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博观:耿裕华对话录
62995500000002

第2章 自序

当了大半辈子的企业老总,难免会被各式人等问到五花八门的问题。人说“久病成医”,到了我这儿却成了“久问成才”。这个“才”不仅仅是“口才”,更是一份对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应急能力锤炼后难得的财富。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我也是经历了由“应付”到“思考”到“通悟”这么一个过程。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不在乎留名,但也不甘于大雁式的留声。总想将自己零零散散的答辩,变成实实在在的文字固定下来。这既是一种“敝帚自珍”式的梳理总结,也是期望能将自己的一些创业经验、人生感悟与同道中人分享。出一本书,便是架起了这样一座交流的桥梁。

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崇拜,是一种敬畏。我喜爱读书,也许是因为青少年时代对于读书的渴望所打下的烙印太过深刻了,以致一旦有了读书的机会和条件,我便如饥似渴地投入其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坚持长期读书学习,受益是明显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健康的“三观”,还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高效的工作方法,除了社会实践的磨砺,也得益于先贤鸿儒的言传书教。

曾与朋友闲聊,说到自己最想进入的三种生活状态。一是能当一名老师,去传道授业解惑;二是能当一名律师,去捍卫公平正义;三是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近水楼台,可以博览群书。当然这是后话,眼前能把握的倒是这个“著书立说”的机会。以世俗的眼光看,作为一个企业老总,本当在商言商,著书立说似乎有些离经叛道。对此我的看法是,企业奉公守法、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正经”,在念好这部“正经”之余,能将自己在取经途中获得的精神理念上的善果反哺社会,引领行业,这是“正道”也是“大道”,也是我对“达不离道”更为深刻的一种理解。

出一本书较之于盖一幢楼,对我来说似乎要更艰难一些。因为出书,你必须备些独家的、思想上的、观念上的硬货。搜罗拼凑一些人云亦云的大路货,除了浪费纸张便是污人眼目,毫无意义。所幸我有一帮文化界、新闻界的朋友,能时常聚首,坐而论道,经常进行头脑风暴碰撞激荡,电光石火之后,终于积聚了出书的底气和路径,为这本书的问世铺就了厚积而薄发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