国近代诗人,出色的钢琴家,还是著名的作家。在他看来,人类的生命就是由一点一滴的时间组合而成的,而这些时间如果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就有可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爱尔斯金便是这种方法的受益者,所以他深深地相信,人是可以从短短的间歇时间中获得足够大的成就的。

在爱尔斯金没有领悟这个道理之前,他也和我们一样,总是对着很多要做的事,以没有时间为借口,眼睁睁地看着时间被荒废了。可是他在14岁的时候遇到了钢琴老师卡尔·华尔德。当时,卡尔·华尔德老师问他:“你每天用来练琴的时间有多少?”

爱尔斯金说:“三四个小时。”当时的他一直认为,每天花的时间越多,效果就会越好。可老师却说:“不要这样,因为当你慢慢长大时就会发现,人生的时间并不可能总是如此充裕,如果你每天都在等三四个小时的间歇时间来练琴的话,那恐怕有可能一次练习时间也没有了。你要养成一种用很少的时间去练习的方法,每天一有时间就练一会儿,哪怕一次只有5分钟。当你有意识地将这种习惯坚持下来,便会意识到,练琴已经成了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小段谈话结束之时,爱尔斯金还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道理,所以他继续将自己的时间分配给所谓重要的事情。

直到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爱尔斯金有了新的爱好,那就是写作。他非常想利用空闲时间来搞创作,可看一下自己全天的时间分配表,除去上课、人际交往、写作业等之外,似乎已经没有一点儿时间可以供自己使用了,哪怕是夜晚,他都没有办法挤出一小时来。

他一边苦恼着,一边就这样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写作就像一个梦,一直若即若离。偶然的一个机会,爱尔斯金想起了钢琴老师卡尔·华尔德曾对自己说过的那段话。

此时离14岁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他回想着老师说的那段话,又一次打量了自己的时间分配,5分钟的间歇时间被轻而易举地挑了出来。于是,他每天利用5分钟时间坐下来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非常短,有时甚至只有100个字。

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忽然发现自己竟然已经写了厚厚的一大摞,他将这些手稿修改,整理出来,便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时间就是这样,挤出来的一点儿时间如果不利用起来,挤了也白挤;而如果用来有所作为,那么积少成多,成功也就成了必然。

爱尔斯金仿佛受到了这个方法的鼓励,于是开始热衷于这样的时间法则。他的工作一直很忙,但这样零星的碎片时间却一点儿也不少,吃饭后的休息时间,课间的休息时间,甚至是走在路上的时间,他都可以用来思考,并很快抓住5分钟闲暇将这些思考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去。

他不只挤出时间用来写作,还将练琴的时间也这样挤了出来。这样日复一日之后的某一天,爱尔斯金成名了,不但弹琴出色,而且写作也很有名。他只是凭借充分利用5分钟的方法,便从一个完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走上了成功的光明大道。

启示

SUCCESS

灵活掌握时间的人自然会抓住时间的规律,能够合理地运用它;而抓不住时间的人,再怎么节约、再怎么挤时间,一样只能看着时光流逝。时间不可能积攒得住,但将零散的时间用来认真思考,在零散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行动,最终却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这就像歌德所说的:“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实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