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谋略全本
6550400000019

第19章 应酬篇 (7)

在生活方面,他也无声色酒财之好。史书记载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经赐给他一块好地,正好处于农民的水路必经之地。家臣看到有这个好处,于是就用这块地谋取私利,向农民征收“过路费”。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

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可是徐达却得善终。他病逝于南京之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并将他的画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大明第一功臣”。徐达之所以能逃过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说跟他严于律己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人世间最顽强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尤其是在没有正确理论和思想指导的时候,歪风邪气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泛滥成灾,因此管好自己尤为重要。伟大的诗人歌德曾告诉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律己都至关重要。“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一败涂地,唯有律己万事成功。”严于律己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一个人若管不住自己的德行和欲望,怎么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呢?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大戴礼记》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做人应该眼睛明亮但又有所不见,耳朵聪敏而又有所不闻,看重别人的大功德,原谅别人的小过错,不要求一个人尽善尽美。据《孔丛子》记载:孔子的孙子子思向卫君推荐苟变,说他是一员无敌于天下的大将。但卫君说:“我也知道苟变是难得的将才,但他从前做官时曾无故吃了别人两个鸡蛋,于德有亏,所以我不能用他。”子思说:“木匠选材,也知取其长弃其短,您作为一国之君,怎可以为两个鸡蛋而弃干城之将于不用呢?这种做法千万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君这样做,不是失去了一位好将领吗?中国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向来讲求忠恕之道,而这样的修养运用在待人方面,可以使我们修身养德而远离灾害。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却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这样的人,不仅难以独善其身,而且也很难与他人顺利地合作。因此,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看人用人应“见人之长,容人之短”,用宽大的胸怀对待和包容他人。一个讲忠恕待人之人,心胸开阔、宽恕仁爱。他不但自身的修养臻于完美,而且与他人之间也是一团和气,灾害自然也不会降到他的身上。

作为政治家,免不了面责人过,折冲争锋,但如果攻人之恶太严,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势必到处树敌,引人嫉恨,也不利于团结他人,教育他人。周恩来终其一生,从不在自己的阵营中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把自己推向与他人誓不两立的境地,而是事事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宽以待人,不走极端。所以,周恩来不仅在中共权力中心生存如此之久,而且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尊重与敬仰。

南昌起义时,周恩来对张国焘阻挠起义计划十分气愤。当时有人建议把张国焘绑起来,但周恩来不以为然。他说,张国焘是党中央的代表,怎么能将他绑起来呢?他坚持用争辩说理的办法解决问题,最后张国焘只好同意了。

同样,周恩来对待李立三也是留有余地的。中共“六大”后,周、李合作共事,两人在对革命形势的估计、组织工作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逐渐产生分歧。1930年春,周恩来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陈述了李立三“左”倾盲动的危险性。周恩来一走,李立三在中共中央内起着主要的决策作用,并凭借这一点加紧实施其冒险计划。他在政治局会议上多次严厉谴责周恩来,认定“国际之不能了解中国革命的趋势,恩来同志要负这一责任”。向忠发等人也随声附和,强调中央对周恩来的斗争“必须是很坚决的”。1930年8月,周恩来衔命从莫斯科回国纠正李立三的“左”倾错误,改组中央。在一般人看来,周恩来对李立三一定会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彻底搞垮李立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严肃批评了李立三“左”的错误,但会议通过的决议仅仅将李立三的错误界定为个别策略上的错误。此外,周恩来在会上依然同意李立三留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周恩来谨记“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的道理,在针对他人的错误时,不用粗暴的方式来处理思想问题和工作问题,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婉转灵活,耐心感化,强调自省和自觉。周恩来这种宽以待人的处世智慧不仅能顺利解决问题,而且无论是批评他人还是教育他人,都能得到人们的理解。

古人云:“律己宜带秋风,处世须带春风。”意思是说,要求自己须严厉如秋风一般,与人相处要像春风般温暖和煦。这句话告诫人们对人要宽,对己要严;不计较他人,不放纵自己。律己宽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一个人具有较高素养的标志,一个宽容而温和的人往往能化隔阂为理解,化矛盾为友谊,而他的事业也会兴旺发达。

人的一生如大海中的一艘远轮,在人生旅途的长河中,肯定会遇到顺心的、不顺心的人和事。当发现他人出现差错时,若每个人都能以一种诚恳、真实、宽容的心劝告、指正他,相信他一定会感激不尽。反之若我们以指桑骂槐、横加指责的态度教训他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说,宽容胜于挑剔,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从而让我们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宽容了自己,而我们的雍容大度也会带来一生的平安与富足。

宽以待人,是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人看事,让别人有一个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不应求全责备,以超过实际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尤其在教育方面更应如此。大学者钱钟书教子奉行“不教”主义,他常说:“教子不可太严。”他对女儿钱瑗从不严加责备,也不确定所谓的“目标”和“理想”让她去高攀,而是听其自然。在学习上,钱老也不是手把手地教,女儿遇到难题的时候,就给她十几部词典,叫她自己去查,实在遍寻不得,才给予指导。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耽误钱瑗的发展,反而造就了她极强的自主性以及独立性。后来,钱瑗留学美国,治学严谨,学有所成,颇有父风。由此可见,洪应明说过的“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正所谓“量大福亦大”,为人大度、胸襟博大者必然比那些心胸狭窄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一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①,城可陨②,金石可镂③。若伪妄④之人,形骸⑤徒具,真宰⑥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迷津指点:

① 霜可飞:即“六月飞霜”,本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成为现实。比喻心灵的真诚可以感动上苍,使不可能变成可能。

② 城可陨:城墙塌陷,其意与“霜可飞”同。

③ 金石可镂:本义为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连金属和石头这样坚硬的东西也可以雕刻出花饰。比喻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恒心,有毅力,就能把事情做成。

④ 伪妄:虚伪,狂妄。

⑤ 形骸:指与精神相对的肉体。

⑥ 真宰:本指天地的主宰,此处指人的精神支柱。《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古文译读:

人的心地一旦真诚,就可在盛夏里霜雪飞舞,城墙可以崩毁,金石可以贯穿。若是虚伪诈妄的人,徒然具有一副形体骸骨,真正主宰的灵魂早已死亡,面对他人就面目可憎若人讨厌,单独居住就形体影子自相羞愧。

■ 二

曲意①而使人喜,不若直躬②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如无恶而致人毁。

迷津指点:

① 曲意:委屈自己的意志。

② 直躬:刚直不阿的行为。

古文译读:

一个人与其委屈自己的意愿去博取他人的欢心,还不如以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忌恨;一个人根本没有善行而无缘无故接受他人的赞美,还不如没有恶行劣迹而遭受小人的诽谤。

■ 三

信人①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②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迷津指点:

① 信人:信任别人。

② 疑人:怀疑别人。

古文译读:

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全都是诚实的,但是起码自己先做到了诚实;一个常怀疑别人的人,别人虽然未必都是虚诈的,但是至少自己已经先成为了虚诈的人。

■ 四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①,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迷津指点:

① 隐微之事:隐私的小事。

古文译读:

遇到多年不见的朋友,情意要特别真诚,气氛要特别热烈;处理某种隐秘之事时,居心要特别坦诚,态度要特别开朗;服侍身体衰弱的老人,举止要特别殷勤,礼节要更加周到。

■ 五

作人无一点真恳的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一段圆活的机趣,便成个木人,处处有碍。

古文译读:

做人假如没有一点真诚的心意,就如同讨饭的叫花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踏实;而处人处事不会随机应变,也没有幽默感,简直就是一个木头人,无论做什么事,他只能到处碰壁。

“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这段话出自名人傅雷。由此可见真诚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中庸》一书也提到了:“诚即真实无妄。”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集注·中庸注》)明清之际,王夫之有时把“诚”直接解释为“实有”,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尚书引义·说命上》)

《说苑》中说“巧诈不如拙诚”。诚是天地的大道,它作为人性中的第一美德,把它扩充开来,可以配合天地而参化育。故有言:“国有诚信必兴,家有诚信必和,人有诚信必贤。”可以说,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最值得人们肯定和最能赢得人们青睐的当为“诚信”二字。诚信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平稳存在、和谐与共的基础,也是人性中立身处世的最高尚品质与情操。为此,在与人相处中,首先应做到自己诚信,倘若自己都不诚信了,那还如何要求别人去恪守诚信呢?

公元前109年,陈涉揭竿起义,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开始了。就在这时,阳武县户牖乡一个叫陈平的年轻人,前去投奔魏王咎,被任命为太仆。

陈平非常聪明,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且好读书。他投奔魏王,本来想有一番作为,但多次献策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人诋毁。陈平认识到魏王是一个平庸之辈,于是毅然出走,投奔到项羽麾下,参加了著名的巨鹿之战,跟随项羽进入关中,击败秦军。

项羽赐给陈平卿一级的爵位,但这种职位徒有虚名,并没有实权。

公元前206年4月,爆发了著名的楚汉之争。这时,殷王司马昂背楚降汉。项羽大怒,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率领魏王留在楚国的部下进击殷王,收降司马昂。陈平取胜后因功被拜为都尉,赐金20镒。过了不久,汉王刘邦又率部攻占了殷地,司马昂被迫投降。项羽对司马昂的反复无常极为恼怒,因此迁怒陈平,要尽斩以前参加平定殷地的全体将士。陈平害怕被杀,又看到项羽无道乏能,难成大气候,便封好其所得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羽,而自己则单身提剑抄小路逃走。在渡过黄河的时候,艄公见陈平仪表非凡,又单身独行,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身上一定藏有金银财宝,顿起谋财害命之念。陈平察言观色,知道他心怀歹意,略一沉思,便脱掉衣服,袒露全身,帮助艄公去撑船。艄公由此知道他一无所有,才没有动手。

陈平上岸后,一路直奔修武,因为当时刘邦正率领部队驻扎在那里。他通过汉军将领魏无知见到了刘邦。刘邦问陈平:“你在楚军里担任什么官职?”

陈平回答说:“担任都尉。”当日刘邦就任命陈平担任都尉,让他做自己的参谋,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