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迦伯列”Mk-1、Mk-2型之后,以色列海军又斥巨资开发出“迦伯列”Mk-3型反舰导弹,1982年正式服役。Mk-3型有舰载型和空射型两种,较之前期型改进较大:导弹总长3.9m,弹径340mm,翼展1100mm,重量600kg,飞行速度840km/h,射程为40km(火箭发动机推进)或60km(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战斗部为高爆杀伤型(装有碰炸引信或瞬发引信或延期引信,重150kg),推进系统为双级固体火箭助推器加固体火箭主发动机或固体火箭助推器加液体燃料涡轮喷气主
发动机,制导方式为自动驾驶仪加I波段主动雷达末段制导。“迦伯列”Mk-3型导弹有三种工作方式:发射后不管;发射后修正(此方式可使导弹在最后一刻启动自动寻的头,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干扰);发射后控制(此方式可确保导弹摧毁主要目标)。另外,该弹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可直接导向敌方的干扰设施。发射后(空射型在9100m高度发射),火箭助推器立即点火,在76m的高度上把导弹的速度推进到马赫数0.65;随之,助推器燃尽,导弹降高至水面以上15m高度,与此同时,巡航主发动机开始工作,使导弹在由无线电高度表和陀螺平台控制的巡航高度上飞行;至目标一定距离时,导弹再次降高,以2~3m的高度进入末段寻的飞行;最后在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引下命中并摧毁目标。由于末段飞行弹道低,导弹可以命中目标舰的水线部位,从而获得最大破坏效果。目前,以色列的“萨尔”级护卫舰和“火花”级导弹快艇都装备了“迦伯列”Mk-3型反舰导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雄心勃勃的以色列人又开始启动“迦伯列”Mk-4型的开发计划。拟议中的Mk-4型是一种超声速的超视距舰载反舰导弹,采用中段指令修正,配载先进的主动雷达导引头,采用固体火箭助推器加涡轮喷气式巡航发动机的二级推进系统,最大射程可达200km以上。据悉,该Mk-4型已进行了多次试验,性能优于现役多种反舰导弹,但具体细节迄今尚未可知。后来,由于以色列获准从美国引进“鱼叉”反舰导弹(“鱼叉”Block 1 型的最新改进型,Block 2 型的引进遭美方拒绝),“迦伯列”Mk-4的研制工作暂被中止。
据最新资料报道,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目前正全力开发一种以“迦伯列”为“蓝本”的远程舰载攻击导弹,以装备“萨尔”级护卫舰。这种导弹装有双模导引头和数据链,具有在目标上空巡航待机的能力,射程达110km,除可用于反舰外,还拥有相当可靠的对地攻击能力。
十一、“花岗岩”反舰导弹
“花岗岩”(俄罗斯代号P-700,美国代号SS-N-19,北约取名为Shipwreck,译作“沉船”、“毁舰者”、“海难”等)导弹是苏联切洛梅设计局(现俄罗斯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1976年试验成功并于1979年服役的一种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是冷战时期令西方最为恐惧的海上杀手,服役后先后装备在“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和“奥斯卡”级攻击型核潜艇上,至今仍是俄罗斯海军进行海上攻击、夺取制海权的撒手锏。
虽然“花岗岩”导弹已服役20余年,但其具体技术详情一直鲜为人知,俄方从未公开披露过,也未公开发布过照片或资料。直到2000年8月俄“库尔斯克”号潜艇沉没并被成功打捞后(该潜艇装备有“花岗岩”导弹),俄方才有限制地公布了一些图片和信息。至此,这一神秘杀手的真实面目才逐渐为人所知。“花岗岩”导弹头部呈锥形,中部呈微微突起的圆柱形,中部向尾部呈弧形过渡,装有两具弹翼和十字形尾翼,采用迎面环形进气口(发动机进气道设置在锥形头部),整个弹体外形独特,结构紧凑。全弹长10m,最大直径850mm,翼展2600mm(折叠后1600mm),飞行速度为马赫数2.5(高空)~3.5(末段),飞行高度70~100m,弹重7000kg,射程20~500km,战斗部为750kg的常规装药高爆弹头或核弹头,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助推器加液体冲压发动机,制导方式为惯导加指令修正加主/被动雷达复合制导(也有资料称末制导采用了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可通过卫星信息对惯导进行修正。考虑到“花岗岩”是在20多年前推出的,其所采用的技术可以说在当时是极其先进的,当时西方的反舰导弹只能望其项背。
“花岗岩”反舰导弹有两种攻击方式。舰载发射时,先由载舰雷达或舰载直升机将已获取的目标数据传输给导弹火控系统,导弹接收指令后垂直发射升空;接着助推器点火,导弹转向飞行,按预定程序先爬高;助推器燃尽并分离后,主发动机点火,导弹降至70m高度作巡航飞行,其间采用惯性制导和指令修正;捕获目标时,弹载主/被动雷达导引头开机工作,逼近目标时,导弹以俯冲或掠海飞行方式发起攻击。
“花岗岩”导弹可用高低两种弹道发动攻击,可单枚发射,也可多枚齐射。齐射时,一次可发出10多枚导弹,其中1枚进行高弹道飞行,承担“领弹”任务,可将最早发现的目标信息通过弹间数据链传递给低弹道飞行的其他导弹并实时分配目标。一旦“领弹”被击落或突发故障,马上就会有另一枚导弹升空继续“指挥”。进入目标区后,弹群才散开,随之各自开启导引头发起末段攻击。导弹的导航控制系统采用了先进的人工
智能技术,弹载计算机储存有各类被攻击目标的信息,其逻辑线路可以精确确定被攻击目标的类型,并自动对威胁最大的目标发起攻击。“花岗岩”导弹拥有先进的制导技术、抗干扰性能和目标识别能力,加之其无可比拟的飞行突防速度,使得最先进的舰艇或航空母舰编队的防空反导系统面对它的攻击都显得几乎束手无策。
“花岗岩”导弹最令人可怖之处是其威力巨大的战斗部。这种750kg的常规装药高爆战斗部(反舰导弹中迄今最重的)使得世界上任一型舰艇都无法在受到攻击后幸免于难,更不用说可以换装35万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了。即使战斗部未能爆炸,导弹的超重弹体和超声速飞行所形成的巨大动能也足以对目标舰造成重创。研制公司宣称,即使未装战斗部的训练弹,也足以将驱逐舰一类的目标撕为两半;而作战实弹攻击时,则可对单
艘舰艇(单枚发射)或航母编队(多枚齐射)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看来,西方将“花岗岩”导弹称之为“毁舰者”或“海难”并非空穴来风,在“库尔斯克”号打捞期间西方所表现的巨大“热情”和关注便是有力的佐证。
据悉,俄罗斯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仍将致力于对“花岗岩”进行改进,主要是为其开发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导引头,改进其飞行性能和导航系统。
十二、“雄风”系列反舰导弹
“雄风”导弹是中国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并推出的系列反舰导弹,现有1型、2型和3型。“雄风”1型是以色列“迦伯列”反舰导弹的仿制品,1979年仿研并试射成功, 1980年服役。该导弹的弹体结构、制导方式、战技性能和作战方式等与“迦伯列”2型基本相同,台军共生产了400余枚,曾是台湾“海军”的标准反舰导弹,现已不再生产,不过仍在台军“阳”字号(原美国“弗莱彻”级和“基林”级)导弹驱逐舰,“龙江”、“锦江”级导弹快艇和“金昌”级巡逻艇上服役,每舰一般携载4~5枚。
在“雄风”1型导弹服役后不久,台湾当局即开始“雄风”2型的秘密开发。“雄风”2型是中程亚声速反舰导弹,是在“雄风”1型的基础上仿照美国“鱼叉”研制成功的,具有超视距攻击和“发射后不管”的特点,1985年开始首试,1991年初投入生产并随之投入装备。该型弹的外形类似于美国的“鱼叉”,长度3.9m,弹径350mm,翼展900mm,巡航速度为马赫数0.85,飞行高度巡航段15m、末段1.5~2.5m,最大射程80km,战斗部为半穿甲型,重190kg,发射重量500kg,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加末段主动雷达/红外寻的,推进系统采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采用箱式发射(发射箱可重复使用)。较之“雄风”1型,“雄风”2型的抗干扰能力更强,杀伤威力更大,拥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命中概率可达90%。“雄风”2型是目前台军主要的反舰武器,主要装备在“武进”Ⅲ型驱逐舰、“成功”级护卫舰、“康定”级护卫舰和“光华”Ⅳ级巡逻艇上。
“雄风”3型导弹是中国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自行开发的一型第三代反舰导弹, 1996年开始研制,1998年首次试飞,1999年进行了多次系统试验飞行,2001年4月首次试射,2006年在台湾“******”庆祝活动中曾公开展出,被台湾当局宣传为“决战境外”的神兵利器。“雄风”3可说是一种全新的反舰武器,弹长7m,直径0.55m,翼展1300mm,全重1.6t,战斗部重200kg;制导方式采用了中段惯导加数据链修正、末段主动雷达/红外双模制导;动力系统采用了整体式液体冲压发动机,助推器置于主发动机喷管内,两者实现了一体化;飞行速度为马赫数2.0以上;最大射程达500km;可用于垂直发射;攻击目标精度又有提高。目前,“雄风”3型已开始批量生产,台军计划在几年内生产150枚,以替换原来的“雄风”2型,可望在近期内投入装备。台军还宣称,对地攻击型的“雄风”3型亦在研制中。
台军方人士称,“雄风”3型导弹是台湾地区在自制武器方面实现的一次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将有助于促进台“海军”作战水平的整体飞跃和“决战境外”战略构想的实施。台湾地区媒体更进一步宣称,“雄风”3型导弹不论在射程、速度上,还是在制导能力、推进系统和机动突防性能方面都堪与俄罗斯“白蛉”反舰导弹相抗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专家认为,虽然台方的说法有“吹牛皮”之嫌,但“雄风”3导弹技战术指标(详细性能诸元目前尚未可知)的先进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节 舰载防空导弹
所谓舰载防空导弹,是指舰艇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防空导弹是舰艇的主要防空武器之一,与舰载指挥控制、探测跟踪、发射系统等一起构成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
“谁掌握天空,谁就拥有世界!”法国飞行先驱阿代尔的这句名言已成为现代战争的真实写照。在现代海战中,水面舰艇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空中,包括各式各样的反舰导弹及形形色色的先进战斗机。其中,由各种平台发射的反舰导弹堪称战舰的克星。反舰导弹体积小,威力大,速度快,精度高,可从不同方向对水面舰艇实施饱和攻击,特别是能够在波峰浪尖上飞行的超低空掠海反舰导弹更有着极强的隐蔽性和攻击性。而水面舰艇是在远离海岸线的大洋中游弋和作战的,不能依靠岸基航空兵或防空兵力的掩护,所以其自身防空能力的强弱将决定着其在战争中的存亡。
为提高水面舰艇的海上生存能力,世界各国在发展水面舰艇的同时都非常重视舰载防空武器特别是防空导弹的部署,力争构筑起有效的多层防空火力体系,提高水面舰艇近程点防御和中远程区域防空作战的能力。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各海军大国竞相推出了种类繁多、型号各异的舰载防空导弹。
二战后50余年来,世界各国海军的舰空导弹共发展了三代。第一代以美国的“小斗犬”、“黄铜骑士”,苏联的“海浪”,英国的“海蛇”、“海猫”等舰载防空导弹为代表,其中的“黄铜骑士”、“海猫”等经历了实战的考验,表现出了很好的防空能力。但这一代系统普遍存在体积大、系统反应时间长、制导体制单一、作战范围有限等缺陷。第二代以美国的“标准”1、“海麻雀”,苏联的“利夫”、“施基利”,英国的“海标枪”,法国的“海响尾蛇”等舰载防空系统为代表,它们采用多种制导体制,导弹命中精度高,系统反应时间短,低空性能好,可靠性高,具有一定的拦截多目标的能力。第三代导弹包括美国的“标准”2,北约的“改进型海麻雀”,英国的垂直发射型“海狼”,法国的“米卡”、“紫菀”等,它们除具有第二代的优点外,还可进行360°全空域作战,火力强,具有抗目标饱和攻击的能力,反应时间更短(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仅为几秒钟),智能化程度高,防空能力几达极致。
舰载防空导弹按射程主要分为远、中、近三种类型。远程防空导弹主要拦截中高空、中远程、中近程的飞机目标,属区域防空武器;中程防空导弹主要拦截中低空、超低空飞机和反舰导弹,属中程区域防空武器;近程防空导弹主要拦截低空、超低空、近程飞机和反舰导弹,兼顾拦截中空目标,属点防御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