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
6269000000021

第21章 和珅的朋党

和珅是如何处理与他同朝为官的大臣的关系的?这体现出和珅的用人之道。

和珅的朋友实在是太多了。汪如龙、吴省钦、吴省兰、苏凌阿、福长安、国泰、伊江阿等很多的人都是和珅的朋友。

那么,和珅选择朋友有什么标准吗?

和珅选择朋友,不但有标准,而且标准还很严格。

择经历相近者为友我们为人处世,都知道,经历背景基本相似的人共同语言似乎更多一些,他们更容易成为知心的朋友。

和珅的经历背景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

和珅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和珅兄弟二人从小只能寄人篱下,可谓童年家门不幸。

当然,这也养成了和珅的独立人格。自立、自信、自强、谨慎、工于心计,这是和珅一生事业的起点,也是和珅能够得到乾隆皇帝喜欢的重要原因。

和珅既很有工作能力,又贪婪成性。

不能通过科举“正途”入仕为官是和珅的一个小小遗憾。这也迫使和珅在朝廷中只能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心智认真研究皇帝个人的好恶,投其所好,步步高升,从而渐渐走上了人生的邪路,最终落个十分悲惨的下场。

和珅选择朋友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幼年遭遇不幸、科考又未成功的人,尤其是科场失意的读书人。这些人很容易成为他的密友。

汪如龙就是这样一个人。一般而言,人们看汪如龙的身份是盐商,也只当他是个商人,其实不然。汪如龙本系世代书香,其祖父于康熙年问放过道台,父亲于乾隆初年也当过知县,后来辞官归隐,追随名闻天下的郑板桥学习书画。汪如龙琴棋书画亦样样皆通,可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而家中余钱无多,不得不弃文从商,逐渐成为江南大贾。

但是,汪如龙再有钱,也是居于什会的底层地位。封建社会里,“仕、农、工、商”四个阶层,商人再有钱,也是社会的最底层,不会让人看得起。所以,作为汪如龙来讲,他还是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商人身份。这时他想到了和珅。

和珅随乾隆南巡时受到汪如龙尊崇,而且汪如龙很会讨乾隆欢心,和珅有意拉拢他,道:“你我俱为读书人,又同科场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就一起共创大业吧!”汪如龙也知道自己如能入得和珅门下,荣华宝贵、权力美色必皆入己囊中,于是道:“学生有先生为师,真乃如沐春风,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先生?以后祈望先生多加照顾,多加栽培。”和珅满口应诺。就这样,汪如龙拜在了和珅门下。

严格说来,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二人也是符合这第一项原则的。

吴省钦、吴省兰曾经做过咸安宫官学的老师。他们满腹经纶,但就是久考不中。等他们的学生和珅一举成名后,他们兄弟二人就想通过走和珅这条捷径达到科考蒙混过关的目的。而此时的和珅正在培植党羽,也急需吴省钦、吴省兰这样有才学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吴省钦、吴省兰听说这一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是和珅,就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两个人首先双双登门去拜见和珅,一见面就双膝跪倒,称和珅为老师,自称门生。和珅身为乡试的主考官,而他们兄弟参加乡试,考试的人称主考官为老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珅当之无愧。就这样,吴省钦、吴省兰兄弟摇身一变,由和珅的先生变做了和坤的门生。既然是门生,乡试中自然要多加照应,和珅就把他猜到的试题告诉了他们。

顺天府乡试的考题是由皇帝亲自拟定的,一般是由内阁向皇帝呈上一部《四书》,由皇帝据《四书》中的句子命题。然后,再加以密封交给内阁。和珅是怎样猜到试题的呢?

原来,乾隆把题目拟好之后,交给身边的太监,由太监捧着密封的题目交给内阁。和珅早就等在半路上,拦住太监,问他皇上命题时的情形,太监说皇上翻阅《论语》第一本,等到快翻完的时候才面露微笑,奋笔直书。和珅由此推断,考试的题目一定在《论语》

某一章之中。

乡试题目果然不出和珅所料,吴氏兄弟二人都考中了举人。白此,他们二人就成为和珅的死党,官运亨通,直到嘉庆年间和珅倒台之后,他们才被撤职。

通过此种方法,和珅还拉下不少人马聚集门下。《清史稿》记载,在和珅被抄家的时候,家里门客、奴仆有上千余人。

择无能之辈为友和珅交友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凡官员中的无能之辈都是和珅欢迎的。原因很简单,这类人容易被驾驭,典型代表就是苏凌阿。

苏凌阿比和珅大很多岁,是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六年的举人。因为他这个人太没有本事,所以在官场上一直是久不得志。直到和珅崛起后,苏凌阿才看到自己升迁的机会。于是苏凌阿不断地巴结和珅。和坤呢,也是看到了苏凌阿这个人肯听自己的话,所以也不断地在乾隆皇帝面前说苏凌阿的好话,后来苏凌阿就相继当上了兵部、户部和工部等三个部的侍郎。

此时的苏凌阿虽然手握大权,却并不称心,因为在朝中为官远不像做个地方上的总督巡抚那样容易榨取钱财。他便又向和珅送了一份重礼,求和珅为他觅个总督的职位。

和珅也没有令他失望,奏明了乾隆皇帝,说苏凌阿为官如何清廉,办事如何精明干练,足以担当一方大任。不久,乾隆就委任年迈无能的苏凌阿为两江总督。苏凌阿心满意足地到了任上,当地的提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一齐前来拜见这位新任总督。苏凌阿厚颜无耻,对每位前来拜见他的属员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上厚恩,命余觅棺材木来了。”——当面向属下索要钱财。

在嘉庆二年(1797年),苏凌阿又在和珅的保举之下,居然升为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直到和珅被诛,他才被迫退休守陵去了。

《乾隆王朝》电视剧里也印证了这一点,和珅看中的尽是些投机取巧、慷国家之慨大赚昧心钱之人,如王宜望、普道昭等。

择有阴失职之人为友和珅也很喜欢那种被自己捏住把柄的官员。

清朝的官场是很黑暗的,不但裙带关系严重,而且贪污腐败非常盛行。有劣迹的官员当然是一抓一大把。和珅抓住这个资源为他的集团利益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和珅不喜欢高尚的人,无欲则刚,这类人会让他感到不安。

王宜望就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例子。

乾隆四十年(1775年),陕甘总督勒尔谨向乾隆奏报:“陕甘两省,年年不寸,大旱异于地方,又加上土地瘠薄,百姓贫困窘迫,若年年依靠国家,累及国库,臣等内疚,不如在甘陕实施捐监,全民交纳米麦,以此换得国子监生,得利应试之官。”也就是说,为了当地百姓能够活命,又不需从国库中调拨银两,只好让那些想取得监生资格的读书人交纳粮食以换取监生身份,实际上就是把监生的身份明码标价向外拍卖。

乾隆明知这一办法不是长久之计,可是情势紧急,也就只好如此了,遂命浙江布政使王直望赴陕甘主持此事。结果,此后连续三年陕甘都奏报旱灾,共有十五万人因捐粮监生。

从账面上看,所捐的粮食已经超过了六百多万石;实际上旱灾是假,各级官员全都以旱灾的名义将捐粮侵吞,中饱私囊,就连乾隆特派去主持此事的王直望也贪污巨多。他在给乾隆的奏报中还遮掩事实作虚假汇报:“连年监粮太多,致使仓库充盈,装纳不下,拟另建新库二十座,特奏请皇上拨银。”乾隆又拨给他十六万两银子用于建造新库,可没有粮食建什么新库?这十六万两银子当即被各级贪官污吏瓜分干净了。

乾隆皇帝不知道陕甘实情如何,就命和珅来到陕甘视察。和珅下车伊始,勒尔谨、王亶望等率几百名官吏豪绅前往迎接,和珅一见当地官员的表情,就对陕甘捐监之事猜到了十之八九,很快就将勒尔谨、王亶望等人收入帐下。

勒尔谨、王亶望等人最终事发而被诛杀,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811年)的事了。关于这件事,《乾隆王朝》与《铁齿铜牙纪晓岚》两部电视剧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

在《乾隆王朝》电视剧中,先是和珅发现王宜望是个人才,于是向乾隆皇帝推荐了王亶望,王立望被提拔;后来和珅发现王直望贪赃枉法,于是又主动向皇帝揭发检举,王宜望被杀。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向皇帝揭发检举王宜望的人又改成了纪晓岚了。

两个故事哪一个是真实的呢?其实哪一个都不真实,都是假的。

最早揭发检举王直望的人是大学士阿桂和陕甘总督李侍尧,最早审理此案的是刑部侍郎杨魁如和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最终审判王宜望的人是在热河行在的所有大臣。

因此,王亶望这个案件,既与和珅没有什么关系,也与纪晓岚没有什么关系。

话说回来,每当各地出了重大纰漏,不待乾隆指派和珅也会主动请缨。远赴云南调查李侍尧的案件、出巡西部为乾隆建选行宫……每一次都让他志得意满,决不会空手而归;多次的出巡也让各地方官都亲自领教了和珅的权倾朝野、贪婪无度。更多的人开始依附于他,成为他的忠实爪牙。

择官员亲眷为友和珅的朋友类型还有一种是重要官员的家属。

重要官员的家属投靠和珅的理由一般不会超出这几点:

一、不学无术,自觉不能做出光宗耀祖之事业,可又于心不安。这样的人诸如傅恒的儿子、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之流。

二、其本人真心钦佩和珅的才能和学识。不管我们如何评价和珅,和珅的才能和学识应该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和珅保留了《红楼梦》书稿就是一大功绩,此举尤其是得到了曾是和珅反对派的大学士永贵的儿子伊江阿之流的钦佩和赞赏。

是和珅发现并且保留了《红楼梦》书稿,说起来让人颇为匪夷所思,然而事实如此。

和珅发现《红楼梦》极为偶然。

和珅作为《四库全书》总裁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曾经向天下征集书籍。有人把自己得到的手抄本《石头记》献给了和珅。和珅看了以后觉得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是又怕乾隆皇帝认为其是谤书淫 书,就想点子让乾隆对这本书表示认可。

正巧,乾隆皇帝特别敬重的皇太后身体不舒服,和珅觉得机会来了,就想到如果借看望皇太后的机会每天读一段《石头记》中的内容给她听,皇太后听后肯定感动,会喜欢上这本书。结果正如和珅所料,皇太后果然上瘾了,每天都让和珅给她读上一段《石头记》,还要求乾隆皇帝允许将这本书刻版刊印。

伊江阿原本就是和珅的死党,他原本就非常钦佩和珅在诗歌方面的才能,两个人常常以诗歌相和。《红楼梦》出版发行之后,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尽管永贵曾弹劾过和珅,伊江阿一直都对和珅死心塌地的。

三、自己不但不学无术,而且经常给家人惹是生非,需要和珅的帮助,诸如四川总督文绶的儿子国泰。

国泰从小生长在锦衣玉食的温柔乡中,养成了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性格,脾气暴烈,不学无术,经常惹是生非。

清人洪亮吉在著作中这样说国泰:“性暴戾,妻子仆隶皆若一日不可共居……怒时,或至扑妻子、刃仆隶。”这样一个人,就连他的妻子都到了不能与他共居一日的地步,换作别人是无论如何不会与他结交的,可是和珅从不轻视国泰,而且尽自己所能帮助国泰。因此国泰对和珅大有知遇之感,也尽心尽力为和坤帮衬。

结交官员亲眷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效果,就是和珅通过此举促使一些潜在的对手迅速成为了旁观者。如终傅恒、福康安父子二人之世他们都没有弹劾和珅;永贵一生也只弹劾过和珅一次,还因自己的儿子首先向和珅告密而没能成功。

另外一个效果呢,就是和珅又增加了一些死党。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伊江阿的。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病逝,伊江阿写信慰问和珅而不是去慰问嘉庆皇帝,可见其对和珅一片忠心。

嘉庆也看出来了,很生气地说:“本日伊江阿由驿递到奏折,有寄和珅节哀办事等语,而于朕遭罹大故,并无一字提及。即以常情而论,寄书唁问,自当以慰唁人子为重。在伊江阿于和珅再三劝以节哀,而于朕躬反照常,具一请安之折,转将寻常地方事件承奏,不知是何居心。昨吴熊光一闻皇考升遐之信,即专折沥陈哀悃,敦劝朕躬,情问真切,似此方合君臣之义。吴熊光系汉人,又只系布政使,尚有良心。

伊江阿身为满洲,现任巡抚,又系大学士永贵子,且曾在军机处行走,非不晓者可比,乃竟如此心有膜视,转于和珅慰问殷勤。可见伊江阿平日不知有皇考,今日复不知有朕,唯知有和珅一人,负恩昧良,莫此为甚。”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福长安的。嘉庆很看重福长安的特殊身份,在最终处置和珅的时候还非常希望能把福长安从和珅的阵营中争取过来,但福长安对和珅死心塌地,在嘉庆与他谈话时滴水不漏,拒不提供和坤的罪行。嘉庆对福长安也万分痛恨,所以后来连福长安一起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