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美丽心灵历练
63745800000003

第3章 高尚品格:摈弃浮华亮本真

1.高尚的品格是人生资本

高尚的品格是一个人征服他人的武器,是一个人崇高地位的基础,是一个人真正的桂冠和荣耀,更是一个人一生的资本。

高尚的品格,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决定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品格,使社会中的每一个职业都成为荣耀,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它伴随着时时可以奏效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人被证实了的信誉、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结果,而一个人的品格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

品格是人性的最好的形式。它是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有品格的人不仅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在任何一个国度里,他们都是社会的动力和民族的脊梁,因为主宰世界的主要还是道德品质。即使在战争中也是如此,拿破仑曾经说过:“道德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强大十倍。”任何民族的力量、工业和文明全都依赖于个人的品格,也正是它构成了一个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基础。而法律和制度只不过是它的派生物。生态、个体、国家和种族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都只有依靠他们才能获得,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正如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同样地,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也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力一般,并且收入菲薄,但是,只要他品格高尚,他同样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品格就是力量,从一种更高的意义上说,这句话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没有灵魂的精神,没有行为的才智,没有善行的聪明,虽说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它们都只会产生坏的影响。我们或许会从中受到教育或者会觉得这些人有趣。但是,我们不会去崇拜他们,这就像要我们去崇拜一位敏捷的扒手或一位在高速公路上跑马的骑士一样,是十分困难的。

诚实、正直和仁慈,这些品质并不是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但它却成为一个人品格的最重要方面。正如一位古人所说的:“即使缺衣少食,品格也先天地忠实于自己的德行。”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旦和坚定的目标融为一体,那么他的力量就可惊天动地,势不可挡。他有能力实施善行,有能力抵制邪恶,有能力忍受各种困难和不幸。当史迪芬落入卑鄙的加害于他的人手中时,他们带着嘲讽的口吻问他:“现在你的堡垒在哪里呢?”“在这里。”史迪芬把手放在心窝上,勇敢地说。正是在不幸的环境中,这位正直的人的个性闪烁出了最耀眼的光辉。虽然在其他各方面都已遭到失败,但他凭着自己的正直和勇气傲然屹立。

艾斯肯爵士是一个独立性很强、小心谨慎而坚持真理的人。他的行为准则值得每一个年轻人铭刻在心,他说:“我早年的第一条行为准则和要求是,做我的良心告诉我那是我的职责的事情,把后果留给上帝去考虑。父母给我的这个教导我至死不忘,我相信这是他们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我一直在实际生活中严格遵循,我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说这种顺从是一种牺牲。相反地,我发现他们指给我的是一条通向幸福和富贵的道路。我也应该给我的孩子们指出一条同样的成功之路。”

每个人都会把拥有高尚的品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之一。高尚的品格是使他获得努力的动力和保证。而刚毅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向上的因素,使他的动机保持稳定并受到激励。人生最好是有一个较高的目标,但是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迪士累利先生指出:“不向上看的人往往向下看,精神不能在空中翱翔就注定要匍匐在地。”乔治·哈伯特极有见地地写道:“职业低下的人,如果把目标定得较高,他也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不要让精神消沉,一个壮志凌云的人肯定会比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有出息。”

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目的和思想目标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有句苏格兰谚语说:“扯住金制长袍的人,或许可以得到一只金袖子。”那些志存高远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远远离开起点。即使你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你为之付出的努力本身也会让你受益终生。

2.修养决定人生的成败

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严肃而不孤僻,活泼而不放浪,稳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轻狂,沉着而不寡言,和气而不盲从。修养可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中国传统的修养观还认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的意思绝不仅限于外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即所谓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当代青年,更应该深刻认识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与生俱来,只有通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形成。青年应该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克己奉公、忠诚老实、谦虚恭谨、坚定勇敢、开拓进取、艰苦朴素、助人为乐、正直善良、文明礼貌、遵守法纪等等。

修养是实现道德规范的关键环节,必然具有历史的内容与多层次的结构。在奴隶社会,强调修养,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权威,形成奴隶对奴隶主的屈从和人身依附,以及对奴隶主的绝对忠诚。在封建社会,除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外,还有围绕忠、孝、节、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道德规范的信条,但其中亦包含了不少合理的因素。

孔子15岁开始,立志研究学问,修养道德,终于成为圣人。从孔子的例子看来,伟大的人格,是从不断地修养得来的。

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升华到新的境界,但“浩然之气”的修养却始终是人身修养的核心内容。

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谁就必须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舍此别无他途。

向称“礼义之邦”的中华民族,历来就讲究道德修养,讲究高尚的情感和坚贞的节操。

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高风亮节的英雄豪杰!“精忠报国”,体现了岳飞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格言佳句,更是为历代人民所反复传诵。

有一段赞美花的格言,其实正是对高尚情操之美的形象赞誉:“人们喜爱花,因为它无私地为美化人间而盛开;人们赞美花,是因为它无畏地为人间丰收而自落。”

政治家注重学习修养,文学家也注重学习修养,搞自然科学的人同样注重学习修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若不加强学习修养,就会使人闭目塞听,夜郎自大,懒于思索,忘乎所以。不愿意钻研和深入学习,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愚蠢”。要医治“愚蠢”,变骄傲成谦虚,化自卑为进取,自觉主动地向知识的金字塔挺进,在智慧的海洋上泛舟,塑造完美的人格,别无妙药秘方,只有加强学习修养。

历史上任何一次飞跃,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先导的。人的素质主要靠修养,靠“后天习来”。它包括思想特性、智力特性和体质特性。这些成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

修养,要注入时代的新鲜内容。

修养,不是要我们成为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的人。富于开拓精神,亦是修养的重要目标。

修养,并不是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同一个样式。人的才能和性格各有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禀赋和长处,向好的一面尽量去培养和发展。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要自暴自弃,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好好地修养自己的身心。

修养,是使人成为人才的通途,它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具有人类中先进人物所共有的精、气、神。

修养,不是束缚,而是解放。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连续30年的实验,他挑选了1000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跟踪实验。这些智力相近的优秀儿童,后来成就却相差很大,有的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则平庸无奇。

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20%最有成就的对象和20%最无成就的对象,发现他们之间最大和最显著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信念、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与修养是一对孪生子。人的修养程度,决定自身的潜在智慧能否充分发挥,从而决定人在事业上的成败。

3.人若无欲,品位自高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若能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办事公道,成就事业。

“无欲则刚”的“欲”,乃“欲望”之欲。欲望的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饿了有食欲,渴了有饮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东西用时有物欲,情窦初开时有情欲。

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不已,终至纵欲成灾。

贪求私欲的危害实在太大了。《韩非子·解老》说:“有欲甚,则邪心胜。”私欲太多,邪恶的心思便占上风。《刘子·防欲》说:“欲炽则身亡。”私欲太强烈了,会使人丧命。《慎言·见闻篇》说:“贪欲者,众恶之本。”把贪求私欲作为一切罪恶的根源。贪欲,不知吞食了多少无辜良善,又不知使多少人作茧自缚,名败身亡。贪欲还能祸国乱天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将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顶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之治”“天宝盛世”。后来,他穷奢极欲,享乐无度,宠幸杨贵妃,从而导致了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山河失色,唐王朝由此转盛而衰。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以为上”、“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即要有为了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而刚直不阿的品德,则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也是古今贤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林则徐曾手书一副自勉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告诫自己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下联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直不阿的好官。

《后汉书·酷吏列传》记载,董宣任京都洛阳令时,湖阳公主(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的家奴,无端打死卖唱的父女二人,董宣智捕凶犯,就地正法。公主告到刘秀那里,刘秀要将董宣乱棍打死,董宣陈述情由后,“以头击楹”欲自尽。刘秀见状,又让太监搀架董宣,强迫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而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刘秀见他铁骨铮铮,称之为“强项令”,即刚正倔强,不可使之低头屈从的县令。董宣的“刚”,源于“无欲”。他一心秉公,不惜生命,不恋官位,至于生活,更是俭朴,74岁时死于任上,“布被覆尸”,家中仅有一辆破车和几斛大麦而已。

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各方的种种诱惑,人们将何以处之?“无欲则刚”这一警语可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无欲品自高。”就是说,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洁清,不染尘泥。社会上还存在着假、恶、丑现象,纯洁社会、净化风气则是我们要担负起来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当仁不让。“无欲则刚”的操守,将使我们能在障眼的迷雾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将使我们在与邪恶的斗争中伸张正义,克敌制胜。“无欲则刚”,使人如同苍松翠柏,不怕乌云翻卷,不怕雨暴风狂,挺立世间,永不摧折。

4.诚实:最低成本的做人方式

每个人的做人方式,各有不同。然而若问究竟应该怎样来做人,做人的最低成本是什么,那只有“诚实”二字。

眼下是市场经济,干什么都讲究投入产出,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其实做人亦是如此。那么什么才是最低成本的做人方式呢?不妨先说个故事。

一家大企业要招聘一批大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试题:十减一等于几?有的应试者说:“你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还有的自作聪明地说:“十减一等于八,那是消费;十减一等于十二,那是经营;十减一等于十五,那是贸易;十减一等于二十,那是金融;十减一等于一百,那是贿赂。”只有一位回答等于九,还有点犹犹豫豫。“我怕照实说,会显得自己很愚蠢,智商低。”然后,他又小声补充说:“对获得一份好工作来说,诚实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武器。”结果还是这个老实人被录取了,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

因为诚实这种品性许多年以来,已经被经济、利润、投机、暴富冲荡得七零八落,甚至在某些人眼里成了“憨大”、“无能”的代名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初创时期,经济转轨换型,好些东西包括生产经营都缺乏规范,都失之无序,投机取巧、欺诈蒙骗一度甚嚣尘上,且有人大行其道。不少的人就靠着这个发了财暴了富,摇身一变成了正人君子社会名流。相反,诚实苦干的人反受欺蒙,不仅蚀本破财,“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失掉了做人的尊严。诚实在阴险讹诈面前束手无策,因为人家根本不遵守你的游戏规则。你用你的信用作保也无济于事,因为人家就是靠不讲信用黑吃黑,不过三招五术,你就只能一败涂地。其实呢,这都是暂时的现象,是诚实的品格必然经得住历练。经过一番番折磨,只要不出卖了自己,包括精神和肉体,包括人格和尊严,坚守着做人的底线,就可能在逐渐规范了的市场经济情势下,重新赢得主动和自由。

5.宽容:比大海还广阔的胸怀

豁达大度、宽容似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一个有胆量的人,一个具有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人,应当是最可敬的人。

一个人是否具有“豁达大度”之心胸并非小事。它不但关系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乃至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且关系到事业的兴衰与成败。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是常有的事。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祖先留下许多闪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并非软弱无能,而是自信的表现,是正义的行为。尤其是“以德报怨”的高风亮节,可以使人反躬自问,心悦诚服。史书上记载了许多“以德报怨”的感人故事。

梁国有个叫宋就的人,在一个边县当县令,这县和楚国交界。梁国的边亭和楚国的边亭都种瓜。梁亭的人勤劳,多次浇灌,瓜的长势很好。楚亭的人很懒惰,不常浇灌,瓜长得不好。楚令因梁瓜长得好,恼恨自己的瓜长得不好。楚亭人也恼恨梁亭人比自己强,因此夜间就偷偷地去毁坏梁亭的瓜,把瓜藤都给糟蹋了。梁亭人发现后,就去请示他们的县尉,也想进行报复,偷偷地毁坏楚亭的瓜藤。县尉请示宋就,宋就说:“怎么可以这样干呢!和人结怨,是招祸的行径。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对人家也不好,这是多么狭隘呢!你们若听我的教导,就每夜派人偷偷地去为楚亭浇瓜,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亭人就星夜偷偷地去浇灌楚亭的瓜。楚亭的人早上到瓜地一看,都已浇过了,瓜的长势一天比一天好。楚亭的人很奇怪,就去注意观察,原来是梁亭人干的。楚国的县令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把这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感到很惭愧,就用重礼对梁王表示感谢,并请交好。

《续汉书》中记载了曹腾的父亲曹阴“以德报怨”的故事:他的邻居喂了头猪,长得和曹家喂的猪模样相似。有一天,邻家的猪跑丢了,他便到曹家来认,说曹家这头猪就是他家丢的那头猎。曹阴心里知道他搞错了,却不和他争辩,二话没说,就让他把猪牵走了。后来,邻家的猪又自己跑回来了,他这才知道弄错了,心中很惭愧,赶忙把猪赶还曹家,这时曹阴仍是二话没说,只是微笑着接受了。曹阴的态度和气量,对丢猪的邻居是一种无声的感染和教育。

有的人遇事想不开,甚至为芝麻粒那么大点事,也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自己折磨自己。也有的人觉得谦让“吃亏”、“窝囊”,因而在非原则矛盾面前,总以强硬的态度出现,甚至大动干戈,结果非但不能使矛盾缓解,而且丢了自己的人格。因而,每一个人都应培养自己“豁达大度”的美德。

大度能容,和以处众,是在人际交往中高素质的表现。有一句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明在为人处世,人际交往之中,当以宽大为怀,忍己心之不快,宽他人之小过,是为君子风度,也是交际素质的最全面展现。

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宽容,也就多一份真诚。

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宽大的胸怀,全面展现自身的交友素质,这样你就会获得朋友,就会在人生事业上添加一臂之力。

交友并非一厢情愿,而是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对方让一分,自己让十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然这一点在实际中做起来非常不易,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具备这种素质或是不能展现自身素质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对方给予了,自己却不能付出,这样当然也不会结成好朋友。

对朋友宽容是指对朋友的人生观、价值观、信仰及思想认识、言论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既允许朋友的个性差异,也要以宽容为怀,原谅别人。

其次是目光高远。一个目光高远的人,就能从全局、从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就能置区区小事于不顾。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阐明了“登高望远与博大胸襟”的道理。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站得愈高,看得愈远。启示人们:做任何事情,只有目光高远,才能看得广阔,才能心胸开阔。

再次是要克己忍让。在社会交往中,总会遇到一些不“仁义”之事。如果自己总是耿耿于怀,那不是自寻烦恼,自己难为自己吗?同志之间发生了矛盾、误会,需要有一点克己忍让精神,并不是比别人矮了半截,而是体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当然,忍让总有个“度”,这个“度”就是最终不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离开了这个“度”,无原则的忍让和妥协,那是必将导致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损害,这是社会所不容的。

6.仁爱:永远的介绍信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仁爱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与融洽永远的介绍。

(1)推己及人解人意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回答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为了使子贡具体明白“恕”的道理,孔子补充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按老师的教导去做。有一天,他对孔子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是说:我不喜欢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子贡的话,可以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恰当的解释。

推己及人,显示了宽容体谅的道德情怀,数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之所以成为举世著称的文明礼仪之邦是与此分不开的。

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在先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怎样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呢?它要求我们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像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做自己对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比如,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你不喜欢别人往你身上泼脏水,你就不要往别人身上泼脏水;你不希望被骗,你就不要骗人;你不愿意有声音干扰你的读书学习,别人读书写字时你的动作就要轻一些。如果你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你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你就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并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即使未能获得别人的理解,自己也是扪心无愧,因为自己是在堂堂正正地做人。

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贡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使自己站得住那是“己立”,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那是“达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是推己及人的积极表现。

当然,推己及人是有适用对象的。对善良的人,对奉公守法的人,应该对他宽宏谅让;对居心不良的人,对不法之徒,则须坚决与之斗争。否则,养痈遗患,祸害无穷。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2)克己利人多奉献

某君,好计较个人利益,评功争功,调级伸手,而且工作拈轻怕重,吃苦受累的事推给别人,沾光得彩的事抢在前头。遇到要去外地出差,他冬天挑南方,夏天挑北方,不冷不热的季节挑富区不挑穷区。若是不能如愿,就说自己“吃了亏”。由于他总想占便宜,有人就私下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老占”。

由“老占”的事儿,联想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也确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入党入团之初,曾经牢记自己的誓言,一心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凡涉及个人利益的事,很讲风格,调级让级,评奖让功,好处留给他人,自己乐于吃亏。但是后来,却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受“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利己主义思想影响,渐渐变得像“老占”那样,心胸比针眼儿还小,对个人利益锱铢必较,由群众的榜样变成了他人奚落的对象,更有甚者,成了烟酒糖茶、金元美钞的俘虏,沦为人民的罪人。这种人生价值观的萎缩带来的道德的沦丧、人品的渺小,无疑是可悲的。

其实,一个人如果打定主意“只占便宜不吃亏”,那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它违反了生活的辩证法。

人生悠悠万事,正如志愿军老战士、“活烈士”井玉琢所说:“世上只有简单两件事:吃亏,占便宜。都想占便宜,那亏给谁?”他是从凡事要先为国家、集体、他人考虑讲的这番话。可说到底,世界上所以要有革命,正是为了改变旧时代那种少数剥削者总是占便宜、广大劳动人民总是吃亏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在这个革命中,我们的前辈毁家纾难,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三座大山,使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要巩固和发展革命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更需要后来人像井玉琢那样,处处克己利人,继续牺牲奋斗,毕生奉献不已。这样的人越多,美好生活的到来就越早。

(3)忍让他人风格高

两个人从独木小桥的两端,同时走到了桥中间,而小桥的宽度,只能容许一个人迈步,怎么办?房子里有四个人聊天,外面送来三个苹果,谁吃谁不吃?在交叉路口,两个骑自行车的人无意中相撞倒地,是互相指责,你厮我打呢,还是互相说“对不起”、“不要紧”?无缘无故,别人开你一通玩笑,甚至真真假假损你一顿,你又怎么办?……生活中几乎到处都有这种矛盾,而且几乎天天都有这种矛盾,在这种看来不争就要“吃亏”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生活就是运动,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妥善地处理矛盾。一个“让”字,往往是妥善地解决矛盾的关键。许多事情如果各自寸步不让,那就只好怒目相向,握拳相持;而高姿态,高风格的带头礼让,则可能使僵持的矛盾迎刃而解。

相传唐代有位张公艺,几世同居,合家和睦。唐高宗要他谈谈治家诀窍,这老兄一连写了一百个“忍”字,意思是说,彼此忍让,是家和之本。山东济阳有个“仁义胡同”,相传明朝时当地人董笃行在京都作官,母亲来信说家里因盖房砌墙与邻居发生争执,要他出面讲话,董笃行便写了一首诗寄给母亲,诗云:“千里捎信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董母照办后邻居受到教育,也主动退让,于是空出一条胡同,即“仁义胡同”。

清代中期,还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礼让不仅仅是为了息事宁人,它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内容。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何处?仪在哪里?“让”便是具体内容之一。而所谓“让”,就是“厚人自薄”,就是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不怕吃亏。

当然,我们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礼让,并不是无原则的忍让,更不是逆来顺受。正确的态度只能如毛泽东所说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必须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合乎这个标准,可让当让。否则,就不是让的问题,而是批评教育,甚至是起而斗争的问题了。”

7.善良: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就代替了道德原则。

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面对的是狼或者蛇,你善良就是自取灭亡,你善良就是毫无价值,你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请问这是不是一种疾病?

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了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施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她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更良好的人。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