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书名叫作《催眠人生:催眠治疗学探索》,对本书内容好奇的催眠爱好者可能会猜想我将在书中讲授许多催眠的原理和技术。那么,我想在这里提前告诉准备阅读本书的朋友,这本书没有介绍任何与催眠有关的原理或者是指导催眠的技术。如果你想要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催眠的原理,以及学会如何使用催眠这门技术,那么我在这里很抱歉地说,你要失望了。这本书讲授的其实是催眠与生活,以重新塑造我们对催眠及催眠的功效的科学理解。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历程都是被催眠了的,更确切地说,是被自我催眠了的。请你想一想,你学习的那些知识,在你的脑海中存放的那些经验,以及你受那些知识和经验的影响一路走过来的人生。自从我们学习了“1+1=2”,就踏上了被催眠的旅程。你可以说,“1+1=3”绝对是一个不一样的旅程,是一个普遍意义上错误的旅程。这就像当你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你看到一些大人们在说着有些“下流”的黄段子,不管基于什么样的意图,你或许也开始说那些“下流”的黄段子,或许决定坚决不说那些“下流”的黄段子。人生就是一路做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然后自我催眠,并且在自我催眠当中走完一生。
很多人听到“催眠”色变,是因为催眠似乎有着强大到“不可自控”的效力,被“催眠”就意味着被“掌控”。
那就来看一看催眠的效力有多么强大吧。
“没有能处好的婆媳关系。”我想,“过来人”对这句话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儿意会。在我们还没有走进婚姻的时候,就听到过这句无数“过来人”的忠告,并且十分聪明地用这句强大的催眠暗示语把自己给催眠了。之后,你终于步入婚姻,开始寻找各种蛛丝马迹去证实这个“真理”,而且屡试不爽。于是,家庭整日地“翻天覆地”“内战不断”,然后你洋洋得意地自我满足道:“看,没错吧,婆媳相处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们究竟是在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明明是自我选择的旅程,却总是怨天尤人,结果把生活过成了一地鸡毛。
催眠其实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从小被家庭、环境、文化等塑造的过程以及后来我们选择的自我塑造的过程都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学习事实上都是一种自我催眠,只是我们选择的催眠自己的方向不同罢了。而催眠的过程又是与我们的大脑发育息息相关的。比如,你选择去学习如何拉小提琴,那么你就自愿选择了被“如何拉小提琴”的知识催眠。然后你大脑中的不同神经元会在你的自我催眠的过程中,建立与拉小提琴相关的连接。于是,在你终于学会拉小提琴的时候,你大脑这部分与拉小提琴有关的功能相应地也就发展了。
在这本书中,我会说一些故事,用一些案例,引入一些不提及就无法深入理解本书内容的心理学理论,以及介绍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三位不可不提的、为人类事业奉献一生的大师的轶事和观点。我所使用的这些材料是为了给读者朋友展示一些题材、示例和方法,让其去对照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特别说明,本书中所提及的所有人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请记得,催眠并没有那么“魔怪”,只是被“魔怪”之人魔化而已。所有的催眠实际上都是自我的催眠,就像你曾经被你的梦想催眠,然而你又在追梦的旅途中醒来,困惑,彷徨,然后选择踏上另外的旅程一样。你可以随时为自己做出选择。
如果你考虑有选择性地阅读本书部分内容,我想这恐怕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本书的所有章节都有一些或多或少的联系。当然,这不是说非得阅读完第一章才能够理解第二章的内容,但是跳读会使你缺少一些深刻理解本书内容的思维线索。而且,我想对于有些人来说,并不会只是通过一遍阅读就能够充分理解我在书中所讲述的内容。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本书的每一个文字都经过了我的反复斟酌,每一个背景知识的位置安排都凝聚了我心心念念地期望让读者能够充分理解本书中所讲述内容的心血。如果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对哪部分内容的介绍没有理解,那么建议你看一看下文的背景知识介绍,相信会对你有些帮助。
此外,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必须在此向准备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交代,由于本书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中心理阴影的材料,也正是这些心理阴影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对这些心理阴影内容做了比较充分的介绍。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探索、面对自己,那么很可能会因为这些内容而感到恼火。我在这里,先行向可能因为阅读本书产生不快情绪的读者朋友道歉。
既然你已经准备好开始阅读本书了,那么我预祝你能在某处找到自己,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于松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