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1998年夏季的一天,我开始到座落在小浪底施工区的蓼坞村调研,发现那里潜伏着不少问题。到了1999年,问题已暴露出来,由先前我到村里调研了解村情,变为村里人来找我说事了。又往后发展,蓼坞村就成为小浪底施工区一方的不安定因素。有时间,他们会成群结队地进入小浪底建管局大楼,黑压压一片人,静坐一楼大厅,阻塞往来通道,影响正常工作。有时间,省政府会向济源市发来紧急电传,告知蓼坞村有移民在小浪底的核心部位聚集上访,指示立即处理……
蓼坞村之所以出现问题,是数年前就埋下的定时炸弹。也许,称之谓炸弹有点过分,也不尽准确。但是,事实是这样的。一旦重大决策失误,必然引发不好的后果,只不过是潜伏期长与短罢了。面对又一次走进我办公室的蓼坞村与坡头镇的当家人,顿然有了一种家长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的感觉。俗话讲,不听老人言,毕定受作难。如今,孩子作难了,且是因为不听老人的话而酿成的难,他们就来找家长了……
蓼坞村的故事应该从小浪底工程动土前夕前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蓼坞村成了小浪底工程首当其冲的村庄。可以说,蓼坞村若不搬迁出去,小浪底前期的三通一平工程就不能进行。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为蓼坞村的1300口人安置到本镇的泰山村,蓼坞村认为泰山村土地瘠薄,不想去,要求在原村址往后靠,移民干部就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说,后靠安置不是好办法,因为后靠的位置在山坡上,不仅土质瘠薄,而且耕作困难,用水也不便利,远不如政府规划的泰山村好。蓼坞村的农民哪里听得进去这些中肯的劝告,其实他们心中自有自己的小九九,眼看着小浪底工地开工,挣钱发财的机会就要到了,这种舆论已经在周边响起好长时间了,蓼坞村地处得天独厚的优越位置,怎能在这时候一走了之,失去千载难遇的发财良机。政府的人还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后靠安置的办法后遗症大,咱们要从长远的利益考虑,还是照政府的规划搬迁吧。一边又在邻近济源市区的轵城镇东留养村划出了耕地和宅基地,政府觉得,蓼坞村迁移出施工区已成定局,既然他们对泰山村的土地不满意,就重新为他们划地,看他们还有什么说的。蓼坞人说,什么长远利益?眼前伸手即得的利益还不让我们得,长远的利益在哪里?我们根本看不见。干部们看明白了,蓼坞人正在摩拳擦掌,准备进小浪底工地打工,这是伸手可得的挣钱门路。是的,一旦工程开始,这么大的工地,需求的劳务量是很大的。位于施工区的农民,自然有优势在身,施工单位当然会“就地取材”,安排他们做工的。当然,蓼坞人想的还不只是打工,随着工程的来到,发财挣钱还有多种门道。他们一个个想入非非,兴奋不已。
“可是,小浪底工程终归要结束的,到那时,你们打不成工了,土地又被占了,咋办?想过没有?”干部们好心劝说老乡。蓼坞村的农民表态了:
到那时我们自有办法,车到山前必有路嘛,这事你们就甭多操心啦!
真是的,大活人还能叫尿憋死,这么大的天地,到哪里刨不出一口饭吃,你们做干部的就别再想毁了我们的好事,成吧!
这样的分歧和争论愈演愈烈,根本平息不下,村民与政府各持一词,谁也别打算改变谁。就是这个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村民用刀片划破手指,用手指当笔,以鲜血作墨,在摊开的纸上写出决心,只要政府同意村民不迁出,让村民在原地后靠,以后发生任何后果,都由村民自己负责,决不去找政府麻烦。血书竟然签了800余人的名字,都是以手指当笔,用鲜血作墨写就的,誓言铮铮悲壮至级。
800余人的团队,汇成一汪感情泛滥的“洪流”,强劲地冲击着政府规划的移民蓝图,只有亲历现场的人,才明白原来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愚昧!一双双逼人的目光,一腔腔愤怒的吼叫,气氛到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格斗边缘。倘若再不随他们的心愿,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就会发生吗?谁也不知道那会是什么后果,因为没有待那种后果出现,政府让步了,答应了蓼坞村的要求,开始实施原地后靠的安置方案。
蓼坞村陶醉在胜利的欢乐中,是的,他们醉了……
紧接着,蓼坞村马不停蹄,全民皆工地出现在后靠的小山包上,一座又一座新房在这方近乎不毛之地上建成了。当然,眼前并不寂寞,小浪底工程带来的热闹的确令人忘乎所以了,他们把国家补偿的实物款铺到新建的家园了。这时间,政府在轵城东留养村为他们划拨的耕地却荒弃了,之后终于另做它用了。
效益真的像蓼坞人预料那样显示了,随着工地的兴起,蓼坞一个村仅打工者就到了五六百人,除了挣大把的钞票,工地还管饭吃,这日子比早先蹶屁股刨土坷垃强多了。不打工的人,有开小吃店的,有摆烟酒点的,有推车去工地生活区卖烧饼蒸馍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就是没有劳动力的人家,最没办法的下策,也会靠出租房屋(住不完的房间和尚未拆除的老屋)挣钱。小浪底上万人的施工队伍,是个何其大的市场啊!蓼坞人得意了,更加陶醉在精明盘算带来的幸运中。是的,蓼坞村确有幸运者,那是为数极少的暴发户,很少,也就是几个人,这几个人根本没去工地打工,也没开小店,他们知道,那种生活只能是较先前富了,却发不起来,他们的目标是“发”。
蓼坞村的好景况掐指一算,大约也就是四五年吧,时光走至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八年的仲夏,他们开始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了,工程依然呈现着巅峰状态,自家的兄弟姐妹却从工地下来了。当然,这种状况是慢慢来到眼前的,随着时间推移,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劳务被工程局解雇了。为什么呀?工地上依然的夜以继日,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车来人往。开始,被解雇的农民劳务不走,与雇主方讲道理,为什么工地还在施工,就叫我们回家,这地方(施工地盘)先前就是俺的家,只要工程不完,就不能叫俺走。雇主方说话了:农民兄弟姐妹,我们也不想叫你们走啊!可是,没办法啊!你们能干的活都干完了,实在没有啥活好干了,剩下的活是很多,可那都是技术活啊,别说你们,就是一般的专业施工队也干不了的。下边能进场干活的都是“正规军”啊!真对不起了,对不起了……
是的,当粗大笨的活计基本干完以后,进工地的不是工程师,也是技师、技工,即使有一般的劳务,也轮不到农民兄弟了。那种劳务也需经过一定的培训才能上岗的。我们的蓼坞村农民,破天荒地遭遇了“下岗”。以往,他们在自己的责任田刨土种地,谁敢说你别种地了,这地叫别人种了,要是真遇上这场,他们敢拼上老命去把种地权夺回来。如今,不中了,他们真的发现,就是留在了工地,那些活计自己根本插不上手。
随着下岗现象,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又出现了不尽人意的事情,市场不再有先前热闹了,繁荣了,规模在悄然地缩小,生意在渐渐地清淡,一切进行的虽然缓慢,但却清晰而真实。生意确实衰退下来,连租房的人也敢挑三捡四讨价还价了。为什么?眼下再不是先前那时求租房的人只怕无房可租,哪里还会为那几张钞票说三道四的,如今的房子不缺了,你张家不愿意租,我就到李家租去……
其实,真正的市场经济是最公平的,蓼坞人开始破天荒地经历市场的挑战了。可惜,之前他们缺少必要的准备。也是万般无奈,他们来找政府了。毕竟蓼坞人说过大话,以后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找政府的麻烦,而且为这誓言还写过血书,800人都用血手签字的血书啊!若不是实在没了办法,谁愿意挑头去找政府啊,人嘛,谁没有尊严?
然,一次使我没有预料到的对话,活生生的出现了。那是当蓼坞村的头头都站到我面前,道出他们新的要求,要求政府为他们重新划出耕地,划出宅地,他们要搬出施工区,重新过种地的日子……
我不带感情的说道,你们先前不是说过,以后永远不再找政府,无论遇到啥困难,听说还有那么多人写了血书……
场面先是沉默了一阵,其实我并不是想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提醒一下,以后别再跟政府打别,政府看问题毕竟要全面一些,看得远一些,见解毕定要正确一些。正当我准备接下来说话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说话了:
“看你焦市长说的,我们都是老农民,老农民知道个啥?要是老农民说咋弄就咋弄,那还要你们政府干啥?”
他的话一出口,另外的几个人都附和着说起来,当然是共同指责政府的不是。
我鄂然了,我反而不知所措了,尽管做出让蓼坞人后靠方案的不是我这一任政府,但是可以想到,当时的政府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成全”了蓼坞人的美梦。可是,如今他们却对成全他们的人倒拉一耙。
我无言以对,场面冷静下来,反过来一想,对呀,要你政府干啥?要是政府都听老农民的,政府还有啥球用……也许,老农民在写血书向政府做保证时,并没有这种认识,那时候,他们一定很是自信,自信的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谁去劝说他们,他们就认为谁在搅他们的好事。如今,他们一头碰到南墙上了,方意识到,后靠安置实在不好,后遗症很多,他们又想搬迁出来,可是,已经铺到山包上的钱(盖房用的)却永远取不出来了。农民要求二次搬迁,也就是要求国家再给一次实物补偿款,以供他们第二次安置使用。
国家已经把盖房的钱拨给他们了,还会再给第二次吗?我故意发出这样的疑问,而没有正面否定他们的期望。我与国家计委的同志打过多次交道,他们的每项拨款都是有计划的,不像蓼坞村的农民所想的,想拨款随时就可以拨款。
我们有实际困难,国家能不管我们?蓼坞村的村民也发出了疑问。
可是,国家也有国家难处,况且,国家也有国家的规矩呀。我只是这样温和地应对着面前的移民,得叫他们知道,许多事情并非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不管咋说,社会主义国家总不能撂下我们老农民,不管我们吧。这也许是他们的底牌。我无言以对。我若说,社会主义是万能吗?社会主义就可以不按经济规律做事吗等等,老农民听到这话,肯定还是不服,还会诡辩,我哪里想再为这事辩论,眼下是解决问题,做实事,哪里有空儿扯淡。当然,从内心里,我已决定了,要管这事。虽然定夺蓼坞人后靠安置的谬误与我无关,当然我没有负这种错误决策的责任,但是,我应该有修正这种谬误的责任。
唉,面前又多了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