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四卷)
6432600000026

第26章 圣彼得大教堂

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部、台伯河西岸的“袖珍国”梵蒂冈城内,有一座世界上最宏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殿堂,也是世界最大的圆顶建筑。

“巴罗克”是西班牙语,意思是“大而圆的珍珠”,代表着豪华和奢侈。在广场的周围,环绕着圆形的双重柱廊。广场中央有一座直刺青天的尖塔,以它为圆心,辅射出八条道路,从天空俯视,宛如一个飞旋的车轮。

这座举世皆知的集宗教、建筑艺术与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大教堂,因建在圣彼得的墓地而得名。圣彼得是耶稣的第一大门徒,耶稣受难后,他和他的同学及弟子们从巴勒斯坦启程,西行万里到罗马传教,后来被罗马皇帝所杀而葬身异乡。到了公元4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教徒,不但自己受洗皈依了基督教,而且把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进行广泛的宣扬。公元325年,罗马人在圣彼得初到罗马传经布道的旧址,也就是后来他的墓地上兴建了圣彼得小教堂。小教堂于349年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教堂之一,史称旧彼得教堂。此后又几经改建或重建。公元1506年,罗马教皇朱里亚二世再次开始在原址上重建教堂,历时120年,到1626年终于建成了如今这座蔚为壮观的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者为伯拉孟特。它占地2.2万平方米,平面为“十”字形。长182.88米,中殿宽25.6米,最宽处约130米。整个建筑可以容纳5万人。教堂十字交叉处的顶端是个令当今建筑大师们惊叹不已的内直径为41.75米的大穹隆圆屋顶。它的设计参照了罗马的万神庙,同时又增加了灯塔形的窗户及围廊。承托穹隆屋顶的是4根18.3米见方的石柱。穹隆顶上有一个金色的大圆球,从教堂里乘坐电梯可以到达圆球内部。圆球里可以同时站立10人。站在那里观赏四周的景致,真有一种置身在天穹之下的感觉。大圆顶的顶尖还有一个距地面137米的十字架。圣彼得大教堂是罗马城迄今为止最高的建筑。据说,这是由于罗马所有建筑的高度都不得超过它的缘故。

从教堂正面拾级而上可以到达一处平台,教皇有时就在那里发表演讲。教堂共有5扇大门。中间的一扇为原教堂的铜门,上面铸刻着关于耶稣、圣母、圣彼得、圣保罗以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传说故事。两边是福门和灾门,它们整日开放。再向两侧分别是死门和圣门,它们同中间的铜门通常是关闭的。居中的正门只许在重大的宗教节日到来时,由教皇亲自开启。

大教堂内,4根方柱隔出5个长廊大厅。地面用名贵的斑岩铺成,光滑明亮,花纹别致。在大厅右侧最后一个方柱附近,有一座圣彼得的铜质坐像。这是米开朗琪罗的传世之作。铜像的右足被信徒们长期不断地抚摩和亲吻,已经变得非常光亮了。因为天主教徒们相信,耶稣死后,由圣彼得掌管着开启天国之门的钥匙,凡要升入天国者,必须对圣彼得虔诚备至。这座教堂也因此而平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

大殿的正中央是一个教皇作弥撒用的方形祭坛,上有一个高30米的金色华盖。华盖由4根高11米的螺旋形描金铜柱支撑,柱上饰以金色的葡萄枝和桂树枝,枝叶间攀附着一些小天使,还有许多金蜂点缀于其间。华盖之内有一只展翅飞翔、光芒四射的金鸽,它象征着给人间带来福音和好运。祭坛是贝尼尼花费9年时间才建造起来的一座巴洛克式装饰性建筑。祭坛前的地下有一个地窖,这便是圣彼得的陵墓。陵墓前的栏杆上点着10盏昼夜不熄的长明灯。陵墓的四周分布着许多小教堂、小祭坛和圣徒们的陵墓。那里灯光摇曳,幕布低垂,宗教气氛极为浓郁。

1508年,名扬欧洲的绘画大师拉斐尔被请来参与总体规划。拉斐尔一共干了12年,直到去世。四十年后,大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来到这里时,正好是圣彼得大教堂最紧张的时期。他为教堂在总体设计上作了重大改动,为它戴上了一顶美丽的圆形穹顶的帽子。米开朗琪罗已经年迈,每天爬高上低地劳作,渐渐地体力不支。后来,又请来了画家小莎茄洛来主持大教堂的建设工程,终于在小莎茄洛手上完成了大教堂的主体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