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有名顺人心
战争的目的在于主持正义,维护人类的和平环境,共建和谐文明的地球村。只要是正义之师,必会得到民众的拥护。
【原文】
师:贞,丈人吉,无咎。
【译文】
师卦:占问司令员的军情,没有灾祸。
【原文】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译文】
《彖传》说:师,是众多的意思。贞,是中正的意思。能够使人归于正道,就可以成就王业。为人刚强中正,而且又顺应形势,即使遇到危险,但最终还是顺利的,以这样的军队去治理天下,老百姓就会跟随他们,理所当然是吉利的,哪里会有灾难发生呢。
【原文】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译文】
《象传》说:下卦为坎,坎为水;上卦为坤,坤为地,像地中有水,这是师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容纳江河的大地,宽厚待人,保护民众,赢得百姓的拥护。
【原文】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译文】
初六:军队出战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否则,不论胜败都有凶险。
《象传》说:“军队出战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如果失去纪律的约束就会带来凶险。
【原文】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译文】
九二:主帅身在军中指挥,吉利,没有灾难。君王多次颁命嘉奖。
《象传》说:“具有仁德的人担任统帅是吉利的”,这是顺应天命并得到宠信。“君王多次颁命嘉奖”,因为主帅具有深厚的仁德,能使天下各国归附。
【原文】
六三:师或舆尸,凶。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译文】
六三:军队出征,有人载尸而归,这是凶险之兆。
《象传》说:“军队出征,有人载尸而归”,战争失败,所以没有功劳。
【原文】
六四:师左次,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六四: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
《象传》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这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原文】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译文】
六五:打猎时获得猎物,作战中捕获俘虏,没有灾祸。任用有仁德的人来指挥军队,本来可以获胜。但由于无才德的人在军队中担任职务,违背了主帅的原则,必然会导致失败。
《象传》说:“任命德才兼备的人指挥军队”,这是依正道行事。“但由于任用无才无德的人在军中担任职务,必会令战争惨败,这是用人不当的结果。”
【原文】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译文】
上六:国君颁发命令,有人被封为诸侯,享有封国,有人被封为大夫,享有采邑。但是不要重用无才无德的小人。
《象传》说:“国君颁发封赏功臣的命令”,这是论功行赏。“不要重用无才无德的小人”,因为小人必定导致国家混乱。
导读启示
师,指兵众、军队,是古代军队的编制系列之一。在周代之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故师旅为军队的通称。“能以正从,可以王矣”,能把众人团结在正义的旗帜之下,遵循正道,万众一心,师出有名,推行王道,使天下归心。易经中的师卦启示人们,要维持正义和平,而非发动干戈战争。具有德行的统治者,面对群魔乱舞,能够忍朝之忿,韬戈偃武,不会轻易发动兵车之会。即使发生战争出师征战,亦要符合正义和道义,要做到顺天应人,修德振兵。做仁义之师,吊民伐罪,任命德才兼备的人统帅领兵,这样才能得到吉祥。
学生运用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而古人又说:“礼之用,和为贵。”作为一个学生,学会以礼待人、和谐处世至关重要,这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最基本道德修养的标准。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之间的交往应当要友好真诚,和睦友爱。遇到矛盾不要随便发火,不迁怒,不嗔恚,不记恨,学会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各种不良的情绪牵着走,慢慢培养一颗理智、沉稳、真诚之心。
处世运用
师卦提倡与人交往要以和为贵,不争强好胜,不动怒争斗。“君子以容民畜众”,这是人类和平共处的最好原则和社会理念。发扬厚德载物的精神,善于包容和宽容他人,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宽容是胸襟博大者为人处世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有能容天下者,方能为天下人所容。处世做事,只有做到宽厚待人,以诚相交,善于保护民众,善待有情众生,才能得到大众的信任支持,这样的人生才会充满和谐与光明。
管理运用
英国作家、政治家斯威夫特说道:“万事离不开方法,世界离不开秩序。”中国古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都是一样的道理。“师出以律”,这是师卦所倡导的管理理念,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法则。无论打仗、领导民众或管理团队,必须要严明纪律,维持秩序,规范行动和准则,如果不严明纪律,就会导致凶险的后果。严明的纪律是能打胜仗的前提,更是一个企业在商战中制胜的法宝。
经商运用
《孙子兵法》首篇中就强调统帅在军队中的重要性,要符合“智、信、仁、勇、严”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应用于商战之中也同样符合。商场如战场,商场是不见硝烟的残酷战场,不是你亡就是我活,不是你笑就是他哭。当下的商业市场瞬息万变,竞争十分激烈,处在这样时代环境下的企业,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存则亡。作为一个有智慧的商人,首先要做到深谋远虑,胸怀大局,高瞻远瞩。同时,必须要守信诚实,勇敢果断,善于捕捉机会,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量力而行,知难而退,进退自如,在变幻莫测、波谲云诡的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
故事案例
理智沉稳,李渊不意气兴兵
学会忍耐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不能忍,不懂韬晦待时,动辄意气用事、轻率冒进,只会自毁前程,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劳民伤财,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廷很多官员也纷纷倒戈,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和藩镇军政大员都疑神疑鬼。
唐国公李渊是隋朝的重要大臣,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要员。他宅心仁厚,广施仁政,所到之处,皆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同时,李渊广结五湖四海的英雄豪杰,广树恩德,笼络人心,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归附他。
李渊的举动引起了政敌的怀疑,于是,有人向隋炀帝打小报告。隋炀帝本来就已经对李渊比较提防,经其他大臣一报告,他更坐不住了。于是,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恰好李渊这时生了一场大病,未能前往见驾。隋炀帝因此更加怀李渊的不臣之心。
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王氏问起李渊未来朝见之事。王氏对此事也感到担忧,于是替舅舅说情,证实李渊确实是生了一场大病,她可以担保事情的真相。隋炀帝十分不满地说道:“他得了这病会死人吗?”于是,隋炀帝更是动了杀机。
王氏将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诚惶诚恐,提心吊胆,于是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必为隋炀帝所不容,诛身灭族将会是迟早的事情,但过早起事攻打帝都又力量不足,他只好隐忍等待,暗中加紧招兵买马,积蓄力量。
于是,李渊开始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让朝廷知道他的所作所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隋炀帝的耳目不断向他上报这些事情,因而隋炀帝慢慢放松了对李渊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克制隐忍,忍气吞声,是成大事者必须要保持的性格,是人生的大智慧和大胸襟。假如李渊当初听了隋炀帝怀疑猜忌他的话,兴愤怒之兵或过早草率起事,必然会因时机不成熟而失败。事情一旦失利,则永无机会从头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