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6461100000057

第57章 杨劲夫

杨劲夫(1912.11—1982.2),吉林永吉人,航空情报研究所(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简称中航工业发展中心)副所长,临时党支部书记。1937 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39年6月参加革命,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四川成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与其他党员一起组织了东北救亡总会成都分会,负责分会的宣传工作。1941年8月赴美国学习空勤通信,1945 年底回国后到解放区工作。1946 年在张家口平绥铁路局任股长、电讯课长,1947 年2 月调到东北航校编译室任主任,荣立小功一次。1949 年在北京军委航空局任业务科长,同年调军委空军工程部,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61年调入国防部航空研究院,负责组建航空情报研究所,先后任副所长(所长空缺)、临时党支部书记、党委副书记、所技术委员会主任、顾问,中国航空学会理事,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82年2月去世。

1961年10月,国防部航空研究院成立航空情报研究所,调空军工程部特设处处长杨劲夫任副所长(所长空缺)并负责着手筹建工作。

杨劲夫上任后,立即组织调研了多个科技情报单位,对各情报单位的方向任务、编制序列、业务分工、情报资料、编辑出版工作做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原则、任务、体制、机构设置、组建的具体做法、工作发展的估计等方面制订了建所方案和人员培训规划,坚持了以综合性、方向性航空科技情报研究为主,集中力量调研世界航空技术发展动态,及时为领导机关提供所需的有关国内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兼为各专业所提供所需综合性航空科技情报资料,并负责对各专业所情报室进行业务指导的建所方向。贯彻“边研究、边建设”的方针开展情报资源建设、情报人员培养和情报研究工作。

其后,杨劲夫在研究所工作的20多年里,对该所的基础建设、方向任务确定、人才培养、情报研究和工作制度的建设,均有建树。

早在20世纪60年代,杨劲夫就一直强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干部培养思想。他要求全所各级领导全面认识出成果与出人才的关系,制订了先去空军部队与空军修理厂实习,再进行外语培训的人才培养计划。将“**********”前来所的大、中专毕业生先后派出80多人去空军部队和空军修理厂实习,摸“活飞机”。实习期间,所里不断派人去检查,促进实习要求的落实。实习结束回所后,他亲任考核组长,对实习人员进行考核。他还多渠道开展外语培训。在培养人才方面他呕心沥血、言传身教。他对下属要求严格,亲自审查修改稿件,致力于培养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作风,该时期研究所培养的一大批情报专家都成了航空科技情报工作的核心力量。

杨劲夫在航空科技情报工作的基础建设中,注重航空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词汇规范化,他主持编写了俄汉《航空名词》《航空工业科技词典》。他对引进的一批世界航空科技发展中的先进概念予以科学定名,如电传操纵、翼身融合体等都得到了航空界的认可。

杨劲夫重视开展情报动态研究,创立了《国外航空简报》等动态刊物,及时向上级领导提供有关国外航空发展和管理的情报;他重视专题情报工作,积极配合研究院的中心工作提供情报资料和翻译服务;他更重视开展综合性的战略情报研究,努力提高为高层次决策服务的情报研究水平。他带领航空科技情报人员,创造性地开展情报研究,他提倡大量占有资料,全面、综合地研究分析问题,尊重客观,坚持真理,不要人云亦云随大流。他要求情报人员这样做,自己也是这样做的。通过言传身教,严把质量关,在很短时间内为国家制订航空发展规划、自行研制设计飞机提供了大量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报资料。

1963年10月,杨劲夫首先倡导并主持了我国第一部汉语主题词表———《航空科技资料分类主题表》的编辑工作。亲自主持制定编写大纲,提出“要反对洋奴思想,我们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编写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航空科技资料分类主题表》。杨劲夫提出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主题词,在国内也是首创。

《航空科技资料分类主题表》是一部具有7000个主题词、7万个组配式标题、共8个分册的巨作。尽管存在一些缺点,但它是我国第一部自编主题表,为我国的检索方法研究闯出了一条新途径。该主题表以汉语拼音字母注音,解决汉语主题词排检问题的做法开辟了中国化检索工具的方向,它还为我国采用主题法起到了宣传和推动作用,培养了人才。杨劲夫同志为我国的检索语言建设做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1976 年,《航空科技资料分类主题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

“**********”后,杨劲夫恢复工作。他不顾身染疾病,仍然坚持抓科研生产工作,狠抓了战略情报研究和情报业务培训,为“**********”后航空情报工作的复苏打下了基础。

1978年11月,杨劲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退居二线担任顾问。他承担了主编《航空工业科技词典》的繁重任务,参加编写《航空史》及航空知识普及方面的工作。1982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