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所坚持的世界观(哈佛家训)
6345200000018

第18章 行动创造奇迹(3)

这天,老师把桑尼叫到身边,对她说:“桑尼,明天早晨你离开家之前,仔细地洗一下脸,让老师看一下你漂亮的脸蛋好吗?”其实,老师早就注意到,其实桑尼是个很漂亮的孩子。

第二天,桑尼按着老师的要求真的洗干净了脸,还把头发打理得整整齐齐。她的改变甚至让几个小心眼的女同学看了产生了妒嫉,这天放学后,老师又对桑尼说:“今天回到家时,让妈妈把你的外套洗洗吧。穿上干净的衣服你美丽的一定会像一个小天使。”

可一连几天,桑尼没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是还穿着那件脏外套来上学。老师心想:也许她真的只有这一件外衣。

于是老师自己花钱买来了一套碎花的连衣裙,送给了桑尼。桑尼又惊又喜,但老师看得出来,桑尼接过裙子时有过一点犹豫,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战胜她的喜爱的心理,她抱着这份礼物,欢快地回家了。第二天,桑尼穿着这套美丽的连衣裙来上学了,她就像春天盛开的花朵一样美丽。

桑尼兴奋地对老师说:“妈妈早上看到我的样子时,嘴巴都快合不上了。爸爸一早就出门找工作了,晚上他才能看到我现在的样子。”

晚上,当爸爸看到穿着漂亮裙子的女儿时,也不禁暗暗在心里说:“没想到我的女儿会这么漂亮!”

当全家人吃晚饭时,爸爸忽然发现,餐桌上居然铺了桌布。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他不禁问妻子:“怎么想起用桌布了?”

“我们要尝试着变得干净一些,”妻子说,“我可不想让桌上的油污弄脏了咱们干净漂亮的小公主。”

晚饭后,妈妈开始收拾屋子,爸爸在旁边看了一会儿,不声不响地翻出了工具箱,修理后院的栅栏去了。到了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又各显其能在院子里建造一个小花园。

两个星期后,周围的邻居发现了桑尼家的变化。不久,这些人也开始动手整理自己那住了10多年都未曾修理过的房屋了。

渐渐地,这条街的变化引起了更多市民的注意。于是,有人开始向政府和社会呼吁:是时候帮帮这条既没有人行道也没有自来水的街区了,这里的居民境况如此之糟,可他们从来没有要改变的愿望现在他们行动起来了,我们也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

半年后,怀特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府和社会上的好心人的帮助下,这里整修了人行道,装上了路灯,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通了自来水。

在桑尼拥有了她的连衣裙的6个月后,怀特街已经是一个邻里和睦、街道整洁的社区了。所有听说了怀特街变化的人都管这叫“怀特街的奇迹”。

阅后警言:

许多时候,我们被丑陋和落后缠绕着,外界也向我们投来鄙视的眼光,我们对此现状尽管是十分的厌恶,但我们对此的态度只是容忍和适从,那结果就是一代接一代的丑陋和落后下去,而事实是我们只要稍加改变,就会收到令人欣喜的结果,而要彻底地摆脱让自己不利的地位和处境,就只有采取更大、更积极的行动。

只有行动才能创造辉煌

哈佛故事

在一条汹涌奔流的大河边上有一个由雨水积聚而成的池沼,一天,池沼对大河发问:“你整天川流不息,一定累得要命吧!你一会儿背着沉重的大船,一会儿负着长长的水筏,小船小划子更不用说了,它们多得没有个穷尽。你什么时候才能躲开它们的骚扰,像我一样的安静和清闲一会儿呢?我很替你伤心。”大河回答它:“你可别忘了这条法则,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我之所以成就了伟大壮阔,就是因为我不躺在那儿做梦,而是川流不息。我的流淌源源不绝,又多又清,年复一年地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为我赢得了光荣的名誉,或许我还要世世代代地川流不息下去。那时候,你的名字就不会有人知道了。”

多年以后,大河的话果然应验了,壮丽的河仍旧川流不息,池沼却一年浅似一年。再后来,在池沼存在的地方除了一片芦苇外,什么都不见了,池沼已经干涸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水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够保持新鲜,人只有在不断进取的状态下才能够永葆生命的活力。

美国小男孩约翰·亚当斯是一个厌倦读书的孩子,但他是一个善于领悟和喜欢行动的孩子。有一次他要求父亲不要再让他学拉丁语了。

父亲说:“可以,但是,你要去水田里挖几条沟,水田需要排水了。”

约翰本来就不大敢向他父亲提出不再学习拉丁语的要求,现在他更不敢拒绝父亲的这个命令了,因为他知道父亲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他拿过铁锹,在水田里忙忙碌碌地干了一天。当他看因堵塞而滞流的渠水欢快流淌的时候,他深受启发。那天晚上,他告诉父亲说他第二天要继续去学习拉丁语,父亲笑了。从此以后,约翰非常热切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还养成了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做事习惯。结果,他成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关键人物之一,并且在华盛顿之后成为第二任美国总统。

有位富人自己当年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但他靠着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通过牺牲自己个人的舒适生活为孩子们留下了一大笔产业。但临终时,他忏悔道:“在他们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方面,我花费的金钱与心血太少了,他们从来不知道缺钱花是什么滋味。本来,再没有人能像我的儿子们这样有条件成为正直而受人尊敬的人,但是结果又怎样呢?一个是推销员,却从不去主动与客户进行联系;一个自认为是作家,可是从不动笔,也没有一本书问世;第三个经商,可是从来不到自己的帐房去看看经营情况如伺。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要兢兢业业,要节俭,要积极要求上进,但是他们把我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他们怎么回答?‘没必要,爸爸,我们永远不会缺钱。你赚的钱足够我们几个花了。’”

阅后警言:

这些人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你就会拥有灿烂辉煌的幸福生活。

生命在进取中生息不止,事业在行动中蒸蒸日上,人类在行动中超越自我,创造卓越。没有行动,社会就无法前进,个人则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凡事只要你做了就会起作用

哈佛故事

有一对父子,一同穿越沙漠。在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之后,所带的食物和水没有了,两个人都疲惫不堪,尤其是干渴难忍,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难。这时父亲看到黄沙中埋着一只可能是先前从此走过的人留下的水壶。

父亲对儿子说:“把它捡起来,说不定以后会有用。”儿子很不屑地看了看那只水壶,对父亲说,我们现在没有水装,何必要带上这个累赘呢?又看了看一望无际的沙漠并没有捡。于是,父亲什么也没说,自己拾起水壶装进了口袋。

在他们即将挺不过去的时候到达了一座城堡,父亲用那只水壶换了几串酸葡萄。当他们再次出发时,父亲拿出了酸葡萄,边走边吃,同时不断地有葡萄掉在地上,而儿子想吃他就要弯一次腰去捡。

阅后警言:

在个人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历程中,具有聪明的才智当然更好,但是没有也不用灰心,只要积极行动,现在就去做,你依然可以接近成功。

遗憾的是,很多人现在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大事做不来,又不屑于做小事,这样是做不成任何事的。

不妨先应承下来

哈佛故事

一位外乡人来纽约寻找工作,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沿着数不尽又陌生的公路走了数日,他送过快递、替人割过草、在餐厅洗过碗……只要给一口饭吃,他就会暂时停下疲惫的脚步。

一天,在一家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一家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这位外乡人尽管受过高等教育,但担心自己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结果考核异常的顺利,眼看他就要得到那个年薪三万五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时常外出,所以,需要自备交通工具。”

现代的美国,没有车的人很少见,可这位外乡人初来乍到属无车族。为了争取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

“那好,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眼下的这份工作,他豁出去了。他在朋友那里借了5000美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模拟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时至今日,他已是这家电讯公司的业务主管了。

阅后警言: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无论我们要做成一件什么事情,要去从事一件什么样的工作,所有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可能是全部具备的,而有时当一件我们急需又热爱的工作摆在面前,可又受到一些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不是放弃,而是先把它抓到手,然后再研究后面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给自己一个向目标冲击的机会。

所谓的捷径就是正道

哈佛故事

在一次由全美企业家协会举办的著名企业家报告会上,有一位年轻人向做讲演的企业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现在是一位成功人士,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创业中走过什么弯路没有?能不能给我们年轻人指示一条成功直线,让我们少走弯路呢?”

面对这个年轻人的提问,这位企业家干脆利落地回答道:“我不知道自己走过什么弯路,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路属于通向成功的直线,我只知道要创业成功,必须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正确的路上。成功就像山顶一样,从哪个方面都可通往山顶。”

每个人都想找一条更省力气的路到达山顶。所以人们总想让人告诉他,哪一条是直通山巅的捷径。那些从山顶下来的人却说:“山上哪有什么捷径,所谓的捷径就是不走冤枉路。”

成功之路,绝非坦途。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梦想一点力气都不费,光靠夸夸其谈就可望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从来就没有人有这样的特权。经历过一些,才能懂得一些。没有迈步怎么会到达你要去的地方?没有行动怎么会办成你要完成的事情?

更可悲的是如果心中存有这样的捷径想法,当稍微碰到一点困难,需要坚持一下时,就会望而却步,直到失去所有的成功机会。

阅后警言: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做任何事都想找捷径,甚至是不想花费一点气力就能把事情做好,摘到成功的硕果。找捷径在我们开辟新路径的时候是必要的工作,但我们必须懂得:在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困难面前,在必须要跨过的险阻面前,找捷径就是一种逃避,一种懦弱,而此时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走错误的路径。

奇迹的诞生离不开奇想和行动

哈佛故事

纵观世界,每一奇迹的诞生都离不开人类的大胆奇想,只有有了大胆的奇想和为之不懈的努力奋斗,奇迹就可变成现实。

于1883年建成的布鲁克林大桥全长1834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将桥面吊离水面41米,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落成时被认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横跨纽约东河连接曼哈顿岛和布鲁克林区,它的完工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个世界瞩目的机械工程奇迹。

1883年,富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思索着这座宏伟的大桥的设计。然而现实中不乏有各种桥梁建造的资深的专家,他们都劝他趁早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用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去干点别的事情。

华盛顿·罗布林是约翰·罗布林的儿子,他也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工程师,他可能是因为受了父亲遗传基因的影响,与父亲的志向极其相同,他和父亲一样确信大桥可以建成。在儿子的支持下,他开始构想建桥的方案,琢磨着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规划着具体的解决办法。他们做出了极详尽的建设方案与投资规划,还有项目未来的收益状况。在他们的精心准备下,银行家投资了该项目。“项目开工了!”他们的理想有望实现了。为此,他们父子俩紧紧相拥,兴奋不已,接下来,他们怀着不可遏止的激情和全部的精力,组织工程队,向着目标前进。

然而不幸的是:大桥开工刚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罗布林也没有从事故中幸免,他的大脑严重受伤,不能讲话也不能走路。这时,本来就不赞成这一举动和持有怀疑不能建成的人都以为这项天方夜谭似的工程终归会下马收场了。因为这只是罗布林父子的梦,这座舞台只有他们两个表演者,而今,舞台上只留下一个木偶。戏已无法继续再演下去了,只等帷幕落下了。

然而,华盛顿·罗布林这个宛如木偶的人,他的敏锐思维却一刻也没有被破坏,也没有因此而停止。他躺在病床上,不能说话和活动,但是还有一根手指可以活动,这是他惟一可以用来与外界交流的工具,于是,他用惟一能动的一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敲击的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出去,传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就这样,整整13年的时间,华盛顿·罗布林就用一根手指敲击发号施令,直到雄伟壮观、横跨两岸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坐落在世人面前。

阅后警言:

奇迹之所以称之为奇迹,不是因为它是不可能出现的,是因为它出现的几率极小,尽管它出现的几率极小,但是它是有着极厚实的现实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敢想敢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