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方解释至此,Visa高管们只得长叹一口,把半口窝囊之气,硬是狠狠地咽了下去。
不知从何时起,人类的钱包里除了放些纸币及硬币外,还多了一种消费与支付的工具,名为信用卡。是的,随着信用卡的出现,人类的金融生活开始出现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信用卡曾经并仍将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兄弟估计其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某一天,人类中的多数都成为了合规、诚信、守法、有家庭感与社会责任的公民,在大数据、云科技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移动通讯加扫描技术,一步步地将传统的信用卡从传统的经济与金融领域里取而代之,最终发展为基于征信监控系统的芯片技术,实现全人类所有消费与支付的联网式管理。未来某一日,所有将微型芯片植入体内的公民,在完成好人举手的程序之后,未来所有的经济与金融活动中,不再有钱的概念。
也许,那一天,并不遥远。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基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陆地文明,一是海洋文明,三是空间文明。陆地文明,咱们一直跑在前边,傲视周边;到了海洋文明,咱们那些农夫出身的精英不行了,从皇上到大臣只熟悉与土地相关的经济规律与战争规则,面对汹涌莫测的大海,明朝之初咱还能无所畏惧地遥遥领先于世族之林,不知后来中国的决策者吃了什么药,一道道闭关锁国的禁令,硬是将国人向外探索的脚步生生地锁在了土地之上。与此同时,那些带着北欧海盗基因的人类,弄帆玩船之际,将海洋文明推向了全球,一时坚船利炮东征西战,鲜有对手,中华之光自此暗淡无色;20世纪下半叶,古老的东方终于在追赶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感谢美国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创新,自地球诞生以来,利用科学人类不但让自己飞向了天空,同时将无数自己制造与消费的电波与信号送向了天穹,离开陆地与大海,人类的文明终于迈入了浩瀚的穹宇。在此过程中,中华文明勇往直前,奋起直追,终于今天深圳科技界以电讯硬件业的华为及电子信息业的腾迅为代表的中国实业,开始不断对传统海洋文明强国,发起强烈的挑战。今天的中国在全球空间文明竞争中,其实力得以崛起,乃是得益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高层决策,实施与推动的两弹一星等空间发展工程。
与科技界的情形类似,在海洋文明阶段,中国的金融业大大落后于众多工业国家。
受惠于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改革开放政策,经过长期的引进、吸收、模仿与创新后,中国的金融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一天天地缩小着,甚至从表面上看,由于系统风险控制到位,2008年美国华尔街自己监管不力发生崩溃,致使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与市值目前暂居全球前列。以利润为例,2016年全球排名前10大商业银行中,中国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力压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夺得冠军、亚军与季军。
在陆地文明时代,中国人在铸币、汇票、纸币等金融创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但随着海洋文明的崛起,特别是西方开始大规模工业化以来,金融创新方面的设想与实施,基本上和中国人无关。特别是电子货币的创新方面,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国家所设计与推行。
在现代经济背景下,只有极少数情形下,全球各国的商店与消费场所可以接受个人支票,在多数情形下,人们上街消费时,除了使用硬币与纸币之外,能够让各商业社会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还是那些大型金融机构发行的信用卡与借记卡。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很长的时间里,信用卡在各方面的影响与威力鲜有匹敌者。
这种手掌大小的小塑料卡片,是如何称霸消费与支付世界的,说来话长。
聊到信用卡,兄弟就必须花一点篇幅聊聊出生在美国麻省的那个热衷推动美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奇人——拜拉麦(Edward Bellamy)老哥了。拜老哥的父母都是教会里的专职干部,但他从小就很叛逆,父母花钱让他去纽约念大学,他可好,只念了两个学期,就自己一人跑到德国去了。父母也开通,继续资助他,希望他专修法律,以后能成个律师之类的人物。可拜哥却对新闻学情有独钟,学位不要,一天到晚在报社前后跑新闻,最终混入《纽约邮报》驻欧记者站,当了一阵记者。遗憾的是,正是干事的时候,他得了当时人类提之色变的肺结核病。由于健康方面的原因,他只好放弃了新闻工作,一边回家养病,一边着手文学创作活动。
27岁那年,拜哥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六对一》(Six to One),一炮不响,30岁,34岁,连续有新书出版,依然无声无息,直到1887年,拜哥37岁那年,他一反传统定式,以一个热衷反叛现实的社会主义者身姿,构思了一部荒诞不经的科幻小说《展望2000》(Looking Backward 2000),一举大卖!出版社不断加印,此书前后竟卖了20万册,其销量甚至超越了引发南北战争的斯托夫人(Harriet Stowe)所著的美国第一畅销书《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在文学上大获成功的拜哥有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自此一边创办一家杂志,一边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运动。
先不说他的政治倾向如何,关键是作为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作者,他在小说《展望2000》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由政府出资发行一种小小的塑料卡片,卡片之上信息可使一个社会主义政府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定时地将社会红利分发给全体公民。最绝的是,他在小说里前后11次提到这种可以放在钱包之内的小塑料卡片,将影响着人类未来的消费与支付。要知道,塑料技术是1866年才由哈亚提(John Hyatt)所发明。
从这个意义上看,2000年之际,人类商业社会当中的绝大多数消费,确实是由一张张小小的塑料卡片来实现的。信用卡的开发利用,拜哥在理论与假想方面,绝对是走在了人类金融创新最前边的那一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那段自由主义畅行的时代里,整个美国到处充满着创新气氛,美国西部的一些金融机构与能源公司之间,由于业务关系,经营当中经常出现资金运作时,彼此出现赊欠等方面的问题。1921年,一家极具创新意识的金融机构西部信托(Western Union),开始给自己最为熟悉的石油企业发放一种纸质的信用消费记录卡片,以便客户周转之用。由此开始了拜哥信用卡理论之后,最早的一次商业实践。
上世纪30年代,一家名为普雷特(Charga-Plate)的专为美国军方提供商业服务机构,开始为客户设计了一款金属制作的特殊卡片,以便利用信用进行消费,其长方型形状与人的手掌大小接近,既与现在所有现代金融机构发行的信用卡尺寸很接近。卡的正面印有客户所在的州、城市及消费者本人的姓名,卡的背面空白处要求用户签上自己的名字。
40年代开始,美国航空业开始出现了市场的竞争,为了向更多客户提供方便,当时美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两家公司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及美国空运协会(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联合推出一款新产品。依据调查与统计结果,两家公司给他们的老客户纷纷寄去类似今天信用卡一样的飞行“空行卡”,他们在17条流量较大的航线上提供特别服务,其印在预订卡上的销售口号为:现在出票,以后付款!同时承诺,只需在电话中报出“空行卡”号,即可享受15%的票价优惠。
尝试着利用信用,进行日常消费的商业设计始于50年代初美国纽约的餐饮业。当时有两家比较大的当地餐饮企业,一家叫Dine,老板叫麦克纳马拉(Frank McNamara),另外一家叫Sign,老板叫施耐德(Ralph Schneider)。麦克纳马拉先生是个创意多多,但忘性较大的朋友,多次请客买单时,才发现忘带钱包,甚是尴尬,只得叫夫人速送钱来救场。事实上,他心里清楚,以他的资产及身家,认识他的人都可以给他信用消费,这样大家都方便。于是麦克纳马拉开始想,为什么不设计一种信用卡呢,以后凡有头有脸的朋友们前来消费时,特别是华尔街无数的精英们,谁也不会买不起单的,如果他们像我一样经常忘带钱包的话,就请他们出示一下信用卡,消费之后做个记录,以后方便时再将消费款还上,如此与人一时方便,店家的营业额也会大幅增加,特别是如果多家大店联手一起开展信用消费,结果肯定是买卖双方,消费者与餐馆大家都得实利,如此岂非皆大欢喜?
想到这里,麦克纳马拉主动找到施耐德,提出将Dine与Sign两大餐饮系统合并,统一给熟客发放信用消费,平时客户用卡消费,月末做统一结算,如此大家均有利可图。当然,所谓的信用消费,控制不好的话,肯定会出现坏账,但两百年来,美国的文化就是赤字文化,美国的经济就是赊欠经济,但美国精神却永远是质量极高的信用精神,尽管人们习惯今天借明天的钱花,但总体上看,美国人视信用为大节,而这种特点刚好可以为我们商家所用。99%的人会在下个月带张支票来,把这个月用小小塑料卡所形成的债务抹平,这当中绝对充满着赚钱机会。施耐德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随之双方握手,请律师会计师做合并方案。新成立的公司名为好食者俱乐部(Diners Club),营销口号为:不论您在我们下属的哪家分店消费,尽管先吃,餐费凭卡一月一结!自此,俱乐部的餐饮生意大好!
早期一些商家创新的信用卡业务,只是局限于买卖双方的信用交易,由于缺少金融机构的介入,信用消费没能社会化,商业规模不能扩大。
美国有个特点,东部比较保守,相比最早的那十几个英国老殖民地来,丁海岸的文化基调始终是开拓创新。20世纪以来,西部的追求自由与创新精神一直走在东部的前边。金融创新方面亦是如此。尽管很多东部的商家已经在尝试着利用信用消费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扩张,但始终没有金融机构为类似的商业产品提供金融服务。
整个50年代期间,不少西部的小金融机构尝试着开展信用卡业务,但由于网点不多,客户在取现与消费时,始终觉得不如使用现金及支票方便,再加之消费者觉得小银行自身的信用不足,真的引发大额消费纠纷时,小金融机构无实力妥善解决,所以信用卡业务始终没能有效扩大。
信用卡业务被大金融机构看重,并全力开发已经是1958年9月的事情了。其时,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美洲银行在西部加州的Fresno分行率先推出一款全新的金融产品——美银卡(BankAmericard)。随着美银卡的问世,硬币与纸币所构成的千年消费理念开始受到极大冲击,信用卡金融业务开始出现爆炸性的增长。
看到信用卡业务在美国呈指数型疯狂增长,大西洋对岸的英国坐不住了。在美国人率先推出美银卡的7年后,以英国巴克莱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开始在英国各大城市全面推出他们的巴信卡(Barclaycard)。随后,德、法、加、日、意、澳等国的金融机构纷纷跟上,也都各自推出了依托本银行为发行主体的信用卡。在全球各大银行的大力推动下,信用卡业务迅速地向全球各个角落扩张开来。
整个20世纪最具创新力的美国人,再次有了新的想法。美国商业银行中,在存款、产品、服务、信用、客户等多项评比中始终坐在头把交椅之上的花旗集团(Citibank,N.A),望着如火如荼的信用卡业务开始坐不住了。说实在的,花旗的高管很少看得起海内外的其他商业银行。这个超级金融机构起身于纽约,其金融中心成立于1812年6月,一向以历史悠久而自傲,它的近2亿的客户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核心地带均能看到花旗银行的标志,分支机构更是无所不在。
说到美洲银行,其底儿潮,华尔街谁人不晓?它的前身为1904年意大利移民创立的意大利银行。往前推2000多年,意大利还算是个值得一提的民族,近代以来,意大利的所做所为,基本上是人类文明中的一块笑料。几个来自意大利的人,一开始先是沿着美国西海岸,经营太平洋沿岸各州做意大利移民的存放款业务。20世纪20年代,美国西海岸的意大利银行逐渐地稳住了一些有分量的客户,这家银行直到1927年才取得国民银行的执照,2年之后与加利福尼亚美洲银行合并,改名美洲国民信托储蓄银行。其客户与业务离开西海岸,基本玩儿不转。如此背景怎么能和花旗相提并论?
不过好歹,信用卡业务是从他们手里起来的。有花旗内部研究机构的智库人物提出,从服务性质上看,美洲银行推出信用卡业务的出发点,还是沿着银行向消费者方向推进发展,我们网点如此广,客户这么多,为什么我们不能站在客户的角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开拓信用卡业务呢?目前我们行与美洲银行发行美银卡类似的竞争产品为Everythingcard,此产品的特点还是以银行的信用为基础,向社会上推广业务,我们为什么不能以一个新的身分,新的视角,建立一家专业经营信用卡的机构,这样不光是国内,甚至在海外也能立体地培育市场,增加客户对我们的依赖度。看到报告,花旗董事会随即批准,银行内部整合资源,在银行间牵头,创立一家银行卡协会(Interbank CandAssociation)的组织,全力开发与推动一种可以在全球范围使用的信用产品——Mastercharge。
有意思的是,后来,以花旗银行为主后来居上的全球信用卡最终定型为万事达信用卡(Mastercard),而以充满了创新精神的美洲银行,则分毫不让地继续在信用卡业务上与东部的花旗集团(Citygroup)抗衡,最终于1977年,将他们的美信卡升版为Visa卡,全名为PayWave卡。
自此之后,全球各国为了争夺信用卡这一大块儿的市场,各个金融机构开始了疯狂的竞争,各国政府也参与其中,你争我夺,煞是惨烈。
国际间为三大卡的角逐:Visa卡(payWave)、万事达卡(PayPass)与美国运通(ExpressPay),互不相让。
与此相关,从欧美到亚洲,有战略合作的,有联网绑定的,各国金融机构也多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联通平台与美国三大卡对接,其中中国的银联(UnionPay)、韩国的BC、日本的DC、印度的RuPay、印尼的BCA、欧共体的VPAY、法国的Carte Bleue、德国的Girocard、爱尔兰的Laser、丹麦的Dankort、加拿大的Interac以及澳大利亚的EFTPOS等,为了争夺市场与便捷清算,纷纷将自己的银行与美国的大机构绑定。
当Visa这类的美国金融大哥已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之际,中国的金融小儿还不知道爬在哪片黄土坡儿上玩泥呢。
上个世纪90年代,背靠执纽约金融界牛耳的大通摩根(JPMorgan)银行,通过中国的金融管制机构,Visa与中国大陆几乎所有重要的金融机构都签了合作协议。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中国的银联(UnionPay)还在婴幼儿时期,中国金融业的监管方,就从外边给银联请了个师傅来,带着小弟玩。Visa当然乐不可支,中国市场之厚之肥是任何一个金融机构想着都会流口水的。
可令Visa感到十分愤怒的是,中国这个徒弟实在不地道,学会本事之后,转手就要把师傅给炒了。不知从哪天起,中国的地面上突然冒出了一个叫银联的家伙来,凭着众多的用户,银联卡竟要踢开Visa,自己搞一个转接清结算通道。Visa忍了,但没过几天,中方金融监管机构突然通知Visa说,经慎重研究,从今往后,中国国内人民币结算的银行卡,交易转接清结算权限不再对Visa开放了,最后加了一句,因为关系国家安全,不得已而为之。
闻之,Visa大怒,这不是过河拆桥、上楼抽梯与卸磨杀驴吗?你们中国商业机构到底有没有起码的商业道德?
Visa公司问的对,也不对。在引进、吸收、消化、改造的战略之下,中国人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一直在仿造与复印着发达国家成功的技术,很多时候还特别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但在信用卡的问题上,当时Visa进入中国的时候,双方的合作协议是如何签订的,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担心竞争对手Mastercard分享中国这块大蛋糕,合作协议并没有限制不让中国人今后搞自己的品牌。白纸黑字,全在那里,今天我们的银联自己长大了,从道德上来讲,仍然是非常尊重Visa这个老师,但从法律上讲,商业就是商业,信用卡技术早已不是什么个别机构能够一家独有的秘技了。还有一点Visa聘请的那些律师也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当局始终认为,金融流通技术属于国家安全范畴,一旦中国社会的无数信息为Visa所了解与掌控,社稷危矣。今天国家出面扶植银联,实在是一项有关国家安危命脉的工程。
听中方解释至此,Visa高管们只得长叹一口,把半口窝囊之气,硬是狠狠地咽了下去。不过还好,比起Mastercard和American Express来,全球的商家都能欣喜地发现,在那些中国超大金融机构发行的信用卡上,除了卡的左下角凸印着持卡者的姓名与效期外,卡的右上角会有一个歪斜的UnionPay标志,最重要的是卡的右下角多会出现一个白底蓝字的Visa标志。Visa老师,每每想到这一点时,多少还是原谅了亚洲这个不孝不义的学生。
毕竟,自从海洋文明以来,中国金融界始终跟在美国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基本上没有什么象样的金融创新。这种情况直到,广东深圳的马化腾与张小龙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微信开发了红包打赏与转账支付功能之后,才有所改变。
其实,最担心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不是美国的Visa们,而是美国邦联储备银行的那些人,因为他们最担心的不是中国人将信用卡之类的金融技术学会后,将师傅甩在一边,他们最担心的还是中国人,利用其无可比拟的市场优势,有一天真的开始用他们手中的货币——人民币,直接叫板目前控制全球经济命脉的硬通货——美元,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从纽约到华盛顿,所有的钱商与政客都知道一个潜在的事实,一旦中国的人民币成为国际间可大规模兑换的硬通货后,美国危矣。
人民币,才是美国未来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