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银幕春秋
63632800000003

第3章 圆梦

梦想成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景,然而现实中能圆梦者极少。

可梦还得做,万一圆了呢?

在岁月的流逝中,多数人的梦想最终都成了妄想,于是其中不少人大白天里躲进黑暗的电影院里,去看别人的故事,圆自己的梦想,由此逃避、转移或释放无数有梦难圆当中的无奈。

除了社会责任与艺术功用之外,电影还承担着很重要的麻醉、致幻与圆梦的功效。

一、《红高粱》

1、

记得很清楚,那是三十年前的一个中秋节里,兄弟所读大学的中国同学会,在会长的组织下,在一个华人教授家里的小客厅放映了一场来自大陆的电影,也算是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欢度佳节的一个小节目吧。

那部电影的名叫《红高粱》。

人的愿望很多,得到别人的承认,是梦想中重要的一部分。

和一个人渴望得到周围承认一样,几乎每个国家也都希望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近代以来,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一直被列强看成是东亚病夫,国家不但在军事、经济、工业等硬实力方面不为外人所尊重,在教育、文化与艺术方面,也长期处于被外人所忽视的状态中。为此,无数的心怀梦想的国人内心是憋着一股气的,祈求成功,获得他人承认的内心情结极重。

1988年的春天,一位作家,一位导演、一位摄影与两个演员所创造的一部电影《红高粱》,终于让中国人第一次赢得了西方人的承认。

在当年2月举办的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中国的电影赢得最佳电影大奖金熊奖,随着《红高粱》的成功,使当时不少的中国艺术家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怨气。自人类创造出电影这一艺术以来,国人的创作鲜为外人所承认,借助于张艺谋的努力,多年来中国的电影人的努力终于被一家国际主流电影节承认了一次,好歹也算是帮助国人圆了个小梦吧。其历史意义近乎于枪手许海峰凝眼抬臂,在1984年夏季奥运会上为国人拿下了有史来第一面奥运金牌。

《红高粱》的核心创作团队为五个北京的学生。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生,《红高粱》的原创者莫言,后来成为960万平方公里当中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文学大师;两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本片的导演与摄影,在这部影片获得西方承认之后,后来分别成长了蜚声国际的大牌导演张艺谋与名头响彻中国摄影界的大师顾长卫;两位演员,正是当时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念书的学生姜文与巩俐,后来在银幕之上他们也都分别成了国际电影界里的大腕明星。

一部《红高粱》让五个北京学生,由此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圆了无数国人祈求赢得世界承认梦想的同时,也成就摄制组主创人员的梦想,不过在诸多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关乎各自命运起承转合的故事,令很多当事者常唏嘘不已。

1988年那会儿,别说中国了,就是在美国,DVD之类的产品尚未流行,那时的人类如果不想到电影院买票看电影的话,通常就只好到附近商业区的店里去租录像带观赏。

那天,在教授家里看的《红高粱》,是我们学校中国同学会会长特意跑到中国驻芝加哥领事馆文化处那边转录过来了。由于本来从国内到了芝加哥这边就是让国内人转录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翻录的那盘《红高粱》的效果会是什么样子的,就可以想像得出来了。

第一次见到中国影人赢来的金熊奖作品,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条件下欣赏的。那画面很有点水墨画的感觉,至于那声音,基本上是时有时无的,好在在电视显示屏下边,隐隐约约的有字幕在提示着对白。

即使这样,这部模模糊糊的《红高粱》还是给兄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印象最深的是,这部电影一开始没有音乐,也没有画面,只见黑黑的银幕上,有一个男人用一种苍凉的画外音,静静地讲述着自身的家世。

我跟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常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这种开场,很有点罗贯中同志话说三国的那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味道。

然后黑黑的画面中,淡出了一张少女的脸,镜头拉开之际,但见浓发、俊脸与红袄之中,浮出了一对厚厚的嘴唇,真太那个了。

要知道,那时考T考G,从国内一路考到美国大学读研的众多学子,身边鲜有从国内出来的异性。

也有那些所谓带家属来的访问学者,其眷属出没于校园周围,那些裹在厚厚纺织品之中的女性,在多数情形下,你不会认为她们和女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之,在无数长期处于性饥渴之中的大陆男性留学生的心目中,《红高粱》开场女的那张极为性感的一副嘴唇,确实给包括兄弟在内的一帮子留学生,留下了极为感性的印象。

后来读报时才知道,拥有这个长着一张性感嘴唇美丽面孔的女子叫巩俐,山东姑娘。

再后来,才知道,正是因为这个美人是山东的姑娘,才有了她的面孔连同她的名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来到一处美国偏远校园里的机缘。

如果她是一个湖北姑娘,很可能我们这些留学生见到了就是另外一张脸了,可能脸比她还要漂亮,眼睛还要动人。

很多长相出众的女孩子都曾有过成为明星的梦想。但能否真正的成为一颗长久地悬在黑暗的夜空中,给无数男性输送性想像的明星,那就一小半靠自身脸蛋,一多半靠命运造化了。

按美国人的票房至上,院线优先的规则来分析,《红高粱》之所以能够来到这个世间,第一推手,也就是这部作品的制片人,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陕西人吴天明了。

为什么兄弟一再要提陕西人,湖北人与山东人这些似乎与电影艺术没多少关系的事情呢?

其实,当你深入中国电影界的内部之中时,才能深切地体会到地域、文化、人脉与中国银幕之间那些微妙的关系了。

《红高粱》之所以后来成为了中国电影历史之上的一部任谁也不敢忽略的重要作品,表面上看,与姜文与巩俐的精彩表演有关,但在银幕的背后,又与导演张艺谋与编剧莫言的联手创作有关,更重要的,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制片厂内部策划会上被立项,并在被立项之后顺利地拿到预算,绝对与本部作品的总制片,西影厂的吴天明有着极大的关系。

那时的中国电影界,影片能否投入拍摄,不像今天院线制度之下的出品人点不点头,那时影院里能不能看到有影片被投放到银幕之上,关键的关键还是制片厂的领导点不点头,那时拍电影的钱多是由国家掏腰包的。

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们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姜文与巩俐的表演,是因为导演张艺谋给了他们机会,而张艺谋能否站在摄影机前给男女演员说戏,是因为西影厂领导吴天明给了他机会。

吴天明为什么会给张艺谋机会呢?

那是因为两个陕西省的作家。

怎么这又和那两个陕西省的作家扯上关系了?

确实有关系。

这两个陕西省的作家,一位叫路遥,一位叫贾平凹。

路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生》的小说,随后获奖。这样,这位陕西的作家,就被西安电影制片的吴天明看中了。

吴天明也是陕西人,弘扬陕西文化自是西影厂的使命,于是作为导演吴天明将《人生》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了银幕,结果影片上映之后,大火。

火了演员周里京,火了导演吴天明,火了作家路遥。这是1984年的事情。

西影厂突然间来了兴致,咱陕西不是还有个更著名的作家贾平凹吗?把他的作品也搬上银幕是不是也可能大火呢?

于是西影厂随即请一位名叫颜学恕的导演去找贾平凹谈改编他的作品。

注意,颜学恕是湖北人,正经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文革之前的1962年就分配到了西影厂工作。

吴天明原来只是西影厂演员出身,文革当中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过,算不得真正的北影学院正规毕业生。但吴和颜的行政关系都在西影厂,个人关系也不错。

1984年吴天明改编陕西作家路遥的《人生》大火之后,颜学恕随即将陕西作家贾平凹《鸡洼窝人家》改编成电影《野山》,随后接着大火,票房大卖之外,还获奖连连。

这一下,两位西影厂的大腕被当时的中国电影界着实羡慕得不行。

再接再厉,看来农村题材的故事,颇有拍头。于是吴天明,吴大导演,又去找到了一位专门写作黄土高原题材的作家郑义去谈小说改编的事情。

郑义是兄弟的校友,同为清华附中毕业,文革当中去黄土高原插队,上山下乡。1985年他在《当代》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老井》的中篇小说被吴天明看到,大加赞赏,于是吴天明马上拍板决定将小说改编成电影。

剧本有了,演员呢?

接下来就要聊到另外一个本书的主角了。他叫张艺谋,也是陕西人,且和路遥、贾平凹与吴天明他们比起来,算是最正宗的陕西人。他是生在、长在,干在陕西省省会西安市的陕西人。用句历史意味的话讲,纯粹的长安人氏。

那时间,张艺谋的关系还在遥远中国南方广西电影制片厂里,但由于家在西安,所以平时大部分的活儿都在西影干。由于同为北京电影学院这层校友的关系,所以吴天明与张艺谋的关系彼此走得很近。

就在选《老井》男一号的时候,吴天明有一天在厂里和张艺谋碰上了,结果横着瞧,竖着看,怎么打量都觉得自己这位小校友,身上很沧桑,脸上很棱角,气质很老农,于是就问了问小师弟:怎么着,最近忙什么呢?

张艺谋答:在凯歌的《大阅兵》组里帮忙呢。

这儿有个剧本《老井》你看看,我正在找男一号呢。你看看你有没有兴趣,过把当男一号的瘾。

就这样,作为陈凯歌的摄影,帮助他拍摄《大阅兵》的前后,张艺谋又来到了吴天明的《老井》剧组,扮演起剧中寡妇的倒插门孙旺泉来了。

不过也好,戏里的女一号寡妇喜凤的扮演者也是老熟人中央戏剧学院的吕丽萍。为什么是老熟人呢,因为当年在朱辛庄北京电影学院放映内部参考片时,摄影系的张艺谋常常是和导演系的陈凯歌,表演系的张丰毅他们一起观摩的,很多时候常看到一位从城里赶过来的漂亮女孩,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张丰毅的女朋友。圈子本来就不大,于是那些年里,每次看国外的参考片前后,北影学院78级的这帮人,评论与模仿刚刚看过的影片后,大伙都会逗在一起,笑在一块。

校友情深呵。

就这样,在吴天明的《老井》里客串了一把的男一号的张艺谋,竟成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上的影帝。由此也给北京电影学院狠长了一脸。按理说,影帝之类的多应该是表演系或表演训练班里出来的,张艺谋这种科班摄影系出身的人竟然跑到人家的地面上去抢了个头彩,很让中戏、上戏与北影表演系的那帮人失了面子。

张艺谋因表演才能名扬国际电影节,并一举夺得了影帝,作为《老井》的吴大导演,脸上也是很光彩。一时之间,以拍摄黄土地为物色的西影厂,在国内电影界里,大有盖压北影厂、上影厂、八一厂与长影厂之势。

1987年的一天,张艺谋拿着另一个农村题材的故事,来到了吴天明的办公室里,先是扯了扯北京电影学院里的一些趣事,然后话头一转,说自己这次要拍一部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故事。

谁来当导演呢?

我。

吴天明吓一跳,不过很快地他又镇静了下来,他很清楚面前这位小同乡是北影学院摄影系出身,但他竟然成为了中国电影界里第一个在国际电影节里以表演而称帝的人物,那么现在他提出要当导演,能不能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电影节里扛回大奖的人,也说不定啊,这世道很难真的说清,谁能干好什么。

你是干摄影出身的,这次你当导演,谁来当你的摄影呢?吴领导问。

张艺谋马上回答:顾长卫,咱们学院78级的同学,你很熟的。

听到这里,吴天明点了点头。他清楚,因为张艺谋与顾长卫同为西安人,两个人又同在一个班里,关系非比寻常。张艺谋既然决定了的事情,一定没错。也没准,这次他又能创造出点儿什么奇迹呢。

吴天明从张艺谋手里接过一本刚刚出版不久的1986年第3期《人民文学》,那上边刊载了原创中篇小说《红高粱》,翻了翻后他说:莫言不是咱们陕西的作家吧?

张艺谋点头说:不是,不过他的这部小说《红高粱》与这两年咱们西影厂出品的《人生》、《野山》与《老井》一样,乡土气息极浓,故事也很奇特,我想把它拍成一部精品,争取再次为咱们西影厂拿个奖回来!

尽管有些犹豫,但在张艺谋的巧妙说服下,吴天明最终还是点了头:那就由咱们西影厂出钱拍一部山东那边的故事吧。

领导点头了,下边就是和作家谈改编的事儿了。

2、

张艺谋为什么这么看重莫言的这部中篇小说呢,全是因为这个故事里的一些电影元素吸引了他。

小说一开篇就是: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世界上的文学很多,可这样开场介绍自己身世的不多。张艺谋一下子就被这种另类的表述给吸引了。

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意思,撒尿与抗日,将这两个元素揉到一块儿,串进电影画面,将别有意境,张艺谋想。

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

当张艺谋读到作家的这种带着狄更斯语境,夹着拉美魔幻笔触描述时,特别是读到那句: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时,他一下子蹿了起来。

那时,张艺谋身旁的一位同在西影厂一个摄制组里拍戏的副导演杨凤良,很是诧异地望着他。

张艺谋开始激动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嘴里不停地讲着: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杨凤良知道,张艺谋在摄影时,对红色的喜爱,近乎偏执。

就这样,那天晚上,张艺谋一直在和周围的朋友们讲着《红高粱》,讲着那片无边无际的血海。并且说,一定要将那样一片血色的高粱,给搬上银幕。

随后,张艺谋开始主动与《红高粱》作者莫言联系,并很快地在北京与原创见了面。之后一下子就给了作者800元钱,并一再强调,这个小说的改编权你就别再卖给别人了。

莫言从张艺谋手中接过那八十张大团结时,很是激动。要知道,那时候流通在中国社会之上最高面值的钱就是10元大团结。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80张的钱币叠在一起,热切地塞进你的手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那时莫言的关系还在部队里,每月领到的津贴为10张大团结,所以当接过从张艺谋手里递过来800元钱,声称代表西影厂买断自己小说《红高粱》影视改编版权,莫言同志可是相当的激动啊。女儿还小,此时仍和莫言的夫人住在山东,家庭处于两地分居状态,经济压力较大,此刻竟有电影厂一下子给了自己近8个月工资的改编费,莫言对此自然很是高兴。

更让莫言欣慰的是,张艺谋说在未来的这部电影里,自己将和帮着发表自己作品的责任编辑与当时福建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厂长一起合作,将小说改编成剧本,作为编剧之一,自己还会另外得到1200元的收入。

本来莫言的眼睛就不大,听到这里之后,这位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当时笑得眼睛竟只剩下一条细缝了。

剧本的事情落实之后,接下来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送审选题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搭建剧组与选定演员了。

在中国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知道,题材审批这事儿,最是不确定。

尽管西影厂是以抗日的题材向上边做的申报,可由于当时社会文学界的一些人,对小说原创者莫言的政治态度,始终有很深的成见,现在竟然有人还想改编他的作品,并搬上银幕,这事儿,一下子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好在贤明的西影厂领导吴天明,对张艺谋的艺术感觉很是欣赏,对张艺谋的创作冲动,内心也很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一直觉得小张这人挺神的,只要他参与的片子,最后皆有斩获。

在厂里的立项会上,张艺谋始终坚持这将是一部小投入的抗日题材电影。不必投资大的布景,更不存在名演员的片酬问题,整部影片只有三个角色,我爷爷,我奶奶以及将他们联在一起的那一大片血一样的红高粱。

演员好找,可那一大片红高粱怎么弄呢?

思来想去,在张艺谋的游说下,吴天明最终下了决心,在没有得到上边管理机构的审查批准之前,先投资去故事发生地山东省高密县种了一片高粱。

剩下的就是我爷爷与我奶奶的两个演员人选了。从剧本上看,《红高粱》一剧的演员基本上就两个人物,我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九儿,两个演员选对了,戏就成功一半以上了。

一般来讲,选演员多是摄制组里副导演的活,作为上一部电影《老井》组里吴天明的副导演,同时也是这部《红高粱》张艺谋组里的副导演,杨凤良自是责无旁贷了。

男一号的人选经商议之后,很快就确定了下来,他就是刚刚在谢晋《芙蓉镇》剧组里和刘晓庆配戏的中戏学生姜文。这小子戏好,演好高粱地周围杀人劫色的大侠,对他来讲,应是小菜一碟。

关键还是另外那两个角色,我奶奶九儿和那片红高粱庄稼地。

《红高粱》立项不久,副导演杨凤良就赶往山东,在当地政府的的支持下,把订金交给了当地农民,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让那一大片地里,今年夏天里长出带着血色的红高粱来,拜托拜托。

接着杨凤良又赶往了北京开始了挑选九儿的工作。

在北京选演员,一是朋友推荐,二是自己去艺术院校表演系里去找。当时和电影圈业务比较密切的主要是两所高校的表演系,一是中央戏剧学院,二是北京电影学院。

由于已经确定的男一号我爷爷一角的姜文是中戏毕业的学生,所以从杨凤良的观念里,扮演我奶奶九儿这个女演员最好还是先从中戏这边找起。

影视圈儿里的人都知道,提及北京东城棉花胡同来,就如同提及工程界的熙春园,学术界的未名湖,音乐界的鲍家街一样,那可是个成就明星大梦的所在。

1987年的中戏,当时在校园里最为各系男生当面赞叹,背后觊觎的自是表演系的五朵金花,史可、巩俐、伍宇娟、金莉莉与陈炜了,位于花魁者,非湖北生史可莫属,至于山东生巩俐么,也就是个班花级的小甜妹而已。

由于那时的欧洲女星索菲亚·罗兰大红于中国银幕,因此年轻貌美加性感动人的史可,在中戏男生的眼里自然是中国版的索菲亚·罗兰了,走在校园食堂与教室前后,史可赢得的回头率也就最高。

作为《红高粱》剧组的副导演,杨凤良自是从相片到本人地把中戏的许多女生扫了一遍。

初选之下,最后将我奶奶九儿的角色锁定在85级五朵金花的史可与巩俐身上,首选史可。

回到西安后,将山东高密那边的红高粱种植与中戏校区选角等工作大致地做了个汇报之后,《红高粱》的导演大人张艺谋决定前往北京东城棉花胡同去落实一下,在史可与巩俐之间,选出一个未来我奶奶九儿的扮演者来。这事儿还真不能拖,越早将角色确实下来,越早能让演员去体验生活。这一点很重要。

北京的影视圈子不大。中戏和北影之间的联系很多,想当年作为张丰毅的女朋友,中戏女生吕丽萍有事儿没事儿就出没于北影学院城里的小西天与昌平那边儿的朱辛庄。这么多年了,一直就玩在一块儿,不久前在吴天明的《老井》剧组里自己还和中戏毕业的吕莉萍演过对手戏,所以对中戏这边的事情,张艺谋很是了解。

就这样,1987年的一天里,张艺谋来到了中戏校园。那天,他见到了被誉为校花的史可,也见到了可可动人班花的巩俐。

然后,中国电影史上就出现了很多的说法,其中最耸人听闻的一个演义是,由于张艺谋在史与巩两人当中犹豫不定,最终靠扔硬币决定了最后的人选,等等。

其实,张艺谋最后之所以选择了巩俐,而没有让史可上自己导演的第一部戏,当中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史可本人。

与巩俐不一样,早在上学之前,史可就曾在电影《夏明翰》里出演过角色,上过大银幕。从圈子里看,作为校花的她其名气上远比巩俐大。同时,就在张艺谋他们《红高粱》剧组选角的同时,北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田壮壮也已经向史可发出了邀请,让她出演自己筹拍的新电影《摇滚青年》里的女主角。

北影学院之外的人不是很清楚,当年在朱辛庄,因为涉嫌走后门事件,才进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张艺谋,在100多个78级学生中,很是为周围同学所不齿。为此,张艺谋在读书的四年里,内心深处相当自卑,因而出人头地的心结比任何人都强。谁都知道,那时北影学院里,最红的肯定是赵劲、田壮壮、陈凯歌他们导演系的,学业期间就开始玩着拍片了,再有就是方舒、张丰毅他们表演系的学生,那时表78班里书读得多一点的陈国星之流,每每吵着闹着地想转系去学导演。赵丹、黄宗英的爱子赵劲就别说了,提到人家田壮壮的父亲与母亲,田方与于兰,作为共和国中国电影界的两位前辈,无人不为之景仰。陈凯歌的家庭背景,在中国电影圈子里,也属于背景高高在上者。关键是谁都知道,在电影学院里,导演系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你成天抱台机器,忙着推拉摇移的摄影系学生,算哪根葱?至于方舒与张丰毅,在表演系从做作业到毕业彩排,哪次不是男一号女一号。而当年在朱辛庄校园里那些摄影系的学生走在校园里,有几个人关注过他们?特别是像张艺谋这种其貌不扬,还结了婚的老男生?现在人家田壮壮要拍大作《摇滚青年》,听这名字,怎么能和《红高粱》之类的农村题材相比呢?

史可之所以犹豫着对我奶奶九儿这个角色兴趣不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西影厂的著名导演颜学恕最近也在找她,让她去在一部大片里担纲出演女一号。那个故事的背景就更没法和张艺谋他们山东高密这边的高粱地相比了。那都是民国大英雄蔡锷、窃国大盗袁世凯和江湖之上的豪侠之间惊天动地的大故事,大题材。怎么能去演一个土里土气的农家妇女呢?还有一点,颜导是位刚刚因为《野山》一剧,获得金鸡奖最佳影片大奖的重量级导演,当年人家就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高材生,已经拍摄了很多大作了,而你张艺谋不过是第一次当导演,谁知道你能把那片关于高粱的故事拍成什么样?

让史可极为心动的还有,中戏的师姐80级的岳红正是因为跟着颜导进了《野山》组,以女一号的身份夺得了第6次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自此大红。此刻如果决定进《红高粱》组,从体验生活开始,到内外景全部拍完,少说也得小半年,本子已经看过,去山东那个小县城里出外景,那苦肯定少吃不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颜导是湖北人,史可也是湖北人,从地域文化上看,九头鸟之间的关照与合作,可能更容易沟通一点。

就这样,我奶奶九儿一角,最终落到了山东姑娘巩俐这里。这当中,从张艺谋这里看,尽管周围的人都觉得史可身上带着的那点野性,更适合出演九儿这个角色,但张艺谋觉得,从剧情中看,九儿这个女子除了野之外,还得带点媚的味道。而这一点,恰恰是他见到巩俐第一眼之后,就有了这种感觉。再有就是,莫言创作的《红高粱》,是他老家山东那边的故事,艺术创作讲究神形兼备,力求形似当中去力达神似之效,如此让一个山东姑娘来扮演一个山东高密农村的姑娘,从大局上看,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总之,阴错阳差间,张艺谋处女作《红高粱》里的那只红绣球,就这样砸中了那个山东姑娘的头。

而这一中,四十多年过后,再回首看去,85级的校花可史与班花巩俐的社会地位与国际影响,早已是当年的失之分毫,至今的差之千里了。

现今的巩俐,成日里出入于国际著名电影节前后,成了亿人瞩目的国际巨星,而当下的史可只是个外嫁他国默默无闻的闺中小妇。

电影,创造着艺术,也造化着人生。

银幕,创造着情感,也造化着梦想。

3、

《红高粱》组里两个演员的事情基本上敲定之后,剩下的就是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山东高密那边的高粱地长得怎么样了?

结果杨凤良去了年初花了大价钱投资的那片高粱地,考察归来后,一片唉声叹气,说是那些高粱莫要说拍电影当银幕上的主角了,过了秋天收割完了,送给人家农民当秸秆烧都怕没人要。那哪是一片血海一般的红高粱,分明是一片又细又疏的野草。

听到这里,张艺谋一下子跳了起来。随即订票,赶往了胶东的高密。到了地里一看,也傻了眼。于是只好电告制片厂,希望厂里以组织名义,给这边的农民组织以压力,无论如何也得在秋天之前,让一片郁郁葱葱的红高粱出现在镜头之前,否则咱们厂年初投资的钱就全都白花了。

在中国始终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强大无比。

1987年夏天,忽一日,高密县县委接到了来自有关组织的指示,这可是人家电影界同志,专门为了宏扬你们胶东抗日精神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的重要项目,为此望你们务必做好相关业务,配合制片厂的同志完成这项精神文明的重要工作。

接到上级的指示之后,县委县政府连夜开会,以光荣的政治任务为由,派出专人,即刻入场,务必将这项事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任务,做细做好。

就这样,县里的农业专家第二天一早赶赴高粱地现场,只见专家蹲在那片又细又稀的地面上,观察着长势,而他身边的张艺谋也蹲在他的身旁,像是个病人家属跟着医生进了急救室一样,神情庄重,一片忧虑。

很快地县农业专家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灰,小声说:水,化肥,一起招呼,兴许行。

陕西人张艺谋听不大懂鲁东那边人的说话,口音太重,好在有县委的同志以一种宽慰的口气说:没大关系,只要有足够的化肥加上大量的雨水,这片庄稼还是能长好的。

听到这里,张艺谋马上说:化肥没有问题,钱我们马上给你们,可雨水怎么办呢?

县农业专家指了指天空,然后一声不吭地走了。

剩下了几个剧组的人,仰望天空,目光久久不能收回。

都说人算不如天算呵。

已年满37岁的张艺谋在这一刻里,只得长长地叹着气。心中惟有一种祈盼,上天啊,你不会让我的梦想成空吧?

那些天里,张艺谋花了不少钱,找了不少的村民,让他们远远地将水担到这片诺大的高粱地里,施肥补水。

下边,兄弟想摘录一些张艺谋当年在高密培育他的处女作第三个主角——高粱地的一些感受。

要问我拍《红高粱》有什么想法,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个题材,我得先谈谈摄制组在山东种那百十亩高粱的事儿。那些日子,我天天在地里转,给高粱除草浇水。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根根高粱都跟生孩子似的,嘴里哼哼着,浑身的骨节全发脆响,眼瞅着一节一节往上蹿。人淹在高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生灵。我当初看莫言的小说,就跟在这高粱地里的感觉一样,觉着小说里的这片高粱地,这些神事儿,这些男人女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的自在和欢乐。

4、

几场从空而降的大雨,救了张艺谋,救了剧组。

就这样,在这片争气的高粱地里,张艺谋按照自己的分镜头剧本,把更多时候光着脊梁的我爷爷姜文以及穿着一条宽大缅裆裤的我奶奶巩俐,收进了由顾长卫调度的镜头之中。

回到西影厂里后,张艺谋和西安长大的作曲家赵季平创作起了那首著名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张艺谋填完词后,找比他大5岁的赵兄帮他谱了曲。

你会唱歌吗?老赵问。

我这破锣嗓子,哪会唱歌,只会吼歌。

老赵想了想问道:你的《红高粱》里,那个土匪似的汉子于占鳌会唱歌么?有调就行,你吼会吧?

张艺谋挠了挠头说:吼歌谁不会?

后期制作差不多完成的时候,一天《红高粱》剧组副导演杨凤良突然急匆匆地来到张艺谋的面前说,你想不想把咱们的作品在公映之前先送到柏林国际电影节去参加比赛?

柏林电影节,那不就是金狮奖吗?张艺谋问。

事实上,当年早在朱辛庄上学的时候,从和海外关系密切的赵劲、凯歌他们嘴里,张艺谋就常听他们说起,世界上的各种电影节多如牛毛,但就像网球界有美网、法网、澳网与温网一样,国际电影节的四大奖项分别为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法国的金棕榈奖、柏林的金熊奖与威尼斯的金狮奖。

玩电影的,不管是谁,只要能和这四大奖项挂上,那可是名垂影史的大事啊。可这事,绝对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怎么着?《红高粱》里的绣球还没扔出去,就先砸到咱们的头上了?

张艺谋有点不相信,这种好事会从天而降。

杨凤良只好向他解释起这件事情的原委。

原来,上海有个在中外电影圈里活动能量极大的女人,名叫余玉熙,且叫她余姐吧。

这余姐是个上海人,文革前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念的书,是陈冲他们上外的老校友,念的是德语系。这女的巨能折腾,大学毕业后不久,分到了中影公司从事电影进出口的业务,也算是咱们半个同行吧。30多岁那会儿,她找了个机会前往德国的歌德学院进修。为了赚钱,学习之余,以推广中国文化为由,帮着上影厂往德国卖电影。

那时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席是个叫哈德尔的人。这位德国老哥非常喜欢东方文化,就这样,到了德国进修不久的余姐开始领着上影厂的领导,以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为名,一次次地出国考察,小开洋荤。

1981年,上影厂通过她送给柏林电影节的是他们厂的作品《燕归来》。结果只放了一场,人家评委就说了,你们中国的电影政治味道太浓,请你们下次多送点生活味道浓的电影。后来,不光是上影厂的电影,其他制片厂的电影也开始在余姐的操作之下,陆续送往柏林电影节,《乡情》、《血,总是热的》、《雅马哈鱼档》、《陌生的朋友》等等,都是进了柏林电影节第一圈就下来了。

这次,通过余姐的操作,中国方面将陈凯歌的《孩子王》事先送给了哈德尔先生,这位对金熊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德国影人,看过样片后,大加赞赏,并暗示这次参赛当中,自己一定会为中国的电影艺术做出力荐的。

可令一向极为注重诚信操守的德国人大吃一惊的是,眼看着送片的时候到了,咱们这位缺乏契约精神的陈大导演突然变卦,临时决定将他的《孩子王》送往法国的戛纳,参加金棕榈的竞争,原因是他私下里和朋友说,在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法国人要比德国人强很多。

得知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德国方面很是生气,决定以后不再与中国方面合作,这下自私的陈大导演就把人家余姐给搁在里边,没法做人了。后来她开始利用着自己在中影的关系多方面找咱们第五代的作品,死马权当活马医,先送人家一部电影再说,影片事小,失信事大呀。

听到这里,张艺谋挠了挠头说:这事儿吧,那咱们还得先向领导汇报一下,看看厂里的态度。

吴天明的态度是,梨园里有话,救场如救火,既然有人朝三暮四,坏了中国的人信用,那咱们就得替中国电影界救场。

电影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柏林电影节参赛影片的报名时间截止为年度的11月底,可在余姐的操作之下,张艺谋他们还是在12月里,即人家已经不接受新的报名时,硬是找关系补报上了名字,并填报了相关信息,片名——《红高粱》,内容——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国农村的爱恨情仇,导演——张艺谋,摄制时间——1987年,出品人——中国西安电影制片厂。

一看时间不多了,西影厂这边赶紧地帮张艺谋紧急办理护照。

这将是38岁的张艺谋,人生之中第一次出国,那时人近中年的他,甚至连一套像样的礼服都没有,只好一边加急办理签证等事宜,一边赶紧地做出一套体面一点的衣服,去出席国际艺术活动。

由于时间太过仓促,且是具有救场的性质,因而这次前往柏林参加金熊奖的中方人士,在中国电影局安排下,除了导演张艺谋外,另外还有一个相关领导及一位翻译,三人前往柏林,纯属是让中国第五代导演带上一部还不算太成熟的艺术作品前往国际电影节露个面,这样一来没有得罪这些年来一直做着中德友好文化交流工作的余姐,二来也让国外同行知道中国人不是个习惯失信的民族。

当第一次怀揣护照,头一次坐上国际航班的张艺谋把脸贴在飞机的小窗口,向冬季的北京顺义下方那片深冬之中黄色土地望去时,内心突然产生了一种深切的思念。如果此刻坐在自己身边的是我奶奶九儿的话,如果此刻的她能像坐在不远处的那对外国恋人那样,女人默默地将自己的头依靠在男人的肩膀之上,一脸的幸福,此生无憾矣。

想了一想,张艺谋狠狠地在内心摇了摇头,想什么呢你?谁都知道,当时国家的外汇有多么的宝贵,别说让女一号出席影展了,就是咱们《红高粱》的制片人吴大领导,这次也没有机会前往柏林。

嗨,咱也就别痴心妄想了,人家电影局的同志说的很清楚,此次前往柏林的宗旨不是参加影展比赛,而是给人家组委送片,以给对方一个交待。

带着这样一个心态,张艺谋和两位同行开始在机舱里打起盹来。

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没有料到。

在余姐的安排下,张艺谋完全没有想到德国方面对他们的到来如此的兴奋。

更没有想到,原本只是准备试映一场,然后在寥寥无几的媒体面前,用飞机上翻译同志教自己的那句德语:Guten Tag,对着稀稀拉拉到场的观众摆摆手,然后微笑而去。可事实上,当电影第一次放映至鲜红的高粱在银幕上慢慢定格后,随着字幕一行行地由下而上爬过时,38岁的张艺谋第一次经历到了一次完全出乎他意料的事情,身后的无数观众开始集体直立,并报以最热烈的掌声。间或还能听到有人在喊着:Bravo! Bravo!

令张艺谋没有料到的是,随后整个西柏林轰动了,根据无数观众的需要,放映电影节影片大剧院迅速地对院线进行了调整,连续排片,结果竟是场场爆满,当地的报业媒体更是对《红高粱》盛赞有加,夸不绝口。

张艺谋印象太深了,他记得非常清楚,那是龙年正月初七,国内春节长假最后一天里,当评委一致同意将第38届金熊奖的桂冠送给了来自遥远东方的《红高粱》时,那一夜他失眠了。

那一刻里,自己前半生的屈辱,窝囊,隐忍,全部的全部,从这一天起,终于狠狠地打上了一个名号。

他想起了小时候,因为家庭出身,周围的孩子经常欺负自己,自己惟独的选择就是逃避;他想起自己下乡的三年当中,面对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歧视,自己惟有忍耐;招工来到企业里,每当企业组织内部活动时,主持人宣布,凡不是党团员的人请现在离开会场,那一刻里只有自己一个尴尬地站起来仓皇而去;经努力终于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不久,校园里的很多老师与同学无不对着自己的后背指指点点,全因为自己是通过走后门入的校,耳闻种种非议时,自己惟有低头走路,一声不吭;念了两年的书,暑期放假之前竟有学院老师找他谈话,说你在电影学院的两年实习期到了,在那一刻里,自己真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他更清楚地记得,当毕业分配方案下来之后,多数的同学不是去北影、上影、长影、八一、西影、峨影就是分配到了珠影,就连班上成绩最差的同学也都分配到了潇湘电影制片厂这种一般中国观众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制片厂里,而自己的分配方向竟然是广西电影制片厂,面对这种近乎于流放的结局,自己依然只有苦笑着默默接受。

因为家庭出身,面对苦难人生,在孤独中自卑了前半生的张艺谋,惟有的选择就是忍受与忍耐,受伤后躲进小屋自舔伤口,推开门后,再次低头咬牙前行,不抱怨,不解释,并绝不放弃。

在心底深处,张艺谋内心始终怀有梦想。

终有一天,自己能够不再以一种苟且的态度面对社会;

终有一天,自己面对着无数的人类,可以大声地欢笑,并带着自信;

终有一天,自己的标新立异,自己在艺术上种种无畏的探索,能够得到周围的承认,承认我的才能,尊重我的人格,并最终喜爱我的艺术作品。

今天,1988年2月23日,随着我的才能最终被周围承认,被社会承认,并成为了第一个被国际四大电影节承认的中国电影艺术家,我终于可以说,圆梦了!

妈妈,为了你的爱,我的梦圆了。

吴厂长,为了你的信任,我的梦圆了。

《红高粱》所有剧组的朋友们,为了你们的努力与奉献,我们的梦圆了。

曾经被世界列强奴役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国人,终于在1988年2月24日当天出版于美国的全球著名影视杂志《综艺》(Variety)上,全球的影视界人士读到了这样的文字:由一位神秘的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经激烈竞争之后,终于赢得了本届西柏林影展的金熊奖,他的成功是当之无愧的。这部影片用色大胆新奇,以红色为基调,朱红色的结婚礼服、亮红色的高粱酒以及片尾血红的日落场面,构思神妙,手法高超,令人折服。全片极尽视听之娱,充分表现出导演所具有卓越的才华。

在张艺谋于柏林失眠的那个晚上,北京的各大媒体分别推出了一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张艺谋以其作品《红高粱》赢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第38届的金熊奖。

这是中国电影艺术家首次在国际著名电影节中赢得的最佳影片。

一个长期渴望着得到世界艺术界承认的民族,终于算是圆了一个小小的梦想。

电影,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借着变幻着的光线,黑暗中,它一直在努力地帮助着各种人类圆着他们的梦想……

5、

在中国的电影史上,1988年前后曾经出现过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陈凯歌导演临时决定,将自己本已答应送展柏林金熊奖的《孩子王》,转送到法国电影节参加金棕榈奖的角逐,这才使张艺谋有了临时被人硬拉着前往柏林国际电影节送展的机会,然而略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红高粱》帮助中国人圆了摘取国际艺术大赛冠军之梦的同时,法国那边传来了不太好的消息,陈导的《孩子王》以其晦涩卖弄的评价,被这次法国电影节的所有评委给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毫无疑问,《孩子王》是本届电影节当中的一部最差影片。

与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红高粱》的原创莫言不同,与后来分别成为了国际大牌电影明星的姜文与巩俐不同,当时名气甚至比莫言还大的著名作家《孩子王》的原创者阿城,后来在文学界里渐渐地消失了,最可惜的是《孩子王》当中的一号主角谢圆,其表演才能绝不在姜文之下,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他依然挣扎在影视界里努力地圆着自己的表演梦,却鲜有成功。

看看史可,看看谢圆,看看张艺谋的《红高粱》,再看看陈凯歌的《孩子王》,一切尽在两部影片当中了。

人们常说,小成在才,大成在命。

二、《这个杀手不太冷》

1、

何以陈大导演如此看重法国呢?

研究电影的人都知道,电影是由法国卢米埃尔(Lumière)兄弟于十九世纪末叶之际发明的。

在电影历史上,法国的优秀电影艺术家灿若星云,其中对国际影坛产生深刻影响的著名导演包括早年间的雷诺阿(J.Renoir)、克莱尔(R.Claire)与布列松(R.Bresson),当代的电影艺术大师戈达尔(J.Godard)与吕克·贝松(Luc Besson)依然从好莱坞活跃到戛纳,其创作水准之高,令全球影迷无不折服。

反观德国,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惟有一位出生于奥地利,后来到德国拍电影,随着希特勒上台之后,流亡美国的朗(F.Lang)对人类电影历史有所贡献,而出生于德国本土的电影导演至今尚未有一个被人类电影界称之为大师级的人物出现过。

由此也能理解,何以陈大导演在1988年弃德投法了。

从童年起,兄弟就爱看电影,半个多世纪以来,欧洲的电影看过不少,印象中法国、意大利,甚至俄罗斯的优秀影片很多,可到目前还真想不起看过哪部由德国著名导演奉献给世界的好作品。

亚洲人常说,从民族性格上来看,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浪漫创造艺术,严谨诞生科学。法国艺术家多,德国科学家多。电影是到目前为止综合表现力最强的一种艺术,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法国出了很多电影艺术家,因此戛纳的金棕榈奖要比柏林的金熊奖影响力大了许多。

聊到法国的电影,对兄弟影响极大的一部,不是在国内看的,而是在纽约皇后区的一家影院里欣赏的。

作品的导演是上文提到的法国人吕克·贝松,电影的名称也很有意思,第一遍在美国看的名字叫《专业杀手》(The Professional),第二遍是在国内家里DVD播放机上看的,故事的中文名字叫《这个杀手不太冷》,后来上网查询了一番才知道,这部电影在不同的国家里名字都不同。在大陆之外,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终极追杀令》,而在法国本土本片的名称极简单,就是故事主角的名字《莱昂》(Léon)。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小说是一度创作,在小说基础上改编成电影,即为二度创造,而电影进入院线之后,为了票房的成功,商务人员通常还会进行三度创造。比如吕克·贝松的《莱昂》,到了中国市场之后,伟大的中国商务人员随即就给了他的作品两个名字,《这个杀手不太冷》及《终极追杀令》,看了电影之后方觉还是大陆版的名称与剧情更贴切一些。一般人只要提到职业杀手,通常都是指那些冷酷无情,图钱谋利者,而在吕克·贝松的创作中,主角莱昂是个最初冷酷无比,最终陷入爱情的一个奇特男人。这个故事,实在太奇特了,一个刚开始完全是个为了钱而杀人者,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同情,眷恋,关爱,最终发展到不可救药的爱情。

说实在的,这种变态的爱情,大概也只能由浪漫无比的法国艺术家想象出来,这种故事即使在是普通的美国民众伦理上,也是极难接受的。

而这样一个故事,跑到了非大陆的华语区里,片名竟被翻译成了《终极追杀令》,确实有点胡闹了。

如果哪天有精通中法文化的人将港台的翻译转述给吕克·贝松,估计这位法国导演非气得背过去,这都哪跟哪啊,为了票房也不能这样三度创造呀,不带这么玩儿的。

不过,不管借用什么文学题材改编成影片,或是将影片送上院线排片时,为了吸引观众,给写上什么样的片名,围绕着最初与最终的创造,作品仍是影片导演的。

如果说作家的原著是父亲的话,那么惟有导演才能称得上是影片的母亲。

令世人震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与《第五元素》,这两部题材绝然不同的故事的影片,从编剧到导演,皆为伟大的吕克·贝松,这是他要比咱们的张艺谋高出许多的一个地方。这种即能承担文学创作,又能将自己的创作意图转换为影片的人,在兄弟的眼里,要算是在电影界里巨牛的那号——鬼才电影人。

和中国的张艺谋一样,法国的吕克·贝松除了在才能方面分别拥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才华之外,两个人还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自小各自的家庭都曾分别给他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的困惑,而正是这种来自家庭的不安全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而为他们一定要出人头地的愿景与梦想提供了远比一般人强烈得多的动力。

2、

吕克·贝松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父母之间开始有了麻烦,他的父母职业都是海洋学者,平时喜欢潜到水下深处去研究海洋生物。父亲外表强悍,但内心怯懦,母亲则相反,外表文静,内心却极为坚强。

小时候,吕克·贝松总是跟着父母游历于地中海周围的法国、希腊、意大利及北非等国家。

童年时,留给吕克·贝松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就是,某年他的父母带他前往尚处于游牧文明的西北非国家摩洛哥去度假,一天晚饭后他们离开住所到外边散步,只见远远地沙漠中,一辆吐吐响着的拖拉机缓缓开来,但见拖拉机周围全是无数在快乐中跳跃与欢笑着的当地孩子。随后,他们看到当地的成年人将两根长长的木杆竖在正在一点点地变冷的沙漠里,接着他们把一条白色带暗花的床单扯开,绑在了两根木杆之间。

这时,吕克·贝松仰头问自己的妈妈:这是什么?

露天电影,妈妈回答。

不久,随着拖拉机突突的声音变小,一束在海风穿过的光影,突然配合着人声与音乐,出现在了那条木杆之间的床单上。

夜空中,顺着那束时明时暗的光影,小吕克发现飞虫在空中跳着舞。

那天,床单上上演的是一出来自美国好莱坞的搞笑片,结果就在周围的人笑成一片的时候,吕克·贝松却发现有一只骆驼从光影当中走过,并好奇地停住了脚步,看着跳动着影像的床单,一下子周围的人类集体冲了上去,想把骆驼轰走,然而好笑的是,这只骆驼却坚定地立在那里,在小吕克·贝松看来,当床单上突然出现了一只高大的骆驼的影子以及愤怒的人类前拉后推的样子,远要比床单上的那个喜剧更好笑。

那个北非的夜晚,吕克·贝松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有个叫电影的东西。

也就是自此,他的小脑袋里开始不断地涌动与跳跃着种种与床单、木杆、突突作响的拖拉机与骆驼之类的奇思怪想。

不清楚父母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突然有一天,他被妈妈告知,她和自己的爸爸正式离异了。

然后又不久,他又被爸爸告知,你有了一个新的妈妈,不过你不会和我们住在一起,你要和你妈妈与另一个你的新爸爸他们搬回巴黎去住了。

听到这里,年仅10岁的吕克·贝松彻底地失去了人生的安全感及对亲人的信任。那一刻时里,他觉得自己突然之间被整个人类抛弃了。

用小吕克自己的话讲,生活在两个家庭当中的他,渐渐地变得一方面很敏感,另一方面又十分自卑,他觉得自己更像是一场感情悲剧当中的一件有关痛苦的纪念品,自己是那么的多余,如果没有自己这个生命夹在其中,让父母牵挂纠缠不止的话,他们各自都会生活得更幸福。

在巴黎的学校里,小吕克无疑是个举止怪诞的孩子,他不爱学习,成天总是抱本漫画书看个没完,再不就是拿着妈妈送给自己的一台儿童照相机到处乱拍。

上了中学之后,随着青春期荷尔蒙分泌量的变化,吕克的脑海里,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乱七八糟的奇思异想,孤独当中的他,常常偷偷地把这些记录下来,在很长时间里,他也不清楚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到底算是什么。

剧本?小说?散文?还是胡思乱想之后的追记?

但他觉得,惟有写下来,自己才感到舒服一点,内心才能平和一些。

开完中学家长会后,母亲对吕克更多的提醒是,一定要抓紧了,马上你就要考大学了,如果你的高中学习成绩不佳的话,那么你的未来将是黯淡的。

每当想到未来时,吕克就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烦躁。由于童年的经历,他一向对蓝色的海洋情有独钟,他真的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父母一样,未来能生活在海洋周围,有聪明的海豚作伴,顺着海风到处飘游。可又一想,如果自己要找到一份与此相关的工作,首先要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先去获得一个相关的学历,而要拿到这样一个学历的话,未来至少要花八到九年的时间,去考试,去学一些自己认为很无趣的课程。

也就是在高中的那些时间里,他发现自己开始越来越喜欢写作了。尽管他的法语成绩一向不好,但他还是觉得,内心总有一种想写什么的冲动。

有意思的是,后来让他获得国际导演大奖的《第五元素》的文学构想,恰恰就是在他16岁的高中时期就基本完成了有关的文学创作了。

鉴于法语成绩一向不好,写作时常是满纸错误,机灵的吕克开始在班上学着借力了。

班上有个长得不太好看的女生,是个典型的学霸型人物,尽管没有任何思想,但一考试,法语成绩永远是班上第一,而这个女学霸偏又对自己颇有好感。于是吕克及时地利用了她的感情,有事没事儿地就说请她帮忙,将自己拼写与文法方面错误百出的剧本,加以修改与润色。

还好,这个女学霸只要有时间,总是耐心地向狡诈的吕克·贝松伸出友谊之手,甘愿被他利用。

17岁那年,一次吕克与家人一起参加潜水活动,因准备不周,在这次活动中他的身体受了伤,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养病期间他被医生告知,由于健康原因,这辈子你将不能再像你父母那样,从事潜海活动了。闻之,躺在病床上的他内心极度的沮丧。

既然由于身体原因,今后不再适合从事潜水运动了,那么尽管自己对研究海洋生物颇有兴趣,但不能下水,就意味着这条人生之路基本被堵死了,那么我的未来还有别的发展方向吗?

躺在病床上的吕克找来一支笔和一张纸,然后他将纸一折为二,左边是自己的长处,右边是自己的弱项。

自己擅长于什么呢?他开始在纸的左边写到,第一,我喜欢写作,第二我对各种形象的感受特别敏感,第三,我喜欢拿着照相机到处乱拍。

而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回想着自己童年时,跟着父母在北非摩洛哥的沙漠里,看的那场由床单、拖拉机与骆驼构成的艺术,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念头,我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那场沙漠当中的露天电影呢?

那些给人带来奇幻感觉的电影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

很长一段时间里,吕克一直在想着这个问题。

后来,吕克听说自己的一个朋友的哥哥,是在一家电影制片厂里工作,正在担任一部短片拍摄的助理,于是就和朋友相约,一起参观了一次他们的拍摄活动。

吕克记得很清楚,一来到摄制现场,首先他们看到的是摄影棚外边的一辆巨大的卡车,只见从卡车当中抽出很多很多像脐带一样的电缆,这让他感到很是惊奇,随后他们又进到了一个摄影棚内,只见棚内无数的灯具里发出的光线,将室内的所有物体都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吕克·贝松一下子就迷恋上了这种氛围。

这次的影片摄制的现场参观,令吕克激动不已,特别是看着那些俊男美女与强光美景的场面,吕克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感慨,是的,这正是自己的梦想所在。他坚信,只有在这里,自己的才能方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那天晚上回到家中,吕克就和那个成天总是唠叨着自己学习成绩的妈妈大声说:妈,你别再老为我的未来操心了,我知道我以后要做什么,我要拍电影!

吕克妈妈看着心血来潮的儿子,口气委婉地说:好吧,让我和你爸爸再考虑一下。

只见吕克态度坚定地说:不,你们不要再考虑了,明天我就会去巴黎,我要拍电影。

听儿子这样一讲,当妈的一下子就急了:不行,明天你还要上学呢。这么大的事情,不能这么匆忙地做出决定,明天你还是要去上学!说完,老妈不再理会儿子的胡思乱想与胡言乱语,径直上楼休息去了。

17岁的吕克也绝,他认为自己的想法没有错,于是他将自己平时攒下来的零钱收拾到了一起,然后开始打包装箱。第二天一早,给妈妈留了一张纸条后,买了一张前往巴黎的火车票后就出走了。

1976年的世界,从法国、美国到中国,随着一代天骄的离世,整个世界开始平静了下来,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各国右翼人士纷纷上台。

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留下了那个成天为他操心的母亲,17岁的吕克毅然离家出走了。

与很多富有的以玩票心态进入电影圈的青年人不同,内心充满了反叛意识的吕克,比周围所有的年轻人多了一种清醒,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生存下去是第一位的,没有钱就活不下去。

所以,进入制片厂从打杂开始做起的吕克·贝松,除了艺术创造之外,同时他比周围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更强的经济意识,圆梦当中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资金!

后来,成功之后的吕克总是用一种自豪的口气说:17岁那年,我离家出走,留下了一个为我忧心忡忡的母亲在家里为我祷告,结果两年多后,我用自己创作的钱,给老妈买了一栋房产,牛吗?

18岁到19岁两年里,吕克·贝松在法国高蒙电影公司打杂,给法拉尔多(C.Faraldo)及格郎德派瑞特(P.Grandperret)等导演担任助理,在参加拍摄三部短片,一部纪录片及几部商业片并观摩了大量世界名片之后,他渐渐地有所感悟,从电影历史的发展规律上看,欧洲电影中艺术片的成份多,而美国好莱坞商业片的比重大。

年轻时即高度关注经济利益的吕克·贝松,内心有一种非常清醒的意识,艺术片是为小众服务的,商业大片服务的对象则是那些不在乎思想深度,只需要寻找生理快感的普罗大众。

怎样能够既让一小撮影评家挑拇指称赞你作品的同时又能让普通观众买票进影院消费你生产的产品呢?吕克·贝松决定前往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美国好莱坞去学习相关知识。

19岁那年,吕克·贝松用自己在法国拍片挣到了钱,报名参加了美国好莱坞的一个为期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

令吕克·贝松吃惊的是,当他从巴黎经纽约前往洛杉矶时,纽约当地的警方给他留下了极坏的印象。

在好莱坞学习了三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后,吕克·贝松回到了巴黎,他原本希望像自己母亲所期待的那样,好歹也到大学里混一圈,拿个大学的文凭,今后走到哪里也算是个受过高考教育的人,面子上好看一点。

令吕克·贝松没有料到的是,在报考巴黎电影学院时,初次面试当中,坐在前边的考官让他说说他最喜欢的导演分别是谁。

这不是自己的强项吗,于是吕克·贝松开始讲起了他喜欢的欧洲先锋派、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派及法国新浪潮派的几个著名导演的生平与作品。

然而令吕克感到极度屈辱的是,当他还没有将话题完全展开时,坐在前边的主考老师已经冲着他不耐烦地挥挥手,然后口气淡淡地说道:下一位考生!

吕克·贝松呆站在好里,一脸的尴尬与难堪。

近代史上,有很多没有完整地接受大学教育的天才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斯皮尔伯格、冯小刚等等,这次可怕的面试也成了人类电影史上超级天才吕克·贝松大学梦的终曲。

一怒之下,吕克·贝松再次回到了美国,去圆他的梦去了,去做一个让小众与大众都喜欢的导演。

在好莱坞前后三年的时间里,吕克·贝松学到最重要的知识有三,一是票房至上,只有今天你不辜负投资商,明天投资商才不会辜负你,不要太在乎影评家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坐在影院里的观众体验到了什么;二是随着院线制度的崛起,欧洲的艺术片必将走向穷途末路,因为那里的人类,从电影选题的第一刻起,就忽略了影片未来的发行前景,而这也注定了你的艺术再好,由于发行力度的软弱,全球观众根本看不到你的创作;三是,要是真正的让自己不受别人影响,自由而不受他人制约地从事创作的话,那就是要从剧本创作开始,导演、制片,全部摄制当中的权利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惟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不为旁人所制。总之,拍电影是一个造梦的过程,但要一个接一个梦地做下去的话,脱离了商业运作,脱离了独立自主,其创造活动将是不可持续也难以完美的。

带着这样的创作理念,吕克·贝松回到了巴黎,随后他就急不可待成立了自己的一家小商务制片机构——太子电影公司(Les Films du Dauphin)。

1980年,21岁的吕克·贝松,自己编剧,自己导演,同时自己担任制片,拍摄了一部黑白影片《倒数第二》(L'Avant Dernier),1981年上映之后,随即赢得了圈里圈外的一片好评。

再接再厉,两年之后,再次由他本人担任编剧、导演与制片的科幻片《最后决战》(Le Dernier Combat),片子剪出来之后,吕克·贝松抱着影片就冲向了1983年的戛纳电影节,令所有人不敢想象的是,这次年轻的吕克·贝松竟然一举夺得了本年度大赛的特别奖。

于是,就在33岁的张艺谋还在南宁的广西电影制片厂里万分纠结,谋算着想尽所有办法能够调回家乡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时候,24岁的吕克·贝松却已名扬天下了。

戛纳电影节获奖后,一天吕克·贝松将母亲、继父以及当年的同班同学与老师,请到巴黎一家超豪华的餐馆里搞了一个小型的庆祝活动。看着老板与侍者纷纷以一种巴结的态度向他索要签名时,他母亲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即自豪又纠结的微笑。

那天晚上,红酒喝得有点高的吕克·贝松一直在谈论着银幕之外的一个话题:教育。

而坐在他身旁的法国著名影星,有着法国白兰度美誉的让·雷诺(Jean Reno),也是本部影片的男主角,在连续地为周围的人签名之后,上厕所之前,拍了拍仍陶醉于鞭挞着法国教育制度的小老弟,轻声地说了一句:行了,你用自己的成功,对周围的报复已经足够了。

听到这里,吕克·贝松楞了一会儿。

是的,伟大的犹太心理医生并哲学家说过,从潜意识上分析,推动人类不断奋斗行动的核心动力有二:一是圆梦,二是复仇。

今天,24岁的我,对当年所有看轻我的人,用自己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复了仇,但我离自己那个伟大的梦想,不但让家里承认我,让电影圈承认我,让社会承认我,让世界承认我,最终让时代承认我,承认我的才华,承认我的奋斗,承认我在电影史上的地位,还差得很远很远。

要想得到电影史的承认,最重要的就是要获得人类四大电影节金像、金狮、金熊与金棕榈的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的头衔,特别是奥斯卡奖。

相信,无数的电影人类,其一生也都在圆着手握小金人的梦想。

为了有一天,能够圆梦奥斯卡,接下来吕克·贝松以两年一部影片的速度,一路筹划,一路创作,一路宣传了过来。

3、

和前两部一样,担任全片编剧、导演与制片的吕克·贝松,于1985年拍出了那部在艺术与商业上都大获成功的《地铁》(Subway),本片获得了第11届法国电影恺撒奖十三项提名及三个项奖。

但吕克·贝松并不满意,仍旧有一种美梦未圆的遗憾。谁都知道,法国的恺撒奖(César Awards)有着法国奥斯卡奖的美誉,得了再多提名与奖项,也不值得骄傲。

就像中国的冯小刚一样,你一天到晚在中国的地面上,今天得金鸡奖飞天奖、明天得华表奖百花奖,甚至后天您还得了个在亚洲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金马奖,可到头来,在国际电影圈里,你依然是个国家级或地域级的导演与艺术家,国际电影圈并没有承认你。

行了,冲击奥斯卡与金棕榈,就这两目标了,吕克·贝松不懈地憧憬着。

于是1986年,他又投资与创作了非常日本化的影片《神风队》,影片在日本市场上获得了无数的好评,由此使吕克·贝松的影响力渗透到了当时亚洲最大的一片院线之中;1987年投资创作了帮助自己圆了童年与少年时对大海的一个小梦的《碧海蓝天》(The Big Blue),该片荣获第14届恺撒奖八项提名和2个项奖;1989年,投资并创作了一部有关复仇与圆梦的惊悚电影《女侠尼基塔》(La Femme Nikita),此片共获恺撒奖9项提名和1个项奖;1991年,吕克·贝松又亲自操刀投资与创作了影片《沉岛大西洋》(Atlantis),一反以往在故事影片上的投资与创作,这次让吕克·贝松花了大量时间剪辑出来的是一部纪录影片,上映后大获好评,但依然未能拿下4大电影节当中的奖项;1992年,吕克·贝松和他的团队创作了影片《冷月》(Cold Moon),依然是小奖一堆,大奖无缘。

有意思的是,就在吕克·贝松努力圆梦4大电影节的同时,他个人的婚姻却一再地出现变故。

27岁那年,吕克·贝松走进了婚姻,夫人名叫安·帕瑞劳德(Parillaud)。

关于婚姻,人们常说有个七年之痒,即多数配偶结婚7年之后,孩子纷纷要上学了,可这个时候,往往为了教育问题,由于理念与价值观的差异,夫妻双方开始矛盾重重了起来。一般来讲,家里的两口子很少为物质与精神上的差异而争吵,而为了怎样教育好孩子,夫妇很可能纠缠不休争吵不止。吕克和安的女儿还没有到上学的时候,两个人已经过不下去了。吕克·贝松的婚姻之所以极不稳定,与他10岁那年,父母分手有很大的关系,这件事情对他一生的情感观影响很大。

好在吕克·贝松是国际名人,周围不愁没有优秀女人,于是和安分手不久,1992年,也就是他在拍摄《沉岛大西洋》纪录片的那些时候,他和一个叫贝斯科(M.Besco)的女人又走到了一起。然而,他们两人之间的婚姻又是只维系了短短的5年,随后他又一次地选择了离婚,最后与一个叫米拉的东欧女人走到了一起。

不过,正是在与贝斯科生活在一起的这段时间里,吕克·贝松创作出了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两部作品,《莱昂》(Léon)与《第五元素》(Fifth Element)。

在兄弟眼里,吕克·贝松的《莱昂》甚至要比那个最终帮他第一夺得恺撒导演奖的《第五元素》更有意思。

首先,兄弟很想聊聊《莱昂》一片是怎么来的。

在吕克·贝松构思《莱昂》的几年之前,他曾经联手法国著名影星让·雷诺拍了一部法国版的惊悚复仇片《女侠尼基塔》,在这部片子里,主角所扮演的女杀手,令全球的观众大呼过瘾。

随后影片大卖。

一向对市场极为敏感的吕克·贝松决定投资拍摄一部美国版的仇杀故事,不过与法国版的女人杀手故事不同的是,这次他希望由自己的老搭档让·雷诺担任男性职业杀手,影片的名字叫《清洁者》(Cleaner)。然而由于刚刚离婚,手上的现金出现了问题,作为影片的投资人,他还需要其他的投资者来参与他的创作。于是吕克·贝松找到了自己出道时的老东家法国高蒙公司,希望对方共同出品此片,本片预算为1500万美元,吕克·贝松自己出资70%,剩下的资金希望高蒙出。结果老东家高蒙公司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爽快地答应了吕克·贝松的请求。

在签约仪式上,激动的吕克·贝松拍着胸脯说:咱们的高蒙公司不但是法国最好的电影公司,也是欧洲最伟大的制片公司,为了纪念公司创始人莱昂·高蒙(Léon Gaumont),这次我不但要让全球的观众在第一眼看到咱们高蒙的标识,而且我还要将这部影片献给我心目中神一样的莱昂·高蒙,我要将原来剧本《清洁者》的片名改为《莱昂》,我希望凡是能够看到这部影片的世界各地观众,也能知道世界上不光有好莱坞,还有我们法国的高蒙!

钱落实了,接下来最最重要的就是主角演员的确定了。

比起张艺谋《红高粱》当中只有巩俐与姜文两个主要演员来,吕克·贝松的这部《莱昂》一共只有三个演员,即男主角莱昂,女主角玛希达(Mathilda)与反派演员斯坦斯费尔德(Stansfield),主人翁莱昂一角早在构思影片时就以量身定做的方式,选定仍由与自己长期合作的法国著名演员——让·雷诺出演,反派角色丹也已基本上确定了由英国著名性格演员欧德曼(G.Oldman)扮演,惟一令吕克·贝松牵挂的就是那个女主角玛希达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来演,这个角色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本片的成败。

对第一次欣赏吕克·贝松大作《莱昂》的中国观众来讲,他的故事非常的震憾而动人,而对兄弟来讲,他的故事多是有套路的。

在吕克·贝松的作品里,男主人翁,多外表强硬,而内心孤独与脆弱,在拯救别人的时候,最终为他人所救赎。女性呢,则性格怪异而独立,且多爱玩枪。从某种意义上讲,童年与少年的吕克·贝松正是生长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这使他从小敏感、自私且叛逆。

事实上,从吕克·贝松拍摄的第一部黑白电影《倒数第二》开始,一直到他晚期的作品,叛逆一向是他的主题,只是当兄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一次在国内的一台录相机上看到他的《莱昂》时,还是被他的这种独特叛逆所震惊。

影片一开始就是从纽约中央公园的树丛由北向南做了一个高空俯拍。

兄弟曾经在纽约市中心周围生活过一年多,对吕克·贝松所拍的场景背景极为熟悉。由于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还没有发生,所以从吕克·贝松的镜头中,隐隐中观众还能看到曼哈顿下城的那两座高高的世贸中心。

有意思的是,在电影片头分别出现了领导票房的明星主演之后,银幕之上悚然地跳出了巨大的片名《莱昂》时,下边出现了一行浅蓝色的中文字幕《这个杀手不太冷》。

由于多数中国观众看到的都是这个片名,为了更好地向各位中国读者说明原委,接下来兄弟在介绍这部作品时,一律都用中国人翻译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为此作品的名称。

兄弟在北京看到的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删节版,即是已经是被中国相关编辑做了处理的吕克·贝松作品,第一次看完他讲的故事后,内心依然惊悚不已:这故事太颠覆了,更可怕的是吕克·贝松让这种颠覆从表面上看却充满了人性无穷的光辉与美丽。

此故事对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念产生的巨大颠覆有四:

第一个颠覆是,传统的故事,多是仁慈的女性用她们的温柔扑灭着男人心中的那片复仇之火,而《这个杀手不太冷》所描述的情节恰恰相反,在一个职业男杀手的规劝之下,那个少女却变成了一个急于报仇的狠角。她甚至冒着巨大的风险悄悄地跑回家中,从地板掏出两万美元来,雇佣着男主角以五千一个人头的价格买凶,这种情节设计太过离奇颠覆。

第二个颠覆是,在现实当中,多是一些老谋深算的老男人做局去欺骗与诱奸那些涉世不深,清纯善良的少女,而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年仅12岁,情窦尚未完全开启的女孩,想尽一切办法,以色相诱惑孤独的男主角,却一次次地遭到了拒绝,这太颠覆了。

第三个极为颠覆的设计是,一反以往多是警察代表正义去清算那些邪恶黑社会的歹徒流氓,《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镜头给全球的观众表现的竟是,纽约市缉毒警察机构,从上到下烂透了,坏绝了,特别是那个警长,每每一边听着贝多芬,一边着吸毒,一边在极度变态的快感中,滥杀无辜,甚至连一个躲在床底下4岁的儿童也不放过。这个执法者身上所带有的邪恶,已近魔鬼。而这样的情节,吕克·贝松居然也敢编写,并堂而皇之地将这种故事,投送到大银幕上供全球观众欣赏,并为之叫好。如此大胆地塑造联邦执法机构的形象,在美国的银幕上实不多见。

第四个极为颠覆的是,影片男女主角配合,让小女孩骗开门户,然后男主角入室杀人,配合着音乐,由此宣扬了一种变态的暴力美感,让杀戮变成了一种艺术,以至于兄弟在观看影片时,内心一直在困惑,这种情节设置想来即使是好莱坞的创作人员也不敢轻易加以表现,更不用说宣扬了。

总之,吕克·贝松的很多电影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常常超乎我们正常人的想象。

也就是法国导演敢于如此表现他心目中的世界。

对吕克·贝松来讲,到哪里去找到一个这样的12岁的少女呢?

一开始,吕克·贝松和他的副导演们是采用了海选的方法招募这个少年女主角,闻讯后一时间,有上千位怀着成星成腕梦想的少女来到了选角试镜的现场。最初,曾有一位来自纽约长岛名叫娜塔莉·赫希莱格(N.Hershlag)的小女孩儿参加了海选,但因为她的年纪实在太小,于是很快地就被剧组放弃了。

一般来讲,被人拒绝之后,多数人会选择接受命运,放弃追求。但这位据称从4岁起就开始学习舞蹈,稍大之后就开始学习表演的小女孩,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想办法又一次地站到导演吕克·贝松的面前,然后用自己独特的魅力,打动了这位说话带着一股浓重法国口音的导演。

事实上,那一刻里,在众多小女孩角色的候选人中,吕克·贝松最初更看好的是一位年龄比娜塔莉大几岁,外表更成熟,长相也更甜美的女模特丽芙·泰勒(L.Tyler),但由于她来自北部的缅因州,并非纽约本地人,加之他发现泰勒的内心比较柔软,所以最终圆梦吕克·贝松梦想的还是那个小女子娜塔莉。

受出身影响,吕克·贝松的父亲是个外表硬朗但内心柔软的男人,而他的母亲是个外表甜美,内心却十分强硬的女子,所以在他的故事里,他通常会选择那些内心坚强的女孩子做他的主角。

在吕克·贝松眼里,这个与影片中扮演来自意大利的让·雷诺配戏的女孩子一定是个纽约人,这一点这位叫娜塔莉是符合条件的,她的问题是年龄实在太小了,那一刻里也仅仅12岁,而在吕克·贝松的心里,戏中的女主角应该岁数再大一点,体态更成熟一点。因为在剧本里,当女主角和男主角去旅馆登记时,外表成熟的女孩子是自称18岁的。可一向喜欢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的吕克·贝松又一想,女主角的年龄越小,与男主角之间的反差越大,不是越富于戏剧性吗。

关键还是眼前这个孩子除了有一股独特的机灵劲儿外,再有就是她的这种不服输的闯劲儿更很令人心动,剧本里的那个女主角也应该有这么一种野性与超乎年龄的勇气。

当然,还有一点,吕克·贝松始终没有对外人说,自从他年轻时去好莱坞闯荡了几年后,他觉得一般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的女孩子即单纯又愚蠢,可眼前的这位80后却不是美国人,像她自己说的,她的躯体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里,但她的心却永远归属于以色列。她出生在耶路撒冷,由于她父母都是犹太人,所以自小她就能说一口流利的希伯来语,此外她还能讲流利的法语与一些日语,那一刻里,她同时拥有有两个国籍,即美国与以色列。

而这个剧组里,与女主角配戏的一个是法国演员,另外一个是英国演员,因为故事发生在曼哈顿的意大利社区,而且从剧本上看,女主角出生背景也不是美国家庭,左思右想之后,吕克·贝松拍板决定,《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女主角还是由这个即聪明美丽又勇敢机智的犹太小女孩来扮演。

就这样,也不知是这个犹太女孩给这部影片带来了奇迹,还是这部影片让这个奇特的犹太小女孩自此踏上了星途,总之双方互相圆了各自的梦想。

娜塔莉用她出色的表演,征服了全球的观众,与此同时,随着这部处女作大受好评,娜塔莉一下子成了万人瞩目的超级明星了。

更让全球影迷们吃惊的是,随着《这个杀手不太冷》一剧成为明星的娜塔莉并没有像很多女演员那样,自此活跃于好莱坞及相关的各大片厂当中,进一步扬名立万。就在全球观众期待着她的更多表演时,18岁那年,娜塔莉竟通过一系列的残酷竞争,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全球竞争最强的校区——哈佛大学,并成为了该校当中一名优秀的好学生。

后来的事情,更是令所有的人不得不惊叹了,娜塔莉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又回到自己的祖国以色列去念研究生学位。然后,由于在影片《黑天鹅》里的出色表演,她竟然在自己29岁那年,成为了全球最高表演荣誉的2010年奥斯卡的影后!

当身在法国的吕克·贝松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其心情肯定复杂的。自己一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得到学院派奥斯卡奖的承认,但50多岁了,别说奥斯卡奖了,甚至连法国自己的金棕榈奖也没有机会捧回家中。

更令吕克·贝松大为感慨的是,25年前与自己合作,在《这个杀手不太冷》故事里扮演反派人物神经质地酷爱音乐的恶警欧德曼,竟然因在《黑暗时刻》里成功地扮演了二战英雄丘吉尔一角,而在2018年摘得奥斯卡影帝的桂冠,可自己的奥斯卡梦想呢?

人生莫测无常。

4、

尽管吕克·贝松拍摄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有很多事情,他是不太愿意向外吐露的。

比如,从自己出道以来,很多次自己都曾穿着晚礼服,手挽服装华丽的女宾,作为奖项的提名人,出席各种颁奖晚会,无奈地坐在台下,等着台上的嘉宾宣读获奖人的名单。

每当听到台上嘉宾公布的获奖人不是自己,而是坐在自己身旁的其他提名人时,尽管内心混杂着羡慕、嫉妒与酸楚,但还不得不满脸堆笑,起身向同行表示祝贺,然后再重重地坐下身来,心中默叹,又是一场空荡荡的欢喜,来年我会不会继续坐在这里,面带尴尬地为同行们鼓掌呢?

对于无数具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来说,第一次出席国际电影节颁奖仪式是一种庆幸,第二次坐在下边是一种平和,第三次坐在下边,就是某种难堪了。例如,美国超级影帝,五十年代就出道了的巨星马龙白兰度,一生多次前往好莱坞星光大道的中国剧院出席奥斯卡颁奖仪式,不知赢得了多少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却不得不一次次地乘兴而来,空手而归,且还得当着媒体大大小小的镜头,呈一脸君子状般地接受着一次次的失败。试想,作为一介超级皇天巨星,面对着各种的议论与嘲笑,你还必须装出一幅很是坦荡的样子,一脸的轻松,当事者内心的煎熬与失落,绝非常人所能体验与感受。

就这样,伟大的马龙白兰度在扮演完了《教父》当中的主角之后,由于害怕再起身为同行鼓掌喝彩,1973年的奥斯卡颁奖活动中,他干脆派一个印第安的少女代表他出席了盛典活动,结果当台上嘉宾宣布,本届影帝由马龙白兰度赢得,全场观众全部起身热烈祝贺时,只见一个少女怯生生地登台领奖,一时媒体,先是大惊,接着大喜,这才是今天奥斯卡活动中的最大新闻!

遗憾的吕克·贝松不是白兰度,因为早在二十年前白兰度已经有过称帝奥斯卡的体验,可怜的是自认为才华不让他人吕克·贝松别说奥斯卡等四大国际电影节了,就是法国的恺撒奖,作为奖项被提名者,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到颁奖现场,最终为别人鼓掌,为他人叫好,而自己却一次次当晚回到家中,长吁短叹。

1994年的法国恺撒奖颁奖活动,依然如此,所有的评委都为《这个杀手不太冷》当中的那棵绿色植物的际遇而赞叹;为影片当中的结束时,小女孩将那棵绿色的植物终于埋在了地里而暗自伤感;为故事中在最危急的时刻里,男主人翁与少女诀别的最后一刻里说出了那句令人心动的话:我爱你而震憾;为故事最终以法国式,而非好莱坞式的主角去世而表示欣赏;为小女孩代表着人类说出的那句经典台词:人生为什么那么苦,还是只是童年这么苦,中年杀手犹豫着说:恐怕一直都这么苦而激赏;为影片当中,一个小女孩竟然通过教一位从不失手的职业杀人者阅读识字而换取他教自己练习射击与杀人的情节安排而在心中叫好;但最终评委并没有将吕克·贝松渴望之极的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奖颁发给他。

当看着其他的创作者怀捧奖项欢乐而去时,在家人陪同之下的吕克·贝松不知心情又是怎样的沮丧。

人的梦想,有时候实现起来是那么的容易,而又有一些梦想,实现起来却又是如此的艰难?

老戏骨亨利·方达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出道了,1940年30多岁的他就因《愤怒的葡萄》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和约翰·福特合作了无数票房大卖的优秀影片,却始终无缘奥斯卡大奖。即令他欣慰,又令他心酸的是,自己的女儿竟然于30几岁那年,一举轻松地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而演了一辈子戏的自己,却依然只能站在台下为台上的女儿鼓掌庆贺,回家路上,惟有仰天长叹。

后来个性都很要强的亨利与自己的女儿,两人关系开始变得十分生疏与紧张,为了改善父女的关系,有一天影后女儿珍·方达购买剧本,亲自投资,让已经年过75岁的老父亲主演了影片《金色池塘》当中的男主角。亨利在拍摄时已重病缠身,带着心脏起搏器的老戏骨,却依然坚持着拍好每一个镜头,兢兢业业。

影片于1982年走向院线,随后从评委到观众,一片盛赞。戏中,亨利凭借着过人的演技,把一个古怪的老头表演得活灵活现,分外生动。第二年在银幕上奋斗了一生的亨利,于76岁的高龄终于拿下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由此也创造了一项奥斯卡最佳男演员获奖年龄最大的一项纪录,最终圆梦生前,令人感慨不已。得奖之际,也成了使让他和女儿简·方达冰冻多年的父女关系化解之时。

走上奖台,手举小金人不到半年,老人于好莱坞的一家医院里,安然离世。当牧师带领着送葬的人群,与这个倔强的老人告别之际,很多人发现,老人的脸上是带着一片淡淡的微笑而去的。

毕竟,奋斗了一生,于尾声之际,总算得到了奥斯卡最终的承认。

对于无数奋斗于艺术道路之上的人类来讲,这,也算是圆梦的一部分吧。

遗憾的是,身兼导演、制片与编剧的电影人,吕克·贝松在人类电影界的贡献,远远要超过那些只是依靠表演一技而活跃于银幕之上的那些演员,但至今已经年近知天命的他,依然在等待着一次梦想的实现。

国际的四大电影节评委们依然欠着对这位伟大的电影人的一次庄重的承认——最佳导演、最佳制片或最佳编剧。要知道由他一手制作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里,两位由他亲自挑选的男女角色,最终也都先后称帝与称后于奥斯卡金像奖了。

这些事情,聊起来,真真的有点不可思议。

回到中国来,为了圆梦奥斯卡,已经年近70的中国第一导演张艺谋仍在憧憬当中。从当年曾经赢得好莱坞一片赞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始,《英雄》、《金陵十三钗》,这位当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过的自卑生,仍在一片追梦当中,中国人承认了自己,欧洲人承认了自己,甚至美国市场与院线也承认了自己,何以惟有美国的学院奖评委一直不承认自己。

中国的艺术家们有些郁闷。

这个世界,让人郁闷的事情很多。

所以,圆梦的意义就更为重要。

在法国电影人吕克·贝松的眼里,对于制作人与出品人来讲,电影是他们圆梦赚钱的工具,而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讲,电影当中的一个重要功效就是帮助普罗的芸芸观众实现他们的梦想。

观众们渴望非同寻常的爱情,于是通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当中一个中年杀手与一个少女的畸形相爱来满足了这部分的梦想;观众们内心深处深藏着对暴力的憧憬,于是在影片里通过一次次干净漂亮的疯狂杀戮,满足了观众们的这部分潜在的欲望;无数观众们都对代表着国家机器的政府内心憎恨,于是通过作品,首先让国家执法机构变成一个恶毒的角色,然后最终让影片主角在一次灿烂而壮丽的爆炸声中同归于尽,直令观众内心获得了一种超值的体验与满足。

总之,通过黑暗当中的影院,吕克·贝松创作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帮助了观众们在大白天里,制造各种超越现实的美梦、恶梦与怪梦,最终令每个走进影院的人类,在圆了不同梦想当中,推动了票房,创造了价值,实现了作为制片吕克及他身后高蒙公司发财的梦想。

吕克·贝松和法国高蒙公司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上前后投资了1500万美元,最终票房加综合收益达到5000多万美元。要知道,这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5000多万美元。

张艺谋让西安电影制片厂给他的《红高粱》投资了50多万元人民币,其后这部影片收获了400多万元的人民币。当时在北京影院里看一场电影的票价,1元人民币不到。

这就是电影,这就是混合着商业与艺术的梦想。

吕克·贝松经常在自问:最终我能赢得金像、金狮、金熊与金棕榈吗?

不知道。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可遇,然而难求的。

我的梦可以圆吗?有可能。

但我帮助其他人去圆梦是有可能的。

后来,已经在电影圈子里混迹了四十多年的吕克·贝松开始了他的另外一个圆梦计划。

关于梦想,吕克·贝松不止一次地对媒体表述过:对一个人来说就相当于汽油对汽车一样,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政权下,谁都不能阻碍你去梦想。梦想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力量,即使你被关在一个很小的囚室里,什么都做不了,但是谁也不能阻止你去梦想。

关于自己的电影梦,吕克·贝松语气坚定地说:我将继续我的法国制造梦想。

今天,这位有着法国斯皮尔伯格的大艺术家的梦想就是,想用一己之力,帮助那些法国年轻而有才华的导演去征服电影世界,去挑战好莱坞,去重振当年由法国人创造与主导的电影辉煌。

为此,他自己建立了一个基金,专门帮助那些被他看中的年轻人,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梦想。比如尽管他的系列电影《出租车》,过于商业化,由此倍受法国学术界的指责,但吕克·贝松坚持自己的商业化道路,自己的影片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随即他将这部系列出品的电影收入,以基金的运作方式,为6名年青的法国导演所提出的15部电影创作计划投入了资金。在其投资计划的宗旨说明上,吕克·贝松明确地提出,借助娱乐市场,圆法国电影艺术梦。

电影,一个艺术家的梦想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