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美丽心灵历练
63745800000004

第4章 知识渊博:世事洞明皆学问

1.学习是生存的必然选择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投石打猎,茹毛饮血,以此生存。当今时代,却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想生存下去,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舍此,别无他途。

许多人认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会胀破脑袋。

殊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一至五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七至十四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十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四分之一。

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瓦尔特·司各脱爵士曾说:“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已故的爵士本杰明·布隆迪先生愉快地回忆起这句名言。他过去常常庆幸自己曾经进行过系统的自学,而这一名言其实适用于每一个在文、理科或艺术领域内的成就卓著者。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探求其他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知识也就转化成为才能。无须设备,无须书本,无须老师,也无须按部就班的学习,自己积极的努力就是掌握知识惟一的关键所在。

2.求知是人生成功的源泉

求知是成功的第一步,要获得真知识,必得口常开,手勤动,脑善思,要活到老,学到老,求知到老。如此,成功方能伴你左右。

求知是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源泉。有成就的人往往更爱持续地学习。

相信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比亨利·布莱斯顿更忙碌的了。这个大忙人虽然现在年仅30出头,但却已经是美国SERVO公司的总经理,为当今美国少数弹道导弹专家之一。

虽然已身居要职,布莱斯顿依然力学不辍,一天辛勤工作完后,晚上他还上夜校继续进修。

他选择的进修科目是素描。

为什么他要去学素描呢?针对这点,亨利的回答非常令人感动:

“因为素描可有效地将我的创意说明给我底下的技术人员知道。”

虽然他现在已功成名就,但他认为这并非人生努力的终点。地球一直在转,时代不断地进步,若想跟上时代,就应该不断努力学习。

因此,他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学习打字、雷达技术、西班牙语、管理学、演讲术等,凡是对他的经营有帮助的他都学。

事实上,他也真的能学以致用,并且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绝不埋怨,并且还能腾出时间继续进修。

为何他如此热衷于自我深造呢?其实,像他这类金领多半都了解这个事实——人生是短暂的,每天能让自己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

因此,凡是能供自由思考的时间,他们是一分一秒都不愿浪费,并且设法做最有效的利用,因为他们都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上或专业范围内掌握绝对的成功。

的确,惟有努力才能使人成功,但一次成功并非终点,你必须为获得下一次成功而再接再厉。

从古到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不肯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为更美好的明天做准备——求知。

其实,这么做并不困难,虽然辛苦,但是为了成功仍然值得。“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础”,因此你片刻都不可放弃学习;若有浪费,即使是片刻也可能为你带来终身遗憾。

你不妨利用多余的时间去学一些对工作及提高工作效率有益的事情。

有效的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时间,可保证你将来的成功。这是投资,也是保险。

现在,你有无展望未来?为获得明天的红利而将多余的时间投资在今天?

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工作时间全部加起来最多也只占一个星期里的一半的时间(一般公司机关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一个星期上40小时的班,为一周总共时数1/3不到),请问剩下至少一半的时间你都在做些什么?

这些时间包括一天工作结束后的余暇时间及至少一到二天休假的时间,这么多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

现在,闲暇时间是有了,但问题是,你该如何去有效利用这些时间。

你不妨扪心自问是否珍惜这宝贵的时间?比如特地挪出一些享乐的时间或利用每天上下班坐公车的时间阅读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书籍,或将这些时间用来思考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

这里并非在限制你该怎么想、怎么利用,最主要的是想让你了解不能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玩乐上。

你应该审慎地去思考一些有意义的事,像如何利用时间创造将来等等。

亨利·布莱斯顿曾说:

“人类拥有头脑,这如此神奇的东西,如果用来浪费在一些无聊事上,岂不太可惜了!”

如果你想创造美好的明天,就应将自己能自由使用的时间投注在增加今天的工作效率、有实际价值的事上。

你可利用闲暇时间吸收一些新知,然后用来引发深藏在心灵深处,仅属于自己的原始创意。

将来有机会的话,这些创意皆将成为有利的工具。

3.学会求知,终生学习

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不断进行四种“学习”的基础之上,这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学会求知当推其先。

学会求知中的“知”在这里不只是指“知识”,而且是指广义上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也包括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求知”则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而“求知”的手段,从口头传授到文字印刷,从广播电视等声像技术到“信息高速公路”,已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变化。“求知”的环境,则从家庭、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继之以“网上一代”痴迷的“虚拟学习环境”。

学会求知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而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社会关系,习得民族的文化观念,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即知道积极意义上的“为人处世”,因为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因而,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学会求知”的本质内涵。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即学会掌握认识(即“知”)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包括演绎、归纳、分析、组织知识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的手段。因为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逐步过时,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

如同哥白尼发现日心原理引起了天文学的革命,人类进入21世纪后所要经历的学习方式的革命,也将使人类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和学习的作用就是发掘这些财富。

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这场学习的革命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

在这场革命中,教师在学习中的神圣地位发生了动摇: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和学生都可能同时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资料,教学将不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惟一渠道。

在这场革命中,学习和受教育不再是人生的阶段性任务,学习是谁的事情?人们习惯的回答是:“是孩子们的事情,是孩子们的任务。”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生活、工作的准备阶段与生活和工作的阶段,学习和受教育是人生的准备阶段。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习和受教育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和工作不再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而是可以在人的一生中交替进行或者同时进行;同时,终身教育使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在终生教育中,每个人时而是老师,时而是学生。

学会求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总之,学会求知就是要使自己成为“终生的科学之友”。

学会求知,要注重通过普通教育打下宽厚坚实的“通才”基础。与此同时,又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在一二个领域向科学的深度进军。

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学习,要与教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很好地结合起来。要知道,即使是最先进的“人机对话”、多媒体技术也无法代替和超过生动有效的师生交流。

学会求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教育模式和人生阶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而必须代之以“学习——工作——学习”、工学交替、循环往复的多维教育模式。因此,“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即使是高等学府,也只是“求知”路上的一个站点;即使戴上了“博士”的桂冠,也只是一个新的“求知”阶段的开始。

时代在巨变之中。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这种特征,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决定了投资于人,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的现实紧迫性和客观必然性。与此密切相关,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不可逆转地进入了学习社会,即人人都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

4.掌握新知识,立足新时代

大树之所以叶茂、枝繁、本壮,那是因为它根深扎实,吸收了大量营养。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立足新时代,就必须掌握新知识,让自己强大起来。

21世纪的社会,有许多新的知识有待人们去学习和掌握。谁掌握了新知识,解决了新课题,谁就开辟了新领域,从而成为成功者。未来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向更高、更新、更尖、更精方向发展的时代,人类将进一步认识自然,开辟新能源,征服癌症、艾滋病等困扰20世纪的疾病。科技化社会将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更大的方便。但是,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森林毁灭、土地沙化、污染严重、酸雨肆虐、温室效应、臭氧危机、矿藏枯竭、淡水缺乏、放射性物质、动植物物种的灭绝等,都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幸福与安全。而这一切对有志于探索和攻克这些难题的人来说,却是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无疑,谁攻克了难题,谁就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而这种成功者靠什么攻克难题呢?当然最主要的是知识。因此,知识在21世纪的成功中具有前所未有的作用。

由于知识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锻造自我,首先是知识的学习和获得。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各项体制的健全,以往那种“痞子发财”的现象,正在逐步弱化,失业下岗者也大多是知识水平较低者,而知识先富阶层正在逐步崛起,干部队伍知识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在20世纪末已经开始出现,以后只会日益明显。

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应当是博与精的结合。博是指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涉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精是指在自己的专业或本职工作的范围内,尽量掌握高精尖的知识。

学习和掌握知识,最关键的是刻苦认真,持之以恒,不要拖延。

不仅在社会上是这样,学生也应该努力掌握新知识,扩大知识面,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5.学习来自创造力的培养

有学问的人容易成功,而成功者大都具有非凡的创造力。是平时自觉地培养,和使他们的人生比常人更具突破性和开拓性。

(1)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一项“创造力发展调查”结果中发现,在近500份问卷中,约有3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或“很没有创造力”。

尤其是女性,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的比例高于男性甚多。年龄超过50岁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没有创造力”的比例更高得惊人。同时,也有30%的人,认为自己的爸爸没有创造力,有35%的人,认为自己的妈妈没有创造力。

那么什么是创造力,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创造力呢?研究发现,具备充沛创造力的人,通常具有下列几种特质:

①敏觉。凡事由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注意到别人所没有注意的。敏觉是机警过人、观察入微、旁敲侧击。

②流畅。能想出多项可能性或答案的能力。流畅是思路通畅、洋洋洒洒、旁征博引。

③变通。能发现方法,改变观念、事物与习惯来适应现实情况。变通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随机应变。

④独创。有新颖的想法,有出人意外的答案或反应。独创是独特新颖、与众不同、推陈出新。

⑤精密。能周密考虑各种事情,花心思添加新的装饰,将原来事情做得更好。精密是深思熟虑、周密详尽、精益求精。

⑥冒险。有猜测、尝试并面对批判的勇气,敢坚持己见,以及应付未知的状况。冒险是勇于尝试、大胆假设、勇往直前。

⑦挑战。能从混乱中整理出头绪,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挑战是抽丝剥茧、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⑧好奇。对事物会产生疑惑,并努力探询、调查、寻找解答。好奇是追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探究真相。

⑨想像。能将脑中意象构思出来,甚至具体化,想像使人超越现实限制。想像是超越现实、异想天开、海阔天空。

⑩分析。会检查事物的每一部分,并探讨、了解彼此的关系。分析是分门别类、相互比较、依序排列。

综合。会把事物的细节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综合是组合重建、包罗万象、综合归纳。

评鉴。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评估出事物的好坏优劣。评鉴是分析判断、品头论足、评估好坏。

借鉴别人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新的东西来源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而新的思路、方法正是对旧传统框架的破坏和批判。不破不立,破才能立,破是为了立。因此说,批判的态度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批判的精神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不加分析地跟着别人跑,这对创造是有害的。知识的知识(即智慧和创造力)才是财富的直接源泉,任何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影响创造力形成的因素与教育密切相关。怎样培养创造力呢?实行创造性教育与学习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接受过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这种培养与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接受需要创造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3倍。

(2)从多方面着手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其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好奇心和已有的创造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创造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重视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中庸,反对超常。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人,多数墨守成规、谨小慎微,而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应提倡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独立有利于提高创造能力,而盲目服从和过度依赖将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二,要敢于否定前人,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应勇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根据爱因斯坦的分析,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第三,勇于尝试与思索,多思路回答问题。如何回答与解决问题,这是创造力的具体体现。任何事物的解决办法都可能存在很多种,而其中总有某个或某几个最为适宜的(最经济、最简单、最好或者别的标准),用多种思路解决问题对锻炼创造能力极有好处。

第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累创造方法。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创造也有其内在机制。因此,如果掌握了创造的方法,会有助于创造能力的提高,积累的创造方法越多,则创造的能力越大。而且,对于不同的事物,创新的途径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分别采取不同的创造方法。

第五,面向市场创造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价值。创造应以市场为导向,又以市场为归宿。创造的知识是否以较快的速度转变为生产力或直接转变为商品赢得财富,还要看创造的知识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还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敢想、敢干又不知怎样干,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即使是后来成为名人的人,刚开始时也并不比其他人高明多少。

从别人那里学习知识,借鉴别人的经验也是有讲究的,这里提供几点建议:

第一,要有重点,即充分考虑自己的才能和爱好去加以选择。自己的才能结构如何?优势是什么?不足的地方又是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力不行的,就要学习人家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技巧;自制力不行的,就要向人家学习驾驭情感、控制行为的诀窍;记忆力不行的,就要学习人家培养记忆力的方法。

第二,要会理解。“知其当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阿基米德为什么能发现皇冠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根据什么?都要从理论上把它搞清楚。吸取不是机械地吸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吸取,如果囫囵吞枣,就会“消化不良”。

第三,要会迁移。吸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因此,吸取之后我们要会运用。医学上的叩诊,是100多年前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的。他父亲是个酒商,只需用手一敲酒桶,就能知道桶内有多少酒。由此,奥恩布鲁格联想到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用手敲胸腔,不也能诊断出里面的毛病吗?经过他反复实验,叩诊的方法诞生了。这位医生用的就是迁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