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急不吼做妈妈
64049200000003

第3章 “你能行!”的暗示激发孩子潜能

“You can do it(你能行)!”

过去,我曾在电影里见过这样一幕场景。虽然我已经记不起电影的片名,但那一幕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至今历历在目。身后的饿狼渐渐逼近,如果不跨越那道深谷,年幼的妹妹就会被饿狼吞噬。于是,影片的主人公对着年幼的妹妹大声呼喊:“跨过深谷,到哥哥这边来!”

深不见底的山谷,影片的主人公早已一跃而过,然而,此时的妹妹却被恐惧包围,留在深谷那头一个劲儿地放声大哭:“我好怕啊,哥哥!”

哥哥挥起双手噙泪喊道:“你能行的!快,跳过来,一定行的!”

哥哥的鼓励给了妹妹莫大的勇气,于是她匆忙拉起裙子,鼓足勇气,然后纵身一跃。妹妹幼小的身躯在空中跳跃,转瞬间,一双小手已经拽住了哥哥前胸的衣服。最终,妹妹成功克服了之前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很显然,赋予她这种勇气的正是“You can do it”这句鼓励的话。

其实,我想在本书中表达的主题,也就是本书的精髓都凝聚在主人公的这句话中。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告诉孩子“You can do it”,换言之就是百分之百地给予孩子肯定。

妈妈的一句话

有个妈妈跑来找我,向我吐了一肚子苦水,说她对教育自己的儿子失去了自信。她的儿子无精打采,每天只会无所事事地看电视。

有时她会提醒儿子“你该去学习了”,可儿子却搬出一套让人捉摸不透的理论,强词夺理地说:“就是因为你要我学习,所以我才不学的。”如果再强迫他学习,他就会胡闹起来,让人束手无策。

“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位妈妈无力地摇着头,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但她嘴里依然喋喋不休。

“你是个白痴吗?居然考出这样的成绩。”

“你是个差生。哎,妈妈我真为你感到羞耻。”

她一直对着自己的儿子反复叫喊着“你不行(You can't do it)”。

这位妈妈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让她儿子变得无精打采、情绪不稳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她否定儿子的那些言行。身后恶狼迫近,她却还在说些“你是跨不过那道深谷的”之类的打击人的话,任谁都会失去“跨越深谷”的勇气。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个妹妹,如果她没有听到鼓励获得自信,很大可能会被饿狼吞噬或者跌入深谷的吧。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味责怪这位妈妈。她之所以说话不留情面,本意也是为了让儿子振作起来。她原本希望儿子听了这些话后能奋起直追,开始拼命学习。无奈事与愿违,这一期待完全落空。她的责备不仅没有对儿子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让他彻底消沉。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令他彻底失去学习动力的心理机制吧!

人是通过学习行为吸收新知识,慢慢长大成人的。

人向新的行动发起挑战的动力是什么呢?

直接说出结论吧——就是为了快乐。

小宝宝扶着墙蹒跚学步时,爸爸妈妈会鼓掌以示喜悦。小宝宝不再扶墙,开始朝着妈妈的方向迈开步子时,妈妈已经沉醉在喜悦之中。妈妈会一把抱起走了两三步后一屁股坐倒在地的小宝宝,贴着他的小脸蛋,百分之百地肯定孩子说“你好厉害哦”。

感受到妈妈喜悦的小宝宝会觉得非常满足。由此,小宝宝的心中多了一份安心和勇气。所以这个小宝宝一定能够学会走路。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那个例子。

她的儿子说“就是因为你要我学习,所以我才不学的”。这种不合逻辑的说法其实是他的一种反抗。

他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反抗心理,就是因为妈妈的言行既让他失去了对妈妈的信任感,又让他丧失了安心感。有时妈妈尖锐指出问题的方法未必就不得要领,但却引起了他的强烈反感,将他逼到惶惶不安之中。

人一旦焦虑不安就无法专心致志。焦虑不安的表现是一种身处此地感到危险时所发出的求救信号(SOS),在这种情况下,人根本做不到专心致志。他那令人费解的“就是因为你要我学习,所以我才不学的”,对他而言,这句话基本上是合乎逻辑的。

妈妈的斥责迫使他产生了巨大的焦虑和不安。原本应是非常愉快的学习行为,因为妈妈的一句话而变得痛苦不堪。所以他才会对那个让他焦虑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的妈妈顶嘴说“所以我才不学的”。

“妈妈讲座”体验报告

停止喋喋不休,就能做个合格的妈妈

[后悔喋喋不休给儿子造成的压力]

尽管学校的老师信誓旦旦地打包票说,利孝(当时十二岁)的成绩一定可以考上自己心仪的初中,但利孝还是在小升初的考试中败下阵来。一进考场,利孝就觉得脑子嗡嗡作响,紧张得不行,明明不是什么特别难的考试,却几乎一败涂地。

看着垂头丧气、怅然若失的儿子,我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和平常一样,唠叨脱口而出:“哎,这下惨啦,亲戚家的孩子一个个都考上了好学校,就你考砸了,妈妈我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了呢!”

“就因为你总是这么说,所以我的考卷上才会浮现你生气地说着‘不许考不上’时的可怕面孔……”利孝说不下去了,哇哇大哭起来。我第一次意识到害儿子落榜、让他痛苦不堪的根源竟然出在我的好面子上。

山崎老师的一番话点醒了愕然失色的我。

“就算读的是第二志愿学校、三流学校又有什么不好呢?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所读的学校变成一流学校。当他能够成就那所学校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成为一流人物。‘包装纸(以学校判断学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已是注重内在(学生本人实力)的时代了。”

现在,利孝正在复习,准备参加高考。我也不想再给他任何压力。无论他考入哪所大学,只要是他想去的大学、他考得上的大学,对他而言就是最好的大学——我从心底里这样想。

[尝试停止喋喋不休]

以前,为了督促小学五年级的洋介学习,每次只要一看到他,我都会唠唠叨叨地问类似“你作业做完了吗?”“汉字听写完成了吗?”的问题。

但是仔细想想,就算洋介在我的喋喋不休下能考九十分,也不过是因为对我的唠叨的恐惧,并非本人的真正实力。所以从长远来看,与其让他考个这样的九十分,还不如我什么也不说,让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个五十分,更有利于他个人的成长。

当我意识到喋喋不休的教育方式很拙劣,还会起到反作用时,我决定不再唠叨。当然,有时“快去学习!不学习怎么行!”之类斥责的话到了嘴边,我也会把它们硬生生地咽下去,忍住不说。

就在这个忍耐的过程中,原本只能考四五十分的洋介成绩慢慢上升到了六七十分。

第二学期期末考的那天早上,我在玄关和洋介握了一次手。

“妈妈,今天开始期末考试了。第一门考算术。”

“是吗?我家洋介很聪明的,考试一定没问题。不过呢,如果你遇到了不懂或者做不出来的题目也不要担心,随它去好了,千万不要着急。”

“嗯,那我走了哦。”

洋介精神饱满地出门了,过了晌午,他又精神饱满地回家了。

“妈妈,我回来了!”

“你回来啦。”

“妈妈,这次算术我大概能考一百分。早上妈妈不是跟我说‘就算不懂,不会做也没关系’的吗?”

“我一看试卷,发现①和④不会做就没管它们,先把会做的题目做完了。然后再慢慢地把①和④看了一遍,结果就做出来了!”

“是吗,真厉害呀!”

三天后,洋介就拿着写有一百分的卷子回家来了。

不知道自己的优点

我在自己主办的阳光学院,给新生们安排了一场极为简单的考试。其中有一道题是“请你写出自己的优点”。结果,孩子们都抱着头苦恼不已。有些孩子最终什么也没写,一边挠着头,一边将那张小卷子悄悄地放在我的桌子上后就想回座位。

“等一下。”

我叫住那些学生,

“优点栏你还什么也没填呢。”

“嗯……”

他们一个个不知所措,扭捏着身子这样回答道:

“我没有优点。”

“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优点呢?你不是在缺点栏里写了很多自己的缺点吗?”

“嗯,那是因为……我考试成绩差、做事磨蹭、头脑迟钝……”

“为什么?”

“因为妈妈经常这么说我。”

不少妈妈习惯于尖锐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她们把孩子的弱点一个接一个地揪出来,摆在眼前痛斥谴责,所以孩子们才会对自己的缺点了如指掌。然而,这些孩子却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从妈妈那里听到什么表扬。

说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那句“You can do it”。

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说“你是不行的”“你全身上下一无是处”,那么不要说是一个孩子,就算是大人也会丧失做事的动力。要知道,人如果总是遭到别人的挖苦和贬低,真的有可能做出坏事的。一个总是被骂成“蠢货”的人,很容易变成一个愚蠢的懒人。

自豪、自信等积极因素会促使人有气魄、有能力去“好好学习”“不半途而废”“遵守约定”,这是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成年人都明白的道理。

如果一个总被骂作“蠢货”的孩子能成长为一名优秀人才,那才真叫奇迹呢!

孩子是根据妈妈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即便是成年人也不得不依赖第三方对自己做出评价,更何况是孩子。如果妈妈总是说孩子是蠢货,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个蠢货无疑。

如果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你是个积极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充满自信,他会想:是吗?原来我是个积极的孩子啊,那我以后更要铆足干劲了;而如果妈妈老是对孩子说“你这个孩子真没干劲”,那么这个孩子就会非常沮丧地认为“我是个毫无干劲的人”。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优点,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有对他说过诸如“你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之类的表扬。如果从自己最爱的妈妈口中听到的都是“你太磨蹭了”“你是个懒人”“你是个窝囊废”之类的话,慢慢地,这个孩子便会丧失自信。

被迫在幼小的肩膀上担负“缺点”重压的孩子,做事往往没有自信,总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他们无法做到真正的安心,总是想着防范别人。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别人会来揭自己的短,会来斥责自己。

妈妈的言语铸就孩子的好坏

学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上课内容感兴趣、能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学习的学生。另一类是关注老师而非上课内容的学生。

前者心无旁骛,总能处于专心致志的状态。所以老师说的话能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大脑。

而后者的心始终紧绷着,二十四小时处于警戒状态,非常紧张。因为比起上课内容他更在乎老师的存在。于是他精疲力竭,变得讨厌上自己听不懂的课,最终对学习本身丧失兴趣。但是如果有人不断对他做出评价说“你能行的”,那他就同时获得了安心感和自信,不仅能无所畏惧地鼓起勇气奋勇向前,还能专心致志地做任何事。

在孩子这张白纸上写些什么,取决于爸爸妈妈的裁夺。

在日本,孩子出生后,有些爸爸妈妈就会把给孩子取好的名字写在白纸上,比如“太郎”,然后自豪地将其贴在墙上仔细端详,这就是所谓的“父母心”。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会在这张纸上写下类似“拖拉鬼”“懒人”这样的词汇。然而,当自己的孩子就在跟前时,却有不少父母会毫不在乎地说出这些字眼。

妈妈是给孩子的天资定格的人。其实幼儿在妈妈告诉他“你是个男孩子”之前,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个男孩,直到妈妈告诉他“你是个男孩子”时,他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是个男孩子。

可以说,孩子最初的好坏都是由妈妈的一张嘴铸就的,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来源于妈妈口中说出来的话语。

让我们试着用另一种眼光来审视这个被妈妈说得一文不值、安静不下来的孩子吧。

换做是我,我会这样说:

“这个孩子是个行动家,他有着旺盛的好奇心,自由奔放,是个非常快乐的孩子。而且我还惊讶地发现他感觉灵敏,一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孩子。”

站在一旁听到这番话的孩子一定会张大鼻孔,挺起胸膛,满怀希望地傲视四周吧。

我们必须承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取名、斟酌名字笔画、祝福孩子的心境,与谩骂、打击孩子的行为是截然相反的。可是,采取后者的妈妈却大有人在。

“妈妈讲座”体验报告

诗歌

让我做我自己,可好?

很爱很爱你,我的妈妈

好想拜托你,我的妈妈

请你理解理解我的心情吧

当你看到我时

别再唠唠叨叨

从早到晚我都紧绷着一根弦

时时刻刻留意着妈妈的心情

我真的好累好累

如果我变成妈妈唠叨的那样

我就不再是我自己

只会变成无线操纵的木偶

任由喋喋不休的剪刀裁剪

我被捆绑了手脚

甚至无法张嘴

成了一只既老实又听话的螃蟹

我不要成为那样的螃蟹

嘿,妈妈

让我做我自己不是挺好

我成不了妈妈所要求的样子

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

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可好

我把我想做的事情

实实在在地做出来可好

至于它是好是坏

即便没有妈妈的唠叨

老天也会让我知道

妈妈,请允许我

做我自己可好

我哪里也去不了

如果你再不许我做我自己

我便会发狂发躁

我的妈妈有一颗宽大的心

我的妈妈有一颗温柔的心

请你听听我的心声

请许我做我自己可好

赋予自信,自我成长

孩子如果无法从妈妈的言语中感受到爱,精神就会被恐怖和绝望摧毁。

孩子一旦被斥责被挖苦,就会怀疑爱的存在,心生恐惧。所以,那样是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的。但是孩子一旦被表扬,眼中就会熠熠放光大步前进。因为他们从妈妈的言语中感受到了爱。

教育完全不需要威胁和恐吓。如果我们面对的是老成世故的大人,严厉的责骂或许会是一剂良药。但是,对于还在读小学、初中的孩子,谩骂只会起到破坏作用。

“你讨厌学习,是个差生。”妈妈的嘴巴中说过一次这样的话,就是不合格的妈妈。因为从妈妈口中说出的评价最终会被孩子接受,并导致他们成为那样的人。

孩子是一点点慢慢变强的,而且他会寻求妈妈的帮助。说得再具体些,孩子就是从妈妈的言语中获得自信,慢慢成长起来的。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妈妈的作用就在于赋予孩子自信。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拥有自信呢?让我们切换到这个话题上来吧。

请你始终铭记,父母的职责是在孩子取得小小成功时给予表扬。

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必须让孩子安心,这点早在前文中就有提及。下一步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读小学一年级的太郎算术考了二十分。

老师在教室里把考卷发还给太郎时,小声嘀咕了一句:“好像一点儿都没搞懂呢!”

太郎一回到家,看到卷子的妈妈就指着太郎不会做的打叉部分狠狠地数落起来:“哎呀,怎么回事,蠢货,连这种题都不会做?都是因为你太笨了!”妈妈的斥责,使太郎把目光完全盯在了自己不会做的百分之八十的错题上。

太郎垂下头,认定自己不擅长算术。他不仅没有了把错题重做一遍的心情,更是暗暗下定决心,以后绝对不会再把试卷给妈妈看。

就这样,太郎讨厌上算术课了。

他明知不学习会使自己焦虑不安,但潜意识却一直悄悄地告诉他,自己不擅长算术。

因为他的自主意识和潜意识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所以即便他现在读初中了,算术成绩也是最差的。

他总是会把算术卷子揉成皱巴巴的一团,塞进书桌的最深处,到了最后妈妈也只能就此作罢。

同样地,读小学一年级的和雄算术也考了二十分。

老师一边把考卷发还给和雄,一边小声嘀咕道:“好像一点儿都没搞懂呢!”和雄听老师这么说心里很不安,他一路抱着自己算术是否不行的怀疑回到了家。

一直有在上“妈妈讲座”的妈妈,看了考卷后并没有表露出惊讶的神情,她这样说道:

“和雄,因为你不懂算术才需要去学校。不会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用担心……3+3=6这道题你不是做对了吗?”

“在整张试卷中,3+3=6是最重要的一道题。只要你做对了这道题,妈妈就给和雄打一百分。因为你做对了最重要的一道题啊。剩下的题目你也不用担心,你慢慢都能做对的。”

妈妈用红色的记号笔写了一个大大的一百分。和雄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

“妈妈,这个应该怎么做呢?”

和雄让妈妈教他算术,还把做错的题目全部重做了一遍。

“妈妈以前也很喜欢算术,所以和雄也应该会喜欢的。瞧,重做一遍后是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变简单了呢?”

就这样,和雄对算术又有了自信。同样是考二十分,妈妈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孩子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两者的不同在于第一位妈妈关注的是孩子做错的地方,而第二位妈妈注重的是孩子做对的地方。第二位妈妈的做法消除了孩子对不会做这件事的不安,让孩子切实巩固了自己会做的地方,并把会做的范围进行了扩大。所以今后和雄的算术成绩会变好也在情理之中。同样是考二十分,用让孩子充满胜利喜悦感的评价方式,和用惨遭失败的挫败感打压孩子的做法有着天壤之别。孩子失败时,依然能让孩子感受到胜利喜悦的人是妈妈。

即便是一流作家的文稿也少不了红笔修改,只有深知“修改重要性”的作家才能跻身一流作家的行列。可以说世界上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需要反复改进才能最终完成的。不断修正改进的育儿过程,就是教育。

发明大王爱迪生

应该说,在孩子教育方面,很多人的基本理念都是有问题的。

“孩子上了幼儿园,读了小学,就必须百分之百地掌握幼儿园和小学里学到的所有东西,教过的东西必须都会”,如果老师和家长抱持这样一种理念来对待孩子,那么,那些教过还不懂或者还做不出来的孩子就会被当作犯人一样对待。

就算有时孩子不会做是由于老师不够耐心或说明不到位造成的,一些家长也只会责怪孩子。

发明大王爱迪生几乎没上过学,但他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包括电灯在内的这么多了不起的发明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内心是平静的,就算遇到自己不会或者不懂的地方也认为是正常的。只有在自己不懂或不会的问题上保持平静,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挑战,最终克服自己的不会或不懂。爱迪生用他数千次的尝试才发明出碳丝电灯的不懈精神告诉我们,要对不会和不懂怀有一颗平静的心。

如果爱迪生在他的不懂和不会面前感到了不安,变得胆小怯懦……而且,如果他的妈妈一直用“你为什么不会”“你为什么不懂”这样的话责备他,那么结果又会怎样?他那些了不起的发明或许就不会诞生了吧。

缺点并非不好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所谓人类个性,也许就是保持优点和缺点之间的相互平衡吧。

相信所有人都曾有过改正缺点和改变性格的想法吧。可是无论怎么努力,大部分人还是无法克服自己的缺点。所以类似“性格改造失败”“自己很没用”的烦恼随之而来。

人为什么很难改掉自己的缺点呢?缺点本身有时并无过错,而且,很多时候缺点还与优点和谐共存,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说起来,对于优缺点的判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绝对。缺点不过是在集体生活或社会生活中被视为麻烦或困扰的部分。而且,人往往看不见自己的缺点,但借助别人的眼睛却能把自身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有的孩子频繁地被妈妈指出缺点,还遭到了一波又一波的严厉斥责。

刚才我已经跟大家说过,缺点并非从外部侵入体内的病菌,而是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判断好坏的标准有时非常模糊。所以对于孩子而言,妈妈的斥责映射出的是掌控人对被掌控人实施的猛烈的人格“攻击”。让一个孩子在高压下去克服连成人都无法改掉的缺点,这对他而言是极其痛苦的。这会让他感觉自己的人格被全盘否定,痛苦不堪,最终会丧失自己的性格,即整个人的稳定根基。

我说会失掉自己的稳定根基是有道理的。如果孩子在初中或高中时,一直处于自我否定的状态,妈妈那些否定孩子的喋喋不休就会深深印刻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所以,就算以后孩子离开妈妈生活,潜意识中仍会牢记妈妈的喋喋不休,会用妈妈的眼光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地监视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责备自己。那是非常痛苦的,简直就像在地狱一般,而且这种痛苦让人无处可逃。

在参加“妈妈讲座”的学生中,有一个从来没有被妈妈夸过一次好孩子、一直在妈妈喋喋不休的斥责中长大的女孩。当她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后,对我说了下面一番话:

“结婚前我曾下过决心,绝不让自己走妈妈的老路。可我生下孩子后却发现自己和自己讨厌的那个妈妈一模一样。我不禁毛骨悚然。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养育了情绪不稳定的孩子,而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最终又成了妈妈。我真想割断这种恶性循环。”

克服缺点的关键

有的问题,虽说是缺点,却不必去肃清它。人若是不把缺点当作缺点来接纳,就会对人格造成否定。

人格遭到否定的孩子很有可能会直接否定自我,这样不仅会使孩子难能可贵的优秀素质得不到发展,还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自主地停止生命的跃动。接纳缺点是自己的一部分后再去改正也为时不晚。

缺点和优点就好像一副跷跷板。为了克服缺点就得让对面的优点壮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撒谎和诚实是两个极端。指责撒谎者对于让他改掉撒谎的毛病毫无帮助。改掉撒谎毛病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撒谎者领悟诚实的真谛,切身感受到诚实带来的快乐。

要壮大优点,首先必须发现优点,然后还要把优点通过言语告诉本人。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语言讲述给孩子听,将会给孩子带去多大的勇气啊。我想这个道理已经无须我再做赘述了。

或许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妈妈喋喋不休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变好,是出于善意。但事实证明,喋喋不休的斥责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糟。而且,既然喋喋不休的结果是导致妈妈与孩子对立,那就不能用“善意”两个字草草了事了。

指出孩子缺点时要格外小心,而赞扬孩子优点时,请放心大胆地去做。

不要做出“非得肃清缺点”的威胁架势,只需思考如何让优点更壮大,那么缺点就会自己灰溜溜地消失。但是,如果你攻击缺点,缺点便会武装起来,转而进行强烈反击。

健太每周六下午都会花上两个小时的时间,从日比谷站乘坐地铁和东横线铁路去阳光学院学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我对这个孩子和他的妈妈印象深刻。记得健太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第三学期(编者注:日本的小学一般分为三个学期。4月—7月为第一学期,9月—12月为第二学期,1月—3月为第三学期。地区不同,时间也会有所差异)时,他的班主任曾语气粗暴地对他妈妈说:“你的孩子根本不能专心学习,教他什么都进不了脑子。”他妈妈听后大受打击,于是就参加了“妈妈讲座”。这个妈妈非常努力地把在“妈妈讲座”中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健太读五年级第一学期时,曾拿着十五张汉字小测验试卷来给我看。其中十四张都是一百分,只有一张是八十分。

而且他在五年级第一学期拿到的成绩通知单上都写着“有进步”。现在他已是一名都立高中的二年级学生了。我收到过他妈妈的来信,信上说:健太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五名。

教育孩子的关键1:如何培养孩子的上进心?

抛开做不好的事,从做得到的事情说起,然后拼命扩大做得到的事情的范围。批评是没有用的。另外,要相信孩子的成长能力,切勿着急。发现孩子的成长梯度,表明自己对此的满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