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46

第46章 《人类的艺术》——迄今最受欢迎的人类艺术史

必读理由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部关于艺术的读物能够像人文大师房龙的这部作品一样受到人们持续而广泛的欢迎。作者以轻松随和的叙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长久以来的敬畏,是对人类艺术最睿智的诠释,客观地还原了几千年艺术文明的本质。在房龙的笔下,艺术不再高不可攀。本书既不是艺术的教科书,也不是有关艺术的专著,而是通过清新、通俗易懂而又个人化的描述,把深奥的艺术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美国著名人文主义作家和历史学家

“自从伊拉斯谟以来,出生于鹿特丹的作家中没有人能够超过房龙,任何从荷兰到美国的同类人物,没有谁能与房龙相比。”《纽约先驱论坛报》曾这样评价房龙。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年),荷裔美国著名人文主义作家和历史学家。1903年,青年时代的他先后求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曾从事过编辑、记者、播音员、大学教师等职业,游历过世界很多地方。1921年,《人类的故事》使他饮誉世界。房龙一生创作了30多部作品,畅销于世界各地。他用轻巧、俏皮的文字,理性、进步的思想,惊人的智慧以及真知灼见,几乎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全部复述一遍。其中《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人类的艺术》、《宽容》、《房龙地理》、《太平洋的故事》等著作风靡世界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人类的艺术》自1937年出版以来,一直赞誉、传读不衰,时至今日依然是最受欢迎的艺术读物之一。房龙多才多艺,精通10种文字,善拉小提琴,他还为自己的绝大多数著作配画了许多稚拙可爱的插图。

深度解读

本书最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通俗易懂,通过清新、生动的写法提示了艺术的真谛。

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从4000年前古埃及的艺术到19世纪现代派的艺术作品,从建筑、绘画、雕刻到音乐、戏剧、文学、舞蹈、服饰、工艺美术等几乎所有艺术领域。

本书向我们呈现了史前人的艺术、埃及人的艺术、希腊人的辉煌、犹太人的艺术、古老的基督教艺术、伊斯兰教的艺术、波斯的艺术、罗马式时期的艺术、哥特式艺术、后哥特时期的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油画艺术、新大陆的艺术、巴洛克艺术、路易十四和他的时代的艺术、洛可可艺术以及中国、印度和日本的艺术。

作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坚持将艺术放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活动中加以探讨,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观察叙述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并通过人类艺术发展的进程,了解对艺术发展所赖以存在的人类社会。作者写道:“在我年轻时,曾有一些人,对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极力赞扬且推崇备至,而且认为那很了不起。可是,三十年过去后,人们终于认识到那些思想的荒谬。其实艺术还是不能脱离生活,今天看来设计出老布鲁克林大桥的工程师,与绘制沙特尔大教堂设计图的那位不知名的石匠都是同样伟大的艺术大师。我们大多数人,无论是观赏阿斯泰尔的踢踏舞,还是聆听《名歌手》的五重奏,都会从其中获得同样的享受。”

本书不是深奥的艺术理论书,但作者却在本书中表达了他的艺术体系和思想,作者所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和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

本书启发我们感知艺术的本质,作者说:“人与自然是需要沟通的,大自然通过世间万物的存在形式让人们感知,而人们也借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种表达,从广义上说,就是艺术。”

房龙的成名作《人类的故事》

作者还告诉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进而如何鉴赏一个艺术品。作者说:“对艺术的喜欢,不光是创作,即便是喜爱也算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慢慢地你就会对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并可以培养出自己对艺术品的鉴赏力了。”“说到鉴赏,我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分辨办法。在面对一个艺术作品时,首先是仔细地观察或聆听,用心地体会作品的内容。然后问自己:‘作者想要告诉我什么样的内心感受?’接着,我再问自己:‘他的感情表达是否成功,使我心领神会?’这样两方面的思考,是我观察并判断一切艺术的标准。”

作者认为城市里有了博物馆和管弦乐队,并非就找到了真正的艺术。作者希望人们,“能够在家里客厅或是餐厅的墙上挂上几幅名画的复制品,以慰藉他们的艺术灵魂,这比在当地博物馆的角落里藏一些柯勒乔或雷诺兹的原作更管用一些。还有,每天让自己的孩子听一些优雅的音乐录音,对他们的心灵成长是有益无害的,这比带他们每个周末去听一次交响乐要强得多……”

本书在经典原著的基础上,选配了数百位大师的经典作品,以丰富传神的视觉效果,加强读者对艺术直接与感性的认知。房龙的书是真正的“图”书。《人类的艺术》一书中的插图多是建筑、风景、雕像等室外风光。不管什么内容,这些插图都画得非常漂亮,基本功扎实,比例准确、明暗适当、调子丰富、手法多样。除了钢笔速写形式外,还有不少水墨画法。不知这些水墨画是画在何种材料上,从效果上看已颇似中国的大写意了。特别是画印度泰姬陵和纽约布鲁克林桥的那两幅,从构图到用笔用墨都酷似中国画。

目前,在国内有多个版本的《人类的艺术》。

其中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2月出版的《人类的艺术(百年畅销版)》(李龙机译),本书增补了部分原著未曾提到的近现代绘画、建筑及音乐的发展概况。

武汉出版社于2009年9月出版的《人类的艺术(彩色图文)》(李晗 编译)。

郑州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4月出版的《人类的艺术》。

宽容地接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

本书启发我们发现艺术的普遍性和艺术的真谛。正如作者房龙所言:“这本书的作用仅仅是抛砖引玉,想要真正理解艺术的普遍性,读者们应该悉心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因为,艺术就蕴含于生活之中!”

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在充满利益斗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社会中找到另外一片清新的天地,能够启发我们找到无处不在的艺术中的人性美。正如作者所言:“艺术是人性美的体现,也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艺术与人类同生,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艺术,就像我们生下来就有鼻子有眼一样。即使在澳大利亚最偏僻的地区,原始土著们不知道怎样建筑房屋、怎样制作衣服,他们的智力就像他们身边的动物一样,但他们却一样拥有着颇具意味的艺术表现形式。据我所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能会遇到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也可能会遇到地处偏远的民族,但我们却找不到一个完全没有艺术的民族。”

本书启发我们坦然接受曲高和寡的尴尬。正如作者所言:“尽管艺术被誉为人类最普遍的语言,但恕我直言,艺术恐怕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能被世人所接受和理解。现在就有一个例子,我此刻在书房里欣赏巴赫的G小调,感觉如同沐浴在美妙的音乐海洋中。可是我的孩子们却并不欣赏这样的曲子,他们在楼下因为听到这样的音乐而心烦意乱,好像听到噪声一样。同样的作品,在不同人的眼中,或许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所以,在我们提出过高的政治主张时,要正确理解人们的不理解和反对。

本书启发我们保持理智,而不是简单盲从。作者通过人们对待梵高作品的截然相反的态度讽刺了盲目、功利化的艺术追捧现象。

本书启发我们宽容地接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进而去发现艺术的普遍性,发现艺术品背后蕴藏着的那种不受地域界限与时间限制的品质。作者在书中写道:“西方人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才意识到,原来中国的绘画竟然与欧洲的绘画同样出色,隽永美丽,韵味十足,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欧洲绘画所远远不及的。”“阿拉伯或中国的音乐,让本国人欣赏起来陶醉不已,而对我则如同对牛弹琴。但真正的艺术,终究是会被人理解的,这就是艺术的普遍性。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中国画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即便你不能完全领悟,也会明白那绝不是信手的涂鸦。只不过对于中国画的认识与理解,西方竟然用了好几个世纪来接受这一陌生的艺术。”“所以,设计这本书的第一章,是从欧洲开始,还是从中国开始,或是从毛利人开始,抑或从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开始,都是合情合理的。”