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之道
63806400000008

第8章 张济生开创竹材工业化利用

大家都知道树木成材时间长,竹子成材时间短,前者少则一二十年,多则三四十年,而后者三四年即可砍伐使用。竹子一次造林成功,可以长期收获,竹子砍了,笋子又变毛竹。因此,如果广泛利用竹材,既可节约木材资源,又有利于生态环境。这真是件大好事啊!

首先想到这一点,并开创竹材工业化利用的,是一位从农村孩子成长起来的,以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张济生。

张济生于1939年出生在浙江淳安县渡渎乡徐坑村(自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淳安县全部平原被淹成为千岛湖,徐坑村现在已是千岛湖底),父母务农不识字。当年送他上小学,只图有点文化将来可不受人欺负,并不奢求望子成龙。小学毕业后张济生顺利考入浙江省重点中学——建德梅城严州中学。梅城离家有40多千米,假日回家,没有钱乘车,总是徒步行走。每次回校都要用竹筒装上豆腐、霉干菜和豆瓣酱等自制小菜,吃上几个月,以节省菜钱。

他学习十分努力,而且清贫的生活使他从小就知道同情和关心家乡的劳苦人民。家乡淳安,上靠黄山,下通杭州,美丽的新安江流贯本县,有山皆绿,无水不清,自然环境十分秀美。可叹的是虽有绿水青山,它哺育的却是贫苦农民,原因是大量的森林资源未曾很好开发,更无加工产业。张济生进入高中时,年方16岁的他就有个想法:日后若有机会升入大学,一定专攻林业,学点本事,开发家乡竹木资源,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高中毕业后,按成绩完全可以报考重点大学的重点系科,但他投考了南京林学院一个当时还不被人重视的木材加工专业,决心为开发祖国的森林资源,奋斗终身。

艰苦好学、奋发向上的农家孩子张济生,不仅从小养成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性格,而且他善于动脑筋,具有可贵的创新意识。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不愿墨守成规,总要搞出点新鲜玩意儿,想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点子。

如在林学院读书时,在学校木工厂劳动,经常要磨钻头,这是一种费时费力比较辛苦的手工劳动,平时同学们都是这样用手工磨惯的,而张济生却萌生了要发明新工具的念头。他开动脑筋,找有关参考资料,画各种图样,不断试验,反复实践,终于在大学三年级他21岁那年发明了一套自动化磨钻头的工具,这一次成功,大大增强了他发明创造的信心。

1960年张济生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他一边教学,一边搞科研,一边奋发读书。他注意到我国人口众多,而木材资源有限,如何设法节约木材和用别的材料取代木材,大有文章可做。心里念念不忘发明创造的张济生,逐渐明确了主攻方向。27岁那年,正当他为此准备拼搏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他无法搞科研,但他尽可能地努力读书,注意有关资料,为今后的发明准备条件。“文革”结束后,迎来科学的春天,经过加倍的努力,张济生发明了铅笔板生产新工艺,将传统的锯板改为旋板,不再有锯屑,达到了节约木材的目的,获得有关方面的多种奖励。但张济生并未因此满足,他觉得如果不是“文革”耽误,这项发明也许会更早实现,而且他计划中还有更大的发明,他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新的战斗。

张济生经常深入林区。他亲眼看到中国的森林资源由于种种原因特别在“文革”中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木材产量减少,难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之所需。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还在而立之年,张济生便设想竹材工业化利用的问题。但历来人们对竹材加工普遍不够重视,国内如此,国外亦然。其原因是毛竹直径小、中空、易虫蛀、里外材性差异很大,因而竹子总是被用来编竹篮竹筐,打凉席凉床,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张济生决心改变这种现象,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他设想,把半圆形竹筒加压展平后,再经过刨削、干燥、胶合等工序制成大幅面的工程结构材料。要实现这一构思,先得把毛竹剖成半圆形的竹筒,然后展开压平。但在压平过程中,毛竹会不规则地断裂,因此,如何解决断裂问题,是最大的难关。

张济生全身心地投入研究,他冥思苦想,废寝忘食,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从书本上寻找资料,到外地吸取经验,只要一听到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管多远,立即前去了解。为此,他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为搞试验,张济生曾数度去皖南毛竹产区,每次去都因过度劳累导致肺病复发而不断吐血。为不影响工作,每次吐血他都偷偷把血迹擦干,照常工作。一次肺部大出血,生命垂危,急送医院抢救,病稍好又忘我地投入工作。身体拖坏了,人瘦了,但经验却越来越丰富了。他终于发现:在一定的高温下使毛竹软化,可使毛竹在压平时不致断裂。

用什么来产生高温呢?用水加温可达90℃以上,用油加温可达110℃以上,经试验均达不到软化效果。他呕心沥血,搜断枯肠,最后想到用石蜡试一试,因石蜡加温可达160℃以上。

他用特制的容器,一次次地试验,测量温度,计算时间,观察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产生最佳效果。由于试验建立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多次的经验总结基础上,他终于获得圆满成功。第一块“高温软化——展平”而成的竹板诞生了,这项发明是竹材生产史上的里程碑。张济生在少年时代的志愿,30岁时开始的构想,经过他的顽强拼搏,终于在40岁时实现。为了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大规模生产的问题,他进一步研制成功用高温炉气体加热空气,并用热风帘与未加热空气隔离的连续式高温软化炉来生产高温的办法,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他成功地开发了竹材胶合板、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模板、竹材碎料板、竹杉复合地板等多种系列产品。

张济生终于成为国内外竹材工业化利用的创始人,他先后获得八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和林业部多次奖励及“中国发明专利金奖”,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济生的发明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竹材加工这个新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竹材加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奔驰在祖国大地上的汽车、火车的车厢底板,乘风破浪运往五洲四海的集装箱底板,以及建筑、造船工程方面都采用了新的竹材产品。

目前,中国木材产量不足5000万立方米,竹材产量约800万立方米,如果能将全部竹材进行工业化利用以替代木材,无论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还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都是很大的。由此可见张济生院士这一发明的重大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