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晋升之路(套装共12册)
64910200000032

第32章 掌握这些外企礼仪,在全世界都能愉快工作

导读

在外企工作,不要因为领导允许你直呼其名就随意行事。

实际上,外企的水也不浅。文化背景的差异、企业文化的不同、员工身份的多样,再加上外国企业越来越重的本地化,种种因素叠加起来,有时候真的让人无所适从。

在外企,你需要注意的礼节更多,需要学习的知识更丰富。

1.外企同事之间的称呼,并不是直呼英文名就可以搞定的

这个题目乍一看恐怕会被外企的白领们所嘲笑,他们会说:我们外企都是直呼其名,保证没问题。

呵呵,这只是你一厢情愿的没问题。实际上,还是有问题的,最起码,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直呼其名可以,没大没小不可以

在外企员工的工作辞典里,职场称呼通常不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办公室里,所有人都是称呼英文名,面带微笑,工作氛围舒适轻松,非常人性化。即使是对于年龄很大的领导,员工们也没有额外的尊称。

不要因为领导随和你就放松了对“大小王”的警惕!其实外资企业更注重礼节。叫名字虽然不违反礼节,但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叫了名字就可以更亲热或做事肆无忌惮,在外企更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行为举止都要更有分寸。

◎问题二:也需要“看人下菜”

在外企就一定直呼其名?也不尽然。

在外资企业工作的Linda对“职场称呼”有自己的观察,她认为不是所有外资企业的老板或主管都喜欢别人称呼自己英文名的。这也需要“看人下菜”。

原来Linda的公司主管是从加拿大总部学习归国的,强调办公室的人际和谐气氛,大家一律互称英文名。后来,这位经理被调到香港分公司去。新来的经理是刚从另一家国内知名企业过来的,大家对他不自觉地就称呼起“魏总”:私下开玩笑也说,看着他严肃的面孔,就不自觉地把称呼改了。

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外企员工也不要总认为自己的上司就一定喜欢你叫他本名。现在各企业的人事情况都越来越复杂,很多国内知名企业的管理者都会跳槽到一些外企任职,对于他们不要理所当然地沿袭以往的称呼习惯,要先观察一下他们的喜好和性格,然后再决定如何称呼。如果领导有明确“指示”让你叫什么,那最好;如果没有,就需要自己多个心眼了。叫错了虽然没什么大碍,但如果老板用异样的眼神盯你五秒钟,也够让脑细胞死伤无数了。

2.入职前就要好好了解你将要进驻公司的企业文化

早年间,我天真地以为所有的外企要求大概都一样。

直到有一天,在北京CBD街头,我遇见两个男孩。

我先是看到了男孩甲。他在下班时间从国贸写字楼里走出来,穿着笔挺的小西服,干干净净、表情随意,正一手插兜儿一手拿着手机打电话,嘴里说着晚上去哪里吃饭之类的话,一看就是和朋友在聊天约饭。过马路的工夫,他突然脸色一僵,对手机那边的朋友说:“你等等!我老板!”随即立刻放下电话,把右手放在小腹那里,对着前方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笑容可掬地说了一句日文,并且还行走着鞠了一个躬。中年男人毫无表情地回礼,他走过之后,男青年随即又恢复了之前随意坦然的模样和朋友继续聊天。

很明显这是一个在日企工作的男青年下班时遇到老板的反应,好拘束啊。真不好,我心里想着,继续往前走。

然后就看到了男孩乙。他穿得很随意,白T加牛仔裤,吹着口哨从写字楼里出来。那天的风景太好,他只顾着看风景,不小心和一个五十多岁的美国男人撞了个满怀。然后他就轻松地说着“Sorry, sorry”。而那个美国男人一点没有介意的样子,反而和他一起快乐地约饭去了。我英语还不错,能听清他们是上下级关系。

从那我就明白了:原来,外企和外企的企业文化,也有天壤之差。同样是路遇,日企的鞠躬,美企的就地约饭,挺耐人寻味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职场打磨,我对外企的职场法则也颇为熟悉。下面就以日、美、德三国的企业特征为例,给大家简单讲讲。

日企的众多公司“公私”界限严明,上班时间不许干私事。在国内的企业,私人电话可以接,朋友去单位找你,男朋友去接你,基本上没问题。而在日企内部,这些事你想都别想。日本企业认真到“变态”。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崇尚“契约精神”,你要学会一切按规则办事,否则后果自负。公司对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要求很高,在这里,“谦虚”不是美德,是埋没,你要积极表现。

拥有众多伟大哲学家的德国,被赋予了严谨、冷静、内敛的性格。德资企业是否也具备这些特征呢?是的,德国企业的规章制度,细化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在制度的执行上,德国公司一丝不苟,不讲情面。奇怪的是,你并不会被这些制度束缚住,它们只是恰到好处地告诉你工作有哪些流程。只要按照流程做,没有人会来干扰你的具体操作,因为德国人更重视结果。另外,德资企业会给员工很大的自由度,不崇尚加班文化。德企的人手总是比实际需要的宽松很多,在这里工作压力会比美日企业小得多,因为德国人善于享受生活,不会把工作变成生活的全部。

总之,在任何一家企业,它们内部都弥漫着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文化因子。它们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又无时无刻不受它们的约束,它们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在国内企业,因为文化基因的原因,我们掌握起来很快,而对外企则不那么容易上手,需要入职前精心准备、认真学习。

至于学习的途径,你可以上网了解,也可以找在同一或类似企业上班的朋友咨询,还可以利用你万能的微信朋友圈求助。

3.如果有事情,优先考虑电邮解决,因为外企有“邮件文化”

在外企,看邮件、回邮件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进入外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邮箱,之后不论是领导汇报、工作安排,还是对接任务、布置任务、投诉告状,都要通过邮件。这就是外企的“邮件文化”。

你需要做的就是严格恪守他们的邮件文化,在尊重、遵守的基础上进一步玩转自己的职场。

·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邮箱

不打开邮箱你就没法工作,因为所有和工作有关的内容都是通过邮件来反映的。如果不打开邮件,就不知道自己今天该干啥。只有打开邮件,才知道今天的工作内容,然后通过邮件去反馈、去实现。

·为什么有这么多邮件?

从业务角度,外企分工明确,是一个大的链条,每一个环节要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之后才能进行下一环节。因此完成一件事情,不仅是要对一个部门负责,还要抄给所有的相应部门,这种抄送的文化在邮件里很是常见。

·为什么大家都通过邮件方式交流而不是打电话?

通过邮件方式有两种原因:一是有些工作是通过一些图表、数据和系统来支持的,因此要在邮件里附加相关的文档和表格,必须去看表格才能知道提供的信息是否正确。所以表格信息关联好多数据,在电话里说不明白;二是如果有邮件就可以作为一个存档的依据,当出现质疑的时候,可以拿出邮件来,起到说服的作用,更容易划分责任。

·在外企发邮件要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在外企,正常情况下一个员工平均每天收到200封邮件、回复100封邮件。如果你养成了不按时回复邮件的习惯,你就会被视为傲慢粗鲁。这就是外企的邮件文化,不要侵犯哦。

第二,电子邮件发给谁,抄送谁,甚或密送谁,都是很有讲究的。抄送要么是邀功,要么是告状,要慎之又慎。而密送使发送和接收密送邮件的人都不舒服,如果被其他收件人知道,那就会令更多人不悦,尽量少用或不用。

第三,电子邮件的措辞有时很费脑筋,尤其是给从未谋面的总部领导、其他部门的领导,既要礼貌,又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推动工作的开展。

4.这几个英文单词背后,全是大“坑”

一提“潜规则”三个字,仿佛是国内企业的专属品,外企都是阳光通透、纯真无邪的水晶屋,无任何阴影与死角。

其实,外企的“水”也不浅。洋老板也有“花花肠子”,他们不喜欢你的时候,也不会说“I hate you”,而是说“unacceptable”。老外打小受的教育是人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所以老外批评人比较含蓄,即使非常不满,也只会用“unacceptable”来表达。你若理解不透,恐怕被老板烦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除了“unacceptable”这个单词之外,还有哪些潜规则是你要重视的呢?我们就用下面的英文单词来举例吧。

·CC

就是Copy。我看email,第一看标题,第二看CC给谁,第三才看内容。CC给谁基本上能够说明对方的态度,CC一大批老板的,肯定不是啥好事,对方要推卸责任。

潜台词:我这件事告诉你了哦,和我没关系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反正老板都知道、都盯着你呢。最开心的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在CC那一栏里面,因为那就意味着这封信不用回,看看就可以,有人会回的。

·Concern

中文意思是关注,其实根本不是关注的意思;老外要是说他很concern,那就是事情不妙,所谓老外打喷嚏、中国人集体感冒。

潜台词:本宝宝相当不爽,这事儿怎么能这么乱七八糟,你小子给我注意点!

·Great

刚才说了,老外打小受教育要多夸人、少批评人,所以老外一天到晚把“It"s great!”,“You did a great job!”挂在嘴上。初听还飘飘然了几回,听久了,才知道其实压根儿就是他们的口头禅,心里未必觉得你有多great,同义词还有fantastic、wonderful、gorgeous、fabulous等等。

潜台词:马马虎虎,一般般了,还过得去。

·F.Y.I

以前一直以为是forward邮件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加上这几个字,因为人家转过来的信上都有这三个字母,过了好久才知道是人家自己加的,意思是:For Your Information。看到这几个字母意味着下面内容和我有关,但是关系不大,看看就好。因为对方如果要你采取行动,一定会说清楚:Allen, please……而不会只是F.Y.I了事。

潜台词:和你关系不大,给你随便看看。

·Issue

中文翻译成事情,其实是贬义词,准确意思是“不好的事情”,老外说有一个issue,就是有件麻烦事要处理;要有很多issue,那就是一团糟。

潜台词:事情不妙,大家都赶快处理。

·Aggressive

中文翻译成“进攻性的”,在外企里面意思含糊:褒义的有“具有开拓精神的”、“有事业心的”;贬义的有“咄咄逼人的”、“喜欢没头脑乱闯的”、“容易得罪别人的”;反正意思可褒可贬,看情况自己琢磨。

面试时候说自己“aggressive”的,潜台词是:我可不是那种混日子的人,我是能干事的,招我准没错。但是一旦说别人“very aggressive”,基本上潜台词是说:这人凶巴巴的,不好相处,做事没头没脑,老闯祸,不是什么省心的人。

·Involve

中文翻译成“介入”,反正involve的老板越高层事情就越复杂:director要是involve了,manager就开始紧张;VP要是involve了,中国区相关人员都别想有好日子过,得加班加得四脚朝天。

潜台词:大Boss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Resend

“重发”的意思。潜台词是:有没有在上班呀?还没有答复过来?是不是在混水摸鱼?我的时间很宝贵的,不快点回复你就死定了。

·Highlight

强调。意思是说你搞不定一定要提前highlight出来,抗不住就早点讲。一般要highlight的事情都是比较难搞定的。

·Urgent

紧急的。遇到这样urgent的case你就有得麻烦了,电话基本不会停下来,好一阵子的热线。

·Appreciate

欣赏。当事情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或者是自己做错事无法挽回的时候,一句“your kind help should be appreciated”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了。

·Guarantee

保证。之前promise的东西没有出现,于是再次向别人求助的时候,对方一句“Are you guarantee of it?”让你很是尴尬,使对方陷入困境。对于sales来讲,此词使用的几率非常高。

·My understanding is

翻成中文是:“我的理解是……”

潜台词是:应该是你的理解有误,我在此再给你解释一下。虽然看上去是对方在说自己的理解,但基本上是认为你的看法是错的、他的是正确的。

·I'm very disappointed

中文的意思是“我很失望”。

潜台词是:你怎么搞得,弄成这样!后果有点严重,基本上这个人对你已经有一个很差的印象了。

5.学点饮用咖啡的礼仪,让你显得有品位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与西方人打交道时,经常会有一起喝咖啡的场合,因此咖啡礼仪不可少。

可以用自己磨制的咖啡豆,借助咖啡壶煮制而成;也可以用开水直接冲调速溶咖啡。国外一般认为,自制的咖啡档次较高,而速溶咖啡档次较低,只是节省时间罢了。若你有雅兴,可以学着自制咖啡,关键时候露一手。

在饮用的咖啡里可以加入牛奶和糖,即“牛奶咖啡”;不加牛奶和糖的咖啡称为“清咖啡”。加入咖啡内的糖(方糖)通常被放在专门的器皿里,方糖一般多用糖夹或咖啡匙取用,切勿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拿取。咖啡匙是专门用来搅拌咖啡的,但饮用时应当把咖啡匙取出来。

方糖放进杯子后,千万不要用咖啡匙用力去捣碎方糖,要耐心等待其慢慢融化,或用咖啡匙搅动几下。饮用咖啡时,不要用咖啡匙舀着一匙一匙地喝,这是不合规矩的。

如果嫌煮好的咖啡太热,可用咖啡匙在咖啡杯内轻轻地搅拌使之冷却,或者等待其自然冷却,然后再饮用。注意千万不要用嘴试图去把咖啡吹凉,那是极不规范的动作,一看就知道是个不会饮用咖啡的门外汉。如果自己的座位离桌子稍远,不便用双手端着杯子饮用,此时可以稍做一下变通:左手将咖啡碟端至齐胸处,右手从碟中端起咖啡杯饮用。但注意,喝完后应当立即把咖啡杯放在咖啡碟中,不要使杯、碟二者“分家”。

盛放咖啡的杯、碟都是特制的。它们一般应该放在饮用者的正面或右面,其中杯耳应指向右方。饮用咖啡时,可以用右手拿着咖啡杯的杯耳,左手轻轻托着咖啡碟,慢慢地移向嘴边轻轻地啜饮;不宜满把握杯、大口吞咽,也不宜伏下身去喝;喝咖啡时记住不要发出声响来。

饮用咖啡并且同时要吃点心时,不要一手端着咖啡,另一手拿着点心,吃一口喝一口地交替进行。正确的方法是:饮咖啡时应当放下点心,吃点心时也要放下咖啡。添加咖啡时,不要把咖啡杯从咖啡碟中拿出。

6.学点红酒礼仪,提升你的谈资

在国内,红酒文化成为社交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该如何欣赏和享用它,如何不在餐桌上出洋相,成了有涉外意识的现代职场人的必修课程。

·根据菜品点红酒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点酒经验,建议请服务生为你点的菜配酒。点好酒,服务生会倒一点酒让买单的客人来试。这个时候这个客人只需要品尝红酒的口味并作出选择就可以了。

·倒红酒时的量度

红酒倒满1/3,香槟倒满3/4。

·端酒杯的姿势

端酒杯的时候,最好的手势是拿酒杯柄和杯托,这样手的温度不会影响到酒的味道,而且姿态也比较美。同时,还能欣赏到红酒的纯澈和光泽,也能避免在酒杯上沾上指纹。

·红酒杯和白水杯的摆放

吃西餐时,在自己的桌上,要时刻留意,红酒杯一定要放在水杯右边。

·避免野蛮干杯和碰杯

只要拿起高脚杯就会使人变得高雅起来。碰杯是很有必要的,葡萄酒是五官都能享受到的妙品:眼睛可以欣赏它迷人的颜色,鼻子可以闻到它醉人的芬芳,嘴可以享受到它美妙的滋味,碰杯时悦耳的声音则是让耳朵陶醉的。所以在喝红酒的时候,一定要懂得细细品,在与人碰杯的时候可以将高脚杯稍微倾斜,轻轻地碰撞即可。

在与女士碰杯的时候,目光直视美女,否则,根据法国的古老传说,你这接下来的七年都运气不济哦。

·饮酒时注意你的目光

当喝红酒时,你应该礼貌地往自己的杯子里面看,而不是看正在和你说话的那个人的脸。

假如你在家里举办西餐会,那么作为餐会的主人,你应该随时留意客人的杯子里是否有酒。红酒专家曾经说过,他的眼睛始终都能注意到那些空杯子,想必我们也一样。

7.吃了那么多次西餐,你竟然连刀叉都没放对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和勺子,而西方人则是用刀叉。想深入了解西餐礼仪,首先必须要学习最基本的刀叉使用方法。

·左叉右刀

西餐最基本的礼仪是正确使用刀叉,一般是左手持叉,右手持刀,由上方握住刀与叉,两手食指按在刀叉上使用。简单讲是用右手拿刀把食物切开,然后左手拿叉将食物叉起。以叉子压住食物的左端,固定,顺着叉子的侧边以刀切下约一口大小的食物后,叉子即可直接扎起食物送入口中。

·正确的姿势和适当的角度

面对西餐端正坐好,将肩膀与手腕放松,两臂贴着身体,手肘不要过高或过低,刀与餐盘的角度保持在15度左右。两侧手肘过高会使刀叉角度过大,而呈直立状态;相反,如果手肘过低将使刀叉呈倒下状态,没有办法好好地将食物切开。另外注意,将刀子拉回时不可用力,而是在往前压下时用力,这样才能利落地将食物切开。刀与叉也不可以过分倾斜,叉子可依食物的特性,自由地变换拿法以方便用餐。当叉起食用时,叉子的背面必须向上;不过,如果是舀起食物使用时,叉子应面向上方。

·欧美用叉的细微区别

欧洲人用餐右手持刀左手持叉,边切边叉,将食物送入口中。美国人则是切每一口食物后,将右手的刀放下,把叉子换到右手,再以叉子正面将食物送入口中。英国人则习惯用刀把食物扫到叉背上,压平后送入口中。种种吃法并无优劣之分,最好都能熟悉运用,以便于与不同国家人用餐时,能够入境随俗,表现得体,助你左右逢源。

·刀叉的搁置

用餐完毕、每吃完一道菜,把刀叉并拢,刀锋朝向自己,叉背朝下,以4~10点方向并排斜放在盘上,服务员即知可收掉盘子。已设置好的餐具不可随意改变位置,不过如果你是左撇子,在吃的时候可将刀叉互相更换使用。只是在用餐完毕后,餐具必须依右撇子的用法放置,将刀叉的柄向右放置于餐盘上,这么做的原因主是要为了不造成服务人员的困扰。

·叉的巧用

食用米饭、玉米、青豆等小颗粒食物时,可以把叉子反过来当汤匙使用,将细小食物用刀帮忙聚集在叉子凹陷处,舀着食用。

·其他注意事项

中餐吃饭时要端着饭碗,西餐用餐时千万不可端着盘子吃。不慎将刀叉落地,可请服务员代捡,并取一份新的来替换,客人钻到桌下捡拾餐具属于一种失礼的行为。

8.掌握接机和送客的礼仪

机场接机不仅仅是接待客人这么简单,还代表着公司的礼节、形象等等。作为外企员工,去机场接外宾的机会会更多一些,需要注意哪些礼仪呢?

·前期准备工作要足够充分

在前往接机之前,接待人员应先行以海报明显写出贵宾姓名,飞机抵达时便可由接待人员拿着,以引起贵宾的注意。

接待特别贵宾还需要准备横幅或海报,见面时赠予鲜花。

如果不认识客人,应当备有贵宾的照片。

如果客人是跟爱人或者孩子一起来,那么别忘了在车上准备一点小零食、饮料之类的东西:孩子毕竟不是大人,他们的目的不是工作,但是你也要照顾好。

·一定要早早到机场

机场接外宾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你要想到,飞机可能会晚点,你的客户可能中国的手机号码还没有开通,根本没有办法联系等等,所以你一定要早到。

依据贵宾搭乘的飞机班次,预先电询航空公司该班飞机是否准时或延迟、乘客名单中是否包括该位贵宾、他是否已坐上此班飞机等事项。

·见面礼

根据来访者的国籍和文化背景行见面礼,如拥抱、鞠躬等。

然后是自我介绍。

还要让司机或助理帮客人拎行李箱。

·如何在车上交谈

单位到机场的距离是比较远的,一般的城市都要大概2个小时的车程。在这段时间里,你不可能什么都不说,所以你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问一下客人要不要休息?假如要休息,那就要保持安静。

假如来者是工作狂,他会一上车就开始聊工作,你也要跟上他的节奏,准备好资料,灵活应答。

假如他有意聊天,那你可以跟客户聊聊旅程,这些都是很客套的话题,比如:

机票好订吗?

飞机上舒服吗?

餐饮可以吗?

我们当地的天气您感觉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