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在《哭摩》里写,从此我再不信有天道,有人心,我恨这世界,我恨天,恨地,我一切都恨,我恨他们为什么抢了我的你去。
刚烈如李香君,必然也有这样不说的恨,若侯方域也有同样的恨,还可以让九泉下的香君瞑目,以慰红颜。
这是我认定的结局,认同的佳话。
民间总是极力地把香君的故事变得丰满,不惜用一个又一个的传说来掩盖平淡而伤感的真相,关于他们最终的结局,还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流传。
一种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终于在苏州相遇,一对颠沛流离尝遍人情冷暖备受相思煎熬和命运捉弄的有情人,却被一个老头当头棒喝,两人看破红尘,各自出家,一个在北山之北,一个在南山之南。
这也是孔尚任《桃花扇》里的结局。
这个调太激昂,弦易断,它只是一种平和圆满的愿望,是旁观者对尘世的寄托,倚曲相和,她是红尘的音符,不会空悬壁上。
还有一个结局,李香君和侯方域团圆,后来侯方域变节南下,香君被赶出侯府,心碎而孤寂地死去。
无限悲凉,把美好全部毁灭,是彻底的悲剧。
却仍然不像香君。
不过顺治八年,侯方域参加了乡试,堂堂的复社四公子之一,居然耐不住寂寞欲谋清代的官职,在当时来说,的确是“变节”之举。
明亡后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还有杨龙友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与他们相比,侯方域无颜并提。
若香君尚在人间,在他身边,一定会苦劝他对明朝守忠,自不会坐看他寻仕,若劝不成,或生离或死别,总之,必不会再与他共枕席,更不会被动地被人赶出来。
陈清远,号渠仙,他画中的李香君,没有任何背景衬托,他替她舍去了秦淮河上的烟波画舫,舍弃了媚香楼上的壮烈凄惨,还舍弃了奄奄一息时的茫然悲凉,李香君落在他的笔端,顿时脱离了世间炎凉,那些沉重的风霜与她无关,她只是清新脱俗的小女子模样,沉吟于书卷上的词句,窗外处处温良,她眉目间一派安详,映衬着时光都缓缓,一寸一寸不忍移开。
香君这个香扇坠,竟是系在大明朝江山上的,血染的桃花扇,也成了坊间开不败的凄艳,香君去世后,桃花扇也失去了踪迹,寻常猜测是被香君带到了墓里,这一含情含志的信物,她是不舍得丢下的。
于是清冷冷的香君墓开始不安,多次遭受劫难,只是彻底挖掘,也没找到桃花扇。
民国初年,收藏家张伯驹见过这把桃花扇,也只是见过而已,后来的下落依然成谜。
不知道此番,它暖在谁的掌心。
苦寻那把桃花扇做收藏,远不如,有一个肯为你画桃花扇的人。
人间亦有痴如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喜欢在画册里找顾洛的画来看,皆因为他生平作画未尝重稿,也未授一徒,真是倔强也孤傲,有这样担当的勇气,有这份从容不羁的畅意,像人生要走的路,绝没有重来的机会,平仄的雪落雨滴,浓淡的树影花阴,也都没有彩排的可能,匆匆开了场,此后全是随性天意。
这样的人,是不怕有遗憾的,所有的不完美,他仍然用风中的阔笑面对,仰起头来,天日疏朗,白云悠悠,背过身去,也是坚毅如山,独对心中涓涓细流。
都说百炼刚化绕指柔,却总有人,为珍藏纤缕温柔,而练就浩浩刚强。
所以,看他画时,看那一描一线是浅,还要寻觅着归期,留恋一抹沉静的画意。
此画以淡墨写意绘庭院中的树木竹石,清冷的韵味铺得满院满枝满心都是,圆月窗内,素帘挑起,露出一个女子的瘦影,孤寂地坐在案几旁,桌上是打开的书卷。她神色凝重,略带叹息,似有万般心事。和景物晕染在一起,纷纷扬扬都是孤寂。
冯小青,历史浩渺的风烟中,她留下的痕迹越来越淡,清初《女才子书》中记载,她本名玄玄,明朝晚期人,大致生于万历年间。她的故事沉浮于张岱的《西湖寻梦》,而更多的,却是落在了画卷中,多少名家都不舍她的诗意,她只简单的四句诗,女子幽寂孤独的深闺愁怨,字句间不拈任何实景,一个冷语幽窗,引来了多少男子一瞬间怜香惜玉的柔肠,从顾洛到王愫,再到清末的沈心海,他们都认定庭院深处小轩窗内,清瘦的女子就是那时的小青。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小青佛舍在西湖,而今,西湖早已没有这一景。
小青的一生很短,虽然有了婚姻,却仍然没有走到十八岁。
她是扬州女子,父亲儒雅慈爱,官至广陵太守,母亲是大家闺秀,诗文琴弦无所不精,他们的明珠女儿自然是出落的资质不凡,仪表风姿有仙人落在尘埃仍空灵的慧洁。
十岁那年,太守府里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似乎走了很远的路,却不见风尘仆仆,见了小青很是喜欢,口授于她《心经》,只一遍,小青就把经文一字不差地诵了出来,声音平稳,面容端严。
老尼对小青的母亲说,此女早慧福薄,恐怕生命难以长久,不如随我出家吧。
小青的母亲自然是不许,只觉得她胡言乱语惹人不快,老尼临告辞又说,千万不要让她读书识字,否则她必不安稳。
张岱在文章里把这一节写得极简单,没有任何情绪,我看了却有一点沉郁之气,出家人不打诳语,也许她真能窥得命运轮回里注定的天机,小时候看道济看法海,看《西游记》,总觉得清修之人是有些灵通的,他们不说是因为说不得,他们说了,就必定有个因。
可我不喜欢他们说出来,包括《红楼梦》里的一僧一道,好像大观园里的情节都是由他们带动和安排的,演不下去了他们就亲自出场,或安线索或解扣,因果相连,万事成空,无业不下凡尘,既然有命运主宰,那就该由着他们在人间完成天定的局。
那时候年岁小,看见老尼这样说,心里就懊恼,她一定是故意来的,故意说这些话,有了这样的暗示,让垂髫少女如何及笄?
小青一天天成长,聪慧异常,喜欢读书,闲时弹琴或者下棋,画堂深处日影静,呖呖莺声鸣啭,年年岁岁花相似,日子清丽得如胭脂晕开上粉腮,娇弱羞怯,只待春情饱满,为一纸盟约盛开。
正是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夺得天下,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帝信任的人,是新皇最急于铲除的根系。
冯家被灭族,小青恰好随一远方亲戚杨夫人外出,幸免于难,不但成了孤女,还要四处逃避,暂居在杭州的冯员外家。
女儿柔肠,与世无忧的小青顿时有了驱不散的忧郁。
冯员外有个儿子名冯通,已娶妻,颇有文采,元宵节制灯谜,写出来的谜面不但有情致,而且有声有泪有怜惜。
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
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
小青想到了自己的遭遇,顿时有些痴,冯通看在眼里,心里漾起无限爱意,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彼此不犯。
几天后,一场大雪突至,梅花正艳,小青去梅蕊里集雪以烧茶。
这样的情节,似乎古时有情调的女子都喜欢,包括《京华烟云》里的姚木兰,《红楼梦》里的妙玉,梅花瓣上的雪,荷叶上的露珠,旧年的雨水,不知道用这些来泡茶,会有怎样的与众不同,总觉得她们图的不是味道,也不在乎味道,这事本身就无比风雅,人已如仙子,再于清境中一点一点地集与天地精韵于一体的心泉,本身就是一场瑶台盛宴。
冯通也爱梅花,这本是人家的宅院,种植大片的梅花也是为了踏雪而来,有人远远欣赏,或许只是因为这一幕实在不同凡俗,若他含笑地走过来,话语轻轻,陪着一起扫雪赏梅话诗词,不免觉得这场雪下得实在有情有义。
男人雅致起来,也是隔墙伸出去的桃花,再矜持的女子,也会忍不住抬起头来赏几分。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徐志摩却把它译为翡冷翠,并写了《翡冷翠的一夜》,一个用心捂暖了的名字,充满让人怀想的诗意情调,也难怪林徽因和陆小曼都为他动心。
小青嫁与了冯通为妾,全家对她都怜爱,只有原配崔氏怀恨在心。
若不是家庭变故,小青这样的名门之后,是不可能嫁入经商人家的,更何况还只是个妾。
张岱写小青,误入武林富人,为其小妇。也还是有些不妥,命运里没有什么误不误,就是这样的安排,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小青嫁给一个有情人,总算结束了寄身的日子,有了名正言顺的家。
崔氏不是等闲之人,娘家是同城首富,生意往来中两家多有牵连,她有正妻的名分,对小青刁难谩骂,饱读诗书的人往往对此招架不住,连说都说不周全,只得忍受。
冯通也不能时常来陪她了,小青也只好把委屈苦楚化成诗词。
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
被崔氏看见,总算找到了驱逐她的把柄。
在那个年代,女人善妒可休,妾不尊妻可逐。
崔氏不依不饶,一定要冯通把小青送走。
小青被送往西子湖畔的孤山佛舍,那里风景秀丽,幽雅宁静,紧邻林逋栽梅放鹤的园子,她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点时光,再也没有见过冯通。
清代有小说里的人发感慨,当初娶这两房,原是我自家不是,为什么定要有才有貌?都是才出来的烦恼,貌出来的灾殃。
可这话都是说给别人听的,放到自己身上,宁可为了才情惹烦恼。
就像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只是说给读不起书的人的,但凡有点能力,还是会让女儿识字。
传说这时候的小青就有些迷离恍惚了,她经常坐在池边与自己的影子对话,她实在太寂寞了,需要关心和安慰,她把影子当成另一个人,一个可以永远陪着她,不离不弃的密友。
这些还不够,她找了一个画师为自己画像,第一稿,她静坐在梅花树下纹丝不动,画出来眉目无二,却神韵全无。第二遍,她尽量自然微笑,心里想着美好的憧憬,落在画上仍是不见风态。第三次,她如往常一样,或佛前念诵,或树下抚琴,或堂前烹茶,或案上临书,再看那画,小青仍是立于梅花树下,盈盈浅笑,淡淡含愁,一模一样的神情,呼之欲出。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小青把画像挂于墙上,持梨酒端杯,祝拜画中自己,嘴里唤着,小青,小青,哭到伤心已绝,世上有了这画像,便收走了小青。
冯通闻讯赶来,抱着她的遗体大放悲声,我负卿,我负卿。小青听不到了,画中的人,也永远不会应。
他把小青的画像和诗稿带回家中,像宝贝一样珍藏了起来,没过几天便被崔氏搜了出来,丢进火中焚烧,冯通只抢救出一些零散的诗作,后来结集刊印,名为《焚余集》。
后来有人编撰《醋葫芦》,还专门写了小青把崔氏告到了地府,让人看了只得一笑,这案子是人们为崔氏立的,无关小青,小青生有怨,死无言,即便有机会,她也绝对不会上天入地去告另一个女人。
《女才子书》中评价小青,千百年来,艳女、才女、怨女,未有一人如小青者。
她如此脱得红尘。又怎么会做那等俗事。
生时摆脱不了的纠缠,死后不会再苦追,她诵了多少遍的《金刚经》,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解脱,她又何苦再跳入旋涡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自叹多情是足愁 况当风月满庭秋
一切还没来得及开始,就已结束。
大唐的盛宴,是国色天香的牡丹,灿灿的,带了年岁的香,染就了斑驳的红妆和诗心,沉淀到最后,国运也已然衰微,她生在这个时候,只是一抹底色里寂寞的红颜,她拼尽了心思去爱,却和他,隔断天涯。
她出生时,他已经三十二岁,彼此两不知,若能永远两不识,也许,便不会悲伤,也如寻常女子一般,小期盼小欣然地,过沉稳岁月。
她生长于书香门第,也该是不沾风雨的闺秀,偏偏父亲穷其一生却功名未成,于是所有的心血放在了这个独女的身上,她五岁能朗朗地背诵上百篇诗章,七岁学作诗,十岁已才名满长安,被人誉为“诗童”。
那是诗人辈出的唐朝,那是繁华鼎盛的长安,她门前灯下的习作,让她成了这世道间的殊色。
我在想,若她的父亲不允许她读书识字,而教她现实中可用的缝补刺绣,是不是她的心就会平和些,没有那么多的婉约,此后的道路,也就不会那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