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绝症——返迁】移民,被称为世界级难题。是的,只要接触过这项工作的人,就会觉得,无论用什么词语去形容它的艰难,都不过分。如果在移民工程中出现了返迁移民,就更不得了了。“返迁”可以称谓一种绝症,简直无法救药,面对返迁移民,即使拥有权力的政府,也往往彷徨不定,茫然不知所措了。所谓返迁,即移民被安置到规划的异地新居以后,突然又从异地新居返回老家。这时候,老家没有了,记忆中的美好故园已埋入深深的库底,先前的耕地成为一片汪洋大水,面对如此场景,返迁的移民并不会再回去。这不仅有他们对故乡故土故园故居的深厚感情的缘故,更有安置地的诸多问题所致。移民之所以返迁,是因为移民新村不如老家故土。无论是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倘若我们的移民能有地种、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路走,娃娃们有学上,他们就不会返迁,他们就会在移民新村安居下来。其实农民的要求一点不高,不过分,农民有个特点,就是忍。能忍的事就忍,能下咽的气就咽下去。特别是七八十年代。那时的农民更老实,只要能生活得下去,他们就不再去“折腾”。
然而,在潘、大水库周边,返迁移民如一股汹涌的洪水,滚滚而来。政府干部就像抗洪抢险的卫士,企图阻挡住这股“洪流”,劝其重回移民新村。可是,干部好话说尽,口舌磨破,返迁至库区的移民依然我行我素,坚决滞留库区,誓死不走。与他们讲大道理嘛,他们每家每户都有一肚子苦水,一本难念的经,倒出来,说给你听,他们都有充足的理由。就这样,他们成了返迁移民。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一直没能安居,更谈不上乐业。他们一直在上访,从县里到省里,从省里到中央,从县政府到省水利厅,直至国家机关。他们质问政府,引滦工程成功了,受益的人高兴了,为什么不能叫为工程奉献了家园的他们到受益的地方安居呢,那里何以不安置移民?他们理应分享水利工程带来的益处。
从1980年到1983年,迁往乐亭、平泉及辽宁省大洼的移民,一下子返回库区3529人,这些人在这里已熬过10多个寒暑了,生活极端困难,临时搭建的小屋,根本不能称谓房子,只是一个小窝,冬不御寒,夏不避雨,又无土地,又无山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这样的饥一顿饱一顿地硬挺着熬着。这里虽然是他们的老家,虽然有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印证,可是,如今国家已指令他们搬迁出走,他们已不再是这地方的人,这里的户口册上就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一切关系都在异地安置的移民新村。他们却离开了安置区,脱离了当地政府的管辖,成了谁都不管的公民,处于失控状态。在这种四不管的环境中生存,他们像没有家长的孩子,什么也不顾忌,乱生孩子,乱开荒,乱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他们的行为严重的毁坏着库区的环境,可是,在他们无所顾忌一切的同时,该享有的权力也不再顾及他们,如就业、参军、上学等等。已经十多个年头了,如此下去,移民的子孙要被耽误掉啊!
有一个移民村,座落在库区山坡上,村子里只有安置在这里的300个移民,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望无边的水域。先前的耕地和故园都被这汪洋大水埋在库底,如今,他们并没有安居乐业。就是在这方条件恶劣的山坡上,一下子又返迁来1100多人。这些从异地返迁的移民原来都是自家的邻里街坊,乡里乡亲。如今他们回来了,这里并没有他们的安身之地,他们要生活,就只有与自家争山场,抢耕地,占资源。本来一个人还吃饱的那点东西,却硬要供几个人吃,唉——怎么会是这样?怎么能够这样?村民相互结下怨恨,乡亲成了仇人。人们一旦为了生存去争夺资源,立马反目成仇,六亲不认了。眼下是300人的饭叫1000多口子去分吃,能不出事吗?
这能怪移民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吗?当年动员老百姓搬迁时,口号提的很响,一切为工程让路,无论采用什么手段,必须保证水库按时蓄水,按时蓄水是最大的政治。那时候,政治似乎是一切,是万能,只要把事情提到政治的高度,什么困难和矛盾都不在话下,那么,为什么不将安置好移民的课题提到政治的高度呢?难道这样关乎世代生计的大事不是政治吗?唉——没有人这样提。“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早已成为吹拂在水利工程上空的自然风,更使人们不能理解的是,当时一定要将一部分移民安置到河北省的最北部,那方与辽宁、内蒙交界的地方。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那地方条件差,气候寒冷,土地瘠薄,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最低吗?还有,由于相距遥远,风俗习惯不同,移民与安置地的农民很难融合,当地农民有一种不自觉排外行为。更加使移民陷入困境。可是,这能怨安置村吗?安置村的农民说,我们这地方确实穷,很穷,农民户户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力量落实移民政策,给移民送温暖。本来土地就少,又不好,又来这么多移民,挤占自己的生产资料,这不是故意制造纠纷、矛盾吗?真不知政府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故意要难为我们啊!河北省这么大,偏偏叫人家(移民)往最坏的地方安家,真不懂……
其实,在做出叫移民北迁冀辽蒙边界的时候,移民返迁就成了必然的后果,这样不负责任的强行安置移民,实质是在移民工程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炸弹”早晚要被点燃爆炸……
当然,返迁的移民并非多数。在冀辽蒙三边交界处,对河北省说,这个最穷最冷最偏北的地方,依然有安居下来的移民。他们没有返迁,老老实实地住了下来,他们也不上访,他们是最听话的农民。可是,当地人都说他们是最窝囊的人,满世界的人没有比他们更无能了,无能的只知道哭,只会哭,在地头哭,回到家还是哭,一家人抱在一块大哭,痛哭,那哭声往往和着北国的凛冽寒风,响彻漫漫长空,那才是“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呐喊发泄啊!心里苦啊!又没办法改变这种苦,又不会诉说心中的苦楚,一肚子的苦水,连往外倒都不知怎么倒的。唉——多老实的人啊!面对这样老实的人,政府能忍心不顾,撒手不管吗?
【移民新村的房子】当年搬迁异地和后靠安置的移民,如今生活的怎么样?我们想多走一些村子,尽可能多看一看离别故土一二十个年头的移民们。没有想到的是,一走进移民村,不管是哪个村子,移民们就成群结队的围过来,以为是领导来了,他们就拉着“领导”去看房子,看他们居住的屋舍。那是什么房子啊,从盖好至今也就是十多年吧,怎么都成了危房?有墙壁裂缝的,有地基下沉的,间间屋子漏雨早成通病,至于门窗变形、屋顶掉土、四壁损坏之类的毛病,根本就列不进“病”之中,因为都是这种德行,况且这毛病坏不了大事,移民能忍就忍了……
为什么会建这种房子?别说是七八十年代,就是五六十年代建的房子,如今也不会毁到这种样子。原因终于弄清楚了,还是“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的思想意识惹的祸。潘、大水库库区移民是在“快搬迁、保蓄水”的政治口号下行动的,房子是抢建的,又因为补偿标准低,钱少,致使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资金构建的房舍诞生了,这样的房子,能要求质量吗?
走进一个名字叫黄土坡的村子,房子的故事更是充满血泪。为了省钱,家家户户都是伙山墙、连烟囱。一个40多岁的汉子掉着泪说,他老婆做饭时,不小心把隔壁的房子引烧起来,邻居叫赔偿人家的损失,连肚子还填不饱,哪里有钱赔偿人家。唉,女人家想不开,那天趁男人和孩儿不在家,在房梁上上吊了……
房子真是到了不翻建不行的时候了,危房已经过半,这是最保守的估计。移民干部做过统计,面上有14677间房子需立即翻建,再不翻建要出大事的。其余的房子不是说不用修建,是顾不上。只要不会墙倒屋塌砸死人,都不算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