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机遇成就人生
63744700000003

第3章 机遇总是青睐奋斗者

1.机遇的绣球会抛向谁

正如未来的橡树包含在橡树的果实里一样,机遇也常常包含在奋斗之中。

在人生追求中,常听有人说:“我没有机遇”。好像他们之所以没有找到机遇,完全是老天有意安排的。

可是有意志的人决不会找这样的借口,他们不等待机遇,也不向亲友们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奋斗努力去创造机遇。他们深知,惟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创造机遇。

一个人不应该受制于他的命运。世界上有许多贫穷的孩子,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却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

富尔顿发明了一个小小的推进机,结果成了美国著名的大工程师;法拉第仅仅凭借药房里几瓶药品,成了英国有名的化学家;惠德尼靠着小店里的几件工具,竟然成了纺织机的发明者。此外,还有靠几只缝针和梭子,发明了缝纫机;贝尔竟然用最简单的器械发明了对人类文明有很大贡献的电话。

在历史上,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便是个人通过奋斗而获得成功的奇迹,很多优秀的人确立了伟大的目标,尽管在前进的途中遇到种种非常艰难的阻碍,但他们依然忍耐着,以坚韧来面对艰难,最后终于克服了一切困难,获得了成功。更有许多人本来处于十分平庸的地位,依靠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奋斗的精神,结果竟跻身于社会名人领袖之列。

亚历山大在某一次战斗胜利后,有人问他,是否等待机遇来临,再去进攻另一个城市,亚历山大听了这话,竟大发雷霆,他说:“机遇?机遇是要靠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机遇,便是亚历山大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因此,惟有去创造机遇的人,才能建立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要等待机遇,那是极危险的。一切努力和热望,都可能因等待机会而付诸东流,而那机遇最终也不可得。

有人认为,机遇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一旦有了机遇,便能稳操胜券,走向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情,就是有了机遇,也需要不懈的努力,这样才有成功的希望。

在社会生活中,到处有着大批失业的人群,好像是社会对劳力的需求不足。但事实上,却同时有许多空缺的职位保留着。在每种职业的门口,都有“诚聘员工”的广告。当然,企业界所招聘的是那些受过更好训练的,是那些更为出色的经理和领袖,企业界要求人格更完善的人才。

人们往往把希望要做的事业,看得过于高远。其实最伟大的事业,只要从最简单的工作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便能达到事业的顶峰。

青年们如果看了林肯的传记,了解了他幼年时代的境遇和他后来的成就,会有何感想呢?他住在一所极其简陋的茅舍里,既没有窗户,也没有地板;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仿佛生活在荒郊野外,距离学校非常遥远,既没有报纸书籍可以阅读,更缺乏生活上一切必需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天要跑二三十里路,到简陋不堪的学校里去上课;为了自己的进修,要奔跑一二百里路,去借几册书籍,而晚上又靠着燃烧木柴发出的微弱火光阅读。林肯只受过一年的学校教育,处于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竟能努力奋斗,一跃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成了世界上最完美的模范人物。

伟大的成功和业绩,永远属于那些富有奋斗精神的人们,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机遇的人们。应该牢记,良好的机遇完全在于自己的创造。如果以为个人发展的机遇在别的地方,在别人身上,那么一定会遭到失败。机遇其实包含在每个人的人格之中,正如未来的橡树包含在橡树的果实里一样。

是“我没有机遇”吗,那么生长在穷乡僻壤茅舍里的林肯,怎会进了白宫,怎会成了美国总统?而同一时代那些生长在有图书馆和学校的环境中的孩子,其成就反不如茅舍里的苦孩子,这又如何解释呢?再看那些出生于贫民窟的孩子们,有的不是做了议员吗?有的不是做了大银行家、大金融家、大商人了吗?那些大商店和大工厂,有许多不就是由那些“没有机遇”的孩子们靠着自己的努力而创立的吗?

因此,“我没有机遇”,只是失败者的推诿之辞。

没有辛劳,就没有甜蜜的果实;没有奋斗,就没有成功的希望;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生的机遇。

2.一分勇气一分机遇

机遇,只有性格勇敢的人才会抓住,才能创造。怯懦的人只能看着机遇从自己身边溜走。勇敢或怯懦决定了你未来不同的人生命运。

一个坚决朝向人生目标走着的人,别人一定会为他让路。而对一个踟蹰不前、犹豫不决的人,别人一定抢到他前面去,绝不会让路给他。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我们应决心朝着既定的方向走去,越直接越好。这种勇气绝对可以为你的人生带来无数的机遇。

一个乡村来的小男孩,刚刚由小学升到县城初中。新的班级是由四个小学的毕业生组成:一个是县重点小学,还有两个也都在城里,只有小男孩所在的学校远在郊区,是由一群“土孩子”组成的。因此和小男孩一个学校的同学无形中感到了自卑和怯懦,班干部也都纷纷让其他学校的同学当上了,似乎他们肯定比乡下孩子更聪明勇敢。

开学一个多月了,学校要开运动会。音乐老师到他们班挑选小鼓手,在讲台上询问:“你们谁在小学里打过小鼓?”话音刚落,刷地一下,很多女孩子纷纷举起手,男孩子回过头四下张望了一下,也举起了手。

是啊,曾经五年了,小男孩在原来的小学里整整打了五年的小鼓,无论鼓技还是素质都是队中最优秀的一个。为此,父亲为他精心刻制了一副圆头小鼓棒。用油擦得油光锃亮,每每戴上白手套,握紧鼓棒气宇轩昂地走在队列前头,那是他最自豪的时刻。因此,小男孩子便在角落里,也怯怯地举起了手。

女老师环视了一下,问:“谁是中心小学来的?”她提起了那个重点小学,小男孩的心一紧,一种涩涩的感觉袭来,心里很不是滋味,悄悄放下手来。

女老师点了点人数,便问:“你们几个谁能把鼓谱写下来?教其他来自别的学校的同学练,我们要有一套统一的鼓谱。”

来自中心小学的几个同学面面相觑,露出难色,其中有一个说:“我能写下一个,其他三个我不会写。”

女老师显得很失望,她又叫了另外几个城里学校的学生的名字。几个学生也是只会打,不会写,有的学生连打也忘得差不多了。

女老师灰心极了,似乎不抱任何希望地最后扫视了一眼教室。小声问道:“还有会的吗?”

“我会。”小男孩不知哪来的勇气,“噌”地站了起来。女教师似乎很意外,转头看了看他。大概被他那一张涨红了的脸和庄重的表情感染了,高兴地问:“真的,你会?”

“嗯。”他重重地点点头,走到黑板前,将他牢记在心的鼓谱丝毫不差地默写了出来,而且还标上停顿、快慢拍和注意事项。最后一道杠划下来的同时,背后“哗”地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他写完回头,只见女老师正带头鼓着掌,冲他赞许地笑着。他定定地站在讲台上,望着教室里一片挥动的手掌,心潮涌动,眼眶里充满了泪花。

小男孩知道在这一刻,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卑微的力量创造了机遇,赢得了大家的尊敬。那些自怜和怯懦已远远地逃走了,留下的,便是他的成功和自信。

很多年过去了,小男孩长大了,每每在困境中感到自己的无助和单薄时,他就想起了那一刻想当鼓手的自信与胆量,也就不再惧怕什么了。

凭着这种自信和胆量,小男孩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成功,现在,他是一家合资公司的总裁。

确实,好多人是靠着不畏艰难、勇敢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机遇,走向成功。

美国有一个了不起的推销家,他原先本是个性格内向、胆小腼腆的人。当他看上广告经纪人是个很有油水的职业,去报社广告部求职时,便暗中下决心要改掉性格上的弱点,要迎着困境上。他上任伊始便有意识地啃硬骨头,找了12家别的广告经纪人没有揽到业务的厂家作为自己的营销对象。他先到市立公园去使自己镇定下来,反复地琢磨这12家名单,而且一再对自己说:“在本月底之前,你们将向我购买广告版面。”然后,他开始了艰难的历程。由于信念坚定,思想准备充足,困难并没有原先想象得那么大。第一天,他就和其中的三家客户达到了交易。后五天,他又做成两笔交易。到月底,他共和11家客户订了合同。

俗话:是骡不是马,先拉出来遛遛。人的潜能是无比巨大的,当你勇敢地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时,机遇之神就会钟爱你,那么,摘取成功的圆月,会落入你这位勇敢的“天狗”的腹中!

世上伟大的东西,往往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够在逆境中迎接挑战、把握机遇的勇气。

3.主动出击就能与机遇相约

没有出众的人生资本,又总想坐等好运到来的人,纵有抓机遇的心愿,机遇最终也不会眷顾自己。

机遇是一种带有稀缺性的社会资源,并且,它的降临往往带有各种偶然性。因此,机遇对待具有相同条件的人很可能是非常不公平的,这就导致了一大批颇具才华的人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最终“泯然众人矣”。而我们在一些人身上看到的却是一种成功者的机遇观,那就是:绝不坐等机遇,而是主动地去寻找机遇、创造机遇、尝试种种捕获机遇的办法,直至成功。

考电影学院是张艺谋生命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机遇,也是他人生的根本转折点。张艺谋在这一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意志和技巧,颇值我们沉思。

那是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文革后的第一次招生,张艺谋的心一下子热起来,他知道期盼多年的机遇已经来临。但他也意识到,政审可能再次成为他的劫数。可毕竟这是千载难逢的一次机遇,他一定要亲自试一试。

张艺谋争取到了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机遇,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摄影作品,找到了电影学院的招生办公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艺术素养令老师们大加赞赏,但是,学校规定招生的最高年龄是22岁,而张艺谋当时已经27岁了。制度无情,首先是年龄一项就把张艺谋阻挡在门外,张艺谋虽然多方奔走,终无结果。

张艺谋失望至极,但仍未绝望,他属于那种只要还有一点点可能和机遇便会死死抓住不放的人,他要创造自己的命运。当时的国内正时兴“读者来信”,提倡“伯乐精神”,强调各级领导要重视和认真对待来自基层的各种意见和要求。张艺谋听从一位深谙世事和中共党史的朋友的建议,给素昧平生的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写一封言词恳切的信,还附带了几张能代表自己摄影水平的作品。

最终,信辗转到了黄部长手中,颇通艺术的部长认为张艺谋人才难得,遂写信给电影学院,并派秘书前往游说,终于使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张艺谋。而且,最使张艺谋倍感幸运的是,他竟然莫名其妙地逃过了政审和文化考核这两大难关。

然而,好事多磨。在张艺谋读完二年级的时候,校方以他年龄太大为由要求他离校。而此时力荐张艺谋的黄部长已经离位。向谁去求助呢?张艺谋意识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伯乐身上。自己已进入而立之年,更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所谓命运,无非就是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他硬着头皮给校领导写了一封态度诚恳的“决心书”,强烈地表达了自己要求继续读书的愿望。再加上爱才的老师多说好话,校方终于同意让他继续上学。在以后的三年中,张艺谋的导演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此后,张艺谋连连主动出击,把握自己的人生机遇,终于成为今日享誉中外的知名导演。

这里我们不妨作几个假设,如果张艺谋没有到北京去偷偷报名,如果他没有写信给黄镇部长,如果他屈从了校方的压力,那么机遇就很可能会从他手中溜掉,甚至根本就不会因他而产生。

机遇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天外来物”,而是人与客观环境较量的结果,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4.绝不放弃万分之一的可能

机遇总会倏尔降临在你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将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样扼腕叹息,她却从此杳无音讯,不再复返了。

人生中,时机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未来的人生。所以,要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遇,哪怕那种机遇只有万分之一。

爽朗的秋天,溪流上有很多随波逐流的落叶。有的悠悠而过,很快就看不见了,靠近河岸的落叶,却慢慢地漂荡着,有的被卷入漩涡里,有的漂到静水处,动也不动。

人生就像流水,有的在一个地方打转转,有的乘着急流往下游奔驰。你乘着这道流水,也许就在岸边优哉游哉,好几年才移动那么一点点,甚至完全静止不动。随波逐流的落叶,只有听天由命,是无可奈何的。它的前途,完全由风向与流水决定。然而,你却可以自己决定前途,不必老呆在静止不动的静水处。你可以向水流中央游去,乘着急流,去寻找大的新机遇,你所需要的,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向着急流游去。

这话说来简单,实行却难。诚然,急流处似乎一切都很好,然而,你是不是能够游到中心处,就没有一定的保障了。因此你必将有前途渺茫之感。怎么办呢?抑或偏要到这安全的狭小天地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个游不游的问题,是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碰到的。这时候,如果有自信心的人,必将挺身接受考验,毅然跳进未知的世界中,向中心处游去。他们知道,只要肯冒险,必定可学到新的经验。懦弱的人、怕变化的人,只好躲在原来的安全地方,眼巴巴望着别人乘着急流往前直奔。

而美国但维尔地方的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士就是一个敢于冒险,善于冒险,最终乘着急流欢快地往下游驰去的人。

约翰·甘布士的经验之谈极其简单:

“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遇。”

有不少聪明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其理由是:第一,希望微小的机遇,实现的可能性不大;第二,如果去追求只有万分之一的机遇,倒不如买一张奖券碰碰运气;第三,根据以上两点,只有傻瓜才会相信万分之一的机遇。

有一次,甘布士要乘火车去纽约,但事先没有订妥车票,这时恰值圣诞前夕,到纽约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车票很难购到。

甘布士夫人打电话去火车站询问:是否还可以买到这一次的车票?车站的答复是:全部车票都已售光。不过,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带着行李到车站碰碰运气,看是否有人临时退票。

车站反复强调了一句,这种机遇或许只有万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赶到车站去,就如同已经买到了车票一样。

夫人问道:“约翰,要是你到了车站买不到车票怎么办呢?”

他不以为然地答道:“那没有关系,我就好比拿着行李去散了一趟步。”

甘布士到了车站,等了许久,退票的人仍然没有出现,乘客们都川向月台涌去了。

但甘布士没有像别人那样急于往回走,而是耐心地等待着。

大约距开车时间还有5分钟的时候,一个女人匆忙地赶来退票,因为她的女儿病得很严重,她被迫改坐以后的车次。

甘布士买下那张车票,搭上了去纽约的火车。

到了纽约,他在酒店里洗过澡,躺在床上给他太太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在电话里,他轻松地说:

“亲爱的,我抓住那只有万分之一的机遇了,因为我相信一个不怕吃亏的笨蛋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有一次,但维尔地方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金可以买到100双袜子了。

那时,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家织造厂的小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才!

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和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仓来贮货。

他的妻子劝说他,不要把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购入,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量有限,而且是准备用作子女教养费的。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对于妻子忧心忡忡的劝告,甘布士笑过后又安慰她道:

“三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

甘布士的话似乎兑现不了。

过了十多天后,那些工厂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

他太太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但维尔地方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

这时,但维尔地方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不致暴涨不断。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劝告他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

他平静地说:

“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

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五家百货商店,业务也十分发达。

如今,甘布士已是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了,他在一封给青年人的公开信中诚恳地说道:

“亲爱的朋友,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遇,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遇,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完成。”

在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的机遇。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遇。

5.异想天开,机遇不请自来

异想天开,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生活的教条与我们的惰性,时常束缚住我们创新的思维,使机遇离我们越来越远。

皮尔·卡丹第一次展出各式成衣时,人们就像在参加一次真正的葬礼,皮尔·卡丹被指责为倒行逆施。结果,他被雇主联合会除了名。不过,数年之后,当他重返这个组织时,他的地位提高了。他从大学里直接聘请时装模特儿,使人们更加了解他的服装,确保了他的成功。原因在于,他在异想天开中创造了成功的机遇。

1959年,皮尔·卡丹异想天开,举办了一次借贷展销,这一极其超常的举动,使他遭到失败。服装业的保护性组织——时装行会对他的举动万分震惊,因而再次将他抛弃。可他在痛定思痛后,又东山再起,不到三四年功夫,居然被这个组织请去任主席。

就这样,皮尔·卡丹的帝国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有男装、童装、手套、围巾、挎包、鞋和帽,还有手表、眼镜、打火机、化妆品;并且向国外扩张,首先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日本得到了许可证。1968年,他又转向家具设计,又醉心于烹调,后来他成了世界上拥有自己银行的时装家。

“卡丹帝国”从时装起家,几十年来,他始终是法国时装界的先锋。1983年,他在巴黎举行了题为“活的雕塑”的表演,展示了他30年来设计的妇女时装,虽然岁月已流逝了二三十年,可他设计的这些时装仍然显得极富生命力,并不使人有落后的感觉。

卡丹在经营时装业的同时,还向其他的行业发展。1981年,皮尔·卡丹以150万美元从一个英国人手里买下了马克西姆餐厅,这一惊人之举在全巴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家座落在巴黎协和广场旁边,有着90年历史的餐厅当时已濒于破产,前景十分黯淡,不少人对卡丹此举不理解,有人甚至怀疑这位时装界的奇才是否真有魔法使这家餐馆会重放异彩。可是,三年过后,马克西姆餐厅竟奇迹般地复生了。不但恢复了昔日的光彩,而且它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马克西姆的分店不仅在纽约、东京落了户,同时在布鲁塞尔、新加坡、伦敦、里约热内卢和北京安了家,卡丹经营的以马克西姆为商标的各种食品也成为世界各地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卡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执法兰西文明的两大牛耳(时装、烹饪)而面向世界。”

数十年来,皮尔·卡丹的事业不断扩展,现在他在法国有17家企业,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540个厂家持有他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他在全世界约有840个代理商,18万职工在生产着“卡丹牌”或“马克西姆牌”产品,每年的营业额为100亿法郎,皮尔·卡丹已成为法国十大富翁之一。

回顾皮尔·卡丹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他的成功来自于机遇,他的机遇来自于创新。他自从步入法国时装业,就以服装设计敢于突破传统,富于时代感、青春感而著称。早在1955年,皮尔·卡丹因创新而不容于同行,被逐出巴黎时装协会——辛迪加,然而他的服装设计并未因此而窒息,反而加速发展起来。他在厚呢料大衣上打皱褶;用透明面料做胸前打折的上衣;给新娘穿上超短裙;让模特穿上带网花的长统袜;他还设计出“超短型”的大衣、气泡裙;用针织面料为男士做西服……。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推出的一套女式秋季服装,就是以式样新、料子柔、做工精而成为时髦女郎和年轻太太的抢手货,一时轰动了巴黎。由于皮尔·卡丹的设计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因此,法国的时装界“卡丹革命”的旋风劲吹不止。

在销售方面,皮尔·卡丹讲究全方位、多层次。上至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下至微不足道的领带夹,都使用他的名字做商标。如皮尔·卡丹时装、打火机、香水、手表、地毯、框子、汽车、飞机……几乎一切有形的美化生活的东西都在他以皮尔·卡丹为商标的经营范围之内。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推销战略,使卡丹的各项经营走上了一条流动式发展的道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对于皮尔·卡丹的发迹历程,金克拉概括得特别好:即需要不断地创新。

上述例子,可以说都是利用逆向思维而获得机遇取得成功的。逆向思维的好处在于,不受常识或常规的束缚,见人所不见之处,异想天开,从而产生新的成功机遇。逆向思维的巧妙运用,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为了人生的追求,为了成功的理想,不论是谁,都不妨来一下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