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第一本阳光心理学
6360200000008

第8章 爱屋及乌 (2)

战国时,郑国弱小,秦晋两大国联军围郑郑文公派烛之武和秦穆公谈判见了秦穆公后,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我虽为郑国大夫,却是为秦国利益而来”秦穆公听后冷笑,不予以相信接着,烛之武剖析道:“秦晋联合围郑,郑国已知必亡,然郑在晋东,秦在晋西,相距千里,中间隔着晋国,如果郑亡,秦能隔晋管辖郑地吗?郑只会落于晋人之手秦晋毗邻,国力相当,一旦郑被晋所吞,晋国的力量便超过秦国晋强则秦弱,为替别国兼并土地而削弱自己,恐非智者所为如今,晋国增兵掠地,称霸诸侯,何尝把秦国放在眼里,一旦郑亡,便会向西犯秦”此话说到了秦穆公的心坎里,他连连点头称是,请烛之武坐下交谈烛之武继续剖析:“如果蒙贵王恩惠,郑得以继续存在,以后若秦在东面有事,郑国将作为‘东道主’负责招待过路的秦国使者和军队,并提供行李给养”秦穆公听后觉得烛之武说得非常有道理,遂和烛之武签订盟约,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军,就采用了“自己人效应”秦晋是两个“超级大国”,二者虽然联盟,根基却不稳定,互相之间猜忌很深,并不信任这时,烛之武站在秦国立场的一番话令秦穆公觉得烛之武的的确确在为秦国着想,是“自己人”,而晋国只是个想占秦国便宜的“外人”数十万军队解决不了的一件事,却被烛之武轻易化解,自己人效应的力量可见一斑强化你的自己人效应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是带着戒备心理的,他们更习惯先找熟悉的人、亲近的人来交流对于陌生的人则显得有些不够热情如果我们想结交新的朋友,就必须让对方尽快消除这种戒备心理那么,怎样让对方尽量快地把你归入到“自己人”的行列里去呢?这里面有一定的诀窍交往要主动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要克制自己希望成为交谈内容的主角的欲望,争取围绕着对方的话题展开讨论,并适时表示你对他非常感兴趣,希望以后有机会继续交往下去如此,对方在心理上就容易接受你做他的朋友,从而为进一步的沟通奠定了基础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当其他条件都相等时,一个人越有才华,越有能力,人们就越喜爱他你要强化自己人效应,不能不重视自己的能力与才华的提高在公开场合展现自己的风度在公开场合中,扶起不慎摔倒的小朋友,给迟到的女士让个座位,给遇到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一个迷人的微笑,对人热情坦率的态度等,都会令你在他人心目中印象深刻,为今后的交往创造机会具备平等的观念要想取得对方的信任,你就必须想方设法拉近和对方的距离人际交往的过程是角色互动如果你高高在上,如果你拒人千里,人家想看你看不见,想找你找不着,又怎么能把你当成自己人呢?同时,人际交往中的用语问题,也有一个有无平等观的问题比如,你在某种人际交往场合讲话,如果说“希望诸位朋友献计献策”,这就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来说话,而不是平等的态度,是心理上对在座诸位的不尊重改成“群策群力”或“我们一起商量”,这就承认大家都具有平等地位了优化你的个人品质一般而言,人们在进行哪种人可以成为“自己人”的范围选择时,主要考虑的个人品质因素有这样几条:能够就思想观点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而不是主观固执;思想比较成熟,可以给自己帮助;热情坦率,愿与别人谈心里话;性格活泼,爱好活动;考虑问题经常以大局利益为重,而不是自私自利;对自己应完成的工作抱有责任感,能善始善终;能正确认识自己;思维活跃,有思想,有创新精神;具有较好的合作性,能谦让、懂得体谅如果你想强化自己人效应,那么,也请你注意多多培养、努力优化上述所列的人际吸引的个人品质吧!

找出与对方的共同之处建立“自己人”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出与对方的“相似性”立场相同双方在世界观、阶级立场、信仰、理想等方面大致相同,就容易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亲近的“自己人”关系背景相同双方在民族、籍贯、经历、职业、年龄等方面相同点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自己人”效应个性相投双方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相近或投合,也容易产生好的沟通效果观点一致双方对社会事务和面临的问题看法一致、观点相同,也容易提高人际交往的效果利益一致如果我们能让受众相信我们的利益是共同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唇亡齿寒,那么就易于产生“自己人”效应总之,善于交际的人在与人交往中有一双慧眼,善于寻找双方一致的地方同时,在讲话的时候,用我们代替我,也可缩小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对方产生认同感,作为展开话题的铺垫10.我们更喜欢先批评后肯定我们的人(阿伦森效应)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喜欢先持批评后持肯定态度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直都持肯定态度的人这种现象,就如妻子会慢慢地认为丈夫不断地奉承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会淡然置之;可是一个陌生的英俊小伙子赞美她几句,她就有可能变得飘飘然起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的启示作家赵树理有句名言:“不抱不哭的孩子”如果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孩子正哭着,赵树理会接过孩子,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和女人说话,很快俩人就会熟络起来原因是正在哭闹的孩子,你接过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哭下去,二是慢慢地停下来或戛然而止如是前一种,你不用负任何责任,因为孩子原本就在哭;如果是后一种,你就平白地得到一份好处如果孩子原本不哭,你接过去也只有两可能,一是仍然不哭,二就是哭了不管是为什么哭了,都是在你手里哭的,你就有不讨孩子喜欢的“嫌疑”这表明,与人交往,若能在对方处于逆境时给予关怀,更容易获得好感其实,这就是人们平日所说的“真诚待人”、“雪中送炭”,除此之外,这个故事还暗含着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道理——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相反的情况它以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的名字命名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心理实验:将实验者分为四组,每一组人分别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最后,让此人说出自己对哪一组最具好感实验进行了几轮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最为反感的是第三组这说明,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并不是一味进行奖励与肯定就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也不是一味地实施否定与惩罚给人以恶感事实上,先否定,后肯定,能给人最大的好感实践中最贴近生活的例子,就是我们因急事向朋友借一大笔钱,朋友起先拒绝了你,但第二天又主动找上门,说为你东拼西凑了5万元这时,你会更加感激你的朋友又如,我们买东西时,如果卖者,一个劲地从盘子里往下取,即使称杆再高,我们也会不高兴,但如果是他加一个,再加一个,即使称杆没有往下取的称高,我们可能也会很高兴(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