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之道
63806400000005

第5章 陈中伟首创断肢再植

1963年1月2日,清晨。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里,灯火通明。护士长对一个脸色惨白,疼得额上布满豆大汗珠的青年工人说:“松开手,让我看看伤口。”

她正待解开青年工人右手上紧紧包缠着的绷带,只见那急送青年人来医院的三轮车工人小心翼翼递上一只沉甸甸的、沾满油污的劳动手套。她接过一看,不禁猛然心头一沉:“啊!是一只手!”

“医生,请想想办法,把这只手接上去吧!”陪同来的老师傅恳求道。

原来,这受伤的青年叫王存柏,是上海机床钢模厂冲床车间的工人。他一时疏忽,违反了安全操作规程,整只手在手腕上约3厘米处,被40冲床的冲刀切了下来!

他还那么年轻,失去了赖以劳动的右手,会有多痛苦啊!

“好,我们一定尽量想办法!”值班医生捧起那只断手,立即奔向六楼骨科医生办公室,去找主治医生陈中伟。

陈中伟仔细检查那只鲜血淋漓的断手。骨头的横断面比较整齐,手的皮肤虽已呈灰白色,断面的肌肉还比较红润。

能不能接上去呢?这可是个大难题啊!断肢再植尚处于动物试验阶段,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然而,这只工人兄弟的劳动的手,激起这位年轻的主治医生强烈的责任感。

陈中伟1929年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自幼受到医学的熏陶。他父亲是浙江鄞县一家卫生院的院长,母亲是药剂师。小中伟总爱钻进化验室,新奇而饶有兴趣地观察显微镜底下血液、脓、大小便中的细菌和虫卵。少年时代他看到一批一批病人痛苦呻吟而来,经过诊治一批又一批康复而去,病人含着激动的泪水对医生说:“谢谢您给我第二次生命!”那时他就立下宏愿:长大了当医生,造福人民。

在上海第二医学院读书时,他学习十分勤奋。学外科必须解剖尸体,平均每个学生分摊不到半具尸体。陈中伟解剖得很认真,有时因过度疲劳,在解剖室睡着了。一觉醒了,才吃了一惊:“啊!我竟睡在尸体旁边!”学院老师看到陈中伟非常专心,就常常让他当解剖的助手。所以,经陈中伟解剖的尸体有几十具,为其他同学的20多倍,从而打下了较坚实的解剖知识基础。1954年毕业后,他又用两年时间专门进修骨科。

萦绕在陈中伟心头的是如何将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去解救病人的痛苦。特别是有次去一家电筒厂,他问一位工人:“哪几位是老师傅?”回答竟是:“手指残缺的是老师傅。”他听了一怔。老师傅们伸出因工伤残缺的手来给他看,有的说:“陈医生,我这只手要是不残缺,可以多创造许多财富啊!”这一切深深烙在他心上。他想,作为医生,该尽什么责任呢?

此时陈中伟注视着这只断手,下定了决心。是的,尽管断肢再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人做成功,可是,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大的困难也要闯过去!

陈中伟的决定得到一致赞同,医院领导也来到现场,全力支持。

手术的关键是必须尽快把断手的四根主要血管接通,把骨头、3根神经和18条肌腱一一对接,否则,断手组织就会缺血坏死,或者不能恢复原有功能。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现在有着特殊的意义!

无影灯下,陈中伟熟练地在模糊的血肉中,整理出切断的肌腱,找到两侧骨头的断端,用不锈钢板和螺钉把切断的挠骨牢牢固定。接下来,进入手术的关键一步——吻合血管。陈中伟请来富有吻接血管经验的钱允庆医生一起主刀。难题立即出现了:较大的血管可以缝和,现在要接的却都是直径才2~3毫米的小血管,只能用套接的方法,而这种方法过去谁都没试过,何况手头也没有特制的带齿的不锈钢血管套!

怎么办?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医生们急得额头沁出了汗珠,他们决定用塑料套管试试。塑料套管两头没有齿痕,细小的血管又滑又软,好不容易将一根血管套进去,让断端露在外面,然后把露出的一端翻过来覆在塑料管上,它却又缩了回去;再翻过来,又缩回去……40分钟过去了,细小的血管仍不肯就范。但这并没有动摇陈、钱两位医生的决心。再努力、努力,血管终于驯服了,它被翻过来用线缚住;然后把另一端血管套上,再用丝线缚紧。血管钳一放,鲜红的血液直泻断手。

“啊!接通了!”手术室里一阵轻轻的欢呼。

经过3小时争分夺秒的战斗,4根主要血管全部接通吻合。完全断离4小时的苍白断手,重新呈现出生命的红润。紧接着,医生们又吻合肌腱,缝合神经、肌肉和皮肤。当整个手术完成时,窗外已是万家灯火,陈中伟和他的伙伴们连续奋战了整整7个小时。

晚上,劳累的陈中伟怎么也睡不着,他思考着手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天中午,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由于一些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无法接通,接上不到一昼夜的手严重肿胀,采取各种措施仍有增无减,如不及时控制,主要血管被压扁,就会前功尽弃。

情况紧急!陈中伟细心听取了专家会诊的意见,大胆地决定在肿胀的手背上切开四个口子。淤积的血和淋巴液被引了出来,肿胀终于逐渐消退了。

一个普通工人的完全断裂的手,就此奇迹般地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34岁的陈中伟,因首次为全断右手施行再植手术成功,开创再植外科,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之父”。他还把显微镜外科技术用于再植和移植手术,使断手指再植成功率由50%提高到92%,在这一领域中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之后他又在段截与再植、大块游离肌肉的移植、游离腓骨移植、拇指再造、坏死股骨头的再生等方面取得开创性的成功。陈中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并任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