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三)
6261700000073

第73章 保护毛泽东遗体的“地下”人物

1976年9月18日追悼会结束后,中央要将遗体转移到一个代号叫“769”的地方,代号取意于76年9月,也就是主席逝世的日子。

经华国锋指派人和越南方面联系后,中国方面派出了北京医院院长林钧才等6人赴越南学习胡志明遗体的保存方法。越南方面给予了积极配合,让参观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胡志明的遗体,并给他们介绍了保存的方法。

在北京,各方面的专家成立了“遗体保护组”,以中央的名义请来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各地的科学家,还有越南派来的专家,一起开会研究方案。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里进行,通宵达旦而且进展艰难。遗体保护是以北京的专家为主,先由北京方面提出一个具体的行动方案。

北京的专家认为,首先应该考虑液态保存。这是当今世界上通行且可靠的做法,就是一般的医学院校也大多采取这种办法,保存尸体标本。方法是:把遗体浸泡在高浓度的防腐液中,再加上必不可少的周围环境条件。专家说,这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最可靠,也最可行的方法,当然不能说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在液体里浸泡时间长了肯定要变色或有其他变化。

1976年9月12日,部分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在人民大会堂悼念毛泽东。上海方面的专家首先反对:“毛泽东遗容是供广大人民群众瞻仰的,而这种方法会使人觉得像浸泡在水中的标本,群众在心理上怎么接受得了!”

北京方面又提出第二种方案:气态保存。气态条件下保存的遗体给人的感觉自然,如同生前一样。可气态保存的难度很大。最大的困难是如何防干保水,不然遗体会变干、变形、变色,其结果不难想象。

于是又有人摇头,并提出反对意见。于是,一个个方案被提出,又一个个被否定,因为每一个方案都有优点,同时又带有不可避免的缺点,要么就是方案很好,根本做不了。会场几度陷入沉寂。

这时,忽然有一位上海来的专家,提出了一个众人皆惊的办法,他说:“可以这样嘛,固相保护。”

固相保护,打个通俗的比喻就像是琥珀。就是将遗体用固化物固定起来,这在做自然界小动物、植物标本是可以的,体积都非常小,像人这样大的体积用固相的方式保存,似乎不可能。于是北京方面的专家都反对这样做,有的出言比较尖刻。吴阶平急忙用眼色制止,自己发言说:“固相保护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很好。但是,刚才大家提的意见也是客观存在,我想听听上海同志的意见,你们对这些缺点有没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会场又一次安静下来。刚才提出固相保护的专家很诚恳地说:“说老实话,我们现在也没想出什么补救的办法。”

吴阶平笑了,说:“是啊,这项技术难度实在太大了。我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把毛主席的遗体保护达到最理想的结果。但是,现在有一个客观条件在这里,就是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是否能达到我们想达到的目的。要是不以这个现实为依据,任何理想就只能是空想。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固相保护是很好的设想,但目前我们的水平怕是还达不到,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遗体保护也不是一朝一夕或几年十几年就结束的,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家还可以继续研究、探索,什么时候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了,什么时候再启用也不迟。”

大家都觉得吴阶平这番话说得在理,连刚才因为固相保护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几个专家也点头称是。

一直讨论到中午快吃饭了,上海方面的带队人说:“看来只能按照北京专家的建议,暂采取液态和气态相结合的原则,以后再从长计议。”

会议就这样结束了。所谓液态和气态相结合的办法,是指皮肤需要暴露在外的部分,主要是头部和两只手在气态中,隐蔽的部分,即身体是在液态中。平时在气态中,一年一度的大保护时在液态中。但无论是气态还是液态,都只属于遗体保护的措施之一,即化学保护。此外还需要采取物理、光学等综合保护措施。这样一来,整个遗体保护工作变得头绪繁多,错综复杂。

9月20日凌晨3时50分,载着毛泽东遗体的车队穿过长安街,朝西四方向的毛家湾驶去。除了遗体保护小组的吴阶平、林钧才等人外,还有华国锋、汪东兴等领导随车前行。街道两旁肃立着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车队进入一个黑色的大铁门后,停下,随车人员下车步行,被引到一个地下隧道,虽然里面很宽敞,能并排放置4辆卡车,但通风条件不好,有一股很浓重的霉味。隧道很长,大约走了100多米,才到达那个能安放遗体的房间。后来专家们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家医院的地下手术室,设备完善,条件齐全。按照遗体保护的要求,施工人员又对每个房间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密封、隔氧、低温的环境。在保护室的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盛放遗体的钛金属容器。容器里装满了药液,遗体就浸泡在药液里。

从1976年9月到1977年10月,吴阶平等专家在这个地下室工作了将近一年。

遗体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防腐。不仅要遗体不腐坏,还要注意遗容的颜色、神态。要长期保存,遗容不能进行化妆,任何化妆品都是一种损害,只能将柔和的、略带红色的光照射到面部,效果上能更接近真实。

在自然界,有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变化。遗体虽然通过药物保存着,但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细微的变化。科学家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这种变化减少到最小、最慢。这样每天的监测、记录就慎之又慎。除了仪器以外,专家们还想出了许多土办法,比如用军事上的地形等高线来测量面部的高低;用“邮票法”色度深浅来测量肤色的变化。遗体平时放在地下的一个密闭的箱子里,最大的问题是要防止氧化。箱子必须隔氧,同时注入惰性气体。人们不可能做到100%的真空,隔氧的纯度都是按照99.9%来计量的,通常最高的纯度可达小数点后两个9,而对于遗体保存来说,当然纯度越高越好。这项设计是由清华大学负责的。后来专家们还讨论了往箱子里注入的惰性气体是氮气还是别的气体好。有一位专家提出用氦气。大家都知道氦气要比氮气效果好,但其造价高得惊人。但是对于伟大领袖投入了无限敬爱的专家们从来就没有把钱放在前头,都同意用氦气,他们力图做到尽善尽美。

与此同时,另一支队伍:为毛泽东采选矿石制作水晶棺的队伍也开始行动了。这个任务下达给了江苏省东海县。

东海县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水晶矿产地。其水晶产量和收购量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而且水晶质量也是全国第一,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9.99%,为世界罕见,号称“东海水晶甲天下”。所以,当党中央、国务院把调动国内优质天然水晶为毛主席制造水晶棺的任务传到国家地质总局时,他们便毫无争议地把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落实到了东海县。当时代号为国家“一号工程”。

由于制作毛主席水晶棺质量要求高,不仅要无任何杂质,而且每平方米的气泡不能超过2个,加之一〇五矿水晶库存不足,大量矿石需要现采;水晶矿藏又分散,于是,县委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共同来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与此同时,各公社、大队也被动员起来,青湖公社每天出动1000多人,石梁河公社14名社员来到田头安营扎寨,房山镇芝麻大队党支部书记周克友和7名党支部委员带领第四生产队全体社员日夜苦战。终于采到了大批优质水晶,其中一块竟达400多公斤。

按要求,毛主席水晶棺的熔制合成任务是由北京的六〇二厂、上海新沪玻璃厂和锦州一五五厂分别承担的。第一批任务是6.5吨,要求3天内完成。按照这一要求,必须一天干10天的工作才行。选矿职工夜以继日,终于在3天之内选好了第一批6.5吨特级天然水晶矿石,保质、保量地用飞机按时空运到北京。第二批任务要7天完成8吨一级熔炼水晶。选矿是件技术性很强的细致活,必须把粗选的毛料,用特别的小铁锤敲掉外皮,然后用肉眼凭经验去判断晶体里有无杂质。经过反复挑选,层层把关——每块水晶都要经过选料人自查、矿里职工检查、质检人员抽查、入库时再查四道验收工序。最后还有国家各有关方面专家一一检验,负责把总关。时隔几天,第三批矿石如期而至。

据统计,从1976年9月到当年底,先后一次用飞机、数次用火车,从东海直接调运到北京的特级优质天然水晶25.2吨。此外,又从东海调运5吨去上海新沪玻璃厂,5吨到锦州。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东海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感情,先后6次共提供了35.2吨优质天然水晶。

1977年4月24日,当庄严、肃穆、宏伟的毛主席纪念堂刚刚落成,一〇五矿选矿车间主任袁兴权作为在毛主席纪念堂工程建设中有特殊贡献的代表而应邀参加,在县委副书记姜其温的带领下,一行4人乘车北上。他们是东海首批瞻仰毛主席遗容者,也是全国最早获此殊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