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华为基因:任正非的商业哲学与华为精神
63250500000002

第2章 锁定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向

美国知名管理学家巴纳德说: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是,它使管理者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尽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企业想要实施战略计划,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推动绩效管理,才能给员工、团队工作的动力。

员工没有动力并非都和他们的能力上限有关,也可能是企业没有设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工作目标,员工不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时间一长自然难免生出惰性和推卸责任的思维习惯。对于企业来说,发展的拐点有两种:一种是机会导向,另一种是野蛮生长,前者属于投机主义,后者属于自然主义。如果运气好,机会导向和野蛮生长都能帮助企业快速发育,不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两种方式都无法真正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将分散的、模糊的目标融合到一处,形成系统有机的目标体系,才能帮助企业实现由弱到强的良性发展。

有个路人经过一个工地,看到3个石匠在干活,就好奇地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说他在做养家糊口的工作,第二个石匠说他在做全国最出色的石匠工作,第三个石匠说他正在修建一座教堂。从他们的回答中不难发现:第一个石匠只为了赚钱养家,是短期目标导向,没有理想;第二个石匠是职能思维导向,他考虑到了本职工作,也能够获得更大发展,但还是局限于工作本身;第三个石匠是优秀的管理者,他看到了自己的工作和修建教堂的关系,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会影响组织的绩效。

当然,无论是远景目标还是近期目标,都是企业在摸索中逐渐明确的,而非一蹴而就。2000年,有人问任正非华为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他回答说:“华为没有战略,如果你一定非要问华为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我们的想法就是怎样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怎样比竞争对手多活一口气。”

任正非的话并非指华为没有目标,而是华为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身为掌门人的任正非还是华为的其他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企业未来的愿景也需要根据市场环境作出调整,这看似一个妥协的过程,实则是华为将零散的目标系统化和战略化的整合过程。华为每一年都要完成很多立足于现实的销售目标、市场目标以及利润目标,这也是华为在企业目标管理上的清醒认识——企业很多时候处于战略状态中,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战略计划中。

2016年,华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销售收入预计要达到5200亿人民币。这个假想的数字已经超过了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总和,华为之所以敢提出这么宏大的目标在于看准了来自全球的战略机会。正如任正非所说:“现在出现了战略机会,这是我们的重大机会窗,我们要敢于在这股机会窗开启的时期,要敢于在战略机会点上,聚集力量,密集投资,实施饱和攻击。”

2017年3月31日,华为发布了2016年年报,全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5216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371亿元,同比增长0.4%。

华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实是因为华为比任何企业都心存危机感,时刻警惕着“华为的冬天”降临,这让华为总是能倾尽全力地关注当下;理想是因为华为从不满足于现状,以争做国际化的顶尖企业为目标。正是这种看似矛盾却又不矛盾的心态,让华为既不执迷于具体目标,也不热衷于高呼愿景战略。

华为注重微观目标的实施步骤,也看重宏观目标的实施环境,华为的宏观目标是在网络设备和智能终端领域中取得革命性的突破。虽然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然而华为聚焦的两大领域并没有体现出下降的颓势,反而显示出更大的增长空间。正因为锁定了这两大目标,才让华为有条不紊地攻坚外围、厚积薄发。

国内有些企业经常头疼一件事:年度目标怎么做?如果设定了目标实现不了怎么办?如果不设定目标又盲目推进怎么办?甚至有不少人将年度目标当成了“鸡肋”,不敢冒进也不甘于保守。但对华为来说,年度目标不是问题,只要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规划就能助推企业明确战略方向。

第一,目标的体系化。无论企业涉足哪一类行业,都要先了解业务的发展情况、产品的竞争情况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这些都是制定目标的参照和依据。华为将目标体系化,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其和企业的愿景战略需求保持一致,而不能为了短期利益或者局部利益随意设定或更改目标。

企业的战略是什么?是有限资源下的取舍,是“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抉择,华为以竞争定位为锁定战略目标的核心,构建符合华为自身特点的适配性策略,而这一系列策略就构成了远景战略的组成要素。企业的战略既包含着务虚的成分,也囊括了务实的内容。任正非曾说: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

纵观华为的企业发展史,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进行了三次战略转型,而每一次都面临着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的重大变革,但是华为的目标任务却依然能够达成,这取决于华为对关键任务的锲而不舍。换个角度看,华为在目标管理上的原则是抓大放小,大是指关键的目标,小是指零散的目标,华为的大目标是“活下去”,这是一条必须坚持的最高目标也是战略目标的最低标准,“最高”意味着华为要永久地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低”是指活下去是底线,做得更好才能彰显华为的存在价值。

当然,华为在企业发展中也犯过战略上的错误,所幸华为坚持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能够从客户的反馈中迅速认清错误,将企业的试错成本降到最低,及时调整目标回归到主航道上。

第二,目标的合理化。企业设定的任何一个目标都不能脱离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维度,必要性决定了是否要设定这个目标,可行性则决定了目标能否顺利完成。企业应当对自身从事的行业和市场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具备掌控完成目标的能力。目标的合理化还包括利益的统一,也就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能否融洽地进行合作,确保目标不和员工的利益发生冲突。

以华为的创新目标为例,它严格遵循了市场、行业、技术等因素的客观发展规律,要求华为进行有价值的创新,而不是为了博眼球进行华而不实的创新。比如,华为在俄罗斯、法国等国家设立了研究所,目的就是利用中国人擅长数学思维的优势,运用华为在3G、4G等技术开发的优势,结合海外市场的地区化优势,设定了分布式基站,这一创举具有颠覆性和实用性,达成了华为初始的创新目标,让华为凭借技术优势在世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目标的受众化。实现目标最终依靠的是人,如果员工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近期目标不能理解透彻,不能从认识上接受,就很难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那么由人组成的团队将失去向心力和战斗力,导致目标流产。换句话说,只有一个目标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被企业的最大受众群体——员工所接纳,才能完成自上而下的认知统一,强化执行力。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企业常规性地召开高层、中层和基层会议,通过对目标的描述和探讨,让更多的个体对目标产生感性和理性的认知。

华为在1995年的初创时期,员工只有区区800多人,销售额不过15亿元上下,是国内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企业,然而华为并没有轻视自己,而是确立了向数据通信领域迈进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华为不仅向广大员工阐述企业的愿景,也对友商传递了未来的战略方向,从中寻找到合作点,华为由此加强了和众多内地工厂的战略合作关系,整合产业链,共同发展,实现了对目标受众的泛化——不仅让企业内部统一认识,也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接受华为的远景目标,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管理是稳定企业的基石,而战略目标管理是基石中的基石。在未来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华为反复强调聚焦主航道,而不是“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华为的观点是,如今是大互联网时代,物联网迟早会替代互联网,流量会更大,所以做内容一旦失误可能会满盘皆输,因此华为一定要坚守在传送流量的管道领域,这才是华为不变的商机。

战略管理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预判的前提下,华为不会轻言转型或者升级,而是追根溯源,确保立业的根基不倒,这样才能对既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作出保证,一个目标的制定通常是经过多次讨论得出的最优选择,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华为根据多年市场经验得出的结论,不可轻易更改。

华为的战略目标之一,是要成为全球顶级消费品牌,这是一个大战略计划。2013年,是华为推出消费类产品的第十个年头,华为从一家ODM企业转型为OEM制造商,华为积极推出了高价智能手机,为自己确立了新的战略目标。对此,任正非说了一句话:“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我们要有战略耐性。”不难发现,任正非是在告诫华为上下,要清楚“我是谁,从哪里来,准备到哪里去”。只有确立并稳定企业的奋斗方向,才能充分集成全部优势资源做到极致。

目标管理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命脉,只有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认清身处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才能用远景目标导引整个团队的统一价值观,才能用近期目标聚合团队的工作重心。华为正是依靠着对目标的坚定追逐,完善了对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思想牵引,指导每一个工作单位顺利完成华为的战略计划,将“活下来”和“升上去”组成一对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目标体系,形成一股执着、顽强地发展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