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77

第77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者的颂歌

必读理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激励了好几代中国青年的杰作,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意志,他的牺牲精神,他将革命事业与个人发展结合的作风,都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肖洛霍夫说它是“生活的教科书”。尤其在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响比它在其他国家,甚至包括苏联、俄罗斯本国都更大,保尔·柯察金的光辉形象,至今仍鼓舞着人们。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暴风雨中所诞生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苏联作家。1935年10月,获得国家级最高荣誉列宁勋章。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家境贫寒。

从10岁起,奥斯特洛夫斯基就开始干活谋生,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

1919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员。他参加过红军,又参与了各种艰苦的劳动建设。艰苦的环境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到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

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了文学创作,凭着惊人的毅力,他用口述请人记录的方式写成这部基于本人故事的长篇小说。

随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另一组三部曲长篇小说《暴风雨中诞生》。1936年12月,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深度解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起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但作者又不拘泥于生活事实,对人物和情节做了大量典型化处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一样,对自传体小说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说写成后曾被出版社多次退稿,后经朋友们的努力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从1932年到1934年分11期连载发表。1935年米·科利佐夫在苏联《真理报》上发表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报道,造成全国轰动。在之后的两年中小说被用各种语言重印重版了50次。1942年梅益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英文版翻译成中文,之后从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间,一共印刷出版57次,发行250万册。

小说共分上下两部。第一部讲述了保尔·柯察金如何从一名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路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第二部则着重描写保尔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贡献以及在病床上开始文学创作生涯的感人故事。

第一部从保尔的儿时经历开始讲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于乌克兰小镇舍佩托夫卡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阿尔焦姆是机车工人。12岁的时候保尔因为对《圣经》提出疑问受到瓦西里神甫的惩罚,之后因报复神甫被从学校开除,不得不参加繁重的工作,从中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的痛苦。

1918年,苏联国内战争期间,苏联红军经过保尔所在的城市,和德国干涉军作战后撤退,本地人水兵朱赫来留下继续斗争。朱赫来和阿尔焦姆是朋友,他教授了保尔许多实用知识,是保尔革命思想的启蒙者。

保尔在这段期间结识了初恋女友冬妮亚。冬妮亚是林务官的女儿,情窦初开的他们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和焦虑。

1919年,地方武装佩特留拉的队伍占领了小镇,朱赫来沦为俘虏。保尔用计救了朱赫来,却被人告发被捕,受到严刑拷打。趁着佩特留拉检查的机会,保尔用智慧蒙混出狱。保尔出狱后跑到了冬妮亚家,和她吻别之后乘火车逃离小镇,成为一名红军骑兵战士。

1920年,这时的保尔已经是一个优秀的侦察兵、共青团员。保尔的儿时好友谢廖沙在家乡成了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并和上级同事丽达热恋。在波兰干涉军入侵之后谢廖沙也加入了红军,和保尔在战场上重逢,但不久就牺牲了。保尔也在一次战斗中头部负伤、右眼失明。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保尔退伍回到家乡,成为共青团的骨干。与冬妮亚重逢后,保尔试图把她带进自己的圈子,但冬妮亚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和保尔的共产主义思想始终格格不入。他们意识到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太大的不同,经过一番挣扎,两人终于分手。

他第二部从1921年保尔成为共青团区委书记开始。他和谢廖沙从前的女友丽达暗生情愫。然而保尔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放在工作上面,总觉时间不够,“难道现在是谈情说爱的时候吗?”毅然斩断情丝。

佩特留拉的残余势力准备在舍佩托夫卡暴动,在肃反委员会领导人朱赫来的指挥下暴乱被平定。但不甘心失败的反动势力收买铁路林业委员会领导人,故意让伐木工人在远离铁路的地方伐木,致使城里没有燃料过冬。保尔等青年接到上级命令,需要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使用简陋的工具铺设一条到木材厂的临时铁道,而且必须在年底之前完成工程。一天,一辆缺少燃料的火车经过这里。工程队同意给火车木材,条件是要求所有男乘客帮助铲雪。一个工程师以身份特殊为由拒绝参加劳动,而站在他身边的妻子就是衣着华贵的冬妮亚。冬妮亚为保尔的衣衫褴褛感到同情,而保尔却为冬妮亚的腐化堕落感到痛心。

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终于压垮了保尔。他得了肠伤寒,并发大叶性肺炎,被误传死讯。丽达悲痛欲绝,调到乌克兰团中央工作。

保尔病愈之后回到舍佩托夫卡,任团委委员。在一次抢救被洪水冲下来的木材时他再次因劳累过度生病。病愈之后保尔转到地方武装部门做共青团工作,和走私犯、匪徒们作斗争。1924年初,列宁逝世。

保尔和丽达在莫斯科大剧院参加全俄共青团代表大会时作为乌克兰代表团的成员终于重逢,丽达这时已经结婚并有了一个女儿,两人没有再续前缘。

两年之后,保尔因为健康的原因在黑海沿岸索契疗养。在一次车祸中保尔腿受伤,不久由于战争年代的伤复发又变成了双目失明的盲人。他的身体彻底垮了,也曾一度有过自杀的念头。他在母亲家中养病的时候结识了邻居达雅,并和她结婚。他在病痛中写出一部战争小说《暴风雨的儿女》。经过焦虑的等待后,保尔终于收到了出版社“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的电报。这样,“保尔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文学名著

作为一本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文学名著,相信很多人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段名言耳熟能详:“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可以这样来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的一生应当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去度过。

在如今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中,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观念被很多人奉为圭臬,而谈理想、谈人生价值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这不是社会该有的样子。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一个有理想有激情的政党,在共产党的历史上不乏保尔·柯察金式的英雄,远有张思德,近有焦裕禄。

这本著作,不管从艺术的角度看,还是从思想性来看,都是世界文学书库里一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出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层次丰富的共产主义英雄典型,他有着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他也渴望爱情、尊重友谊。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是立体的、真实感人的,这与许多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截然不同,具备了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只能像保尔那样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只有在与困难的斗争中百炼成钢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

革命的年代已经过去,像保尔那样艰苦卓绝的敌我斗争已经很少出现,但在这个日益多元化、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与困难与自己的搏斗一点也没有减少。人是需要理想的,保尔是一个圣徒,是共产主义理想的集中体现,任何一个在现实中感到茫然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汲取到理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