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四卷)
6432600000008

第8章 莫尔和“乌托邦”

莫尔于1478年生在英国伦敦。父亲当过英国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4岁就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当时牛津大学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中心,莫尔在那里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强烈影响。16岁那年,他转学法律,不久成为伦敦很有名声的律师。

由于莫尔主持公道,廉洁奉公,在伦敦展露头角,26岁时就被选为议员。32岁时,他担任伦敦市副执行官,43岁时被任命为副财政大臣,不久又当选为下议院议长。1529年,他51岁时,被任命为大法官,成为国王下面的一位要人。可以说,他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然而,他的职务又使他能够看到老百姓的困苦,以及圈地运动带来的新灾难。他认为,这一切都根源于私有财产制度,所以主张根本废除它。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了一部名叫《乌托邦》的书。书中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并且描述了一个他理想中的美好的社会——乌托邦。

“乌托邦”是拉丁文的音译,意思是“乌有之乡”,也就是“空想”。这本书采用莫尔同一个海外归来的水手谈话的形式,由那个水手讲述他亲眼看到的乌托邦社会的种种情况,谈起来非常生动有趣。

乌托邦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

这个社会建立在海水环绕的岛屿上。全岛有54个宏伟壮丽的城市,他们的语言、风俗、制度、法律完全一样。首府设在岛的中央,因此各城代表聚合起来很方便。

这里的一切土地、房屋、生产工具,都归全体百姓所有。一切生活用品按照各人的需要分配,谁也不争多争少。为了防止人们产生私有观念,住房每十年要调换一次。

乌托邦人不分男女,都从事农业。他们从小就学习农业,既学理论,又在田地里实习,所以个个在行。不过种田不是固定的职业,每人轮流到农村去劳动两年,就回到城里来从事一种手艺;碰上农忙,就抽调城里的劳动力去干活。

他们一天工作六个小时,留下来的时间完全由个人支配,或是搞科学研究,或是从事娱乐活动,或是休息闲谈。至于掷骰子之类的游戏消遣,他们是从不知道的。那里没有酒店,没有妓院,没有令人堕落的场所,也没有不法之徒的集会。闲荡和旷工是不可能有的。

乌托邦的法律很少。他们认为,凡是解释越简单的法律,也就是越公正的法律。况且,一切法律的颁布,仅仅是为了使每个人记住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们也从不和任何国家订立条约,因为他们觉得,国与国的相处,凭的是真诚相见,而不是什么书面文字。

那么乌托邦社会有没有奴隶呢?有。他们把做了不名誉事情的本国国民,以及别国国民中因罪判处死刑的,贬作奴隶。凡是奴隶,不但要经常做工,而且要套上枷锁。

最奇怪的是,乌托邦人非常瞧不起金银财宝。他们饮食用的都是普通的陶器、玻璃器,而便桶溺器以及其他放污物的容器,倒是用金银做成的。就是锁在奴隶身上的长链大铐,也是金银做的。谁要是犯了罪,变成不名誉的人,就耳朵上挂金圈,手上带戒指,项上系金链,头上所金箍。总之,金银在那里是贱品,谁都想扔掉它。

有一次,三个外国使节带了100个随员,来到乌托邦商量重要问题。他们听说乌托邦人服装简朴,便摆起阔来,满身穿着丝绸;使节们还佩戴着金的项链、耳环、戒指。总之他们装饰在身上的一切东西,正是乌托邦人用来惩罚奴隶、污辱不名誉的人、或者是给小孩子作玩具的。

当他们在街上行走的时候,乌托邦人对那些穿普通衣服的下等随从敬礼欢迎,而把使节看成是奴隶,非常鄙视。

一个孩子推着他母亲说道:“瞧,妈妈,多大的傻瓜呀,还玩珍珠宝石呢,真不像话!”

母亲认真地说:“乖乖,别吱声,我想这是外国使节带来的小丑吧。”

那孩子又说:“妈妈,你看那小丑身上的金链做得那么细,要是套在奴隶颈上,不就给他们弄断了吗?让他们逃了怎么办?”

更使使节们羞愧的是,他们看到每个奴隶身上的链索镣铐所用的金子,比他们三个人装饰在身上的金子加起来还要多。最后,他们不得不神色沮丧地把自己引以为骄傲的装束收捡起来,这样才受到了乌托邦人的欢迎。

在这个社会里,家庭的组成也很特别。不是亲属关系的人也可以作为家庭成员。农村每户成员不得少于40人,城市每户不得少于10人。家长必须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要是户与户之间人口不平衡,就进行调整。如果全城的人口密度超过规定,就向岛上其他人口较少的城市移民。

那么全岛人口过多,又怎么办呢?假如这样,就从每个城市抽出若干人,在岛外邻近的地方,按照乌托邦人的法律建立殖民地。要是岛上人口过少,那末就从殖民地调回居民填补。

这便是乌托邦社会的大致情况。

《乌托邦》这本书的全名很长,叫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名著。作者莫尔不仅看到了封建制给人民带来的困苦,而且能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指出资本主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从而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改造社会的新方案——实行财产公有制、人人从事劳动的理想社会,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

莫尔任英国大法官不久,亨利八世提出要和皇后离婚,想纳宫女安·菩琳为皇后,遭到罗马教皇的反对,决心进行宗教改革。1533年,亨利八世迫使议院通过法令,宣布他是英国教会的首领。此外,他与安·菩琳的重婚也被认为有效,菩琳的女儿(即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王)则被宣布为英王的合法继承人。全英国最杰出的人都必须宣誓承认这一切,莫尔因拒绝宣誓而被关进伦敦塔。

1535年7月1日,法庭特种委员员会判他有罪,并宣布要把他肢解,但英王命令用砍头来代替。7月7日莫尔被处死。临刑前,他对刽子手说:“我的脖子是短的,好好看准,不要出丑。”死后,他的头颅被挂在伦敦桥上示众。

莫尔生活在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刚刚萌芽,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矛盾刚则产生。对于圈地运动,是他在《乌托邦》中第一个喊出了“羊吃人”的现象。他虽然出身贵族,当过高官,但他感知到了社会的不平等。于是,他以坦率的心态,用小说的形式,勾勒出了一个人人完全平等的社会。因此,他被公认为是西欧第一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乌托邦》问世以来,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一版再版,对后世影响相当深远。19世纪初欧文、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莫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