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书之书
63186700000024

第24章 心灵深处亮盏灯

张贵勇

一直很喜欢《教师月刊》里的“朱永新答”栏目。信件形式的一问一答,让人触摸到一种久违的时代印记。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问的都是源于日常生活的真问题,朱老师答得也格外坦诚,每次都是直接回应,毫无保留。此时的朱老师,转身成为一位谆谆可亲的兄长、一位循循善诱的心灵导师、一个一线老师最信赖、最亲近的人。

于是,当这些问与答辑成《致教师》一书时,我们从中窥见了当前教师的所思所想、教育的痛点难点,也开始与老师们一道,重拾教育勇气,找到从教乃至喜欢教育的理由,去追寻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从这种角度看,《致教师》就是一本为教师精神世界燃灯之作。它就像远方一盏不灭的灯火,驱散笼在教师心头的黑暗,照亮其前行之路。

将年轻教师扶上马送一程

都说师者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的疑惑是解开了,但教师本人的困惑又如何解呢?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社会与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情势变得越来越复杂,教师的职业困惑也层出不穷: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如何才能保持教育的激情?自己的学识不如学生怎么办?怎样处理与领导的关系?……而这些困惑能否很好解答,关系到教师能否乐教、爱教。

“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理解职业,发现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应该是做好教师的第一要务。”在朱老师看来,从教路上的各种烦恼都是正常的,有大烦恼才能有大乐趣,有大问题才能有大成就,关键在于学会俯下身去,从师生交往中发现教育的乐趣与真谛。他以李吉林、于永正等名师为例,引导老师多观察、多思考,也借普通教师顾舟群、刘洁等的成长经历,表明每位教师能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

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语重心长,朱老师促膝谈心一般,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解答了教师面临的形而下的关于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但更多的笔墨集中在形而上的教师精神层面,而这也是当前教师最需要的心灵指引。其实,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当下,每位老师都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师职业,重新定义学校教育,重新看待教育的使命与荣耀。此般正本清源式的梳理,不仅让老师找到从教的理由,更为其找到教师职业的价值所在。从这种意识来说,朱老师真正做到了将教师扶上马并送一程。

阅读永远是教师的必修课

在给教师的回信中,朱老师谈得最多的是阅读,而阅读也的确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得教育学者钱理群曾说过,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读书。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

其实,翻阅《致教师》的很多篇章,很像在听朱老师上一堂阅读课。课上,他倾囊相授阅读的方法,也提出了许多颇有启发意义的阅读主张,如“在阅读上,教师应该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要以为人生境界与教书关系不大”“阅读像爬山,不怕慢,只怕站”“没有教师的阅读,教师就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

朱老师也鼓励教师要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因为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用思想的火花照亮教学的时光,用精彩的文字记录教育的岁月,成为一株会思想的芦苇,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成为一个勤于书写的教师,这应该是一位优秀教师发自内心的自觉探寻”。而且,教师不能止于独自阅读,还要引领学生阅读。在他看来,真正成功的教学,是学生受到老师的影响开始如饥似渴地爱上读书;真正优秀的学生,是离开学校以后依然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犹如一位贴心的老友,朱老师鼓励教师多阅读童书、哲学书、心理学书,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呼吁教师忙里偷闲去阅读,“尽可能地雷打不动”去阅读,享受阅读的至乐。透过其肺腑之言,似乎也越来越能理解朱老师这么多年来为何一直忙着主持《中国人阅读书目》,为何每年不辞辛苦地推出新阅读童书榜了。

做老师永远的心灵伙伴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忙于上课、批改作业、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感到疲惫不堪。请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一位普通老师的来信,让人备感心酸。其实,教师也是人,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尤其是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很难找到职业的成就感与价值感。比起专业成长的帮助,他们需要有一位倾听者、一位心灵导师,更迫切需要有人帮忙解开内心的困惑。

而无论从对教师来信的解答,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朱老师都可谓教师名副其实的心灵伙伴。这些年,朱老师每年基本深入100所左右的学校。和一线的老师接触多了,和学校接触多了,看到了更真实的教育问题,也更了解教师、关心教师。因此,对于教师的心灵困惑,朱老师解答起来游刃有余,让老师们大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

“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否则就会走弯路,荒废时间及精力。”在书中,朱老师不断呼吁教师不忘自我成长,不舍教育理想,背后与其教育理念是息息相通的。而这也将其与一线教师群体紧紧黏合在一起。说到底,教师就应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就该朝着教书育人的理想而努力。

实际上,朱老师让人敬佩的,不仅仅是他回信中字里行间的教育理念,而是不居高临下,不隔靴搔痒,与教师一道同行、携手成长的姿态。就像书中引用的一句话: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想走得远,就一起走。朱老师显然是一个宽厚的兄长、体己的伙伴,在前行的路上,他与教师一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教育的美好就在其中。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评论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