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健康千问千答
6273800000251

第251章 老人心病知多少

现象描述

有关资料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实际生活中,老年人的心理疾患却往往被患者及家属忽视,误认为是人老了性情的自然改变。

一句话点评

老人的心理疾患如果不及时调适,很容易引起严重后果。

专家解析

1.不断自责的抑郁老人一年前,于老太的老伴去世了。那天早上,老太太提着暖水瓶打来热豆浆,老伴端起豆浆正准备喝,没想到暖瓶塞子扑地跳出,他被吓了一跳,摔倒在地,头撞到桌脚上……被送到医院抢救,10多天后去世。老伴死后,老太太一直很自责,一“走”了之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心理分析:于老太的这种行为属抑郁表现,老年期各类心理障碍患者中,有抑郁症状的最多。老年抑郁症表现的症状多样化,有的自闭不合群;有的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焦虑、失眠;有的回忆往事感到自责自卑,对前途感到困难重重,消极厌世;有的甚至觉得了无生趣要自杀。

老人患抑郁症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人交流少,尤其是那些不与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更明显。老人婚姻破裂问题、再婚问题,再婚后的房子、财产及与对方子女相处出现问题等,都可能引起老年抑郁和焦虑。

2.爱操心的焦虑大妈刘大妈原来在单位工作出色,一直没时间管孩子。退下来后,每天一会儿担心儿子工作不好升职无望,一会儿担心孙子读书不好,担心孙女身体有问题。每天精神紧张,甚至整夜睡不着。

心理分析:刘大妈是老年慢性焦虑的一种表现,一般表现为平时比较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会生闷气、发脾气等。要克服焦虑,老年人对自己的一生所走过的道路要有满足感,对退休后的生活要有适应感,保持心理稳定,不要企图让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主观思维轨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诱发焦虑、抑郁、怨恨、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

3.认死理的偏执老太黄老太平素与老伴感情很好。二老退休几年后,老伴从街道、单位或老年活动中心的各种公益活动中找到了寄托,经常出去跳舞,忙个不停。黄老太逐渐有了意见,有一回正好感冒了,老伴照顾得不太周到,自己躺在床上就东想西想,怀疑老伴有外遇,越想越像真的,竟至卧床不起,老伴解释也没用。

心理分析:黄老太可能有老年性偏执倾向,通常这样的病人会出现与他们平素性格不符合的表现,与他们的经历和文化教育层次不符合的怪异想法,虽然这种想法不符合逻辑,但他们本人对此却坚信不疑,任何人的解释劝说都没有效果。对于老年人来说,在事业方面,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进行很好的计划和安排;在家庭方面,心胸豁达,把注意力更多地投注在外面空间,不要过多地为家庭琐事烦恼,可以有效减少老年偏执的发病机会。

4.没病找病的疑病老汉李老汉一向身板硬朗,但自从老伴去世后,心情一直不好。随后几年中,几位亲朋好友相继因病去世。每死一位老友,他都要从医书上详细地了解朋友死去的病症和病因,越看越害怕,总担心有一天会轮到自己头上。一次因病住了几天院,医生称病好可出院,他却觉得根本没治好,一次次地要求医院检查,虽然没查出什么,他还是疑虑重重,最后变得失眠、不思茶饭,不愿出门见人。

心理分析:李老汉很可能患上了老年人常见的“疑病症”。疑病症患者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并不自觉地夸大或曲解,为此感到十分烦恼。患有疑病症的老年人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老年人“疑病”多是与孤独感伴随产生的,子女要尽量不让老人感到无依无靠,对于其身边老同事、老朋友的故去,子女要学会疏导老人的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