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个人都应该懂点管理学——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小到一个经营性企业、一个班级集体,甚至我们的家庭,都离不开管理。除此之外,我们在进行一项工作时,首先要有目标和计划,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怎么去干,如何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力量去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属于管理的范畴。由此可见,任何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管理。可以想象,假如脱离了管理这门艺术,我们生存的环境一定会杂乱无章,缺乏进步和生机。
世界的发展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管理学的进步史,从原始社会到21世纪,任何一个历史使命的完成都离不开管理。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不同目的,产生过不同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也导致了不同的管理绩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了显示自己彻底疏导黄河水患的决心,激励大家一起奋斗,造福万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力挽狂澜,做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延续了汉室的命脉;诞生于小国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够从北非沙漠驰骋到南亚次大陆,最终建立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也得益于他缜密的作战计划和军队部署……透过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我们一定能洞悉许多杰出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对后世的贡献。
对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一起来到世界的,管理活动自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逐步产生。组织与管理都是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当组织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管理对组织的影响并不显著。因为此时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还比较简单,尚未形成独立的管理职能,所以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突显出来,如对于小生产企业来说,经营者大多可以凭借行业经验,维持企业自身的发展。但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组织的发展,管理在各种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随着工厂、学校、医院、军队和公司等组织的出现,有效的管理则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准的管理才能将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到最佳状态,才能给本组织带来收益。也就是说,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概括起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的作用表现在实现组织目标上
组织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组织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那么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就会大于组织因素各自功能的简单相加之和,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将被极大地增加。管理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在相同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同而产生的效益、效率或速度的巨大差别,而这些,往往是企业取胜至关重要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的亏损企业仅仅由于换了一个精明强干、善于管理的经营者,很快就扭亏为盈;有些企业尽管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却无法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有些企业尽管物质技术条件较差,经营者却能够凭借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企业潜力,反而更胜一筹,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在组织活动中,需要考虑到多种要素,如物资、人员、环境和资金等,它们都是组织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每一要素能否发挥其潜能,发挥到什么程度,都将对管理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以放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有效的管理,就是寻求各组织要素、各环节、各项管理措施、各项政策,以及各种手段的最佳组合。通过这种最佳组合,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效能,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最大潜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管理能使组织发挥正常功能
组织是由各组织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互相作用产生组织的整体功能。组织要素不能独自发挥作用,因为各自独立的组织要素无法完成组织的目标,只有管理才能使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证组织正常运行与活动。管理在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以乐队为例,一个单独的钢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而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没有指挥,就没有乐队。在乐队里,一个不准确的音调会破坏整个乐队的和谐,影响整个演奏的效果。同样的道理,在一个组织中,管理的缺失将导致组织中的各个要素无法彼此协作,从而达不到既定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组织的目标,甚至还会导致这个组织的解体。
二、三个和尚怎会没水喝——管理缺失
管理与科学、技术三足鼎立,是支撑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三生产力”。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管理能将个人行为变成组织行为,能办成很多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当下,很多管理者也已经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会犯糊涂,导致组织中管理行为的缺失,甚至酿成大错。
有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叫“三个和尚没水吃”。说的是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小庙的住持安排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不久,又来了个和尚,水的需求量也增加了,小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新来的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这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于是大家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虽然很渴,但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提水的事情。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老和尚明明看到了这一切,却没有对这三个人进行重新分工。结果,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了。最终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可是没有水救火。火势无法控制,将他们赖以生存的寺庙烧毁了,幸好三个和尚发现得早,逃出来了,但是老住持就没那么幸运,被大火烧死了。
这是一个富于悲剧色彩的寓言故事,我们在感慨三个和尚由于不协作、自私自利直接导致栖身之所荡然无存的同时,是不是也觉得那个老住持很悲哀呢?其实,这一切都要怪老和尚作为一座寺庙的管理者,身在此位却不谋其政,不仅害得几个小和尚没有水喝,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从老住持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管理的缺失,而在现实生活之中有许多老住持这样的管理者,他们的管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度支撑力量薄弱
老住持危机意识淡薄,当下属的数量发生改变时,没有考虑到管理已经增加了难度,不注意管理方式的改变,仍然用管理一个人的方式去管理多个人,从而使应有的预防性措施准备不足,也没有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这个故事对现实生活中管理者的启示是,当时代不同、情况发生改变的时候,组织所面临的挑战也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了,因此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局限于过去的管理模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必须要改变,管理方式的改变要以制度为支撑。制度的建立,还要遵循如下原则。
(1)转变传统观念,打造优秀的组织文化
任何外在的包装都是“纸老虎”,一捅就破,聪明的管理者应该摆脱历史的束缚,某些所谓的“营销点子”、“资本运营”都是行不通的。观念转变的重要依托是组织文化的建设,打造组织“内功”最基本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优秀的组织文化的创建。优秀的组织文化需要具备以下的特性:
①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是基于组织战略的,即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对组织战略发挥全面支持的作用;
②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是基于人性的,换言之,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尊重人性;
③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是基于个性的,包括组织的个性和管理者的精神个性;
④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是基于商业准则的,所谓基本的商业准则,是指企业必须遵循的市场经济的基本游戏规则。
优秀的组织文化代表的是积极健康的意识,在积极健康的意识下成长起来的组织必定是优秀的、充满活力的。
(2)从“人治”转向“法治”,让制度管理人
人治的特点是君主专政,它是建立在专政的基础上的,体现的原则是个人主义;法治具有民主的特点,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体现的是大众意志,少数服从多数。“人治”和“法治”在组织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组织的初创阶段,人治能发挥积极方面的作用。试想,在一个强有力的集权中,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他能够充分发挥领导自主权,这样才能把一个团队紧紧地凝结在一起,劲往一处使,一个巨大的工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在组织的发展壮大时期,人治越来越不适应组织的发展,因为人治的结果必然是专政,专政则可能导致腐败,腐败必然会走向灭亡。法治强调的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个组织内的所有人,上至组织最高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必须遵守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决不动摇。同时,法治也为组织的奖罚提供了严明的规定,任何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行为都会受到嘉奖,组织将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3)活用“法治”,让人来驾驭“法治”
活用“法治”,就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法治,让人去驾驭法治,而不是法治来驾驭人,使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组织的主人,每一个人都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每一个人都能在组织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工作。在组织共同的价值观面前,组织是大家的,每一个人都承担着对组织的一份责任,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高度统一。对管理方式的追求是法治,不是“人管”,是每一个渴望成长的组织所追求的方向。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不管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能以主人翁的身份,肩负着组织的责任,自发自觉地做自己能做、应该做的事情。
2.管理者的用人观念出现偏差
在上面的案例中,老住持将打水的工作完全交给小和尚,从此之后便对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在寺庙人员发生变化,而工作任务(打水)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也不去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意见,让其完全放任自流。作为一个管理者,对下级的需求和性格不去做深入的了解便完全授权,其结果必然导致管理的失败。要将组织管理得井井有条,管理者首先要将人员管理好。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管理者需要考虑到人员和职位的匹配度,只有让对的人做对的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典的管理教科书总是告诉我们,一次性把事情做好,会为我们节约高达几倍的成本,一次性将人员配备到位会让之后的工作变得非常顺利。然而,绝大多数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很少去研究要录用的人与空缺职位之间的关系,更不用说制定完善的员工弹性工作制度了。员工的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性格的影响,血型、星座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性格的重要因素,但这一点恰恰是被众多管理者所忽视的问题。
(2)把握好“德”与“才”的比例
从事过多年管理工作的前辈总是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招录德才兼备的人。可现实中,有时总会出现只能二者选一的情况。作为管理者该如何选择呢?回答是:他们宁可要德大于才的人,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品德却是一个人内在的、不可改变的东西。一个人的品德与其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有着很大的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德与才的比例。
三、管理者的立身之本、行为之基——管理道德
人,无德而不立。一个组织要长久立足于社会,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阶层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管理者可以呼风唤雨,管理者可以一呼百应,其自身的榜样作用对整个组织而言可谓至关重要。任何组织的成长都需要组织的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保障与推动,而组织道德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管理者的道德人格构建。可以说,管理者的道德人格如何,直接反映了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组织的成长与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完善。
对管理者而言,管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其从事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管理者的立身之本、行为之基、发展之源;对组织而言,管理道德是对组织进行管理的价值导向,是组织提升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源泉,是组织健康持续发展所需的一种重要资源。简而言之,管理道德是管理者与组织的精神财富。
管理者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遵循管理道德才能使一个组织遵循社会道德,承担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尤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求收获不求投入,因为所有的企业要想在社会上发展、壮大,就必须与社会环境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一种“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这样的循环才能提供一种积极健康的生存方式。否则,企业只能走进死胡同。例如,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因含三聚氰胺造成婴幼儿患肾结石的事件曝光之后,引发了人们对企业责任与道德的思考。
2008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网站收到消费者投诉称:有婴儿食用三鹿婴儿奶粉后患肾结石。6月28日至9月8日,陕、甘、宁、豫、鲁、湘、鄂、苏、皖、赣等地都发现了患有肾病的婴儿。家长及医生们发现这些不足周岁的婴儿都在食用三鹿婴儿奶粉,他们怀疑造成婴儿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三鹿婴儿奶粉。
9月11日下午,三鹿集团对此发表声明,内容大致如下:作为具有60多年历史的国家知名企业,三鹿集团具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三鹿奶粉几乎是国产奶粉的代名词。三鹿婴儿奶粉是专门为婴儿生产的,在生产中,理化、生物、卫生等标准也是完全按照国家配方奶粉的标准执行并全面检测的。我们希望消费者能够去检测,也希望国家权威检测部门能够尽快给出一个有力的检测报告,我们肯定地说,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就在这份声明发表的第二天,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发布消息:经过多层次、多批次的检验,三鹿集团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更令人们气愤的是,三鹿集团实际早在2008年3月份就接到过家长的投诉,并在8月6日就确定了这种污染物的存在,却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这一消息,也没有叫停市场上三鹿婴儿奶粉的销售,反而一再标榜自己“国家免检”的身份和“极高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来欺瞒消费者。直到9月11日,这一恶性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才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承认。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三鹿产品销量大幅下滑,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其相关负责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改革政策,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所谓“道德的血液”,就是指组织和组织的管理者要具备管理道德,在创造效益、追逐利润的同时,顾全大局、服务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一个组织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是,无论以哪种方式追求经济效益,其前提都是不能损害公众的利益,更不能以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换取组织的发展。
道德是企业存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巨人大厦轰然倒地后,董事长史玉柱几近倾家荡产,但他依然信守承诺,逐步偿清债务,终于东山再起,靠脑白金再次创业,成就了今天的辉煌。究其原因,史玉柱的成功与其个人重承诺、守信用的优良品德密不可分,他的企业同样值得尊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以德服人、德行天下等观念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绳。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一个组织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依靠弄虚作假赚取昧心钱的做法必然会遭到社会的唾弃。
四、生活实践中的经验之谈——管理思想
在很多现代管理教材中,管理学者大多推崇一些深奥的道理或理念,而美国著名的直销专家玫琳凯·艾施女士则以其传奇的经历,彻底改变了这一理念。玫琳凯的经历证明,卓越的企业理念和管理思想,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能十分简约直白,但却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实践意义。
玫琳凯·艾施是一位成功的商业女性,更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对世界商业形态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家。她不仅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商业王国,开创了妇女发展自己和事业的新天地,最重要的是,她提出了一系列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其成就堪与同时代任何一位管理大师相媲美。
1963年9月13日,一个被西方人称为“黑色星期五”的日子,玫琳凯租用了达拉斯的一个小小的店铺,面积只有46平方米,然而,这里却是玫琳凯实现梦想的地方。玫琳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公司,最初的职员只有她和儿子理查德,以及9名美容顾问,直销的化妆品来自于她从自己美容师手中买下的一种美容配方。
玫琳凯在创业之初就下决心,不仅要经营一份成功的事业,更要为广大妇女提供前所未有的经济独立、发展和成功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她总结了一些亲身经历的管理思想。
玫琳凯认为,企业的成功和销售队伍的成功并不能通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来实现,恰好相反,这是需要通过关注他人的需求来实现的。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需要怎样对待别人,这正是玫琳凯管理理念的“黄金法则”。在关注他人需求的“黄金法则”中,玫琳凯的管理思想呈现了许多闪光点。比如,赞美使他人成功,夹在两个赞美中间的“三明治”策略等。
在家庭和事业的问题上,玫琳凯坚持“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她将个人道德修养、理念信条作为人生第一要义,这和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谋而合。她的管理思想早已超越了书本上管理的观念,对生活、人际关系和价值观等现实的世俗世界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玫琳凯·艾施凭着自己坚定的决心、努力的工作,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将公司从一家小型的直销公司,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达25亿美元、业务遍布世界37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美最大的护肤品直销企业。
由于她的杰出成就,玫琳凯·艾施被视为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女企业家之一,她本人也获得了商业社会的极高评价。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200年来20位全球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人物时,将她与美国金融大亨摩根、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等相提并论,成为其中唯一的女性。
玫琳凯的管理思想告诉人们,管理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需要建构非常专业、复杂的管理模型、数据分析,相反,在玫琳凯的管理世界中,管理是那么简约易懂,却又直指核心。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与玫琳凯简约中透着深刻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德鲁克曾说:“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它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时,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不同于学院派的管理学者,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中处处体现着实践,也正因如此,他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卓越的管理思想,未必要多么复杂和高深;卓越的管理思想,也从来不会给自己设定任何有形或无形的门槛;卓越的管理思想,能够穿越时空羁绊,成为人类共享的、永远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发挥人的主观性前提——管理的人性假设
哲学上对于人的本性的思考,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两大学说。千百年来,这一论题始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相信对于这一话题的争论,在今后也仍然不会停止。
有趣的是,我们古人所争论的问题在当代西方管理学领域中同样能找到类似的话题。最著名的就是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所提出的人性假设学说,即X、Y理论。在这一学说中,X理论以事为导向,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是被动的,天生就不喜欢工作,必须被强迫、控制、引导和受到处罚的威胁才会努力工作,达成工作绩效,否则就会想逃避工作职责;相反,Y理论则以人为导向,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是主动的,天生就喜欢工作,只要给予较高层次的成就感、自尊心和自我实现的鼓励,就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来解决问题,完成工作责任。
X、Y理论给人们留下了这样一个难题:到底是以事为导向的管理较佳,还是以人为导向的管理较好?时至今日,这仍是管理界热烈讨论的话题。其实,这两种领导作风各有特点、各有长处,但是又都过于极端,有所偏颇,如果能集合二者的优点,融合运用,兼顾任务的目标性和员工的感受性,则会达到管理的最佳境界。
除了麦格雷戈的研究之外,还有另外一些西方学者也在对人性进行探究,其中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有代表性。在马斯洛看来,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1)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吃、穿、住、行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2)安全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的一种要求,包括人们渴望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的威胁、希望免于灾难及有保障的未来等。科学和人生观也被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3)社会需要
社会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都有关系。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爱与被爱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友谊、爱情、亲情,人人都希望爱别人,也希望能够被别人爱。
②归属的需要,人都愿意归属于一个群体,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与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和照顾。
(4)尊重需要
人人都有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并希望个人能力和成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①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自信、积极,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
②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群体中获得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
马斯洛认为,满足了人的尊重需要,就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存在的乐趣。
(5)自我实现需要
作为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个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乐于做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人为了满足自我实现需要,会所采取不同的途径,最终目标都是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人们会转而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因为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要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潜力,达到人生的顶峰。因此,只有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使人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杨杰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突出,对机关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研究生毕业后,参加了当年的公务员考试,并考取了某市海关系统公务员。刚参加工作时,单位领导对这位名牌大学研究生非常重视,亲自督促后勤部门安排杨杰住进崭新的单身公寓,并配备了空调、冰箱等生活用品。单位给予杨杰的待遇也令别人羡慕:在工作时间方面,每周工作35个小时,如果需要加班,额外时间将得到双倍工资,并报销加班当天的饭费及交通费用;第一年享受7天的带薪假期,以后每年增加2天;在医疗保险方面,除了医疗保险统一报销部分外,剩余个人支付的部分再由单位报销95%,大病报销100%,平时小病在单位的诊所买药基本不用花钱;在培训方面,公司每年至少给他安排一次员工培训;在其他福利方面,工作期满3年后,如果个人买车,公司将提供购车款的50%作为补贴,并按每月300元的标准支付燃油补贴。
有了这么好的福利待遇,杨杰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工作。因此,在第一年,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工作上进步很快,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并在年终领取了5000元的奖励。杨杰自己也很满意,觉得自己的事业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情况却发生了改变。尽管杨杰依然工作努力,领导也多次表示可以给他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他却始终没有得到晋升。渐渐地,杨杰感觉到工作中的收获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了,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同事告诉杨杰,由于公务员晋升制度的特殊性,即使你工作得再出色,也很难获得一次破格提升的机会,而是要走“按资排辈”的漫长的晋升之路。这些话对杨杰触动很大,他深思熟虑后,向领导提出能否让他承担一些更重要、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想到领导却以他工作时间不长,还需继续锻炼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杨杰在此后的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不断下降,最终向领导递交了辞呈。尽管单位领导极力挽留,并表示可以改善相应的福利待遇,但他还是离开了工作岗位。
杨杰单位领导的失策之处在于,在满足了员工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等低层次的需要之后,不注意员工需求的改变,不注重去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求,导致组织中优秀人才的流失。这给管理者的启示是,平时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发现其思想有了变化后,要善于把握其内心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激励,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为组织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