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
6269000000003

第3章 刘墉与和珅斗智之谜一

说起刘墉与和珅的斗智,总离不开刘墉的“罗锅”二字。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墉是罗锅吗?

“罗锅”辨相声《金殿斗智》里面说,刘墉“罗锅”这个称号是乾隆皇帝所赐,乾隆皇帝在赐封刘墉“罗锅”这个称号的同时,还特地做了一首诗寒碜刘墉,诗中说:

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

仰面难得观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

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

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即长眠。

当时,刘墉自然不敢顶撞皇帝,又想到皇帝赐封“罗锅”两字每年还可以多挣两万两银子的俸禄,就很高兴地接受了,并且回敬了乾隆皇帝一首诗,诗中说:

驼生脊峰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

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家邦。

臣虽不才知恩遇,诚蒙万岁赐封赏。

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得银两万两。

当然,也有的书上说刘墉吟颂的诗是这样写的: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由此以后,一般故事里(包括影视剧作品)都说刘墉是“罗锅”,关于这,我可不敢苟同。要回答刘墉是不是“罗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选官标准。

清朝时选官的标准既有身体检查也有政治审查。这两项合起来一共有四项标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身、言、书、判”,每一个人都要符合这四项标准才能有备选任官的资格。

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

所谓言,即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

所谓书,即书法,需要字体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

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有判狱能力。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其实,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单位应聘,是不是也要讲一些相貌条件呀!

刘墉既然能够在通过科举考试后任职做官,那必然“身、言、书、判”这四个方面都能合格。

此外,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

“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

“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

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曾经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八十岁,难免会驼背弯腰;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可见,从形象言之,历史上的刘墉与民间传说及文艺作品中的刘墉并不一致。那么,从为官行事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刘墉是不是像剧作家描写的那样清廉干练、不畏权势,是不是真的能将大贪官和珅戏弄于股掌之中呢?我们还要从刘墉考中进士、开始为官说起。

刘墉在他们家族的历史上考中进士、开始为官是比较晚的。

刘墉的祖父刘棨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生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进士为官时是二十八岁。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98年),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为官时候是二十六岁。

刘墉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为官的时候是三十二岁。刘墉比他侄子考中进士为官的时间还要晚一些,他的侄子是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开始为官的。

问题在于,在乾隆十六年之前,历史上并没有丝毫记载他干什么去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在他三十二岁之前迟迟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科举考试。直到三十二岁,刘墉才因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这一年,和坤刚刚一岁。这就成为刘墉个人历史上一个从来没有解开的谜。

不管怎么说,刘墉终于当官了。也就是说,刘墉终于具备了与和珅斗智的资格和可能了。

当然,刘墉开始当官的时候,除了最开始的几年是在北京、在乾隆皇帝身边之外,此后相当长的时间甲他一直是在外地。也就是说,他一直缺乏与和珅斗智的必需条件。况且,这时的和珅也太小,还没有上学,还远远不能够成为刘墉的对手呢。

那么,刘墉为什么会一直在外地当官呢?

原因很简单,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和乾隆皇帝都不让刘墉在北京待着。为什么呢?

刘统勋这样做是担心北京恶劣的政治环境,毕竟自己长期在北京,今天弹劾这个明天收拾那个,得罪了不少人,自己的儿子长期待在北京,很容易让人抓到把柄,趁机陷害自己全家,到时候得不偿失。而乾隆皇帝是觉得,刘统勋是自己非常器重的人,如果自己再把他的儿子弄到身边,会被其他的大臣说三道四,给刘统勋带来不好的影响,不利于他的工作。所以,刘墉就只能一直在外地当官了。

刘墉回到北京,此时和珅也已入朝为官,在真实的历史上,与和珅同朝为官的他,真的曾经与和珅斗过智吗?

史籍上载录的一次玩笑我们可以认定,与和珅同朝为官的刘墉,开开和珅的玩笑还是可能的。比如很多书籍中都记载着这么一件事:

话说某一年的大年初一,刘墉盘算着给和珅来一次恶作剧。他想,今天和珅一定会去皇宫为乾隆拜年,给公主送压岁的礼物,又打自己门前过,我何不借此机会跟他开个玩笑呢?

很快,刘墉想好了一个主意。刘墉披着一身破烂的衣服,满身尽是油渍,走出门去。门外大雪刚过,泥泞满地。刘墉又让人把污水泼在上面,自己则站在门边等候,家人们都疑惑不解。

不久,和珅的轿子走到门前时,刘墉忙让仆人到和珅轿前高声叫道:“中堂亲自到敝府贺年,实在难得,乃吾主荣幸。”随又传呼:“主人,和大人来拜年了。”刘墉忙迎出道:“中堂大人到敝府贺岁,下官合府荣幸,请下轿。”和珅只得下轿,心想,我和他寒暄几句也就罢了。哪知刘墉见他下轿,“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五体投地。

按清朝礼节,大臣之间位列平等以礼相待,和珅也只好跪下答礼。

和珅今天特地去拜见皇上,又是大年初一,穿着非常干净整洁,等到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却已经是污秽满身。

和珅来到宫里,在乾隆面前诉告道:“刘墉如此捉弄奴才,求皇上为奴才做主!”哪知乾隆闻言哈哈大笑起来:“你俩平日玩笑惯了,你不要放在心上。”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刘墉身上或许有之。

刘墉没有公开地与和珅对抗过但是,公开与和珅叫板,这在刘墉的一生中是没有发生过的。

原因之一:就当官做人的正直程度而言,刘墉似乎不如他的父亲刘统勋和爷爷刘棨。我们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最大的一个证据就是他们死后被追认的谥号不同。

前面,我们讲过,刘统勋死后被追认的谥号为“文正”,这是清朝皇帝在大臣死后所能够给予大臣的最高封号,整个大清朝二百九十六年一共才给了八个人这样的封号。

而刘墉死后只是被追认谥号为“文清”。这个“文”字的解释同前,而“清”字只能解释为“清官”,算作是不贪婪、出污泥而不染而已,远远达不到“正”的水平,可见就连当时人也都认为刘墉不如他的父祖。

原因之二:两个人之间的官职和地位始终不平等。

刘墉与和珅二人虽然同朝共事二十多年,前者是清官典型,后者为贪逆之祸首,志异道歧,两相对立,但他俩之间的官职和品秩始终不平等。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官职条例,把官员的品秩分为九等,每一个等级又有正、从之分,又称为“九品十八阶”。

我们用几个不同年代两个人的官职和品位情况做一比较:

1776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刘墉于这一年二月被授予内阁学士并在南书房行走,这是一个从二品的官职。南书房行走,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我们先说“南书房”。这个南书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康熙时代,康熙喜欢写词,为了与翰林院的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就选择了靠近乾清宫西南角的一块地方,盖成房舍待客,名日南书房。因为南书房接近内廷,地处机密,康熙皇帝后来又经常招呼手下的亲信大臣在此讨论政事,甚至一部分诏令、圣旨也出自其中。

从此,南书房的地位骤然提高,成为众人瞩目的政治场所了。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后,南书房的地位有所降低,但是能够进出南书房的大臣仍然可以说是皇帝的亲信。南书房作为一个重要的机构,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后才被取消。

我们再说这个“行走”。行走,即属于临时差遣官。清朝惯例把原官在不设专官的机构供职、入直或当差称之为“行走”。

因此,我们从刘墉担任“南书房行走”这个官职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还是非常信任刘墉的。

但是且慢下结论,我们还是看看和珅在这同一年担任过的官职,再说乾隆皇帝到底是更信任刘墉还是更信任和珅。

和珅在这一年的正月任户部右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这是一个正二品的官职,三月任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总管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已经是从一品的官职了。

这军机大臣又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官员。军机处,开始设立于雍正八年,也就是1730年前后。它的全称叫“办理军机事务处”,设于紫禁城内接近内廷的隆宗门里,后来它成为整个大清王朝最为关键的政治中枢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与雍正皇帝对西北地区的叛乱分子用兵有关。乾隆中期,西北地区的叛乱被彻底平定,军机处本应该予以取缔,但在实际上,军机处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是权势越来越重,逐渐成为国家最高的中枢决策机构。

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种宫职。它的特点是:人员少,权力大,办事效率高。

最重要的是,军机处与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他们与皇帝谈话的时候连皇帝最信任的太监也不得在侧,可见皇帝对军机大臣的信任程度远远超过南书房行走。

我们再看以后几年的情况。

四年之后的1780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这年三月,和珅被授予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部长)、御前大臣兼都统,这是三个从一品的官职;五月,乾隆皇帝将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许配于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君臣成为亲家,并授和珅为领侍卫内大臣,这是一个正一品的官职,兼理藩院尚书。

刘墉在此前两年升迁为户部右侍部和吏部右侍郎(相当于人事部副部长),这是两个正二品的官职;后升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检察院副院长),这是一个从一品的官职。

再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之后,和珅担任了很多官职都是正一品或者是从一品,该年七月被册封为一等男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被册封为忠襄伯爵,乾隆六十年(1‘795年)又晋封为公爵。中国古代册封的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公爵最高,男爵最低。公爵、侯爵都是超一品的。

刘墉在乾隆四十九年以后也担任了很多官职,但都是从一品,直到嘉庆二年(1797年)三月才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这是一个正一品的官职,迟了和珅十七年;而且刘墉升为大学士后始终未能进入军机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刘墉在世的时候始终没有能够获得爵位。

由上可见,和珅的职务和地位始终高于刘墉。这是二人虽然同朝共事二十多年但刘墉并不真的敢与和珅公开叫板的原因之二。

刘墉为什么在与和珅同朝共事二十多年的过程中,官职和品秩始终比和珅低呢?难道大名鼎鼎的刘墉,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就真的从来没有与和珅对抗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