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健康千问千答
6273800000261

第261章 “老病号”的心理护理

现象描述

人在生病的时候,不仅机体发生病理改变,心理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患慢性病的病人更是如此。作为病人的亲人和朋友,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护理,促使早日康复。

一句话点评

病人的心理变化随病情、年龄、环境、文化、经历、经济等不同而异,最常见的有3种类型。

专家解析

1.消极型病人悲观沮丧,丧失信心,总认为自己再不能为家庭、社会作出贡献,反而成了包袱、累赘,产生深切的内疚和自责。这种病人不肯接受治疗,拒绝服药,严重的会产生自杀意念。对这种病人,除了关心、劝慰之外,要让他们获得一些社会和家庭的信息,特别是和病人有密切关系的事情,要与之商量,征求意见,并尽量按病人的意见去办。同时,如病情许可的话,可让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给病人心理上的支持,又使病人感到社会、家庭需要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增强治病的信心。

2.焦躁型病人焦躁不安,易于激怒,责怪家人和医生未尽职责,对照料总不满意,常因小事与人争吵。这类病人的关键是对疾病的好转失去希望。对这种病人,既要悉心照料,努力改善与病人的关系,转移病人对疾病的过分关注,解除恐怖感;同时,家人要有足够的容忍力,让病人发泄心中的烦恼和怒气,以疏泄积累的紧张和焦虑,稳定其情绪,使其轻松起来。

3.依赖型部分病人过分依赖医生和药物,按时就诊、服药、打针,执行医嘱一丝不苟,心安理得地接受家人照顾,或整天与床为伴,对疾病已经习惯,不相信也不发挥自身的抗病力量,甚至害怕重返正常生活。对这种病人,要鼓励其主动与疾病作斗争,使内在的康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参加一些适宜的社会和家庭的文化活动,克服疾病行为的习惯化,为重返正常生活作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