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市长纪事
6285100000077

第77章 沉重的反思(1)

也许中国可称谓世界移民的鼻祖,在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长河里,神州大地从公元前220年以前的先秦时期,就开始有了移民,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其实,中国最早的移民是无法考证的,因为那时间还没有文字。在有记载可查的2000多年华夏移民史中,移民的起因与一个时代的政治是紧紧相关连的,当然也受生态环境、自然条件的影响。可以说,移民是一个时代政治的折射,一种生存状态的缩图。像中国最早的移民,那是随着国家的出现与制度的建立,政治的干预和区划的变更,导致老百姓搬迁移动,如西周迁商的遗民、分封诸候国造成的移民。

自然,移民的起因是各种各样的,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防止洪水泛滥、灌溉良田及水利发电为目的的水利工程日益增多,随水利工程而来的水库库区移民工程也同步到来。由于诸多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的复杂原因,往往是有益于人民百姓的宏伟工程做成功了,而与工程配套的移民工程却千疮百孔,弊病多多。单说闻名遐迩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新安江水利工程,潘家口、大黑汀水利工程。这些被称为国家级的重点水利工程已结束数十年了,可是,诸多移民问题尚未解决,由于积重难返,有些问题被称之谓“绝症”,其实并非绝症。当工程的受益者享受着幸福和欢乐时,为工程奉献了家园的移民兄弟姐妹,却在饥寒困顿中艰难渡日。酿造出这种极不公正的反差,并非来自国力、财力之类的硬件问题,而是执政者的软件出了毛病。在这里,我们不妨切入其中一项移民工程,透视一下移民的生存状态,以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也许,这对改善我们的软件会有启迪和推进的。我想,应该会的。

1997年盛夏三伏,我随国家水利部组织的团队到几个移民点考察学习。在我心中,重要的任务是取经,比取经更重要的任务是接受教训、受教育。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移民是考察的重点之一。来之前,我了解到潘、大水库(以下简称)移民工程的遗留问题相当严重,可以说,它是一个时代政治倾向的“畸形儿”。

潘家口水库座落在滦河干流,是滦河水资源开发的骨干工程;大黑汀水库位于唐山市迁西县境内,与潘家口水库联合运用,是引滦的主要工程。两个水库滋润着下游的土地,养育着下游的人民。1983年9月11日,是引滦入津工程全线通水的日子。面临缺水危机的天津人奔走相告,滦河水终于到了,滦河水真甜,650万天津人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市民日用水量人均提高了70%,水质达到了国家二级饮水标准。天津的工业再不因缺水而停顿不前,开始以每年9.2%的速度发展起来。而唐山市在从引滦工程中获取充足的工业用水之外,又使滦河下游的200多万亩低洼盐碱地变成了稻谷生产基地。

就在这方灿烂阳光覆盖的天地背面,是兴隆县、宽城县和迁西县的15个乡镇、70个行政村的49197人的巨大奉献。他们的家园被水淹没,其中有土地5.8万亩,山场7.6万亩,果树139万株,房屋3万多间,淹没面积达99.6平方公里,损失是巨大的。

损失到此并没有终止,这种损失只是静态的物品损失,更大的损失在流动着的移民之中。近5万移民的搬迁是从1975年开始的,历经11个年头,到1986年结束了。其实,根本没有结束。因为遗留的问题很多,这种问题又在繁衍发展,就像雪球,愈滚愈大。

【规划的失误】这是一种极左思潮滋生的“怪病”,患病人往往是掌权的人。他们口口声声说着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其实是人民的老爷。他们字字句句喊着为人民服务,其实他们根本不管百姓是死是活。他们时时事事叫着要实事求是,其实他们是假话、瞎话、昧良心的话连篇,从不实事求是……左的政治思潮酿就了一种奇怪的“气场”,越讲假话的极左干部越能高升,越讲真话的(实事求是)诚实干部,越不得宠,甚至倒霉。只要能讨得上司欢心,老百姓何去何从又有什么关紧,即使将他们置于受冻挨饿的境地,也不在话下。为革命事业嘛,就应该不怕苦,不怕死。是在这种革命的大旗下,潘、大水库的移民根本就没有安置规划方案,移民工程就在“边设计、边施工、边搬迁”的状态中进行了。在水赶人走的紧迫形势下,对潘、大水库的移民采用了“尽量就近安置,尽量在本县安置,尽量后靠安置”。这种根本不考虑安置区有无环境容量,有无生存条件的三尽量的做法,对大批移民采取后靠安置,当然要留下先天性的症结。可以说,这种草率的、不负责任的,根本不把人民当人看的决策是官员的一种赎职。移民只能在淹没县安置,后靠安置,沿海拓荒区安置。特别是对宽城县的2166人的去向,主管此事的官员指令“只许北迁,不准南移”。移民被迫挤进不受益的平泉县三边地带,为修水库,他们上了山,靠了边,下了海。这可是子子孙孙永远要居住,要生活的新家园啊!在这种新家园,移民们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种地难、就医难、小孩子们上学更难。这都是规划惹的祸吗?是啊!尽管政府一直关心着移民,不断补偿他们的经济损失。但是,这种输血式的帮助,对一个造血功能出了问题的人体,能行吗?多少个年头过去了,潘、大水库的移民群体,还有两万人过不上正常的生活。

【吃饭成了问题】潘、大水库地处燕山深处,周围群山环抱,气候寒冷,生态环境恶劣,没有开发前景。兴隆、宽城、迁西三个县两个库区仅有零散瘠薄山地8905亩,后靠安置的移民就有30734人,人均土地只有0.29亩,又是这种极其劣质的地。在人多地少,量少质差的耕地上劳作、生活,能行吗?就这种瘠薄的零星的山地,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一亩地能收上300斤麦子就是烧高香了。若遇天灾人祸,颗粒无收也属常事。人均0.29亩地,就是所谓的丰产年,也只有几十斤麦子啊,怎么填饱肚子?是的,国家一直在关心着他们,不会叫移民饿死的。这里的移民是靠国家供应统销粮充饥的。可是,移民哪里有钱,尽管统销粮价格很低,也买不起啊。不,不是显价格贵买不起,是根本没钱。为了买粮,他们东拼西借,想尽办法,自己能够做的就是节约,就是勒紧腰带,能不吃饭就不吃,能少吃一顿就少吃一顿,一日三餐在这里早已改为两顿和一顿饭了。宽城县库区住着8685个移民,只有山地2400亩,移民的宅基地是在25度的山坡上。为填肚子,他们在山体的陡坡开荒,跳进水库捞鱼摸虾。当我们走至库区,几个孩子箭也似地冲了过来,扌汇着几只煮熟的鸭蛋,还有几只又瘦又小的鱼儿叫卖,缠着我们,求我们赐予他们一丝希望。我问一个只有10岁的小姑娘,为什么不去上学,她只是摇摇头,茫然的眼光往前瞅着没有边际的水库,再看她的衣装,白色的上衣被污垢涂抹的灰不溜秋的,黄瘦的面庞和着干瘦的身躯,使她更显得柔弱矮小。再看另外的几个孩子,何以都那般面黄肌瘦?也难怪,孩子们说,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两顿饭都是清一色的玉米糊涂。至于他们扌汇着的那些小鱼,还有几只鸭蛋(不知是否库区野鸭子下的蛋),那绝对不是他们享用的美味,那是他们换取生活费的宝贵资源。可惜这地方不是出名的旅游区,能进来的游客十分有限,有无“商机”只能靠运气了。所以,大多数的移民没有经济来源,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政府当然不能看着无钱购粮的移民断炊,那就赊账吧。日积月累,到如今,仅买粮欠贷数千元乃至上万元者大有人在。

【一种奇谈怪论】就在这里的库区,有这样的农户,耕地被水淹了,房舍在高处,没被水淹,对这样遭受损失的农户,政策规定,不将其列入移民范围,不按移民对待,移民所能得到的补偿他们都没有,也不再为他们规划安置的地方,惟一的补偿是给四年平均产量的粮食款。四年过后呢?这些人就成了吃风屙沫的怪物了吗?这些人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去吗?对于祖祖辈辈在黄土地里刨食的农民,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没见过世面,更不懂市场,叫他们怎么活啊!奇怪!真奇怪!滋生这种奇谈怪论的土壤,倘若不是极左风潮发挥至登峰造极的“最佳”状态,是绝对弄不出这种创造和创意的。闻悉这种怪论,看到受害的移民,无论如何我不能理解做出这种决策的人物,不知他们心中还有没有一点扞卫人民利益的意识?其实,移民就是人民。

潘、大水库涉及淹地不淹房的村庄43个,人口16472口,淹地比重达50%以上的有38个村庄,涉及人口10059口。1万口百姓啊,你们对政府一直怨声载道,有苦难言,你们只知道,论讲道理,你们说不过政府,更斗不过那些手握实权的人物,不是说有理走遍天下吗?可是你们对这话太不相信了,能说你们没理吗?明明自家种的耕地被淹了,却没个叫人服气的说法,你们说,政府最不讲理,那些做官的最霸道。是的,你们讲的很对,因为你们接触到的那个政府,遇上的哪个人物就是这样,尽管他们和他不能代表全部的政府和所有的官员!唉!许多强烈的舆论,就是这样弄出来的。我敢说,当年做出如此荒唐结论,制定如此谬误政策的人物,肯定在时时高喊“人民利益重如泰山”,“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我们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儿子,是老百姓的父母官”等等等等。不这样喊,他就坐不到掌权的位置,坐上了位置,他却不照喊的调子去做事。也许,做这等决策的人物已入黄泉,也许,如今他正养尊处优地过着幸福的离休生活;也许,当时的决策对他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也许,在极左的思潮中,凡遇决策就不自觉地向左侧倾斜靠拢,倾斜的方法是如何给老百姓的利益最少最小就怎么倾斜;也许,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国家利益。实际上,他却把人民推进深渊,推到社会对立的那一面。他们不是在稳定国家政权,是在动摇国家政权,他们不是忠实的无产阶级战士,只是喊着革命口号却没有革命实践的“伪君子”!

潘、大水库的1万口移民,成为这种只喊动听悦耳口号,不干善事好事的伪君子手下的牺牲者,二十年来一直过着失去耕地的困顿潦倒的日子。令人欣慰的是,近期获悉,******领导人已经听到了“潘、大水库移民的呼声”,历史遗留的问题获得关注已指日可待。

【行路难】人们常说,道路通、百业兴。又说,要致富,先修路。潘、大水库移民的道路怎么样呢?为工程最早奉献家园的移民已搬入新居20多个年头了,可是,还有2万多人在为行路难苦恼着、哀怨着。宽城、兴隆两个县就有13000个移民不能走出库区,人们被牢牢地钉在山坡上。由于兴隆县库段的水位大起大落,又缺乏管理,竟然使淤积的污泥长达30华里,车过不去,船更不可能行,移民们只能在淤泥中艰难跋涉,每一次出门,移民们都像打仗一般与这种泥宁不堪的道路搏斗,拼尽浑身力气,弄得狼狈不堪。

宽城县后靠安置的移民,居住在高山深谷之中,又是依山就势划宅基盖房,一户户移民房舍见缝插针地不规则的安插在荒山上,遇水位下降或冬季结冰,根本不能行船,移民只能被封闭在山上。

就是在水库水位达到可以行船的时节,行路依然不能顺畅,且又胆颤心惊。想一想,祖祖辈辈靠旱路运输的人,一夜间成了汪洋一片的水库摆渡者,能习惯吗?严酷的现实却逼迫人们去经风浪、去适应水路。这种适应的代价是惨重的。十多年来,已经有100多条生命被水吞噬。有时是风狂浪高,把船打翻;有时是船少人多,载渡超员;有时是压碎溥冰,坠入冰窖。唉,移民们都说,也不知道自家前世作了啥孽,为啥遭这种报应?

为怕行船出事,大人们都不出门就不出门了。可是,孩子们上学是每天不可少的,移民小学建在山顶上,前后山崖陡峭,娃娃们每天都要划船十多里水路,才能来到山根,下了船,再爬山进校门。每一个早晨,娃娃离家去行船上学,都揪着爸妈的一颗心啊!总是担心那船,又害怕突起大风,突降大雨,每次娃们出门,大人都在默默祈祷,苍天啊,保佑俺的孩儿平安无事啊……

移民们说,原来的老家村边就有小学,每天早起去上学,中午就能回家吃饭,哪像这鬼地方,每到傍晚,一户户做父母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担心啊!要是哪一天娃们回来迟了,全村的人都会来到库畔,往那远处张望啊!生怕儿女们回不来啊……是的,在被水吞噬的生命中,属娃娃们多,娃娃们太小,没一点经验,经不得风浪袭击。

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行路难吗?当然有的,一条贯通库区的公路早已设计好了,只要这条路修好了,就能解决16个村庄的12000人的进出问题。可是,因为资金不能到位,这么重要的事就不能做。唉,都怨这里住的人太老百姓了,没一个有权的人,没一个与带“长”字的官员有瓜葛的人家。要是有做官的亲戚在这里落户,路早就修了。是这回事吗?有人说,压根人家做官的人家就不来这鬼地方。唉!遇上老百姓的事,困难就多,事就难办。然而,道路毕竟是库区人民至关重要的生计大事,没有路,这里的移民永远无“出头之日”。根据统计的资料,由于修建潘、大水库,淹没上等级公路397.5公里,淹没乡村公路310公里。眼下,只要恢复和新建上等级公路81.3公里,村乡公路350多公里,行路难的难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饮水难、就医难】居住在潘、大水库周边的移民,大多人家靠饮用水库水,无论是洗衣、洗菜,都用这水。这里不像城市,即使饮用河水、库水,都是经自来水公司的设备过滤和处理的水。许多有害的元素在过滤和处理中被净化了,这地方没有这套设施。水库的水遭受污染很不卫生,如果化验一下,许多数据都大大超标。不过,总还有水饮用。难过的日子是水库水位下降低落的时间,人们无法打出水库的水,有人就爬上百米高的山坡,去找水。有那搬迁在山顶的移民,就更惨了,他们下趟山得半天,去哪里弄水啊,只能靠天吃水,把老天爷下的雨、雪屯集起来,慢慢地用。

由于这样的居住环境,使移民的医疗没有一点保证,这样的贫困“部落”,哪里养得起医院。移民患病,只好“自生自灭”,靠自身的抵抗力使其自愈了,真患了大病,就得千方百计越过水面,往有医院的地方送。10多年来,因为不能及时治疗或抢救不力而死亡的病人,一直连续发生,有些病人就死在送往医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